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中國第一國寶的傳奇一生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作者:瓶外的花

    現在流行這樣一種詼諧幽默的說法:

    「何謂王道?」「不乖,碾壓。」

    「何謂霸道?」「乖不乖,都碾壓。」

    「何謂天道?」「隨時隨地,任意碾壓。」

    「何謂孔孟之道?」「先打聲招呼,然後再碾壓。」

    聽起來荒謬可笑,但再轉念一想,也不是信口雌黃,真有幾分道理。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信奉「君權神授」的迷信思想,講究「君為臣綱」的等級觀念,形成「君臨天下」的制度基石,也就是所謂的「王道」,從本質上說就是,假借「天道」的名聲,遵從「孔孟之道」的規則,施行「霸道」的統治。

    皇帝萬眾敬仰,身份尊貴無比,權力至高無上,因此需要獨一無二的標誌來象徵,於是,「傳國玉璽(xǐ)」應運而生。

    那麼問題來了,「傳國玉璽」來源於何物?問世於哪朝?刻了什麼字?為什麼殘缺?又去向何方?

    後世推測「傳國玉璽」印文


    一、曲折離奇的來歷

    據說,「傳國玉璽」來源於價值連城的稀世美玉—「和氏璧」和氏璧」與「隨侯珠」並稱為「春秋二寶」,因此衍生出了「隋珠和璧」「珠聯璧合」兩個成語,用來形容無價之寶。

    相傳,春秋時期,隨國君主隨侯出途中看見一條蛇負傷,隨侯心生憐憫,便命令人給藥醫治。後來蛇痊癒,深夜來到隨王宮,說道:「我本是龍王之子,感謝你的救命之恩,特來報答。」

    說完,吐出一顆光華奪目的夜明珠,世人便將這顆來歷玄幻的靈蛇之珠稱為「隨侯珠」。

    夜明珠

    若論起來歷,「和氏璧」更為離奇曲折最早見於《韓非子》,春秋時楚國農夫卞和在荊山腳下砍柴,看見一隻鳳凰棲落於山中的青石板上,古有諺語「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因此,卞和斷定此處必有寶物,果然發現一塊璞玉。

    卞和將這塊璞玉進獻給楚厲王,然而,經過宮廷玉工的辨認,判定為石頭,卞和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左足。

    楚武王即位後,卞和又來進獻,然而,再次經過宮廷玉工的辨認,仍然判定為石頭,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楚文王即位後,聽說卞和抱著璞玉在荊山之下痛哭三天三夜,以致泣淚如血,十分好奇的派人詢問:「天下之大,受砍足刑罰的人多不勝數,為何獨獨你如此悲傷?」

    卞和如實回道:「我並不是因為受砍足刑罰而悲傷,而是因為罕見之寶被埋沒、忠君之民被冤枉而悲傷啊!」

    楚文王聽後感慨萬千,命人剖開璞玉,果然大開眼界,是一塊溫潤無暇的精美白壁。

    楚武王十分高興,捨不得雕琢成器具,便悉心珍藏起來。為了獎賞卞和的忠誠勇敢,將其命名為「和氏璧」。

    璞玉

    過了400多年,楚國令尹(文官最高職位)兼上柱國(武將最高職位)昭陽,率兵攻打越國,並殺死其國君,而後率兵攻打魏國,戰績輝煌,震懾天下。

    楚威王為了表彰他的功勳,將「和氏璧」賜給了他。

    一天,昭陽宴飲賓客,拿出「和氏璧」觀賞助興,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電視劇《大秦帝國》劇照(昭陽)


    二、完璧歸趙

    又過了50餘年,「和氏璧」突然在趙國的都城邯鄲出現,然後有人將它獻給了趙王消息很快傳遍天下,各國君主虎視眈眈,想要奪取寶物。

    秦王最先出招,派遣使者給趙王送去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

    趙王不信這等好事,但又不敢拒絕秦王,畢竟秦國要比趙國強大許多

    左右為難的時候,藺相如自請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並承諾:拿下城池,壁歸秦國,拿不下城池,壁還趙國。

    果然不出所料,秦王拿到「和氏璧」絕口不提十五座城池之事,藺相如急中生智,說道:「大王,壁上有一處瑕疵,請讓我指給您看!」

    接著,藺相如高舉「和氏璧」退了幾步,擺好撞柱的架勢,要挾秦王割劃城池,並要求秦王齋戒五日,然後設置儀式鄭重交接。

    ▲相如,這可萬萬使不得~

    秦王一來,怕摔壞了「和氏璧」,二來,兩軍交戰尚且不斬來使,如今趙國使臣應邀前來獻寶,天下皆知,倘若人死壁亡,秦國今後如何立足,搞不好引發眾怒群起而攻之。

    他實在無奈,只好暫時答應。藺相如怕秦王還會耍詐,於是,命令隨從喬裝打扮,抄小路將「和氏璧」秘密送回趙國。

    秦王雖然想要「和氏璧」,但只想巧取豪奪, 並不想割地交換,正好將計就計,不了了之了。藺相如幸不辱命,將「和氏璧」送回趙國,自己也平安返回趙國,晉升上大夫,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完璧歸趙」。

    又過了60餘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將各國的寶物全都收集到鹹陽宮,自然其中包括「和氏璧」,也算替老祖宗出了一口氣

    和氏璧」從此在歷史記載中消失,後世推測被雕琢成「傳國玉璽」。

    電視劇《大秦帝國》劇照(藺相如)


    三、轟動天下的問世

    秦始皇實力演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認為自己功勞超過三皇五帝,於是,首創「皇帝」這一稱號,規定只有他可以自稱「朕」(在此之前人人都可以自稱「朕」),命人雕刻印信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此後,歷朝歷代皆以此印信作為正統皇帝的證憑,因此被稱為「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正面刻有丞相李斯親筆手書的八字小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意思是:既然順應天命做了皇帝,就要永世長存千秋萬代

    可以看出這是意氣風發的希冀,也是不切實際的恭維。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其後2000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卻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滿打滿算僅僅維持了15個年頭。

    農民起義揭竿而起,秦朝二世而亡,「傳國玉璽」歸於漢朝。


    四、女人造成的殘缺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向自己的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逼要「傳國玉璽」,王政君憤怒的將「傳國玉璽」扔在地上,導致一角崩碎,後來用黃金鑲嵌。

    東漢末年曹丕迫使獻帝禪讓,建立魏朝,向自己的姐姐皇后曹節逼要「傳國玉璽」,曹節也憤怒的將「傳國玉璽」扔在地上。

    曹丕得手後,命人在「傳國玉璽」的側面加刻七字隸書:「大魏受漢傳國璽」,希望擺脫亂臣賊子的罪名,反倒是顯得欲蓋彌彰。

    風水輪流轉,幾十年後,司馬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逼迫魏元帝禪位,建立晉朝,奪取「傳國玉璽」

    電視劇《三國機密》劇照(曹節)


    五、不明下落的去向

    輾轉南北朝,「傳國玉璽」落於後趙手中,後趙的皇帝姓「石」,命人在「傳國玉璽」的側面又加刻四字:「天命石氏」。

    楊堅一統華夏,「傳國玉璽」歸於隋朝,煬帝被殺,蕭皇后攜帶皇孫及「傳國玉璽」逃去突厥。

    隨後,李世民命大軍討伐突厥,「傳國玉璽」歸於唐朝

    歷經五代十國,被後唐佔有,國破家亡之時,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從玄武樓一躍而下,葬身火海,「傳國玉璽」從此失蹤

    宋、元、明、清時期,所用的玉璽都是新制而成,但歷代皇帝從未放棄過對「傳國玉璽」的追尋,再現於世的消息也是此起彼伏,最終都被證實為贗品。

    時至今日,「傳國玉璽」仍然下落不明。

    清朝玉璽印文

    作者: 瓶外的花   編輯: 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國寶系列故事傳奇之「傳國玉璽」
    這裡面應該給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再點一個大大的贊,他不僅統一了度量衡,還統一了文字,玉印做「璽」的制度是他開的先例,秦以後,只有皇帝的印章獨稱璽,上面是一條螭龍,專以玉製成。秦始皇畫像這一點一定要搞明白,市場上有些拿著「玉印」說這是周文王,商武王的玉璽?
  • 五千年四大國寶:一件是清朝傳國玉璽,一件是「中華第一龍」
    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這一點,從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印證。自民國時起,中國就有文物出土,許多文物被稱為稀世國寶。下面介紹中國五千年比較典型的四大國寶,都在國家博物館收藏,一件是清朝傳國玉璽,一件是「中華第一龍」,一件是明朝皇后鳳冠,一件是中國青銅文化精品。
  • 傳國玉璽和大禹九鼎是國寶,比不上黃帝時代這件上古神器
    傳國玉璽是古代封建王朝更替時,證明天子身份的重要信物。大禹九鼎是江山社稷的象徵,也是先秦時期神聖的祭祀禮器。這兩件下落不明的國寶,曾在華夏大地留下了許多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但是,中國畢竟有5000年的文明史,在傳國玉璽和大禹九鼎之前,是否存在與之類似的上古神器呢?
  •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值多少錢?可能在哪?
    史記中對和氏璧的記載貫穿了不少歷史事件,如完璧歸趙,秦統一後將和氏璧制為傳國玉璽,歷代以獲得傳國玉璽為奪取政權的標誌,直至五代十國時失傳,歷時一千餘年。 很明顯,若與古代用於祭天的圓形玉璧相混淆那就無法理解了! 這件傳國玉璽如果找到,將會印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無價之寶!國之重器!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但是自南北朝以後,歷代史書記載的傳國玉璽,都是用「和氏璧」所制這種說法,本文為了延續傳國玉璽的傳奇性,採用後一種說法,即是使用和氏璧所製成。自傳國玉璽製成後,它身上的光環就沒有散去過,千年以來,圍繞著這方玉璽,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給中華朝代更替、國家興衰的歷史進程增添了精彩的旁註。
  • 一個因貪汙傳國玉璽而喪命的漢奸
    從和氏璧到傳國璽,中國史上最神秘的寶物(四)公元1021年,使遼國國力達到鼎盛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派人從遼國中京取出傳國玉璽。「乙亥,遣骨裡取石晉所上玉璽於中京。」——《遼史·本紀·卷十六》見到傳國玉璽的耶律隆緒龍顏大悅,賦《傳國璽詩》一首,這枚傳國玉璽世人傳說在玄武樓的大火中與李從珂一起毀滅了,前文已經分析了其實傳國玉璽並未毀滅,而是到了石敬瑭的手中,可又為什麼會出現在遼國中京?
  • 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傳國玉璽前後傳承了大約1600餘年,隨後因戰亂銷聲匿跡。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傳國玉璽的誕生、傳國玉璽的下落以及傳國玉璽於地位的演變三個方面,帶領讀者走近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歷,一探「國寶」背後的無數謎團。乾隆皇帝畫像傳國玉璽的傳奇旅途卻在乾隆時期終結了,原來,乾隆即位以後,命人驗證了一下皇太極傳下來的傳國玉璽,結果被認定其是贗品。好傢夥,合著一直當寶貝的東西原來是個假的?乾隆倒也不在意,大手一揮,命人製作了二十五方玉璽置於交泰殿,並宣告全天下:新朝就要有新氣象,大清不需要傳國玉璽來證明合法!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讀史專欄作者||只讀貼不評論 原標題:傳國玉璽的詛咒與迷局 相傳,中國古代有一枚傳國玉璽 劉邦稱帝,授玉璽「漢傳國寶」榮譽稱號。這個玉璽,於漢室前後傳承三百餘年。
  • 九鼎傳了近2000年,傳國玉璽也傳了1000年,它們最終都在一個城市消失
    中國歷史的前2000年,相繼有2國之重器(九鼎與傳國玉璽)傳世,它們被奉為正統的像徵。而巧合的是,九鼎與傳國玉璽出現的時間節點,與消失的地點,都異常巧合。(夏朝大禹鑄九鼎,秦始皇刻傳國玉璽)盛世而出九鼎是夏朝初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建立的時候,由大禹收九州之銅鑄造的;九鼎淪沒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的皇帝秦始皇,又刻了傳國玉璽代以代之;、(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都視得到傳國玉璽為正統的象徵)亂世淪沒九鼎歷經夏商周3代傳世,被奉為國之重器,據《史記》
  •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王羲之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首先,傳國玉璽與蘭亭集序,是兩個不同層面的「珍寶」,一個更具有政治象徵意義,一個更具有文化象徵意義。 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文化從屬於政治,自古也是如此,因此,在文化界的角度或者說文人雅士來看,他們可能更喜歡蘭亭集序。但是更多的人,會傾向於傳國玉璽。
  • 傳國玉璽:皇帝的「身份證」,最終下落如何呢?
    說起傳國玉璽,熟悉中國古代史的朋友們應該非常熟悉。作為皇帝身份的象徵,傳國玉璽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朝換代之際,新朝皇帝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都會費盡心思地去得到傳國玉璽,因為只有得到玉璽才能證明自己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是天選之子。
  • 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
    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傳國玉璽」是自秦以後,歷代王朝證明皇帝正統的最重要憑證。「傳國玉璽」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無價之寶和氏璧為原料製造,上面有李斯手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文,翻譯過來就是「皇命受之於天,必將世代流傳」。秦朝傳國玉璽是誰刻的文?內容又是什麼?
  • 傳國玉璽為何缺角?此人將之摔壞,可是他的歷史評價卻褒大於貶
    傳國玉璽在封建王朝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正統登記的皇帝來說,沒有傳國玉璽的話,那麼皇位也似乎做不安穩。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歷史上的封建王朝都非常封建迷信。就像劉邦當時之所以有人跟隨,就是因為他曾斬過白蛇一樣,過去的人相信這些東西。
  • 四個下落不明的曠世國寶,無法用金錢衡量,傳國玉璽僅排第三
    排行第三的是傳國玉璽。在我國古代皇帝們的玉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真正的傳國玉璽卻在唐末就下落不明,至於後世所說的和氏璧做製成的玉璽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傳國玉璽,因為真正的玉璽是用藍田玉製作,大小一手可握,在玉璽上方刻著五條龍,下面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塊玉璽最後隨著唐朝的末代皇帝李從珂自焚,再也沒有現世。
  • 中國歷史上六大頂級國寶級文物,傳國玉璽才排第三,第一無可爭議
    4.世界最早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年代:1403—1408年類別:百科全書流失時間:1860-1900年收藏地:大英博物館、英國圖書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圖書館、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等地,流失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被英法聯軍搶奪,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被焚毀,所剩部分遭到各國列強的瓜分《永樂大典》國寶價值:
  • 「傳國玉璽」真的是用和氏璧製作的嗎?它還能世世代代相傳?
    印章說到印章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辦公用或者書畫上使用的,都代表著公司或者個人的身份象徵,不過最牛的印章還是「傳國玉璽」,它的存在就是一段傳奇。就這樣,玉璽的稱呼就誕生了。不過歷史總是多變的,沒多久,秦朝就滅亡了,秦二世將玉璽獻給了漢高祖劉邦,於是玉璽就成了漢代的國之重寶,一代代傳了下去。在以後的朝代中,這枚玉璽一直被世人爭奪,成為皇權的象徵,就此成為「傳國玉璽」。
  • 中國歷史上有四件頂級國寶,第一件最具考古價值,最後一件最珍貴
    北京猿人頭蓋骨復原圖然而,在1937年日軍侵略中國時,華夏大地所有領土都被戰火籠罩,為了避免北京猿人頭蓋骨遭到戰火的破壞,我國考古部門把它們移交給美國軍隊進行保護,希望等戰爭結束的那一天在將這個文物帶回中國
  • 從二十四史入手,探究秦朝的傳國玉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珍貴的文物都已經遺失無考了,我們僅能從古代的史書記載中得知一二。三代九鼎與秦朝玉璽便是最著名的兩個。傳說大禹建立夏朝後,曾熔鑄了九座大鼎;商湯滅夏時,將這九座鼎遷走;之後武王伐紂,九鼎作為戰利品,也被遷往周都。到了春秋時期,楚莊王曾入朝天子,問九鼎之輕重。
  • 一場大火燒沒了傳國玉璽,唐末之後再無真品
    直至楚文王時,卞和又抱玉痛哭於荊山之下,文王見其誠心便命人剖璞方得其玉,後又經工匠雕琢成壁,這就是人們所稱的「和氏璧」,也是「傳國玉璽」的最原始雛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將和氏璧琢為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從而成為傳國玉璽。
  • 皇家的至寶——傳世玉璽流失之謎(下),令人瘋狂的魅力
    楊堅建立隋朝後,公元589年,滅陳統全國,傳國玉璽入了隋宮。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並進而統一全國的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國重新進入大一統時期。在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