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傳國玉璽是誰刻文的?內容是什麼?現在在哪兒?

2020-12-23 微歷史看客

秦始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璽印拓,是李斯受命用和氏璧篆刻。

在中國寶璽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這方玉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見證歷史之旅。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率兵破秦軍入武關,進軍霸上,直逼鹹陽。秦王子嬰無力抵抗,只好出城投降,他跪在鹹陽郊外的軹道旁,畢恭畢敬地向劉邦獻上秦朝七璽及一些符節。

劉邦建立漢朝後,這方玉璽就變成「漢傳國璽」,被珍藏在長樂宮,成為國之重寶。西漢末年,王莽用椒酒毒死十四歲的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自稱「假皇帝」。當時王莽急於變成真皇帝,很想得到「傳國璽」。

但這方玉璽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裡掌握著,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王莽不便親自出面去逼她交出玉璽,便派堂弟王舜去勸說太后,太后知其來意後大怒,把「傳國璽」擲於地上,結果玉璽被摔掉了一角。王舜忙撿起玉璽,跑回去交給王莽。王莽大喜,連夜找工匠用黃金補上去。從此,這方玉璽就變成了「金鑲玉璽」。

王莽的新朝被推翻後,「傳國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何進、袁紹欲盡誅諸常侍,結果何進被殺,何進部曲吳匡、張璋和袁術等人率兵入宮捕殺宦者,中常侍張讓、段珪挾持少帝倉皇出逃,連「傳國璽」和「六璽」都來不及帶走,返宮後發覺「傳國璽」已失蹤。後來,長沙太守孫堅參與討伐董卓,並第一個帶兵進入洛陽,駐軍城南,其部下在城南甄官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了「傳國璽」,孫堅將玉璽偷偷留下。但這事被野心勃勃的袁術知道了,便向孫堅索要玉璽,孫堅堅決不給,袁術便扣押孫堅的妻子,孫堅無奈只好交出玉璽。

後來袁術敗死,「傳國璽」又回到漢獻帝手中。曹丕稱帝後,「傳國璽」在曹魏手裡;三國一統後,「傳國璽」歸晉。

西晉末年,中原大亂,「傳國璽」頻頻易手,先後被前趙、後趙、後秦等國奪得。

東晉時,太尉劉裕滅後秦國,獲「傳國璽」。

劉裕建立宋國時,將東晉全套玉璽收入囊中。隨後「傳國璽」又傳至齊朝和梁朝。

梁武帝時,羯胡侯景反叛,奪得「傳國璽」,侯景把「傳國璽」交給侍中趙思賢保管,趙思賢后來攜玉璽投奔北齊。

後來北周滅北齊,隋代北周,「傳國璽」又轉到隋文帝手上。

直到唐朝,「傳國璽」才有了近三百年的安寧。

自朱溫篡唐開始,「傳國璽」又遭厄運,先從後梁轉歸沙陀突厥人建立的後唐,沒過多久,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他走投無路,持玉璽登樓自焚,見證了多個王朝更迭的「傳國璽」終於結束了它的千年旅程。

相關焦點

  • 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
    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傳國玉璽」是自秦以後,歷代王朝證明皇帝正統的最重要憑證。「傳國玉璽」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無價之寶和氏璧為原料製造,上面有李斯手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文,翻譯過來就是「皇命受之於天,必將世代流傳」。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
  • 從二十四史入手,探究秦朝的傳國玉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
    九鼎鑄於夏,失於秦九鼎在三代是傳國之寶的象徵,誰佔有了它們誰便是天下之主。所以商滅夏、周滅商、秦滅周都使九鼎在各朝之間傳承。而在秦朝之後,代表傳國之寶的東西改成了玉璽。二十四史裡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就比九鼎詳細多了,但耐人尋味的是,這塊玉璽在歷史上屢次失蹤又屢次出現,形成了一團迷案。
  • 傳國玉璽:中國第一國寶的傳奇一生
    皇帝萬眾敬仰,身份尊貴無比,權力至高無上,因此需要獨一無二的標誌來象徵,於是,「傳國玉璽(xǐ)」應運而生。那麼問題來了,「傳國玉璽」來源於何物?問世於哪朝?刻了什麼字?▲後世推測「傳國玉璽」印文農民起義揭竿而起,秦朝二世而亡,「傳國玉璽」歸於漢朝。
  •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值多少錢?可能在哪?
    傳國玉璽找到了不會五百塊加紅旗的,我猜想應該是這樣,首先你會被控制,先調查你的幾代人,看看有沒有什麼盜墓還是什麼其他汙點,接下去會有審問你在哪裡發現的,怎麼發現的,有沒有得到其他東西,第三就算你什麼都不知道也會被監視,事情太大就不是撿到普通寶物的規格待遇了。
  • 「傳國玉璽」真的是用和氏璧製作的嗎?它還能世世代代相傳?
    就這樣,玉璽的稱呼就誕生了。不過歷史總是多變的,沒多久,秦朝就滅亡了,秦二世將玉璽獻給了漢高祖劉邦,於是玉璽就成了漢代的國之重寶,一代代傳了下去。在以後的朝代中,這枚玉璽一直被世人爭奪,成為皇權的象徵,就此成為「傳國玉璽」。
  • 常說傳國玉璽,最出名和氏璧了,到底是一個還是每朝不一樣呢?
    所謂的傳國玉璽是指古代正統皇權的象徵之物,相傳是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以和氏璧雕刻而成,上面印有李斯書寫,工匠孫壽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如果把一個國比作一個家,那傳國玉璽的地位就相當於是家傳寶的地位。按這個說法,傳國玉璽一說始於秦始皇,那他之前傳的是什麼呢?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按照後世的考證,春秋戰國的玉璧,是扁圓形中有孔的形狀,比較的薄,用來製作國璽,比較勉強,所以秦朝的國璽其實應該是用陝西當地的藍田玉製成,不是和氏璧。但是自南北朝以後,歷代史書記載的傳國玉璽,都是用「和氏璧」所制這種說法,本文為了延續傳國玉璽的傳奇性,採用後一種說法,即是使用和氏璧所製成。
  • 傳國玉璽:皇帝的「身份證」,最終下落如何呢?
    那麼既然是皇帝身份的憑證,傳國玉璽究竟起於何時,最終下落又如何呢?玉璽傳國玉璽的來源璽早在西周時期便已有之,到秦朝之後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叫璽,大臣用的叫印。直白地說皇帝所下的詔書如果沒有加蓋玉璽相當於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所以璽在古代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九鼎傳了近2000年,傳國玉璽也傳了1000年,它們最終都在一個城市消失
    中國歷史的前2000年,相繼有2國之重器(九鼎與傳國玉璽)傳世,它們被奉為正統的像徵。而巧合的是,九鼎與傳國玉璽出現的時間節點,與消失的地點,都異常巧合。(夏朝大禹鑄九鼎,秦始皇刻傳國玉璽)盛世而出九鼎是夏朝初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建立的時候,由大禹收九州之銅鑄造的;九鼎淪沒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的皇帝秦始皇,又刻了傳國玉璽代以代之;、(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都視得到傳國玉璽為正統的象徵)亂世淪沒九鼎歷經夏商周3代傳世,被奉為國之重器,據《史記》
  • 國寶系列故事傳奇之「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是李斯所書的鳥篆文傳國璽的故事在歷史上的記載,既有傳說,也有真實,筆者就來抽絲剝繭,把傳國璽故事還原出最真實的面目。二、玉璽在當時的作用是什麼?四、傳國玉璽的材料是什麼?衛宏,東漢初人,著《漢舊儀》:「其玉出藍田山,題是李斯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號曰「傳國璽」。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許是底氣不足,他命人在玉璽上刻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此證明自己是受禪得位,並非篡奪。 而為了表示的更加名正言順,曹丕還故意三次不受詔,搞得漢獻帝要三次下詔,強行「逼迫」曹丕登位。 曹丕的這番騷操作,可謂此地無銀三百兩,被後世傳為笑談。更令人不齒的是,一個好好的玉璽竟被刻上了兩個國號。
  • 一場大火燒沒了傳國玉璽,唐末之後再無真品
    直至楚文王時,卞和又抱玉痛哭於荊山之下,文王見其誠心便命人剖璞方得其玉,後又經工匠雕琢成壁,這就是人們所稱的「和氏璧」,也是「傳國玉璽」的最原始雛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將和氏璧琢為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從而成為傳國玉璽。
  • 傳國玉璽才八個字,宋朝和明朝卻出了十六字玉璽,被視為不祥
    中國古代的傳國玉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玉璽方圓四寸,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 如果傳國玉璽丟了,皇帝會是什麼態度?朱元璋的最霸氣
    如果傳國玉璽丟了,皇帝會是什麼態度?朱元璋的最霸氣相信了解過歷史的小夥伴都明白玉璽的重要性,也明白一個對一個國家來說,一枚玉璽代表著什麼地位,那麼假如這枚玉璽丟了的話,當朝的皇帝是什麼反應哪?是以什麼態度來面對這件事哪?要知道玉璽代表著一個正統,沒有玉璽誰都不會承認你這個皇帝,可是如果皇帝的玉璽丟了之後,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哪?讓我們來了解下,尤其是朱元璋的做法最為霸氣。
  •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王羲之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所以,秦始皇稱帝以後,自認為功過三皇五帝,自有天命加身,才鑄造了傳國玉璽,這個傳國玉璽也就具有了九鼎的意義。 它不是一個純粹的玉石,而是天下的代言、是正統的象徵,誰得到了它,誰就是正統,誰就有天命。這是一個至高的政治信條、至高的意識形態、至高的文化號召。
  • 古代造反的人,為什麼都不敢仿造傳國玉璽?原因你可能只知道一半
    為什麼沒有人仿造傳國玉璽造反呢?玉璽簡稱為「傳國璽」,現如今的我們一般都會認為這是從秦朝時期傳承下來的,而這個玉璽是用和氏璧鐫刻而成,這下面刻著就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這就有一個疑問,那個時候造反為什麼不去仿造一個呢?技術沒有嗎?
  • 一個因貪汙傳國玉璽而喪命的漢奸
    ——《遼史·本紀·卷十六》見到傳國玉璽的耶律隆緒龍顏大悅,賦《傳國璽詩》一首,這枚傳國玉璽世人傳說在玄武樓的大火中與李從珂一起毀滅了,前文已經分析了其實傳國玉璽並未毀滅,而是到了石敬瑭的手中,可又為什麼會出現在遼國中京?
  • 歷史冷知識,皇帝不止一個玉璽,清朝皇帝手中居然有25方玉璽
    玉璽也叫做寶璽,說白了就是印章。古代皇帝的玉璽通常尺寸都很大,一隻手難以拿住。玉璽的數量其實不只有一個,秦朝皇帝的玉璽有六方,到了後世朝代竟然越加越多,清朝皇帝手中的玉璽數量居然高達25個。為什麼皇帝要研究出這麼多的玉璽,玉璽又有哪些分類呢?
  • 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有個叫卞和的楚國樵夫上山打柴時,偶然拾到了這塊美玉,於是馬不停蹄獻給楚國國公楚厲王,楚王也是個門外漢,哪懂什麼鑑玉拾寶的行活,於是叫來一位極有聲望的鑑定專家來識別。這鑑定專家來了後,卻是先打量起這獻寶的卞和來,只見卞和一身布衣,心裡就打趣起來:這樣的人能發現什麼寶貝。於是就先入為主,簡單地看了眼所謂的美玉,粗糙平凡,鑑定師連忙向楚王匯報:這就是塊普通的石頭。
  •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什麼?有人說是和氏璧,非也,但也許跟它有關!
    圖片:精美絕倫的玉製品劇照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傳國玉璽,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相關史料記載,傳國玉璽的邊長大約為四寸,且形狀為正方形,不過北朝和南朝對於一寸的大小也存在著差距,如果按照北朝的說法,傳國玉璽大概就是一個邊長約為12釐米的正方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