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後漢書》卷78,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513頁。
[2] [唐]徐堅 等著《初學記》,中華書局,1962年,第517頁。
[3] 詳見《編輯學刊》1997年第3、4、5、期,劉光裕《讀史筆記》。
[4] 《後漢書》卷64「延篤傳」注引《先賢行狀》:「(延)篤欲寫《左氏傳》,無紙。唐溪典以廢箋記與之。篤以箋記紙不可寫《傳》,乃借本諷之。」 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4頁。此為東漢後期事,「廢箋記」紙即為公文用紙。
[5]《後漢書》卷1注引《漢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4頁。
[6] 「策書者,編簡也,……以命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賜策……制書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詔三公,皆璽封,尚書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詔書者,詔,告也,其文曰告某官雲[雲],如故事。誡敕者,謂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詔敕某官。」 《後漢書》卷1注引《漢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4頁。
[7]《後漢書》卷57,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1852頁。
[8]《後漢書》卷57,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1853頁。
[9]《後漢書》卷66,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162頁。
[10]《後漢書》卷54,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1780頁。
[11]《三國志》卷7,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225頁。
[12]《三國志》卷14,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459頁。
[13]《三國志》卷61,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1408頁。
[14]《三國志》卷61,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1408頁。
[15] 陸凱接讀孫皓紙詔的時間,可以從陸凱在表中自謂「臣年已六十九」考定。本傳稱陸凱死於建衡元年,時年七十二。由此可知,孫皓這紙詔的時間應是甘露二年,公元266年。
[16]《三國志》卷9,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303頁。
[17]《三國志》卷64,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1448頁。 此為吳主孫亮與近臣共謀誅殺權臣孫綝之事,發生時間據《三國志·三嗣主傳》:「(太平)三年……亮以綝專恣,與太常全尚,將軍劉丞謀誅綝。」 《三國志》卷48,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1155頁。
[18] 「青紙詔」,據史料推斷,當為皇帝賜太子或皇族諸王時專用,太子及皇族諸王等下令時一般也採用青紙。皇帝所用詔書為黃紙。
[19]《晉書》卷59,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597頁。
[20]《晉書》卷5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459-1460頁。
[21]《晉書》卷59,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602頁。
[22]《晉書》卷6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670頁。
[23]《晉書》卷6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670頁。
[24]《晉書》卷62,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682頁。
[25]《晉書》卷10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2764頁。
[26] 據《晉書·石勒上》,石勒定九品選舉之事為太興二年,公元319年。
[27]《晉書》卷10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2778頁。
[28] 《晉書》卷11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2887頁。此句之前有「堅僭位五年,鳳皇集於東闕,大赦其境內……」云云,故考此事當發生於符堅在位第五年,361年。
[29]《晉書》卷3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073頁。
[30]《晉書》卷7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884頁。
[31]《晉書》卷45,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280頁。
[32]《文選》卷37,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第5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