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乾隆皇帝一生共用過二十五方印璽,但為何這個數字是二十五,恐怕很多人就不大了解了。這背後有著深刻的寓意。其實,清初時期,即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帝王,在發布詔書、敕命的時候所用的印璽多達三十九方,乾隆繼位後,經過精心篩選,欽定其中二十五方為御用之璽,存放交泰殿,剩下的十四方送到盛京故宮,藏於鳳凰樓上。
玉璽作為最高權力的象徵,由來已久。最初,印、璽之稱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即便是普通百姓的印章,也可以叫璽。但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時,才規定只有皇帝、皇后的印才能叫璽,其餘的一律叫印。
不久後,秦始皇又詔令篆刻「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皇帝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天子行璽」六方玉璽,作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時使用的印章,其中的「皇帝之璽」最為尊貴。這種制度後來一直被歷朝歷代沿襲,一直到武則天時代才有所變化,皇帝御用之璽改為「御用之寶」,掌管御系的「符璽郎」更名為「符寶郎」。
武則天之所以將「璽」改為「寶」,是她認為「璽」字與「死」字音近。此後,大多數朝代都以「寶」為御璽之稱。因此,乾隆皇帝御用的二十五方璽印也就被稱為「二十五寶」了。
乾隆帝的二十五方璽的大小、形質、質地、用途各異,根據《清史稿》的記載,這二十五寶分別是:
大清受命之寶,白玉質;皇帝奉天之寶,碧玉質;大清嗣天子寶,金質;皇帝之寶(頒布詔書),青玉質;皇帝之寶(以肅法駕),檀香木質;天子之寶,白玉質;皇帝尊親之寶,白玉質;皇帝親親之寶,白玉質;皇帝行寶,碧玉質;皇帝信寶;白玉質;天子行寶,碧玉質;天子信寶,青玉質;敬天勤民之寶,白玉質;制誥之寶;青玉質;敕命之寶,碧玉質;垂訓之寶,碧玉質;命德之寶,青玉質;欽文之璽,墨玉質;表章經史之寶,碧玉質;巡狩天下之寶,青玉質;討罪安民之寶;青玉質;制馭六師之寶,墨玉質;敕正萬邦之寶,青玉質;敕正萬民之寶,青玉質;廣運之寶,墨玉質。
這二十五方寶,或用於發布詔書,或祀天地神靈,或諭臣僚,或崇古訓,或張徵伐。但其中用得最多還是檀香木的「皇帝之寶」。這方寶為方形,盤龍紐,邊長15.2釐米,通高15.6釐米。滿、漢文均為篆書,是皇帝籤發詔書的專用御璽,皇帝即位、大婚、冊封皇后、發布進士金榜時所鈐蓋的均為此璽。
用檀香木作為御寶材質,為歷代獨有。乾隆皇帝為什麼一改秦以後用上好玉材為國璽原料的慣例,用木料刻制用璽嫩?他在御製《國朝傳寶記》中給出了答案,說:「君人者在德不在寶,寶雖重,一器耳。明等威、徵信守,與車騎章服何異?德之不足,則山河之險,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區區尺壁,足以自固者。故寶器非寶,寶於有德。」
二十五寶是乾隆皇帝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選定的。自秦始皇定」六璽「,各朝基本沿襲其規制。南宋時,御璽數量開始增多,但在御璽最多的明代,也只有二十四方。為什麼乾隆帝卻是二十五方呢?
選用二十五這個數字,是乾隆帝根據《周易》典故中有「天數二十有五」之說,二十五是個吉祥數,選二十五方國璽,是預示大清能傳至二十五世。
對漢文化和歷史極為熟悉的乾隆帝甚至,自古以來沒有哪一個王朝可以長久不衰,他鑑於歷史上最長久的東周也不過二十五代,於是就以東周世襲代數選二十五為國寶定數,寓意大清也能像東周那樣延續到二十五代。可惜,乾隆帝的希望還是過高了,從順治帝入關到溥儀退位,清朝總共不過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