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虛構了一個「完美」政體,在這個政治體制的統治下,男女之間自由結合,生下來的孩子並不歸家庭所有,而是由社會統一撫養,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公平、提高培養人才的效率。這種設想源自何處?答案是古希臘的斯巴達。
整個斯巴達社會就是個大軍營,男孩在7歲前由雙親撫養,7歲後便會被編入團隊進行軍訓,被要求絕對服從,甚至每年都要接受鞭笞,絕不許求饒叫喊。12歲後,他們會被統一編入少年隊,只能光頭赤腳,不論天氣冷暖均只許穿一件外衣,而且軍營並不提供充足夥食,需要他們用暴力或偷竊來從他處獲取,藉此鍛鍊其武力與機敏。年滿20歲後,斯巴達公民便被視為正規軍人,並在30歲時成親,但還是要每天作軍訓,直到60歲時退役,但仍要作為預備軍隨時候命。由於斯巴達男人長期待在軍營,斯巴達婦女自然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這點是同期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
斯巴達人相對「晚婚」,女子大概要18歲以後才出嫁,這比同期其他國家至少要晚三到五年。當然,斯巴達人的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人自己是沒有自主權的,所謂「搶婚」習俗更證明了這一點:
據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記載,斯巴達婦女往往在婚前被丈夫「搶走」,其伴娘會把新娘的頭髮從髮根剪掉,再給她換上男人的大氅和涼鞋,並將她安置在簡陋的床墊上。最後,新娘一個人在不點燈的屋子裡等待著新郎的到來。婚禮當天,新郎仍然像平時一樣在公共食堂吃飯,晚飯後才能偷偷溜到新娘的房間,在短暫相處後,還得回營房和戰友睡在一起。這種偷偷摸摸的行為至少要持續到新郎30歲以後,以致大部分斯巴達男人可能還未在白天看過妻子就已經做了父親。據說這種秘密約會能讓夫妻雙方總是保持愛的火花,如果他們極度渴望對方的話,將會生出更加健康的孩子。
生下孩子之後還要撫養,但由於斯巴達男人們常年不在家,這一重任便落在斯巴達婦女身上。不過,斯巴達婦女並非像我們想像那般「含辛茹苦」,為一家生計而奔波,因為公共奴隸「黑勞士」會向他們供應充足的糧食和農產品,斯巴達母親的唯一任務就是培育孩子的尚武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操,普魯塔克的《斯巴達婦女言論集》記錄了許多相關事例:
一個母親親手殺死了她的兒子,因為他是一個懦夫,並罵道:「他不是我的後代,因為我不會生養一個斯巴達的敗類」;當一位母親得知兒子是從戰場上臨陣脫逃的時候,她當即掀起自己的衣服,怒斥道:「卑鄙可恥的敗類,你從哪裡來?難道你想要偷偷溜回你們出生的地方去嗎?」而當一個斯巴達婦女得知自己的兒子殉職之後,她自豪地說道:「讓那些懦夫們獨自痛苦去吧,而我——你的母親,會不流一滴眼淚地把你埋葬,我英雄的兒子——斯巴達的兒子。」
斯巴達母親們真的不愛自己的兒子嗎?肯定愛的,畢竟母性是人類的天性,甚至動物也是如此。她們之所以有如此表現,全是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畢竟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