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來問我孩子出門就唯唯諾諾,看到生人就不願意講話。我該如何讓孩子表達?今天糖媽不跟大家講關於溝通的技巧,相信大家這方面的乾貨也聽了不少。剛好這兩天我在讀一本由一位法國媽媽西多妮·本茨,和一位韓國媽媽辛有美合著的書——《遊戲學習力》。德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遊戲是兒童期最純淨也最具心靈性的活動,同時更是人類整體向外的表達方式。」本書在講到溝通方面的視角和我們一般所提到的溝通不太一樣。法國的寶寶在學語言認字之前,都是以遊戲的形式學習畫畫。在語言功能還未開化之前,孩子們就能夠通過繪畫,手工等各種遊戲來激發自己的五感,同時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是在塗鴉,應該把孩子的每一次作品都當做是藝術創作!俄國著名作家契柯夫曾說:「藝術給我們插上翅膀,把我們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1.視覺上要將孩子的作品放在顯眼的地方;2.傾聽,即使孩子語言不流暢,也要堅持等他主動的講完;3.還可以問和現實生活活動相關的問題,比如這和我們上次去過的機場很像,你還記得嗎?不僅在強化孩子的記憶力,同時在發展孩子的想像力。4.我們也要準備好多樣化的反應,不要總是「好棒」「很好」,這樣的不走心的評價;5.我們要向周圍的人介紹孩子的作品,會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我們對他的作品的認可和喜愛。這才是對待孩子的藝術創作正確的姿態。本書通過三大板塊從美術啟蒙到把日常生活變成創意遊樂園,最後用遊戲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層層遞進給大家講述了一套法式兒童啟蒙方法。一,如何進行啟蒙教育?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對聲音、氣味、光線、語言、感覺地接觸和體驗,孩子的五感自然而然就會得到發展發育,而更好的自我表達,多樣化的潛力也隨之被激發出來。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創意,懂得表達會思考,身為父母,我們也應該一定程度上喚醒自己的多樣化視角。孩子的創作應該是隨時隨地信手拈來,而不受到任何拘束與限制的。這樣才能夠放任他們的天性,激發他們的活力與創造力。很多時候一說到高質量的陪伴,很多父母就會覺得和孩子一起讀繪本,這就算是高質量的陪伴,而我認為高質量的陪伴應該不僅僅限於讀繪本,還應該共同作畫,一起欣賞音樂,一起欣賞詩詞歌賦,一起參加運動以及一起來完成一篇故事或者是文章……可以讓孩子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比如說收拾屋子、外出散步、打理庭院、去動物園、看動畫片、逛美術館、甚至於可以記錄下來迎接弟弟妹妹的那一瞬間體驗……雖然書中講的大篇幅是說美術啟蒙,反而激發了我對其他角度的一些思考,比如說音樂,也比如說可以用錄音、錄像等的方式來記錄孩子的日常。法國父母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比起監督孩子學習,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更為重要。和孩子一起進行創意活動,分享創意產生的瞬間非常重要,孩子做些小手工的時候可以給予他們鼓勵,給他們幫助,並在旁邊陪伴。高質量陪伴的誤區二,總是在孩子旁邊指指點點,喜歡幫孩子及時糾正。但這種糾正是基於對事物的理解,家長更關注的是畫出來的東西像與不像,亦或者是孩子是否弄髒了我的桌子,弄髒了我的地板,以及弄髒了你自己的衣服……就算畫的很像,甚至可以以假亂真,惟妙惟肖,但是心中卻缺少了畫。在中國,一間教室很多孩子拿出來的作品,往往布局著色都差不多。這就失去了孩子自由發揮的意義。陪伴孩子不要一板一眼,而要靈活運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比如說在餐廳等待的時候就可以掏出小本子來,如果沒有的話,餐巾紙也是很好的作畫地方;在醫院,和孩子聊一聊牆上貼著的公共海報配色及內容;在車裡在、飛機或者火車上都可以隨時隨地的激發孩子的考察和思考。二,如何把日常生活變成創意遊樂場?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空間上,都應該給孩子創設隨時隨地可以發揮自己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氛圍。我經常會帶著女兒去體驗舞蹈班,美術班,早期的時候,我就帶著女兒體驗一些早教中心。可是到後來我就什麼都沒有給她報。因為動輒幾千上萬的興趣班,往往都是包年的。要知道能夠拿得出來讓孩子們進行體驗的Demo課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可是真正的正式課基本都是按部就班的。現在女兒4歲,我希望能夠盡最大的努力,讓孩子有機會發現,並體驗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為這是最容易讓他她能夠理解這個世界方法而非說教。我作為一名親子時間管理諮詢師,遇到了很多家長提出的問題,就是覺得孩子拖拉磨蹭,叫了不動,說了不聽。於是市面上很多關於親子時間管理方面的課程或者是書籍,都是教家長如何給孩子制定計劃,如何將時間安排的滿滿的。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上世紀30年代,卓別林有一部著名的作品《摩登時代》。我們要的是孩子機械化的生活,還是有創意靈動的生活?其實洗澡是可以推遲的,但是孩子的創造力,成長的瞬間是無法找回的。隨時隨地的讓孩子進行「創作」,看似是碎片化的。但其實家長用一點心思將其設計為主題式的活動,每一個主題都可以生發出無限多的活動。通過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語言等,父母會更加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內在世界。三,怎樣用遊戲的方式與孩子交流?經常會看到有些媽媽對孩子說:「和你說了多少遍……」「不是和你講過了嗎?」要知道,尤其和6歲以前的孩子溝通,說了多少次以及你說的什麼內容都不重要。更不要和他們講道理,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接受「道理」。但是如果能夠和孩子一起編一個故事來共同扮演,來說明一個道理,這樣孩子就更容易接受。和孩子一起玩兒更能夠理解孩子。以前我特別不喜歡女兒到處撿石頭,然後帶回家。我會各種嫌棄。嫌石頭髒,嫌她在路上浪費時間。……當我帶著女兒在河邊撿回來鵝卵石,並且和她在石頭上寫寫畫畫,聽著他給我講石頭一家的故事,我才知道,原來在我眼裡那些醜陋的骯髒的石頭可以有那麼豐富的「生活」。這本《藝術遊戲力》在第三部分給大家列出了13個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玩的創意小遊戲,著實給了我很多的靈感與啟發。你不妨也帶著孩子們一起玩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