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蘇東坡是中國文壇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不僅能詩會畫,擅長書法,還是一位可愛的「老饕」。
有一次,蘇東坡在開封看到了一幅高僧的繪畫,於是即興賦詩描繪畫中風景。誰知他寫著寫著,饞病發作了,狼毫一揮,就把一幅風景畫寫成了一頁菜譜。
這首詩就是著名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蘇東坡不僅在詩中提到了美味的河豚,更過分的是,他竟然連烹調河豚的配菜都想齊了。
一、《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賞析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北宋·蘇東坡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詩歌意譯:傍晚,透過竹林與桃花林,望向春天的江面。鴨子在江水裡嬉戲,它最先知道,江水已經開始回暖了。岸邊遍地都是蔞蒿和新生的蘆芽,這個時候,正是河豚回遊產卵的好季節。
蔞蒿又叫白蒿,是一種野草。《漁洋詩話》中說,蔞蒿、蘆芽都是河豚喜愛的食物,河豚吃了它們就會長得肥美可口。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畫中圖景,中國古畫本來不擅長透視,但是蘇東坡依然通過三個視角,立體地描繪出了畫中的景物。
詩的第一句寫的竹林、桃花是近景;第二句春江和鴨,寫的是遠景;第三句中的萎蒿、蘆芽就是岸邊的中景了。
竹外桃花,春江鴨遊,以及遍地的蔞蒿和蘆芽,全都是惠崇和尚在畫中直接表現出來景物。春江水暖、河豚欲上,則是蘇軾自己的聯想。
蘇軾一直十分欣賞王維「以畫入詩」的風格,在這一首詩中,他也同樣展現出了自己在美術繪畫方面的長才,極大的拓展了惠崇畫作給人的想像空間。
以詩為畫,詩、畫合一。除了能用肉眼看到春江之美,仿佛還能用皮膚感受到春江水的溫度,進而聯想到河豚肉的鮮美。
河豚又名球魚、吹肚魚,它本來是生活在近海的水域。每年春天「水暖」的時候,有一部分河豚會回從大海回遊到江中產卵,因此末句「河豚欲上」,間接證實了第二句中「春江水暖」。
鴨子是第一個知道江水變暖的,因為它整天都在江水中遊泳。河豚第二個知道,因為它必須等到升溫的水流到它所在的地方,才能感知到水溫上升,然後回遊到江中產卵。
不過,清朝有一個叫毛奇齡的「槓精」表示反對。他說:蘇東坡怎麼知道「水暖鴨先知」呢?那江面上又不止鴨子一種動物,說不定是「鵝先知」。但是,蘇東坡既然說鴨不說鵝,想來是因為惠崇只畫了鴨,沒有畫鵝的原故。
蘇東坡寫完了春江水暖,我疑心他下一步其實是想寫「春江水開」的。因為從詩的第三句開始,他已經從寫美景變成了寫美景兼寫美食。
於是,這一首小詩,就不僅僅是一幅春景圖畫了。因為這時的蘇東坡,想的全是如何去吃河豚了。
二、蘇東坡「乾飯」二三事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一個大「吃貨」,他曾發明過一道「東坡肉」,至今仍深受廣大國民的喜愛。過去大家比較貧窮時,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桌上都要準備這一道菜。現在生活好了,隔三岔五就要吃。
蘇東坡一輩子喜歡吃肉,晚年被貶官到海南島,吃不著肉時想瘋了,還填了一首詞說:染得桃紅成肉紅。
宋人的《曲洧舊聞》中說,東坡沒有發跡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很窮。沒有錢買菜下飯吃,只有吃「三白飯,就是白米飯、白蘿蔔拌白鹽。
現在的小朋友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營養學家總說是因為營養不均衡。可是,為什麼蘇家兄弟天天都「幹白飯」,注意力還能集中呢,這是一個謎。
蘇東坡和他弟弟一路「幹白飯」考中了進士,後來他們又參加了一場難度更高的考試。結果蘇東坡獲得了「全國第一名」,一下就爆紅起來了。然後他當了官,有了工資,於是開始報復性地瘋狂吃肉。
某一次,他的損友劉攽故意說要請他吃「皛飯」。「蘇老饕」一聽,兩眼放光,這是什麼東西?我還沒吃過呢。因此,他很早就跑到劉家去等著乾飯。等到飯菜端上來一看,原來就是「三白飯」。
蘇老饕看到「三白飯」,想起了和弟弟蘇轍同甘共苦的那些日子,心中感慨萬千,於是一連幹了三大碗。沒有肉,還是吃得美滋滋的。所以說,他其實是一個不太挑食的美食家。
當年,他在黃州發明「東坡肉」的時候,據說也是因為當地鬧過豬瘟,沒有人敢吃豬肉,就他一個不挑食。後來他跑到登州,寫了一首《鰒魚行》。在詩裡怪當地人不識貨,不懂得鮑魚這種美味。
最後,蘇老饕自己帶了一斛鮑魚,說要拿回家做成菜,吃了保護眼睛。鮑魚的殼是一味中藥材,名字叫「石訣明」。清熱平肝,可以治療眼疾。
小結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蘇東坡在鳳翔府當籤判,工作之餘到處遊覽。曾經跑到城北開元寺欣賞過王維的畫,非常喜歡。
跟著他又跑到東北面的天柱寺,欣賞了王維的雕像。他發現那雕像「病骨支離如枯龜」,於是就陷入了一場關於肉體與靈魂的哲學思考之中。
後來當他看到《惠崇春江晚景》時,忍不住要學王維,用詩句去描摹畫中的景象。但是只寫了兩句風景詩,可能突然想起王維最後「瘦如枯龜」的模樣。他覺得當務之急,還是得多吃一點肉比較好。
於是他大筆一揮,把這一幅畫寫成了一頁浙菜菜譜。為什麼是浙菜菜譜呢?因為,《石林詩話》中說:「浙人食河豚於上元前……」。並且《本草感冒》中說,這種魚要早吃,晚於三月就吃不得了。
如此來看,蘇東坡真的不愧是一個合格的「乾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