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當高雄市長時留下5000個坑。臺媒資料圖
臺灣中時電子報快評說,把高雄視為「民進黨黨產」的蔡當局,正傾巢而出投入「罷韓行動」。如今連高鐵都「恰巧」在投票日前後,拋出罕見的贈票手段,讓大學生半價南來北往;儘管高鐵強調無關政治,但面對蔡當局的司馬昭之心,為了奪回政權,不惜爛招出盡,高雄人看在眼裡,確實有必要冷靜思考:「換人做」真的會比較安心嗎?
高鐵鎖定大學生推出贈票方案,引來質疑後回應與「罷韓」無關,而是因應疫情提出的「振興方案」。問題是,這種說法無疑是前後矛盾。
因為,若真要防疫,為何高鐵在啟動每周減少147班次、導致車廂塞爆的同時,又要鼓勵學生擠進車廂,這到底是在防疫還是製造破口?況且,此舉若真是「振興方案」的一環,為何不是鼓勵更具經濟能力的一般旅客搭乘?要學生幫忙拼經濟,高鐵是不是對振興經濟太外行?
在臺當局扮演最大股東的結構下,高鐵必然得聽命指令。只是,當「罷韓」投票擺明了是由民進黨及側翼所動員的政治行為,高鐵在這過程中,若以「可能損害自身營運利益」的方式,成了替特定政黨動員的工具,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這符合公眾利益嗎?
民進黨自2018吞敗後,就打出「光復高雄」口號,誓言討回政權。問題是,高雄到底是誰的高雄?是人民的,還是民進黨的?從「光復」2字來看,民進黨顯然是把高雄當成自家黨產,否則何來光復之說?
罷免是人民的權力,「罷韓」結果會如何,必須尊重民意決定。但如今,眼看著民進黨把高雄當私產,為求政治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動用公家資源出盡奧步,「罷韓」之後真能換來更美好的「政府」嗎?善良的高雄人,安捏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