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中國歷史劇的劇情裡,我們常看到皇帝在派人調兵救駕或頒布重要詔書時,會從一個裝著「天子六璽」的盒子裡,專門挑出一枚玉璽使用。為什麼皇帝會同時製作那麼多枚玉璽?這些玉璽在日常生活和關鍵時刻,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對於不了解中國古代玉璽制度的讀者而言,說起玉璽,首先想到的是傳國璽。
但我們都知道,傳國璽是以和氏璧作為原料製作的,而和氏璧的玉壁造型,再改做玉璽時,決定了傳國璽的體積不可能很大。
一種說法是,傳國璽是禮器,不用於日常辦公,所以體積大小並不重要。另一種說法是,作為辦公用的印璽(官員稱「印」,皇帝稱「璽」),體積不可能像影視劇裡的傳國璽那麼大。因為在東漢以前紙並沒有普及,文書傳遞主要依靠竹簡,印璽主要是拿來封裝上級的竹簡,不是在紙上蓋字。
漢以前印璽的作用可能是,先把字刻在竹簡上,再把竹簡一卷,上面捆上繩子,而印璽就對著繩子上的印泥一蓋,算是完成了封裝。
到了明清,玉璽的神聖性早已大大降低,乾隆一生刻玉璽1800多方,目前還有兩三百方流失海外,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乾隆寶璽在拍賣行上開拍。
例如,2011年12月6日,在北京保利2011秋拍夜扯中國古董珍玩夜場上,一件白玉御題詩「太上皇帝」圓璽以6800萬起拍,最終以1.4億的價格落槌成交,加上佣金共1.61億,刷新了御製玉璽和白玉拍賣世界紀錄。
又如,2017年12月,中國清代乾隆皇帝的一件玉璽在法國巴黎德魯奧拍賣行拍賣,以1.5億元被一位中國買家獲得。
清乾隆一朝玉璽使用如此廣泛和發達,正好我們可以從清王朝的玉璽制度,以管窺豹,看一下真實的皇帝玉璽是如何在日常行政中起作用的。
玉璽是皇權的象徵,民間叫印,不允許稱「璽」
皇帝的璽才能用玉製作,一般人的印不允許用玉製作。玉璽作為國家象徵的禮器之一,一般王朝更替,都會想盡辦法得到前朝的玉璽,以證明自己繼承前朝的合法性,是「受命於天」。
清朝的25璽制度,是乾隆皇帝制定的用璽方案,後世沿用
在後金(清朝前身)建立之初,努爾哈赤的玉璽僅有2枚,分別是「天命金國漢之寶」和「後金國天命皇帝」,只有滿文沒有漢文。而皇太極繼位後,為集中權力,日常只使用1枚玉璽,即「金國漢之印」。不過這枚玉璽屬於行政性質,皇太極還有另外1枚玉璽,用來證明自己權力的合法性。
這枚玉璽名為「制誥之寶」,相傳是在1635年,皇太極弟弟多爾袞率軍攻打察哈爾時,強行索得的「元傳國璽」。相傳這枚「制誥之寶」最早供奉在元朝皇室,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被朱元璋打敗後,帶走此璽,遠遁漠北。元順帝死後此印下落不明,200年後重現人間,落到皇太極之後,說明皇太極「受命於天」。
皇太極建立大清時,天下已定,玉璽從2枚變成4枚。其中1枚用青玉製作的「皇帝之寶」是漢文滿文共用,象徵國家統一。
皇太極死後,順治皇帝繼位,皇帝玉璽從4枚變成6枚,又新增了2枚,分別是:「皇帝之寶」、「天子之寶」、「奉命之寶」、「飭命之寶」、「敕命之寶」、「制誥之寶」,共六璽。
從順治到雍正,日常玉璽從6枚發展到29枚,另有10枚其他作用的玉璽,共39枚。每枚玉璽都有獨立的作用,標誌著國家管理制度的巨大發展,祭祀、行政、宗教、軍事、文化等職能管理各有玉璽,分工變得十分細微。
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重新梳理玉璽制度,最終敲定皇帝的25項職能,規範了皇帝25寶的玉璽制度,中國君主專制也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潮。
乾隆重新規定了玉璽材質
乾隆25璽中,23枚為和田玉質,另有1枚金質的「大清嗣天子寶」以章繼繩,和檀香木質的「皇帝之寶」以肅法駕。
乾隆大量新增閒章1800多枚,滿足鑑賞之需
乾隆在削減規範玉璽制度之後,又新增大量不具備行政功能的「閒章」1000餘枚。它們可以分為五大類,分別是「年號璽」、「宮殿璽」、「鑑藏璽」、「詩詞璽」和「花押璽」
「年號璽」,就是乾隆心血來潮時,命人雕刻的印璽,例如突然想給自己的書印個章,就刻了一個「弘曆圖書」。
「宮殿璽」,就是乾隆突然像附庸風雅,模仿中國歷代文人給自己的居室起名刻章,就刻了一個「避暑山莊寶」。據說最早的「宮殿印」,是唐代宰相李泌(《長安十二時辰》裡面易烊千璽扮演的角色)的「端居室」玉印。
「鑑藏璽」,就是乾隆日常欣賞畫作或文物使用的印章,表示「我看過一次了」,同一件作品,看一次蓋一個。相傳最早的這種玉璽,是唐太宗的「貞觀」璽。
「詩詞璽」,就是乾隆把一些自己喜歡的金句或者吉祥的句子,刻在印璽上,如「自強不息」寶、「赫赫業業」寶、「謹起居,慎出令」寶。跟我們現代人刻座右銘或抄錄名言警句的做法差不多。
「花押璽」,就是乾隆皇帝突然異想天開,想跟世人開個玩笑,把好幾個字寫成一個字,或者把一個字寫成幾個字。「花押印」始於宋朝,盛於元朝,最著名的莫過於宋徽宗的「天下一人」印,遠看像「天水」,近看像「開」字。
綜上所述,玉璽本質上就是「祭祀禮器+辦公印章」的結合體。傳國璽禮器作用大於行政,後世寶璽行政作用大於禮器。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東漢末年孫堅得到傳國璽,很快就身死長江邊,曹丕擁有傳國璽,三國鼎立局面照樣出現。南北朝的石敬瑭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說:「帝國讓最強者繼承。」如果沒有統一國家的實力,玉璽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