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拗口難懂,皇帝說話亦是文縐嗎?聖旨與奏摺批覆給出答案

2020-12-13 小軒說歷史

很多網友都曾在學生時代,感受過背誦長篇文言文的恐懼;而且截至目前許多現存的古代文獻,大多都是以文言文書寫而成,普通人一般都看不懂需要翻譯,若是需要背誦,則更讓人"抓狂",這裡便使人想到一個問題:古代皇帝與身邊人說話,也是用"之乎者也"之類的拗口文言文嗎?尤其是一些"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根本就是個文盲,他們日常說話也是文縐的嗎?聽編者為您探秘此問題的真相。

我們先了解一下宋太祖趙匡胤的日常言語;某日趙匡胤準備擴建帝都開封,與宰相趙普一起來到南城門做規劃,趙匡胤指著城門上"朱雀之門"的牌匾,問趙普說:"為什麼不直接寫朱雀門,非要加一個''?"趙普回答說:"這是一個語氣助詞",趙匡胤聽完嘲諷一笑說:"語氣助詞,能助個什麼事情";由此可見古代皇帝,在生活中說話根本沒那麼麻煩,趙匡胤連語氣助詞都感到厭煩。

另外趙匡胤某次維修大殿,需要更換房梁,可一時找不到適合的木材;這時有下臣上奏摺,表示可用一根特大木材,截斷使用當作房梁,趙匡胤閱後直接批覆:截你爺頭,截你娘頭;這句話是趙匡胤的原話,除了看出趙匡胤對這名官員的不滿外,他還對文縐的言語十分厭煩,罵人都"直抒胸臆"。

而我們看到流傳下來的聖旨、詔書,大多都是經過文人代筆,由一些翰林院的"老學究"書寫而成,一個個語義難懂,就是當時的一些古人,也需要翻譯才能理解;而有一些皇帝乾脆省去了文人的"潤筆",直接發布"大白話"聖旨,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眾所周知朱元璋可謂是"草根皇帝"的"代言人",他童年悽苦根本沒上過學,能識文斷字都是坐上皇位後自學的,自稱"淮右布衣"的明太祖,就曾頒布過許多白話文聖旨。

例如朱元璋頒布的《戒諭武臣敕》、《戒諭管軍官敕》、《諭天下武臣敕》,都是用白話文寫成,主要就是下達給武官觀看,這些"粗人"帶兵打仗很專業,但是識文斷字甚至不如一個學童,所以朱元璋給他們下達聖旨,用"大白話"是情理之中的事;這些詔書、聖旨不僅當時的武人可以理解,現代人讀起來也毫無壓力,有興趣的網友可自行查閱。

清朝時期距離今天比其它朝代時間更短,遺留下的歷史資料也比較多,還有很多清朝皇帝的奏摺批語,也被了保存下來;例如雍正皇帝批覆奏摺就很"接地氣",眾所周知雍正帝從"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繼承大統,他繼位後大肆報復曾經的兄弟競爭者,九阿哥允禟被他調往了青海苦寒之地,當時允禟受川陝總督年羹堯管轄,雍正帝就曾在年羹堯的奏摺上批覆,用白話文令年羹堯不準放九阿哥進京。

還有一次雍正表揚田文靜於國有功,回復其奏摺說朕就是這樣的漢子,這樣的脾氣秉性,只要你不辜負朕,朕也不會辜負你們,這句"大白話"將田文靜感動的涕泗橫流;從上面的幾個例子能看出,古代皇帝不會每天"端著架子",不說"人話",相反他們本身工作就很繁忙,更沒有時間沒去遣詞造句,不光自己費力臣下也不能完全看懂,索性直接用"大白話"交流,可謂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參考資料:《宋史》,《明代詔令文書研究》,《雍正朝硃批奏摺整理與研究》】

相關焦點

  • 明朝一道兩千萬天價聖旨被發現,揭示出正德皇帝被後世嚴重抹黑!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從未間斷,所以,流傳下來了很多寶物,比如皇帝的聖旨,現在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這不,明朝隨便一份聖旨就拍賣出了2000萬的天價。  有一位美國華裔,他在一間私人收藏店發現一道聖旨。之後經專家判定,這份聖旨是真品,而且確實是明朝正德皇帝的聖旨。
  • 康熙上朝竟滿嘴大碴子味,連聖旨都有著東北味
    普通話只有一個,但方言卻有數種,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特別的口音,例如天津人有天津口音,閩南地區的人說閩南語,廣東人會說粵語,甚至有的語言聽起來比較難懂,東北地區也有自己的語言,東北話聽起來很有趣,有時還能讓人捧腹大笑,而且東北話帶動力極強,一個人和東北人一起呆的久了,很容易就會染上東北腔。
  • 清代的奏摺制度:「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
    作為私信的奏摺奏摺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名詞,古裝戲裡常有這樣的臺詞:「我要給皇上上奏摺!」這說明奏摺是古代臣民們寫給皇帝的一種請示或報告。那麼奏摺是哪個朝代開始出現的呢?奏摺和奏疏、奏章是一回事嗎?奏摺是公開文件嗎?哪些人能寫奏摺?奏摺很重要嗎?
  • 古人聊天都說文言文嗎?專家:文言文太貴,白話文簡便
    但口語白話文卻因為朝代的更迭和移民潮的影響導致了語言有所變化,唐朝之後因為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導致白話文和文言文區別更大,那時候的人們說話和寫文章完全就是兩回事了。那麼,古人寫文章為什麼不用簡單易懂的白話文?
  • 明朝一道2000萬天價聖旨被發現,揭示出正德皇帝被後世嚴重抹黑!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從未間斷,所以,流傳下來了很多寶物,比如皇帝的聖旨,現在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這不,明朝隨便一份聖旨就拍賣出了2000萬的天價。有一位美國華裔,他在一間私人收藏店發現一道聖旨。之後經專家判定,這份聖旨是真品,而且確實是明朝正德皇帝的聖旨。聖旨是用凌綢做成的,上面還有皇帝專屬的龍紋樣式。
  • 雍正皇帝的奏摺回復有多搞笑,你一定猜不到!
    在清朝這幾位皇帝中,雍正批閱奏摺是最勤勉的一個!這不是抽象而得出的榮譽,而是從數據量化出來的。
  • 雜談明朝萬曆皇帝批閱奏摺的事事非非
    個人名義的奏摺需自己送到指定地點有專門太監接受,在皇帝批閱並要求抄寫公布之前,這些都是秘密的行為,沒人知道奏摺內容寫的是什麼,往往這樣的奏摺容易引起軒然大波。皇帝看不懂,但是內閣首輔張居正與司禮監太監馮保能夠看得懂,在萬曆皇帝批閱奏摺之前,張居正或者其它內閣大學士已經提前過目了一遍,寫好「票擬」呈報給萬曆皇帝。何為「票擬」,說白就是內閣大學士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將擬定之辭書寫於票籤(票籤可以理解為專門的紙張),然後將票籤夾在奏摺中呈給皇帝裁決。
  • 難怪皇帝一不高興就想打大臣,他們天天加班看的都是些什麼奏摺
    但是我們也能發現,皇帝這個職業真是個高危職業,首先面臨的刺殺花樣百出。有直接行刺的,有下毒的,有訓練猛獸殺皇帝的等等,只有普通人想不到,沒有皇帝遇不到的刺殺。因此,凡是由皇帝的電視劇電影,必然會聽到那一句熟悉的:「有刺客,快來人護駕!」其次,皇帝天天忙著調解矛盾。
  • 古代文言文這麼難,古人是怎麼交流的?你用文言文說話嗎?
    這一次,我們說起文言文,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這文言文是語文中的一大項,不可或缺,熟讀、背誦、翻譯、理解那是文言文不可或缺的一步,已經脫離了文言文,正在學習文言和即將學習文言的你,肯定有一個疑問,文言語這麼難懂,古代人是怎麼交流的?我們先來看文言一詞的含義,文言是指以古代漢語為基礎,經過文體加工的書面語言。
  • 古代百姓怎麼說話?難道張嘴就是文言文?你們想太多了
    古代百姓怎麼說話?難道張嘴就是文言文?你們想太多了   文|董小姐說史   在上學的時候,我們語文課上就經常會讓我們學習文言文,裡面的內容也是有著一定程度的晦澀難懂、又拗口。很多文言文的課後要求裡面,都會有著背誦兩個字。這就讓人不禁疑惑,我們現在都學習得這麼的困難,難道在古代的時候他們都是這麼說話的嗎?
  • 古代人說話是什麼樣的,講白話還是半文言?文言文是怎麼形成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一個疑問:古人寫的都是文言文,那麼他們說話時是使用白話文還是文言文呢?或者是使用一種半白話、半文言的形式? 何謂文言文? 我們今日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寫文章時候的書面語,而且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語。
  • 古人平時對話都是用文言文,還是大白話?
    相信很多小夥伴們,至今都能想起上學時候讀文言文拗口的感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第一次讀到《韓非子》的這句矛與盾時,一定在想什麼鬼,古代人平時說話都是這個樣子麼?大約在先秦時期,文言文還是和當時的口語一致的,是商周時候的口語簡化而成的,也就是說商周時期人們說話和寫文章是一樣的語言。像《論語》《孟子》這樣的著作,可以說就是古人當時口語交流的實錄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古代人說話用文言文嗎?文言文怎樣稱呼老婆?司馬遷告訴你事實
    古代人平時說話也用文言文嗎?還是說會用比較通俗的話?如果不會的話,古代的白話文是怎樣的?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一種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幾乎是沒有差異。文言文的最大特點,是異常簡潔,概括力非常強;缺點是表達上容易概念化,不容易寫出豐富的層次和細膩飽滿的細節。以下引用的史料,看看皇帝平常怎麼說話。我舉的不是專門寫皇帝的起居注,而是《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一十九 庚寅萬曆十八年正月 甲辰朔。立春,上不御殿,兔百官朝賀,順天府官進春。 以正旦令節,賜輔臣上尊珍饌。
  • 古代的聖旨都是黃色的嗎 8月26日螞蟻莊園小課堂今日答案
    ,問題是「古代的聖旨都是黃色的嗎?」相信很多小夥伴在電視劇都見過聖旨,一般都是黃色的,那麼全部都是明黃色的嗎,下面就來為大家科普一下答案。古代的聖旨都是黃色的嗎 8月26日螞蟻莊園小課堂今日答案今天問題:古代的聖旨都是黃色的嗎?
  • 清代皇帝封筆儀式 封筆儀式螞蟻莊園答案1月10答案[多圖]
    不用硃筆批奏摺 不辦公 答案:不用硃筆批奏摺 答案解析:除夕停止批辦公文稱為封筆,清代皇帝從康熙開始,要舉行封筆儀式,也就是不再用硃筆批閱奏摺。一切都妥當之後,皇帝就開始"休假」了。但這並不代表皇帝可以偷懶,將朝廷大事撒手,他還會以口頭形式繼續處理公務。
  • 大臣上了一份奏摺,朱元璋看了一半下令打,看完又表揚了他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窮苦百姓,他深知坐天下的不易,所以當了皇帝後對眼前的富貴更加珍惜。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不放心手下的大臣,所以對政事極為上心。有史料記載他平均每天批閱奏摺多達兩百多件,這還不算其他國事的處理。尤其是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以後,將原來屬於宰相的權力收歸皇帝所有,這樣一來,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卻也加重了皇帝的工作負擔。
  • 批覆奏摺二千多萬字,將勤政與效率推向巔峰_張廷玉
    多年後,當大清出現頹勢後,道光皇帝還在深情回顧這段歲月:「康熙末年積弊,非憲皇帝不能廓清至治。」張廷玉影視形象對於半夜加班,雍正對心腹鄂爾泰在奏摺中批示說:「大概外來奏摺,晚批者十居八九,此折亦系燈下,朕從幼夜間精神更好,非出勉強也。」
  • 一道明朝聖旨價值兩千萬,專家:彌補了歷史缺憾,為正德皇帝正名
    聖旨這道聖旨保存得極好,由皇帝專用的黃色綢緞製成,上面還有明顯的龍紋裝飾,看起來華麗無比。不過這樣的聖旨在古代並不少見,為何偏偏這一道聖旨就拍出如此天價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這道聖旨是由皇帝親自書寫的。在古代,皇帝下達的聖旨雖然多,但卻少有皇帝親自執筆,大多都是由專人起草,然後皇帝批紅。而在明朝皇帝遺留下的聖旨中,正德皇帝留下的聖旨本就很少,而這道聖旨又是正德皇帝親自書寫,其價值自然水漲船高了。
  • 帶路黨、頑童、工作狂,明朝皇帝多奇葩,你能猜出來都是誰嗎?
    來舉個例子,據統計從洪武十七年(1384年)從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短短八天中,朝廷就收到了全國各地送上來的奏摺1100多件,算下來老朱平均每天要看137.8封奏摺。領導是工作狂,小兵們也要被迫工作,明朝的公務員們全年只有三天假,分別是春節、冬至、和老朱本人生日,真的很慘。
  • 【大中華尋寶記古代知識科普】那些逼瘋皇帝們的奏摺有多奇葩?
    很多同學都幻想過自己當皇帝的情形,每天能吃好喝的玩好玩的,所有人還必須聽你的命令,別提有多爽了。 但其實當皇帝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你真的成了一個皇帝,那麼你一大半的時間,其實都是被鎖在房間裡處理政務,也就是批閱奏摺(昏君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