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詔書何時用紙?

2021-02-13 出版六家

[1] 《後漢書》卷78,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513頁。

[2] [唐]徐堅 等著《初學記》,中華書局,1962年,第517頁。

[3] 詳見《編輯學刊》1997年第3、4、5、期,劉光裕《讀史筆記》。

[4] 《後漢書》卷64「延篤傳」注引《先賢行狀》:「(延)篤欲寫《左氏傳》,無紙。唐溪典以廢箋記與之。篤以箋記紙不可寫《傳》,乃借本諷之。」  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4頁。此為東漢後期事,「廢箋記」紙即為公文用紙。

[5]《後漢書》卷1注引《漢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4頁。

[6] 「策書者,編簡也,……以命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賜策……制書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詔三公,皆璽封,尚書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詔書者,詔,告也,其文曰告某官雲[雲],如故事。誡敕者,謂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詔敕某官。」  《後漢書》卷1注引《漢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4頁。

[7]《後漢書》卷57,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1852頁。

[8]《後漢書》卷57,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1853頁。

[9]《後漢書》卷66,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2162頁。

[10]《後漢書》卷54,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標點本,第1780頁。

[11]《三國志》卷7,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225頁。

[12]《三國志》卷14,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459頁。

[13]《三國志》卷61,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1408頁。

[14]《三國志》卷61,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1408頁。

[15] 陸凱接讀孫皓紙詔的時間,可以從陸凱在表中自謂「臣年已六十九」考定。本傳稱陸凱死於建衡元年,時年七十二。由此可知,孫皓這紙詔的時間應是甘露二年,公元266年。

[16]《三國志》卷9,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303頁。

[17]《三國志》卷64,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1448頁。  此為吳主孫亮與近臣共謀誅殺權臣孫綝之事,發生時間據《三國志·三嗣主傳》:「(太平)三年……亮以綝專恣,與太常全尚,將軍劉丞謀誅綝。」 《三國志》卷48,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第1155頁。

[18] 「青紙詔」,據史料推斷,當為皇帝賜太子或皇族諸王時專用,太子及皇族諸王等下令時一般也採用青紙。皇帝所用詔書為黃紙。

[19]《晉書》卷59,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597頁。

[20]《晉書》卷5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459-1460頁。

[21]《晉書》卷59,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602頁。

[22]《晉書》卷6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670頁。

[23]《晉書》卷6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670頁。

[24]《晉書》卷62,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682頁。

[25]《晉書》卷10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2764頁。

[26] 據《晉書·石勒上》,石勒定九品選舉之事為太興二年,公元319年。

[27]《晉書》卷10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2778頁。

[28] 《晉書》卷113,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2887頁。此句之前有「堅僭位五年,鳳皇集於東闕,大赦其境內……」云云,故考此事當發生於符堅在位第五年,361年。

[29]《晉書》卷3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073頁。

[30]《晉書》卷71,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884頁。

[31]《晉書》卷45,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280頁。

[32]《文選》卷37,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第524頁。

相關焦點

  • 皇帝寫傳位詔書,不幸被小太監窺見,從此詔書上那位皇子與皇位無緣
    清朝康熙皇帝早年,對二阿哥胤礽曾寄予殷切厚望,在他剛滿周歲的時候就把他立為皇太子。但胤礽在成年後的種種不爭氣,讓康熙皇帝痛心疾首,對他三立三廢。這同時也招來了其他阿哥的覬覦之心,在康熙晚年,阿哥們各樹朋黨,奪嫡之爭異常激烈,甚至引發了朝局動蕩。
  • 皇帝之寶玉璽,解釋皇帝印璽之一,是慰勞王公的文書頒布詔書之用
    從秦代開始,用玉做璽是皇帝的專用,指喻皇位,玉璽世代相傳,擁有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皇帝之寶的解釋皇帝印璽之一。用於慰勞王公的文書頌布詔書之用,參見「 皇帝行寶 」(寳) bǎo 玉器,泛指珍貴的東西:寶貝。寶劍。寶物。寶藏(z刵g )。國寶。財寶。珍寶。傳(chu俷 )家寶。如獲至寶。寶貴。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寶座。登大寶,皇帝登基的玉印章等。
  • 清帝退位詔書有什麼作用?
    三篇退位詔書,雖然是皇帝的退位,卻因為溥儀年紀尚小,有皇太后代為頒布,至於詔書的實際作者,一直以來都有爭議。從字字上看,一定是一個飽讀詩書精明過人的學究。奇文相與析,我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清帝退位詔書的玄機。中華民國疆域詔書開篇名義,寫出了當時的形勢,可謂言簡意賅: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
  • 朝廷的兩份詔書說明了什麼
    從眾好漢收到兩份詔書來看,梁山上沒有幹大的人,只有一張幹大事的嘴,可惜這張嘴長在了李逵腦袋上。眾好漢不拿李逵的話當回事,特別是宋江經常說這黑廝又在胡說。"殺到東京去奪了鳥位,晁蓋哥哥做大皇帝,宋江哥哥做小皇帝……"。
  • 這些皇帝都寫過罪己詔,有的詔書誠實,有的搞笑,有的讓人落淚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君王自我反省的口諭或者詔書,通常會在三種情況下頒布。一是皇帝幹錯了事,二是天災人禍導致民眾受難,三是政權即將傾覆之時,其用意都是自責,只是情節輕重有別。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某些帝王別有用心的個人表演,以此來獲得更好的名聲。下面咱們就列舉幾個歷史上的「罪己詔」,小編接下來給您一一道來。
  • 袁世凱曾在溥儀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什麼話,讓後世稱讚至今?
    如果讓你說起近代史的名人的話,你可能記起的人就是周總理,孫中山這樣一群人,對於其他人的印象可能就沒什麼了,即使袁世凱差點就成為了中國的皇帝,但很多人對於袁世凱這一個人的印象並不深刻,可能就只記得他把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的果實給竊取掉了,其實縱觀歷史來看,袁世凱在歷史上也是做過貢獻的。
  • 清帝退位詔書頒布前,袁世凱為啥特別加進了這句荒謬的話?
    這份退位詔書一共356個字,最後一句最言不由衷:「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哉!」明明是被逼退位,強行說成為了國家國民,十分樂意退位的樣子……這份詔書顯然不是隆裕太后和溥儀小皇帝的手筆,據說起草者乃著名狀元張謇,太后和小皇帝只是籤個字罷了。而且,這份詔書中還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是袁世凱授意加進去的,特別「違和」。
  • 《清帝退位詔書》短短300字卻深有內涵:國人高端話術的典範
    革命黨人與袁世凱達成共識,由他來"勸說"清朝皇帝退位並擔任第一位大總統。此外,民國將以外國元首的禮遇對待清朝皇室,每年給他們一定的糧餉,並允許其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中。 那時候的清朝皇帝是只有六歲的溥儀,實際當家人則是隆裕太后。主少國疑,這孤兒寡母的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又能作何應對。
  • 清朝給外國發詔書 不小心寫錯一件事 驚得道光六百裡加急追回
    在一般情況下,中國並不對藩屬國內政進行幹涉,只是在發生一些重大事件時,會發詔書知會一聲,比如先皇駕崩,新帝登基等情形。發給藩屬國的詔書,都是由朝廷中樞機構所擬,必然是字斟句酌,容不得一點錯誤。不過在清朝道光皇帝登基時,卻鬧了個大烏龍,給藩屬國的詔書在發出去以後,才發現內容上犯了個大錯,驚得剛剛坐上龍椅的道光連忙下旨,派人把詔書給追回來:「皇考大行皇帝遺詔。
  • 中國人的高端話術體現,短短300字的《清帝退位詔書》,句句都有內涵!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綿延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在短短三百多字下壽終正寢了。 這是一封很有名的詔書,也是一封很複雜的詔書,雖然只有短短三百多字,卻藏盡了風雲亂世各種角色的較量與妥協——被迫下臺的帝王家,暗藏陰謀的野心梟雄,激情偏執的反對派,隨潮流而動的廣大民眾。
  • 臺北故宮新展「清代文書」:呈現清帝起居及詔書奏摺裡的故事
    據悉,此次展覽將分為「詔書故事」、「官修史書」、「硃批奏摺」、「奏摺錄副」、「軍機檔冊」、「人物傳記」、「斯土斯民」7個單元部分,其中「斯土斯民」單元將特闢專區,著重展示清政府對臺灣地區的轄治及與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的相關文獻。
  • 大清都亡了,頒布的《清帝退位詔書》有啥用?你看上面都寫了什麼
    縱觀歷史,古代的末代皇帝基本上不是被亂軍所殺就是四處逃亡。而清朝的滅亡就有意思了,皇帝不僅有空閒頒布《退位詔書》,退位之後還能繼續生活在皇宮裡,真可謂是歷史奇觀。 還要《清帝退位詔書》做什麼? 袁世凱為了讓隆裕太后頒布《清帝退位詔書》,甚至還許下了《清室優待條件》,只要溥儀退位,每年都能領到400萬兩銀元,而且還不廢溥儀皇帝的尊號,繼續生活在皇宮中。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弄清《清帝退位詔書》的內容到底寫了什麼。
  • 短短三百多字的行文的《清帝退位詔書》,到底有什麼作用?
    這封《清帝退位詔書》,短短三百多字的行文,說明了形勢,展露了情懷,明確了前景,留好了退路,真可謂是千古奇文!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憑著手裡的槍桿子和革命黨叫板,最開始只想能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就好,他也滿足於當個大權在握的內閣總理。不過革命黨內部的混亂和武力的缺失、滿清大廈將傾的腐朽等等因素,都極大地刺激了袁世凱的野望——他準備自己當總統了!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首創8個字,被清朝皇帝經常使用
    大家在看古裝戲,尤其是清朝宮內戲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皇帝頒發聖旨,然後聖旨中提到8個字,分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其實首創「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作為聖旨開頭語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出現於聖旨中,始於明朝。
  • 謀殺光緒皇帝的幕後真兇竟然是她
    ,說光緒皇帝回去之後見慈禧重病非常高興,慈禧勃然大怒的說「我不能死在他前面」。這幾本書當中都記述說李蓮英認為慈禧太后來日無多,他生怕自己去世之後光緒皇帝重掌權柄會加害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在光緒喝的東西裡下了藥,把光緒皇帝毒死了。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這本書中則是認為袁世凱,在戊戌變法的這個關頭出賣了光緒皇帝和維新派,投靠了慈禧太后,所以慈禧身染重病即將不久與人世的時候袁世凱很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於是他就借向皇帝貢獻藥品的時機,在藥品裡下毒。
  •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看下內容,你就明白了
    宣統三年十二月,公元1912年2月,隆裕太后臨朝稱制,代6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告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宣告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就此終結,古老的中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宋徽宗瘦金體——《賜闢雍詔書碑》考釋與《千字文》
    本文試就宋徽宗《賜闢雍詔書碑》考釋的同時,就宋徽宗在書法史上有爭議的「瘦金體」藝術特色作—粗淺探析。一、宋徵宗《賜闢雍詔書碑》考釋(一)《賜闢雍詔書碑》史籍考宋徽宗趙估(1082-1135),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元符三年(1100,哲宗駕崩,擁立為帝。
  • 如果傳國玉璽丟了,皇帝會是什麼態度?朱元璋的最霸氣
    傳國玉璽玉璽作為皇帝的信物,每當皇帝下詔書的時候,總會在詔書的右下角用玉璽蓋一下章來證明詔書的真實性,而當臣子接到詔書的時候也會看下玉璽的印記來確定是不是真的詔書,可見玉璽的作用有多大,而大家在思考玉璽丟了之後皇帝還能不能幹了,這件事的時候,先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當皇帝下的詔書和聽到皇帝親口下的命令互相矛盾,這個時候臣子該聽誰的?
  • 再談「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一篇是林帆先生的《又聞「奉天承運」》(2001年第4期),主要談句讀應當怎麼斷;另一篇是王衛東先生的《也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2003年第5期),附帶考證了此語的源頭出在《唐會要》中。我認為後者的說法有著明顯的差錯,需要重新加以考訂。
  • 清帝退位詔書,對於民國革命非常重要,是民國政府的一個重要法統
    溥儀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民國政府將會非常麻煩。甚至,臨時政府和南方革命能夠堅持多久,都是個問題。而歷史的走向,將會非常不確定。但這還不是最麻煩的,最麻煩的是中國可能爆發全面內戰,甚至會出現大分裂。袁世凱的槍桿子擺在那裡,隆裕太后肯定要交權、溥儀也肯定要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