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瓶外的花
現在流行這樣一種詼諧幽默的說法:
「何謂王道?」「不乖,碾壓。」
「何謂霸道?」「乖不乖,都碾壓。」
「何謂天道?」「隨時隨地,任意碾壓。」
「何謂孔孟之道?」「先打聲招呼,然後再碾壓。」
聽起來荒謬可笑,但再轉念一想,也不是信口雌黃,真有幾分道理。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信奉「君權神授」的迷信思想,講究「君為臣綱」的等級觀念,形成「君臨天下」的制度基石,也就是所謂的「王道」,從本質上說就是,假借「天道」的名聲,遵從「孔孟之道」的規則,施行「霸道」的統治。
皇帝萬眾敬仰,身份尊貴無比,權力至高無上,因此需要獨一無二的標誌來象徵,於是,「傳國玉璽(xǐ)」應運而生。
那麼問題來了,「傳國玉璽」來源於何物?問世於哪朝?刻了什麼字?為什麼殘缺?又去向何方?
▲後世推測「傳國玉璽」印文
一、曲折離奇的來歷
據說,「傳國玉璽」來源於價值連城的稀世美玉—「和氏璧」。「和氏璧」與「隨侯珠」並稱為「春秋二寶」,因此衍生出了「隋珠和璧」「珠聯璧合」兩個成語,用來形容無價之寶。
相傳,春秋時期,隨國君主隨侯外出途中看見一條蛇負傷,隨侯心生憐憫,便命令人給藥醫治。後來蛇痊癒,深夜來到隨王宮,說道:「我本是龍王之子,感謝你的救命之恩,特來報答。」
說完,吐出一顆光華奪目的夜明珠,世人便將這顆來歷玄幻的靈蛇之珠稱為「隨侯珠」。
▲夜明珠
若論起來歷,「和氏璧」更為離奇曲折。最早見於《韓非子》,春秋時楚國農夫卞和在荊山腳下砍柴,看見一隻鳳凰棲落於山中的青石板上,古有諺語「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因此,卞和斷定此處必有寶物,果然發現一塊璞玉。
卞和將這塊璞玉進獻給楚厲王,然而,經過宮廷玉工的辨認,判定為石頭,卞和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左足。
楚武王即位後,卞和又來進獻,然而,再次經過宮廷玉工的辨認,仍然判定為石頭,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楚文王即位後,聽說卞和抱著璞玉在荊山之下痛哭三天三夜,以致泣淚如血,十分好奇的派人詢問:「天下之大,受砍足刑罰的人多不勝數,為何獨獨你如此悲傷?」
卞和如實回道:「我並不是因為受砍足刑罰而悲傷,而是因為罕見之寶被埋沒、忠君之民被冤枉而悲傷啊!」
楚文王聽後感慨萬千,命人剖開璞玉,果然大開眼界,是一塊溫潤無暇的精美白壁。
楚武王十分高興,捨不得雕琢成器具,便悉心珍藏起來。為了獎賞卞和的忠誠勇敢,將其命名為「和氏璧」。
▲璞玉
過了400多年,楚國令尹(文官最高職位)兼上柱國(武將最高職位)昭陽,率兵攻打越國,並殺死其國君,而後率兵攻打魏國,戰績輝煌,震懾天下。
楚威王為了表彰他的功勳,將「和氏璧」賜給了他。
一天,昭陽宴飲賓客,拿出「和氏璧」觀賞助興,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電視劇《大秦帝國》劇照(昭陽)
二、完璧歸趙
又過了50餘年,「和氏璧」突然在趙國的都城邯鄲出現,然後有人將它獻給了趙王。消息很快傳遍天下,各國君主虎視眈眈,想要奪取寶物。
秦王最先出招,派遣使者給趙王送去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
趙王不信這等好事,但又不敢拒絕秦王,畢竟秦國要比趙國強大許多。
左右為難的時候,藺相如自請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並承諾:拿下城池,壁歸秦國,拿不下城池,壁還趙國。
果然不出所料,秦王拿到「和氏璧」絕口不提十五座城池之事,藺相如急中生智,說道:「大王,壁上有一處瑕疵,請讓我指給您看!」
接著,藺相如高舉「和氏璧」退了幾步,擺好撞柱的架勢,要挾秦王割劃城池,並要求秦王齋戒五日,然後設置儀式鄭重交接。
▲相如,這可萬萬使不得~
秦王一來,怕摔壞了「和氏璧」,二來,兩軍交戰尚且不斬來使,如今趙國使臣應邀前來獻寶,天下皆知,倘若人死壁亡,秦國今後如何立足,搞不好引發眾怒群起而攻之。
他實在無奈,只好暫時答應。藺相如怕秦王還會耍詐,於是,命令隨從喬裝打扮,抄小路將「和氏璧」秘密送回趙國。
秦王雖然想要「和氏璧」,但只想巧取豪奪, 並不想割地交換,正好將計就計,不了了之了。藺相如幸不辱命,將「和氏璧」送回趙國,自己也平安返回趙國,晉升上大夫,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完璧歸趙」。
又過了60餘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將各國的寶物全都收集到鹹陽宮,自然其中包括「和氏璧」,也算替老祖宗出了一口氣。
「和氏璧」從此在歷史記載中消失,後世推測被雕琢成「傳國玉璽」。
▲電視劇《大秦帝國》劇照(藺相如)
三、轟動天下的問世
秦始皇實力演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認為自己功勞超過三皇五帝,於是,首創「皇帝」這一稱號,規定只有他可以自稱「朕」(在此之前人人都可以自稱「朕」),命人雕刻印信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此後,歷朝歷代皆以此印信作為正統皇帝的證憑,因此被稱為「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正面刻有丞相李斯親筆手書的八字小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意思是:既然順應天命做了皇帝,就要永世長存千秋萬代。
可以看出這是意氣風發的希冀,也是不切實際的恭維。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其後2000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卻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滿打滿算僅僅維持了15個年頭。
農民起義揭竿而起,秦朝二世而亡,「傳國玉璽」歸於漢朝。
四、女人造成的殘缺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向自己的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逼要「傳國玉璽」,王政君憤怒的將「傳國玉璽」扔在地上,導致一角崩碎,後來用黃金鑲嵌。
東漢末年曹丕迫使獻帝禪讓,建立魏朝,向自己的姐姐皇后曹節逼要「傳國玉璽」,曹節也憤怒的將「傳國玉璽」扔在地上。
曹丕得手後,命人在「傳國玉璽」的側面加刻七字隸書:「大魏受漢傳國璽」,希望擺脫亂臣賊子的罪名,反倒是顯得欲蓋彌彰。
風水輪流轉,幾十年後,司馬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逼迫魏元帝禪位,建立晉朝,奪取「傳國玉璽」。
▲電視劇《三國機密》劇照(曹節)
五、不明下落的去向
輾轉南北朝,「傳國玉璽」落於後趙手中,後趙的皇帝姓「石」,命人在「傳國玉璽」的側面又加刻四字:「天命石氏」。
楊堅一統華夏,「傳國玉璽」歸於隋朝,煬帝被殺,蕭皇后攜帶皇孫及「傳國玉璽」逃去突厥。
隨後,李世民命大軍討伐突厥,「傳國玉璽」歸於唐朝。
歷經五代十國,被後唐佔有,國破家亡之時,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從玄武樓一躍而下,葬身火海,「傳國玉璽」從此失蹤。
宋、元、明、清時期,所用的玉璽都是新制而成,但歷代皇帝從未放棄過對「傳國玉璽」的追尋,再現於世的消息也是此起彼伏,最終都被證實為贗品。
時至今日,「傳國玉璽」仍然下落不明。
▲清朝玉璽印文
作者: 瓶外的花 編輯: 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