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火燒沒了傳國玉璽,唐末之後再無真品

2020-12-23 葦說歷史真相

說到皇帝的印璽,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制度可循的。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開始,就有六璽制度的規定,即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皇帝行璽、天子行璽。六璽各有其特殊職能,是最具代表性的皇權象徵。兩漢南北朝一直延續這個制度,到了唐朝增設受命寶和神璽,因此有了八璽制度。而後武則天增至九璽、北宋增至十二璽、南宋增至十七璽、明朝增至二十四璽,以致清朝達到二十五璽。

中國歷史上,堪稱國之重寶的器物不在少數,但恐怕沒有一件比得上皇帝的印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沒有一件比得上傳國玉璽。

它是野心家夢寐以求的目標,又是史學家濃墨重彩描繪的對象。籠罩在它身邊的,是重重的刀光劍影,低沉的鼓角錚鳴,它的出現和消失,甚至成為王朝更替、江山易幟的象徵。

在我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見鳳凰棲落於一塊青石山。傳說「鳳凰不落無寶地」,所以卞和將此石三獻於楚國國君(楚厲王、楚武王、楚文王),前兩次未能如願反而獲罪斷其雙足。直至楚文王時,卞和又抱玉痛哭於荊山之下,文王見其誠心便命人剖璞方得其玉,後又經工匠雕琢成壁,這就是人們所稱的「和氏璧」,也是「傳國玉璽」的最原始雛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將和氏璧琢為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從而成為傳國玉璽。

自秦以後,傳國玉璽就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信物。傳國的意義大於玉璽本身的意義。得之則象徵「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

唐朝滅亡以後,後梁朱溫和後唐李存勖相繼得到玉璽,後唐末年,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帶著契丹兵打到開封城下,末帝李從珂抱著我死也不讓你當皇帝的決心,也抱著自己的老婆和玉璽,跳入熊熊大火中,自焚而死。石敬瑭遍尋宮中火場,也沒找到傳國玉璽。

自此,一般認為傳國玉璽灰飛煙滅,再無蹤影。有人考證說玉的熔點很高,絕非一場大火可以燒掉,即便燒掉了玉,鑲在玉璽上的那塊金子也應該能找到,但都沒有史料證明這些線索。

明末,相傳由元順帝帶入漠北的傳國玉璽,為其後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敗之後,璽落入後金太宗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此稱皇帝,定國號為「大清」,表示要佔領中原,取代明朝的統治。

清朝初期,故宮交泰殿藏御璽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的玉璽被稱為傳國玉璽。但乾隆欽定御璽時,卻認為這塊玉璽「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欽定為贗品。

卞和三朝獻璞玉,一世流傳千古續,受命於天我為龍,萬裡江山春風麗,血雨腥風誰鰲頭?醒來原是夢中戲!

相關焦點

  • 傳國玉璽:皇帝的「身份證」,最終下落如何呢?
    說起傳國玉璽,熟悉中國古代史的朋友們應該非常熟悉。作為皇帝身份的象徵,傳國玉璽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朝換代之際,新朝皇帝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都會費盡心思地去得到傳國玉璽,因為只有得到玉璽才能證明自己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是天選之子。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之後,張儀數次使詐誘騙楚懷王,使得楚國背齊投秦,又被秦國拋棄,導致因小失大,最後小利也沒有到手。楚懷王狼狽不堪,楚國喪失實地,一片蕭條。這都是張儀前後「疲楚之計」的功勞。而引起楚國衰敗的起因,竟然是那塊小小的玉璧。張儀與楚國的恩怨暫時不表,單說和氏璧本身。自從在昭陽府中失竊後,這塊玉璧再沒有出現在世人眼中,神秘消失了五十多年。
  • 一個因貪汙傳國玉璽而喪命的漢奸
    ——《遼史·本紀·卷十六》見到傳國玉璽的耶律隆緒龍顏大悅,賦《傳國璽詩》一首,這枚傳國玉璽世人傳說在玄武樓的大火中與李從珂一起毀滅了,前文已經分析了其實傳國玉璽並未毀滅,而是到了石敬瑭的手中,可又為什麼會出現在遼國中京?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從哪裡來,再回到哪裡去,傳國玉璽誕生於楚,最終歸於楚。只不過這時候的楚,改了個名字叫——「漢」。 03 公元前1年,漢哀帝病死,皇太后掌管玉璽,西漢權臣王莽欺負人家孤兒寡婦,意圖篡位,便派人前去索取傳國之寶。
  • 從二十四史入手,探究秦朝的傳國玉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
    至於後來那八座鼎又何以失落,我們再也沒找到相關記載。九鼎鑄於夏,失於秦九鼎在三代是傳國之寶的象徵,誰佔有了它們誰便是天下之主。所以商滅夏、周滅商、秦滅周都使九鼎在各朝之間傳承。而在秦朝之後,代表傳國之寶的東西改成了玉璽。
  • 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而在國印中,最為珍貴的就是傳國玉璽。經常看電視劇的朋友一定對「傳國玉璽」十分熟悉,圍繞著它展開的血雨腥風那是一場接一場,時間跨度更是少則幾載,多則千秋。久而久之,不少觀眾會疑惑:這傳國玉璽到底有多少枚?為什麼今天著名博物館中都沒有它的身影,難不成都是劇本小說中虛構的?實際上,傳國玉璽是真實存在的,並且獨一無二,只此一枚。
  • 「傳國玉璽」真的是用和氏璧製作的嗎?它還能世世代代相傳?
    就這樣,玉璽的稱呼就誕生了。不過歷史總是多變的,沒多久,秦朝就滅亡了,秦二世將玉璽獻給了漢高祖劉邦,於是玉璽就成了漢代的國之重寶,一代代傳了下去。在以後的朝代中,這枚玉璽一直被世人爭奪,成為皇權的象徵,就此成為「傳國玉璽」。
  • 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
    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傳國玉璽」是自秦以後,歷代王朝證明皇帝正統的最重要憑證。「傳國玉璽」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無價之寶和氏璧為原料製造,上面有李斯手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文,翻譯過來就是「皇命受之於天,必將世代流傳」。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
  •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值多少錢?可能在哪?
    史記中對和氏璧的記載貫穿了不少歷史事件,如完璧歸趙,秦統一後將和氏璧制為傳國玉璽,歷代以獲得傳國玉璽為奪取政權的標誌,直至五代十國時失傳,歷時一千餘年。 很明顯,若與古代用於祭天的圓形玉璧相混淆那就無法理解了! 這件傳國玉璽如果找到,將會印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無價之寶!國之重器!
  • 傳國玉璽:中國第一國寶的傳奇一生
    「先打聲招呼,然後再碾壓。」聽起來荒謬可笑,但再轉念一想,也不是信口雌黃,真有幾分道理。東漢末年曹丕迫使獻帝禪讓,建立魏朝,向自己的姐姐皇后曹節逼要「傳國玉璽」,曹節也憤怒的將「傳國玉璽」扔在地上。楊堅一統華夏,「傳國玉璽」歸於隋朝,煬帝被殺,蕭皇后攜帶皇孫及「傳國玉璽」逃去突厥。
  • 國寶系列故事傳奇之「傳國玉璽」
    這裡面應該給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再點一個大大的贊,他不僅統一了度量衡,還統一了文字,玉印做「璽」的制度是他開的先例,秦以後,只有皇帝的印章獨稱璽,上面是一條螭龍,專以玉製成。秦始皇畫像這一點一定要搞明白,市場上有些拿著「玉印」說這是周文王,商武王的玉璽?
  • 如果傳國玉璽丟了,皇帝會是什麼態度?朱元璋的最霸氣
    要知道玉璽代表著一個正統,沒有玉璽誰都不會承認你這個皇帝,可是如果皇帝的玉璽丟了之後,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哪?讓我們來了解下,尤其是朱元璋的做法最為霸氣。,而大家在思考玉璽丟了之後皇帝還能不能幹了,這件事的時候,先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當皇帝下的詔書和聽到皇帝親口下的命令互相矛盾,這個時候臣子該聽誰的?
  • 常說傳國玉璽,最出名和氏璧了,到底是一個還是每朝不一樣呢?
    所謂的傳國玉璽是指古代正統皇權的象徵之物,相傳是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以和氏璧雕刻而成,上面印有李斯書寫,工匠孫壽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如果把一個國比作一個家,那傳國玉璽的地位就相當於是家傳寶的地位。按這個說法,傳國玉璽一說始於秦始皇,那他之前傳的是什麼呢?
  • 九鼎傳了近2000年,傳國玉璽也傳了1000年,它們最終都在一個城市消失
    中國歷史的前2000年,相繼有2國之重器(九鼎與傳國玉璽)傳世,它們被奉為正統的像徵。而巧合的是,九鼎與傳國玉璽出現的時間節點,與消失的地點,都異常巧合。(夏朝大禹鑄九鼎,秦始皇刻傳國玉璽)盛世而出九鼎是夏朝初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建立的時候,由大禹收九州之銅鑄造的;九鼎淪沒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的皇帝秦始皇,又刻了傳國玉璽代以代之;、(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都視得到傳國玉璽為正統的象徵)亂世淪沒九鼎歷經夏商周3代傳世,被奉為國之重器,據《史記》
  • 傳國玉璽為何缺角?此人將之摔壞,可是他的歷史評價卻褒大於貶
    傳國玉璽在封建王朝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正統登記的皇帝來說,沒有傳國玉璽的話,那麼皇位也似乎做不安穩。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歷史上的封建王朝都非常封建迷信。就像劉邦當時之所以有人跟隨,就是因為他曾斬過白蛇一樣,過去的人相信這些東西。
  • 傳國玉璽才八個字,宋朝和明朝卻出了十六字玉璽,被視為不祥
    中國古代的傳國玉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玉璽方圓四寸,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王羲之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首先,傳國玉璽與蘭亭集序,是兩個不同層面的「珍寶」,一個更具有政治象徵意義,一個更具有文化象徵意義。 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文化從屬於政治,自古也是如此,因此,在文化界的角度或者說文人雅士來看,他們可能更喜歡蘭亭集序。但是更多的人,會傾向於傳國玉璽。
  • 有人問溥儀要傳國玉璽 溥儀笑道: 你要傳說中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一個皇帝登基都會有自己的一個玉璽,那這個玉璽叫不叫傳國玉璽呢?其實不是的,在中國古代傳國玉璽只有一枚,那就是是秦始皇用和氏璧打造的那枚。但是歷經千年,傳國玉璽早已成為了傳說,但是平民百姓一直認為傳國玉璽一直在皇宮裡,其實早已消失無蹤了。
  • 清太宗實錄記載:清朝傳國玉璽可能是一方漢印,上面只有四個漢字而沒有滿文_努爾哈赤
    原標題:清太宗實錄記載:清朝傳國玉璽可能是一方漢印,上面只有四個漢字而沒有滿文一提到傳國玉璽,我們就會想到和氏璧和「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這二十五枚印璽,全部羅列出來,讀者諸君看了也會頭痛,所以筆者將他們製成一張大圖,感興趣的可以放大來看,也許能看出一些奧妙來:這二十五枚印璽,並沒有清朝真正的傳國玉璽,因為清朝的傳國玉璽肯能是一枚漢印,而且上面也只有四個漢字。
  •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什麼?有人說是和氏璧,非也,但也許跟它有關!
    因此周朝會將九寸的玉璧獻給周天子使用,再加上那個時期等級和禮教非常森嚴,和氏璧的直徑規格不會超過18釐米。根據史料記載,和氏璧在春秋早期就被鑄造出來了,但是周朝和春秋時期的和氏璧,還是和商朝存在著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