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之寶玉璽,解釋皇帝印璽之一,是慰勞王公的文書頒布詔書之用

2020-12-24 家傳古玉說傳承

八千多年的玉文化是華夏炎黃子孫的靈魂,只有玉最能代表中國人的人文和歷史。從秦代開始,用玉做璽是皇帝的專用,指喻皇位,玉璽世代相傳,擁有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皇帝之寶的解釋皇帝印璽之一。用於慰勞王公的文書頌布詔書之用,參見「 皇帝行寶 」(寳) bǎo 玉器,泛指珍貴的東西:寶貝。寶劍。寶物。寶藏(z刵g )。國寶。財寶。珍寶。傳(chu俷 )家寶。如獲至寶。寶貴。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寶座。登大寶,皇帝登基的玉印章等。家傳古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早年收藏和田白玉雕刻的盤龍印章玉璽,正宗新疆和田白玉質沁色自然開門到代真品,玉質脂粉好密度高分量足,玉質油潤細膩,品相完整。整體圓雕 ,雕琢精細上部雕琢盤龍造型 ,底部有落款皇帝之寶周圈雕琢文字,雕琢精細,皇家風格造型霸氣,歷史痕跡較為明顯是皇家貴族擁有的古代珍貴稀少皇帝玉璽分享鑑賞。

皇帝之寶玉璽和田玉材質家傳古玉藏品

唐朝武則天時因得「璽」與「死」音近,遂改稱為「寶」。以後各朝就把象徵皇權的印章改稱為「寶」了。清朝皇帝印章襲唐以來稱寶的傳統,僅有個別稱璽的,玉一直是皇帝帝後印章的專用材質。皇帝之印稱寶為清制,皇帝的印信稱為御寶,清初設御寶於交泰殿,成立尚寶司。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譜,藏於交泰殿之印25方。

古代玉雕刻皇后之璽

太上皇帝之寶」的「大」,官方已經給出了明確定義:它是清宮帝後寶璽中最大的一方,體現了太上皇權力的至高無上。因此,乾隆皇帝御用的二十五方璽印也就被稱為「二十五寶」了。乾隆帝根據《周易》典故中有「天數二十有五」之說,二十五是個吉祥數,選二十五方國璽,是預示大清能傳至二十五世。《清史稿》的記載,這二十五寶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白玉質;皇帝奉天之寶,碧玉質;大清嗣天子寶,金質;皇帝之寶(頒布詔書),白玉質;天子之寶,白玉質;皇帝尊親之寶,白玉質;皇帝親親之寶,白玉質;皇帝行寶,碧玉質;皇帝信寶;白玉質;天子行寶,碧玉質;天子信寶,青玉質;敬天勤民之寶,白玉質;制誥之寶;青玉質;敕命之寶,碧玉質;垂訓之寶,碧玉質;命德之寶,青玉質;欽文之璽,墨玉質;表章經史之寶,碧玉質;巡狩天下之寶,青玉質;討罪安民之寶;青玉質;制馭六師之寶,墨玉質;敕正萬邦之寶,青玉質;敕正萬民之寶,青玉質;廣運之寶,墨玉質。

古代玉雕刻皇帝之寶玉璽

清代二十五寶印章皆為金質或玉質,形體碩大。大者達19.6釐米見方,小者乃6釐米左右。其鈕式有交龍、蹲龍及盤龍三種。皆為滿漢兩種文字,漢書用篆字,滿文則用本字。乾隆皇帝覺得這兩種書體不協調,因之決定除「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天子寶先代相承、傳為世守者,不敢輕易」,皇帝之寶」以下二十一方,一律改鐫,將其中滿文本字悉改為篆體篆刻漢文。

古代玉雕刻玉印章

以前各朝代的皇帝寶璽存世者已經寥寥無幾,唯明清兩朝的帝璽有較多的遺存,特別是清代皇帝寶璽較完整地保存下來,除少數因戰亂散失民間和海外,絕大部分仍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寶璽都是皇帝的御用之物,能夠代表皇帝身份信息的物證,最主要有玉璽,玉冠飾帽子,身上穿的玉腰帶等等!死後高等級別穿的是金縷玉衣。

古代和田碧玉雕刻玉璽

家傳古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每天分享促進傳播古玉文化弘揚中華文明為宗旨,交流古玉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真的喜歡古代文物喜歡收藏,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那就百度關注家傳古玉說傳承,謝謝您的點讚收藏和轉發歡迎大家加入中華玉文化交流傳遞!

相關焦點

  • 乾隆有二十五方御寶,為何用得最多的「皇帝之寶」是木頭製成的?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一生共用過二十五方印璽,但為何這個數字是二十五,恐怕很多人就不大了解了。這背後有著深刻的寓意。其實,清初時期,即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帝王,在發布詔書、敕命的時候所用的印璽多達三十九方,乾隆繼位後,經過精心篩選,欽定其中二十五方為御用之璽,存放交泰殿,剩下的十四方送到盛京故宮,藏於鳳凰樓上。玉璽作為最高權力的象徵,由來已久。最初,印、璽之稱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即便是普通百姓的印章,也可以叫璽。
  • 乾隆「太上皇帝之寶」印璽將拍賣 估價過億港元
    乾隆「太上皇帝之寶」印璽將拍賣 估價過億港元 (1/3) "← →"翻頁
  • 雍正皇帝常用29枚玉璽,而乾隆最終規範為25枚?
    在許多中國歷史劇的劇情裡,我們常看到皇帝在派人調兵救駕或頒布重要詔書時,會從一個裝著「天子六璽」的盒子裡,專門挑出一枚玉璽使用。為什麼皇帝會同時製作那麼多枚玉璽?這些玉璽在日常生活和關鍵時刻,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對於不了解中國古代玉璽制度的讀者而言,說起玉璽,首先想到的是傳國璽。
  • 皇帝寫傳位詔書,不幸被小太監窺見,從此詔書上那位皇子與皇位無緣
    清朝康熙皇帝早年,對二阿哥胤礽曾寄予殷切厚望,在他剛滿周歲的時候就把他立為皇太子。但胤礽在成年後的種種不爭氣,讓康熙皇帝痛心疾首,對他三立三廢。這同時也招來了其他阿哥的覬覦之心,在康熙晚年,阿哥們各樹朋黨,奪嫡之爭異常激烈,甚至引發了朝局動蕩。
  • 皇帝的詔書何時用紙?
    唐溪典以廢箋記與之。篤以箋記紙不可寫《傳》,乃借本諷之。」  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4頁。此為東漢後期事,「廢箋記」紙即為公文用紙。[5]《後漢書》卷1注引《漢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4頁。[6] 「策書者,編簡也,……以命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賜策……制書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詔三公,皆璽封,尚書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
  • 臺北故宮新展「清代文書」:呈現清帝起居及詔書奏摺裡的故事
    詔書故事詔書是皇帝於國家舉辦隆重慶典或遭逢重大事件時,親向天下臣民頒布的一種文書。舉凡皇帝登基、親政、大婚、駕崩、罪己、退位、皇太后上徽號等,或皇帝認為有必要讓天下知曉的事務,皆透過詔書周知天下臣民。清代詔書以滿漢文字書寫,並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起首,中間敘述頒詔內容,文末則為「布告天下,鹹使聞之」等語。
  • 中美浮夢錄︱「大皇帝」與「好朋友」
    對收到的書信,耆英等視之為「國書」,在譯成中文以後,用詞、語境同英文出現了很大的差別,差不多成了一篇朝貢國家獻給中國皇帝的表文。這是美國總統第一次直接寫信給中國皇帝,後者不僅收到了,而且做了回復,算是一次禮尚往來的「高層」互動,雖然中國對對方的理解出了很大的偏差。下面我們先附上泰勒總統的英文信原文,然後再解析耆英等人翻譯的漢文本。
  • 嘉慶皇帝為何禁掉寓意吉祥美好的如意
    到清朝,如意早已成為皇宮裡皇上、后妃把玩之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清代的皇帝、皇后還經常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然而如此吉祥美好之物,卻也不是人人都喜歡,清嘉慶皇帝就公然表示自己不喜歡如意。
  • 文言文拗口難懂,皇帝說話亦是文縐嗎?聖旨與奏摺批覆給出答案
    尤其是一些"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根本就是個文盲,他們日常說話也是文縐的嗎?聽編者為您探秘此問題的真相。我們先了解一下宋太祖趙匡胤的日常言語;某日趙匡胤準備擴建帝都開封,與宰相趙普一起來到南城門做規劃,趙匡胤指著城門上"朱雀之門"的牌匾,問趙普說:"為什麼不直接寫朱雀門,非要加一個''?"
  •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看下內容,你就明白了
    宣統三年十二月,公元1912年2月,隆裕太后臨朝稱制,代6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告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宣告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就此終結,古老的中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被姚廣孝稱為」讀書種子「的大儒,被朱元璋稱為品相端莊,可以用到老的人才。朱允炆在位期間,召集群臣面議,可以趨身屏風之前批達文書。朱棣起兵之時,大明議定的討伐,詔令、檄文都是方孝孺一手操辦的。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被任命為詩講學士,也就和現代的顧問差不多,皇帝有不懂的都會向他詢問,所以方孝孺就成了建文帝最信任的重臣之一。但你看看他都做了什麼!
  • 大清都亡了,頒布的《清帝退位詔書》有啥用?你看上面都寫了什麼
    縱觀歷史,古代的末代皇帝基本上不是被亂軍所殺就是四處逃亡。而清朝的滅亡就有意思了,皇帝不僅有空閒頒布《退位詔書》,退位之後還能繼續生活在皇宮裡,真可謂是歷史奇觀。 還要《清帝退位詔書》做什麼? 袁世凱為了讓隆裕太后頒布《清帝退位詔書》,甚至還許下了《清室優待條件》,只要溥儀退位,每年都能領到400萬兩銀元,而且還不廢溥儀皇帝的尊號,繼續生活在皇宮中。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弄清《清帝退位詔書》的內容到底寫了什麼。
  • 這些皇帝都寫過罪己詔,有的詔書誠實,有的搞笑,有的讓人落淚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君王自我反省的口諭或者詔書,通常會在三種情況下頒布。一是皇帝幹錯了事,二是天災人禍導致民眾受難,三是政權即將傾覆之時,其用意都是自責,只是情節輕重有別。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某些帝王別有用心的個人表演,以此來獲得更好的名聲。下面咱們就列舉幾個歷史上的「罪己詔」,小編接下來給您一一道來。
  • 雍正皇帝的繼位之謎,死亡之謎
    ,逐心生厭惡,回到北京城後,便廢掉其太子之位。所以這才是雍正皇帝的過人之處,明不爭,搞暗鬥,腹黑學第一人!在太子黨和八爺黨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雍正皇帝「兩耳不聞窗外事」兢兢業業的完成康熙皇帝交待的任務,其中便有,代替康熙皇帝複查殿試事務,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清查京、通兩倉,又奉旨巡視兩淮鹽稅,考察江南織造,秉命冬至祭天。
  • 蒙元在用其官方文字八思巴文寫的詔書中,承認元朝是中國朝代嗎?
    忽必烈頒布《建國號詔》公布天下。其中是這樣說的:「誕膺景命 ,奄四海以宅尊 ;必有美名 ,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 ,匪獨我家。」意思是:我上承天命,擁有四海之地而居尊位,必須取一個美名,顯示繼承歷朝帝王的正統,這是(中原)自古以來的規矩。
  • 清帝退位詔書有什麼作用?
    三篇退位詔書,雖然是皇帝的退位,卻因為溥儀年紀尚小,有皇太后代為頒布,至於詔書的實際作者,一直以來都有爭議。從字字上看,一定是一個飽讀詩書精明過人的學究。奇文相與析,我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清帝退位詔書的玄機。中華民國疆域詔書開篇名義,寫出了當時的形勢,可謂言簡意賅: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
  • 光緒皇帝學英語,讓許多人痛心疾首 | 短史記
    皇帝的視野裡能出現顏永京這樣的人物,至少說明皇帝自己或者他身邊之人,有做過一些有價值的準備工作。不過,顏永京無意進入紫禁城為皇帝服務。據顏的外孫女曹舒麗安說,顏之所以拒絕光緒的聘請,是因為他受了近代教育,已不願再向皇帝跪拜。顏向家人解釋:「每天教書,要我向學生跪拜磕頭,我如何能做到呢?」
  • 清帝退位詔書頒布前,袁世凱為啥特別加進了這句荒謬的話?
    這份退位詔書一共356個字,最後一句最言不由衷:「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哉!」明明是被逼退位,強行說成為了國家國民,十分樂意退位的樣子……這份詔書顯然不是隆裕太后和溥儀小皇帝的手筆,據說起草者乃著名狀元張謇,太后和小皇帝只是籤個字罷了。而且,這份詔書中還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是袁世凱授意加進去的,特別「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