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平均每天會問父母100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有時候你真的很希望他們能閉嘴。不幸的是,他們真的會閉嘴。進入中學後,他們基本上都不再問為什麼了,這往往也是他們參與感與動機感一落千丈的時期。
有這麼一個實驗,只有兩個問題:
1.你是個6歲的孩子,今天學校不上課,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時間,你會做什麼?去哪裡?去見誰?
2.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時間,你會做什麼?去哪裡?去見誰?你的答案會有什麼不同?
做完這個測試之後,兩組人又分別做了幾道關於創造力的測試題,比如給一個舊輪胎設想新的用法,完成一幅未完成的素描。結果發現,之前想像自己是個6歲孩子的人,在之後的創造力實驗中,分數遠遠高於那些正常的成年人。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激發創造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想像成孩子。
對大部分人的一生來說,創造力是一個不斷下降的趨勢。有數據顯示,這個趨勢從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就開始了。學前兒童平均每天會問父母100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有時候你真的很希望他們能閉嘴。不幸的是,他們真的會閉嘴。進入中學後,他們基本上都不再問為什麼了,這往往也是他們參與感與動機感一落千丈的時期。
這到底是一個孩子心智成長或者社會化的自然反應,還是學校的教育導致了這種下降?
英國教育專家肯·羅賓遜在TED上做過一次演講,主題就是「學校如何扼殺了創造力」。他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個小女孩在上繪畫課,老師饒有興致地問她,你畫什麼?她說,我畫上帝。老師說,沒人知道上帝長什麼樣啊。小女孩說,他們一會兒就知道了。
童言無忌。兒童的世界沒有規則,沒有禁忌,所以創造力如花兒綻放。但一旦他們進入現代教育系統,就進入一種成人世界預設的價值判斷標準。這個依託於工業化社會的教育系統有一套嚴格的學科等級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學科是數學和語言,然後是人文學科,藝術排在最後。它要求和鼓勵一種邏輯性的思維方式、事實性的記憶、語言和數學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確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有創造力地解決問題。這個系統佔據了我們人生最初的20多年: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直至找工作。一旦這種思維方式被內化,變成習慣性的思維方式,代價必然是創造力的衰落。
家庭也常常無意中扮演創造力殺手的角色。理論上,每個家長都希望有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孩子,但現實世界裡,創造力是個複雜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渙散、白日夢或者不守規則的時候出現。也就是說,最有創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煩製造者,他們經常作為麻煩製造者而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勵。
匈牙利裔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MihalyCsikszent-mihalyi,人稱「創造力大師」)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教父母如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現創造力,而不是把它當成孩子的調皮胡鬧橫加責備。比如一個孩子的惡作劇中表現出幽默感,常常沉浸在某種玩耍中,喜歡用一種東西指代另一種東西,喜歡一個人玩,會自己發明新的遊戲,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拒絕完成某項指派的任務等等。在童年的中期,大概9到10歲,有些孩子會創造關於另一個世界的幻想。他們一次次地重返那個世界,甚至為那個世界發明語言。這是創造力的強烈徵兆。
契克森米哈還提出過一個很有趣的理論——創造力產生於焦慮與無聊之間。高創造力的孩子往往出現在這樣的家庭裡:父母一方面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獨特性,一方面又給他們提供一個安穩的環境。他們既滿足孩子的需求,又挑戰他們的能力。這導致一種適應性——在焦慮的時候,父母清晰的規則會減輕他們的混亂感,而無聊的時候,他們可以尋求變化。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急速變化的現代社會需要創造性思維,更甚於傳統工業時代的思維方式。最近一項針對60多個國家、30多個行業的1500名CEO的抽樣調查顯示,創造力,而不是智力,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更可靠的證據來自一項長期心理實驗。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E.保羅·託倫斯組織過一次大規模的兒童創造力測試,共有400多名兒童參加,人稱「託倫斯兒童」。測試內容由一些相對簡單的語言和圖畫測試構成,從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和精緻性等幾個方面來評價個體兒童的創造力(當年託倫斯設計的測試至今仍是創造性思維測試的黃金工具)。此後幾十年,託倫斯教授一直持續跟蹤當年被測試的兒童,並記錄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每一項成就。結果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的創造力指標以驚人的準確度反應了他們成年後的成就。那些在託倫斯測試中得分越高的孩子,日後成為企業家、發明家、大學教授、作者、醫生、外交官的機會要大得多。有學者分析了託倫斯測試的數據,得出結論說,就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成就而言,創造力指標的準確度比IQ要高出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