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戰爭是一場史詩級的歷史戰爭,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有太多讓後世人銘記的時刻,如馬拉松大捷和溫泉關之戰。在古希臘浩瀚的文明史中,有一個城邦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它便是斯巴達國度。
斯巴達300勇士的歷史故事,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個素材通過書籍、故事、影視無數遍的傳頌著。那麼對於後世而言,為什麼在那個殘酷的戰爭年代,斯巴達人有著鋼鐵一般的鬥志?
他們就好像一臺全副武裝的戰爭機器。在他們的理念之中,要麼勝利、要麼戰死,沒有第二種選擇。
溫泉關之戰,在付出2萬名波斯士兵的生命後,薛西斯為何感慨?李奧尼達和他的斯巴達勇士們為何被歷史銘記?讓我們透過浴血溫泉關的三百勇士,探尋一下斯巴達國度強悍的秘密,以及那些殘酷的文化,是如何給人的精神帶來如此巨大的衝擊。
一、海上利益的角逐,點燃希波戰爭的序幕
縱觀西方歷史,希波戰爭總是繞不開的話題。這場戰爭的恢弘程度,在人類歷史上實屬罕見。所有戰爭的誘因,都源於利益方面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
公元前5、6世紀,隨著希臘城邦進入全盛時期,為了爭奪海上貿易的控制權,它與波斯帝國產生了直接的衝突,隨即爆發了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希波戰爭。
戰爭的導火線點燃於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米利都人起義,鎮壓的波斯國王對雅典支持米利都人耿耿於懷。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以此為藉口,遠徵希臘,希波戰爭正式拉開序幕。然而大流士的第一次遠徵並不順利,直到兩年之後,他才又派遣達提斯再次出徵希臘。此時的斯巴達人,沒有想像中強烈的戰鬥欲望,他們覺得這是波斯和雅典爭奪海上霸權的一場戰爭,和自己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後在雅典內部的爭執中,主戰派佔據上風,他們才決心抗擊波斯大軍的侵略。
二、希波戰爭的「冠上明珠」:馬拉松大捷到溫泉關之戰,斯巴達人閃耀的戰爭史
在這一次希波戰爭中,有兩場被載入史冊的戰鬥,一個是馬拉松平原大捷,另一個是溫泉關大戰。
1、馬拉松大捷:
當時雅典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米爾提亞斯,鼓舞士兵為自由而戰,還根據波斯軍隊的作戰習慣,進行了很有針對性的部署。在這場戰鬥中,希臘人用陣亡192人的代價,殲滅了波斯軍隊4600多人。
米爾提亞斯派遣斐力披弟斯將馬拉松勝利的喜訊告訴雅典的人民,而從馬拉松到雅典這42公裡195米的距離,便成了後世馬拉松比賽的距離。
馬拉松大捷之後,波斯和希臘都不會認為戰爭會輕易結束,雙方都展開了積極的備戰工作。
果不其然,10年之後的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親自率兵出徵,兵分水陸,直逼希臘。一直習慣於內部勾心鬥角的希臘,此時也組成了31個城邦的聯盟,並由斯巴達國王統帥。
到了這裡,就不得不說希波戰爭中另一場載入史冊的戰鬥——溫泉關大戰。
2、溫泉關大戰:
在渡過赫拉斯邦海峽之後,波斯軍隊已經席捲了北部希臘的大部分地區,而溫泉關作為連接南北希臘的重要隘口,地理位置尤為重要。當時波斯王薛西斯親率的陸軍達到20萬之眾,與之相比,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率領的希臘聯軍不過4000人。他們扼守溫泉關,大戰一觸即發。
面對希臘軍隊,自信滿滿的薛西斯並沒有急於進攻。因為此時的希臘正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他們認為奧林匹克高於一切,哪怕是戰爭。希臘的幾千守軍,分散在關口的各個要害位置,當波斯軍隊臨近時,李奧尼達僅僅帶領300人前來增援。
經過了心理戰、勸降等一系列手段之後,波斯王薛西斯終於失去了耐心,他低估了斯巴達人的強悍。在進攻當中,波斯軍隊前赴後繼,連精銳的御林軍都衝上前線。但斯巴達人利用溫泉關的地形優勢,一次次將波斯軍隊擋在了外圍。
正在薛西斯惱羞成怒時,一個希臘叛徒的出現,瞬間改變了戰爭的局勢。波斯精銳沿著小路直插後山腹地,駐守在此的希臘守軍早已放鬆警惕,直到喊殺聲震天,他們方才知道大難臨頭。
在李奧尼達得知腹背受敵之後,自知大勢已去,為了保存有生力量,他將其他城邦的軍隊調走,只留下他自己帶來的300人,而這300人,便是之後的斯巴達300勇士。這是一場史詩級的戰鬥,在付出了兩萬波斯士兵生命的代價後,溫泉關宣告失守。
對於薛西斯來說,這場戰鬥就像一場揮之不去的噩夢,他看著這些血戰到底、寧死不屈的斯巴達勇士們的屍體,不禁感嘆:是不是每個斯巴達人都是這樣?
三、苦難與榮光:在斯巴達,活下來的嬰兒是幸運的,同樣也是不幸的
講到這裡,我們先不去說希波戰爭最後的走向和結局。以波斯王薛西斯感慨的話語作為引子,來探討一下斯巴達人的勇猛頑強,斯巴達國度的強悍究竟如何而來?
斯巴達是古希臘最強大的城邦國家,作為一個尚武之國,他們用在軍事活動上的精力投入幾乎痴狂。
斯巴達的勇士,從出生時便會全身心的投入到訓練之中。整個斯巴達就像一座大型兵營,男子成為驍勇善戰的鬥士,女子則成為教導勇士的母親,除此之外,竟沒有其他的選擇。
斯巴達人將從事生產勞動這樣的工作,全部交給被當做奴隸的希洛人。平均每7個希洛人,來養活1個斯巴達人。如此一來,斯巴達人便可以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成為勇士的訓練中。
在這樣尚武的國度,每一個剛剛出生的男嬰,父母不是用水來為他洗浴,而是用烈酒。如果嬰兒抽風或者暈死,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將嬰兒丟棄。能活下來的嬰兒再被送到長老那裡進行檢查,如果長老認為嬰兒不夠健康,那麼等待這個嬰兒的命運,便是被扔進山谷。
活下來的嬰兒是幸運的,同樣也是不幸的,因為還會有更加殘酷的經歷等著他們。
在7歲之前,孩子由父母撫養。他們不能吃精美的食品,而是要學會知足、愉快、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懼孤獨。年滿7歲,他們必須離開父母,編入少年團。
少年團對讀書寫字的要求很低,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模仿成年男子作戰和爭論的方式。孩子們必須學會服從和忍耐,在教官訓練的時候,為了刺激孩子們的虛榮心,會讓訓練變成真正的毆打。因為認輸的弱者,在斯巴達國度中沒有任何地位。
在斯巴達的文化中,孩子成為勇士,需要經過層層的磨鍊。兒童必須接受肉體忍耐力的重重考驗,他們被鞭打,但不許哭喊、求饒,更不許躲避、逃跑。如果在忍耐時死亡,大家不僅不會感到悲傷,反而會齊聲讚揚。
隨著年齡的增長,鬥士們的訓練更加艱苦。夏天他們頭頂烈日,赤腳穿山越嶺,冬天他們衣著單薄,涉水行軍。他們的食物很少,只是為了鍛鍊忍耐飢餓,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謀生而進行巧取豪奪的能力。無論走到哪裡,斯巴達的軍隊都很少攜帶供給,因為如果有需要,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
斯巴達的鬥士被訓練得從不廢話,他們認為與其滔滔不絕,倒不如用實際行動解決。斯巴達的女子,雖然不能進入兵營,但她們一樣會訓練賽跑、投擲和格鬥。她們需要鍛鍊身體和意志力,也為了更好的養育下一代,她們會鼓舞勇士們前進。斯巴達的婦女,會以丈夫和兒子的戰死而光榮。
在完成了基本的訓練之後,斯巴達的鬥士年滿20歲,標誌著開啟了真正的軍人生活。此時他們需要練習作戰技巧和各種陣法,為了達到實戰的效果,他們會屠殺被當做奴隸的希洛人。通過了貫穿一生的軍事訓練後,斯巴達勇士組建起了最強大的軍隊。
四、歷史終將證明,凡事的兩面伴隨著王國的興衰
斯巴達人的強悍,是與生俱來印刻在骨髓之中的標籤。他們從小便接受著近乎殘酷的教育,這種教育雖然扭曲了人性,但卻培養出斯巴達人勇猛、無畏、團結和堅韌的品質。
而他們這種缺乏人性的觀念,也逐漸加深了階層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在對希洛人殘暴的壓迫上,播下了仇恨的種子。這也為王國後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溫泉關大戰,阻攔了波斯軍隊前進的步伐,為希臘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成為希波戰爭最終勝利的關鍵貢獻。斯巴達人用自己的必勝和必死之心捍衛了榮譽,如果不是這個強悍國度極力培養出的勇士,那麼歷史也可能已被改寫。
參考資料:《希波戰爭》、《溫泉關大戰》、《斯巴達300勇士》、《斯巴達》、《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