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為何設立軍機處?批覆奏摺二千多萬字,將勤政與效率推向巔峰_張廷玉

2021-02-23 時尚居家知識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題記:雍正在登基的第七個年頭,曾對自我進行了評價:「朕返躬內省,雖不敢媲美三代以上聖君哲後,若漢唐宋明之主實對之不愧。」可見他給自己打了95分。

從當時的世界大局來看,雍正即位於1722年,略遲於俄國的彼得大帝早於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相當於日本的德川八代將軍吉宗的中期。他取得了可與這些明君相提並論的政績,甚至被譽為有著數千年傳統的中國的最後完成者和實踐者也絕不過分。正是在他的帶動下最終實現康乾盛世,而他這個中間是至關重要的。

雍正畫像

因此在他的推動下,快速開啟了清代的一系列治理,如同加速的航船,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一股股推動歷史前進的滔天巨浪。

成立軍機處為了快速推進政務處理,這些均是雍正勤政的產物。

雍正七年,(1729)為了全面應對準葛爾用兵的快速推進,他發布了一條重大決定的諭旨,即影響深遠的軍機處的成立「兩路軍機,朕籌算者久矣。其軍需一應事宜,交與怡親王、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密為辦理。」因此正是對青海用兵,是成立軍機處的首要原因,從此軍機處影響清朝二百年,可見其具有相當的優越性。

相關示意圖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由大學士、尚書、侍郎指定擔任,不另外設職級,也不限人數,而這些人的統稱是「軍機處大臣行走」。並且軍機處的辦公地點基本就靠近皇帝起居附近,連辦公室都相當簡陋,「無公署,大小無專官」。作為雍正政治機器重要的部分,無疑軍機處的成立快速加快了處理政務的速度,中間沒有任何梗阻和扯皮,這是軍機處在當時的最大機構優勢。

雖然軍機大臣有數位,但是只有張廷玉成了雍正軍機處最順手的一位。每天早上三點開始軍機大臣就進入值班點,如果有緊要事務,就提前召見。每天見面一次,有時幾次。張廷玉「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數十次。」

雍正書房

此後雍正越來越離不開張廷玉,「西北兩路用兵,內直自朝至暮,間有一二鼓者,凡有密旨,悉以諭之。」

因此雍正有多忙,張廷玉這位軍機大臣就要比他還要忙上三倍。倒也符合了之前雍正的「若能遇一名賢能之人,乃朕如得活寶矣,將欣喜若狂。」的感嘆。

張廷玉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秘書職位,工作流程無外乎將雍正口諭以最快速度整理成條理清晰,邏輯緊密的規範文書,迅速下發執行,所以這項工作考驗的是文字能力和靈活機動,再就是保密機制。

軍機處是雍正勤政的制度保證措施,是「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宏達願景的理想。鑑於康熙晚年以「寬仁」為本,導致了大量堆積事務未能進行有效處理。出於強烈的責任感,也正因為有了軍機處,讓雍正開啟了行之有效的勤政模式。多年後,當大清出現頹勢後,道光皇帝還在深情回顧這段歲月:「康熙末年積弊,非憲皇帝不能廓清至治。」

張廷玉影視形象

而雍正也曾說:「初御極時,諸臣多未識面,朕費無限苦心,鑑別人才,辦事自朝至夜,刻無停息,惟以天下大計為重,此身亦不愛惜。」這是雍正自我對於勤政的表白,雖然感性卻也說出許多事實。

從早到晚,由於政務如同雪片般飛來,因此他越忙卻發現事情越多。白天與臣下研究事務,晚上批閱奏摺,有時因此忘記吃飯。兩江總督查弼納聽說後,不無殷勤地上疏說:「伏乞皇上茶飯按時,愛養聖躬,以理政務。竊聞皇上日理萬機,直至夕陽西下,龍體甚為勞頓,臣憂難忍,不揣冒昧奏請。」

影視畫面

對於半夜加班,雍正對心腹鄂爾泰在奏摺中批示說:「大概外來奏摺,晚批者十居八九,此折亦系燈下,朕從幼夜間精神更好,非出勉強也。」

勤政是因為他要「振數百年頹風」,將唐宋元明弊端全都處理乾淨,這樣你們就可以永享太平了。

給康熙做過侍衛的拉錫,對雍正回憶說:「昔日聖祖在世時曾對奴才說,皇帝之苦,唯皇帝知之,何人能知?」現在皇上您日理萬機,非常勞累,如果不是御前行走,「親身經歷者,即使朝中大臣亦未必悉知。想到此處,奴才不禁悽然。」

雍正硃批

因此聽得雍正也相當動情地說:「為君難,為臣亦不易。」

儘管這樣,雍正依舊不乏慷慨地說:「朕立志以勤先天下,凡大小臣工奏摺悉皆手批。外人亦不信。」因此在十三年期間,他親自硃批的字數多達二千餘萬字,與臣下文字互動數萬件,堪稱清朝一個文化奇觀。對於這方面的工作他頗為自信地說:「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摺一日之間嘗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皆朕親自覽閱批發,從無留滯。

雍正硃批

無一人贊襄於左右。不但宮中無檔案可查,亦並無專司其事之人,如部中之有司員、筆帖式、書吏多人掌管冊籍、翻閱條規、稽查原委也。朕不過據一時之見,隨到隨批,大抵其中教誨之旨居多。」透過數百年的歷史鏡像,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厚厚的宮牆裡,雍正點燃蠟燭在奮筆疾書,然而分發地方,因此這種古老的理政方式被雍正創造了一個巔峰。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著張廷玉的奏摺?
    其實,雍正早就知道這事兒不簡單,考題是雍正自己親自定的,可為啥偏偏如此保密的事情,還能洩露出去。張廷璐只是一個主考官,肯定沒有這個能力,有偷看考題的人必定是雍正身邊的人,是誰?是八爺?還是弘時?但有一點,無論是誰,雍正剛登基,在此時此刻都不能揪出背後的大老虎。因此,只好將張廷璐作為主要案犯,也可以說是讓張廷璐背鍋了。 那麼斬殺張廷璐,雍正為啥要等張廷玉的奏摺?
  • 清代的奏摺制度:「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
    雍正帝還為奏摺設計很多的規章制度,加速其向正規化發展。比如他為奏摺配套設計的廷寄,與奏摺相反,廷寄是皇帝寫給臣下的私人書信。有了廷寄,雍正帝乾脆連寫題本的正式程序都不走了,直接將自己的意志下發有關部門,令其照辦,而且還是秘密地辦。 廷寄防止了信息的無效流傳,在具體事務的處理上,只要是皇帝認為沒有必要知情的人,就怎麼也無法獲知。這也將皇權的獨裁推向無以復加的頂點。
  • 此人是古代著作最多的皇帝,一生寫了一千多萬字,堪稱著作等身
    也許是為了表明自己是他爹康熙正確的唯一的選擇,讓謠言不攻自破,所以雍正決定擼起袖子好好幹。當然了,雍正之所以勤政,還在於他爹康熙為他樹立了學習好榜樣。到了雍正年間,雍正認為能上奏摺的人太少,言路就會阻塞。為了擴大言路,他將有資格寫奏摺的人,增加到了1200人,如此「所奏之事,無所不具」。雍正是個事必躬親的人,從來不讓別人代看奏摺。因此他在位的時候,光是批覆奏摺便需要耗費很多時間。
  • 雍正急需人才救災,張廷玉說死牢裡有可用之才!
    雍正影視形象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正式出兵準噶爾部,為了與此相配合,他設立了軍機處來協助自己處理軍務。軍機處裡的軍機大臣,都是雍正帝親自指定的,比如十三爺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等。剛剛成立的軍機處在運行方面還有待完善,全力應對西北戰事。但也是這一年,江南大水的災情報告也送到了雍正帝的御案上。江南是大清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這裡被淹了清庭的軍費怕是都拿不出來。正因如此,必須立刻派出專人前去治水。
  • 張廷玉兒子考了第3名,雍正賞賜玉如意,張廷玉:家族醜事!
    張若靄是重臣張廷玉之子,雍正得知其考中科舉時,早早傳喚張廷玉想要將玉如意賞賜給他,然而張廷玉卻認為這是「家族醜事」,懇請皇帝收回成命,還要將他的兒子名次往後移。 自古科舉是文人出路,一人中舉全家光榮,張廷玉卻為何視此為洪水猛獸呢?一切還要從張家家世說起。
  • 同為顧命大臣,乾隆帝能容得下鄂爾泰,為何就是容不下張廷玉
    為了安撫張廷玉、鄂爾泰兩人,雍正皇帝甚至厚恩賞賜了「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的至高待遇。乾隆皇帝登基後,雖然嚴格按照雍正遺詔將張廷玉、鄂爾泰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位極人臣、無以復加。乾隆二十年,張廷玉病逝,如果不是乾隆皇帝念在張廷玉「歷事三朝,宣力年久,勤勞夙著,受恩最深」,仍然按照雍正遺詔給予了「配享太廟」的待遇,張廷玉無疑會晚節不保。那麼,同樣是雍正皇帝的寵臣,同樣是乾隆皇帝的「顧命大臣」,張廷玉差點晚節不保,鄂爾泰為何能平穩著陸呢?
  • 《雍正王朝》雍正死亡時一口血滴在奏摺上,這是在暗示著什麼?
    嘔心瀝血的一生 雍正五年,即公元1727年,雍正皇帝在一名封疆大吏的任前談話中推心置腹的說:「除御極時,諸臣多未識面,朕費無限苦心,鑑別人才,辦事自朝至夜,刻無停息,惟以天下大計為重,此身亦不愛惜。」(《硃批諭旨·朱綱奏摺》)雍正從政,日日勤勉,堅持不懈,常以朝乾夕惕自勵自詡。
  • 張廷玉是康熙雍正時期的重臣,為何到乾隆時卻被處處針對?
    話說南書房可不是一個書房那麼簡單,康熙帝在位期間,為了集中朝廷權力,於是設立南書房這個機構,這個機構算是清朝的權力中心,而張廷玉得以進入南書房,也說明了康熙帝對他的器重。 康熙一朝的張廷玉參與機要,成為顯赫一時的大臣,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張廷玉選擇冷眼旁觀,並在關鍵時候支持了雍正帝。
  • 清朝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雍正八年,內閣大學士升為正一品,此後成為定製。內閣日常事務是幫助皇帝辦理本章,兼處理部分奏摺。大學士常侍天子左右以備顧問,承辦公文,承發諭旨,記載綸音。各類大小典禮祭祀事宜,亦由內閣承辦。雖在官制上部分沿襲明朝內閣制度,但清權力卻遠不如明朝,更加比不上以往的宰相,閣臣只是揣測上意,通過票擬、題奏本章來處理日常政務而已。
  • 雍正皇帝的奏摺回復有多搞笑,你一定猜不到!
    在清朝這幾位皇帝中,雍正批閱奏摺是最勤勉的一個!這不是抽象而得出的榮譽,而是從數據量化出來的。
  • 雍正王朝:語言是種藝術!為領導解圍,張廷玉的這波操作滿分
    所以,就算雍正皇帝立馬將田文鏡革職論罪,只要新政不停,這些生員們還會繼續鬧,繼續對抗官府。更何況,田文鏡乃係「雍正帝寵臣」,誰人不知?這一句話就讓隆科多立馬表明了和雍正皇帝之間的對立態勢。只不過,隆科多所言「不得不有個態度」畢竟沒有說明針對對象,所以,雍正皇帝也不便發作。
  • 雍正王朝:說話是門藝術!張廷玉的語言藝術,造就了他的官場長青
    導讀: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張廷玉之所以能成為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倍加信任、極為恩寵的官場長青樹,除了深通上意,堅定擁護皇權,並不參與奪嫡之爭外,君前奏對、日常交往之中的語言藝術也絕對是其穩立不倒的關鍵因素之一。
  • 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乾隆帝抄家
    張廷玉是整個大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深受雍正器重,晚年卻被乾隆帝抄家,其地位之高可見一般。起初太廟中供奉的都是歷代的皇帝,後來皇后和有功之臣也可以配享太廟。張廷玉是清朝唯一一個進入太廟的漢人,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張廷玉功勞之大。張廷玉曆清朝三代帝王,康熙、雍正都對他委以重任,而乾隆卻對他十分冷淡,這是為什麼呢?
  • 張廷玉、李衛、鄂爾泰三人,誰更厲害些
    雍正皇帝在位時,對人才極為重視。他曾說過:「治天下惟以用人為本,其餘皆枝葉耳。」而且,雍正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選拔官員不像過去那樣墨守科舉陳規,而是以能力為選拔表混。所以,短短14年的雍正時期,湧現出一批能臣幹吏。這些人中以李衛、鄂爾泰、張廷玉三人為典型代表。
  • 雍正王朝囧事1:雍正第一次朝會,老十朝堂放屁,張廷玉為何不出來解圍
    雍正繼位可謂是一波三折,自己的親兄弟都快把自己給折磨死了,好在最後在左膀右臂的協助下終於登上了金鑾殿,但是第一天開公司大會的時候,老十這個股東卻讓雍正出盡了醜態,這貨直接放了一個屁,這絕對是對雍正這個董事長不尊敬,但雍正卻忍氣吞聲,本期我們來談一談,雍正為何要這樣低三下四的做一個皇帝,直接把他發配不行嗎?
  • 朝庭急著用人,張廷玉:死牢裡有個現成的,一代名臣橫空出世
    而對一代名臣阿克敦來說,從權傾朝野的大臣,再到毫無地位可言的階下囚,又搖身一變重回權利巔峰,只要一次機會,抓住了,就是存活,錯過了,就是覆滅。雍正七年,作為一代千古之帝的雍正正面臨著一次嚴峻的挑戰。此時大清可謂內憂外患,一直對於大清國土虎視眈眈的準噶爾部屢次騷擾大清邊境,令周圍居民百姓與戍邊將士苦不堪言。
  • 雍正硃批:「朕就是這樣漢子」,這句話寫給誰的,又為何這樣寫?
    然而,在皇帝這個群體裡,雍正的敬業程度,卻是許多皇帝都無法望其項背的。 在這短短的十三年之中,雍正帝批閱了大量的奏摺,據統計,其總數竟然達到了42000多件,而不同於康熙喜歡用「知道了」3字回復大臣,雍正幾乎對每一份奏摺都認認真真回復,遇到有感而發的摺子,他還要洋洋灑灑寫上數千字。
  • 雍正正值盛年,為何突然暴斃而亡?仙丹嗑掉幾輩子修來的皇帝命
    雍正皇帝之死,向來是清史中的一個迷。58歲就去世了,與父親康熙和兒子乾隆的長壽形成鮮明對比。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年青時中過暑,特別怕熱,登基後常在較為涼爽的圓明園內辦公起居。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在圓明園內生了病,但這病症應該不太嚴重,因為雍正還可以照常辦事。離奇的是,二十三日子時,雍正駕崩了!奇在哪裡?奇在史料中沒有他病情加重的記錄,也沒說他的死因究竟是什麼,反正就是突然死了。
  • 《雍正王朝》孫嘉誠被殺後,為何八王爺去祭奠,而張廷玉等人不去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雍正王朝》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靠細節取勝
  • 道光帝的自我困境:他勤政節儉、澄清吏治,可他為何不是好皇帝
    第一點,道光帝的勤政是典型的假勤政,屬於自己騙自己。道光帝最欣賞的官員是曹振鏞,此人仕途堪稱一馬平川,一路升官發財,到了80歲才退休,官僚生涯長達52年。這樣的官員當然自有自己的特殊本事,他的官場原則是:多磕頭,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