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硃批:「朕就是這樣漢子」,這句話寫給誰的,又為何這樣寫?

2020-12-27 騰訊網

雍正帝在位時間並不長,僅僅只有十三年而已。然而,在皇帝這個群體裡,雍正的敬業程度,卻是許多皇帝都無法望其項背的。

在這短短的十三年之中,雍正帝批閱了大量的奏摺,據統計,其總數竟然達到了42000多件,而不同於康熙喜歡用「知道了」3字回復大臣,雍正幾乎對每一份奏摺都認認真真回復,遇到有感而發的摺子,他還要洋洋灑灑寫上數千字。

這些奏摺,是後世研究清朝歷史,研究雍正帝的重要一手史料,也是我們了解雍正性格的重要歷史依據。在許多人的印象裡,雍正帝是一個刻薄寡恩的冷麵君王,然而,通過對他批閱的奏摺的研究,我們會發現他也有直率、幽默、感情豐富的一面。

比如,下面這則著名的硃批:「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這份硃批,當年是雍正寫給誰的?他又為何要這麼寫呢?

這份硃批的寫作時間是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的十二月十五日,而它的寫作對象,是時任河南巡撫田文鏡。

田文靜跟李衛一樣,都是雍正朝的名臣,而且二人的經歷也非常相似。田文靜並不是科舉出身,而是從一個小吏幹起,積攢了豐富的基層經驗,才慢慢爬上了內閣學士的位置。在這裡,他得以結識了當時還是雍親王的雍正,成為他的心腹。可以說,他是押對了寶、跟對了人。

雍正繼位後(1723年),任命田文鏡為山西布政使,第二年,讓他出任河南藩司,同年又再次擢升為河南巡撫,成為地方大員。

恰好這一年,朝廷對江南實行「平糴」,所謂的「平糴」,就是朝廷有組織的收購豐收地區的糧食,向糧食欠收地區拋售,從而達到平抑糧價的目的。當時,朝廷準備收購山東、河南兩地的小米,運往江南拋售。

可是,田文鏡並不同意這麼做,他向雍正建議說:「江南人不習慣吃小米,如果要平糴,那就要在河南收購小麥。」

雍正深以為然,然而此時戶部尚書張廷玉和左都御史朱軾卻一齊向雍正上奏說:「小米粥也很好吃啊!」雍正覺得也有道理,於是就讓山東繼續收購小米,運往江南。

結果,果然如田文鏡所言,小米在江南滯銷,根本就賣不動!雍正大為光火,但是事前這也是他首肯的,不好意思承認錯誤,於是,他把山東巡撫陳學士修理了一番,讓其自己解決善後事宜。

因為沒聽田文鏡之言,鬧了這麼大笑話,雍正當然要在硃批裡誇獎他一番,誇獎他「實心辦事」,還指示吏部一定要重獎一下。

而田文鏡得了雍正誇獎,自然也要回「拍」一下,他說自己其實很笨的,即便是有好的地方,那也是受皇上教導才有長進,區區小事就不用勞煩吏部再給獎賞了。

雍正收到田文鏡的奏摺,又想起出餿主意的張廷玉和朱軾等人,兩相對比一下,當然覺得田文鏡更加可愛了。於是,便有了「朕就是這樣漢子」這樣的豪邁硃批。

其實,雍正的心情,我們現在也可以理解的,他希望每一個臣子都能夠對他拿出真心,不要應付、敷衍甚至是忽悠他,而他也自然會賞罰分明,誠心實意對待每一個臣子。

這個簡單的道理,在今天職場上,也同樣適用。

相關焦點

  • 雍正批註奏摺時都寫啥?"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堪稱段子界鼻祖
    換句話說,這是大臣們與皇帝直接的交流手段。奏摺上傳下達的過程是十分嚴肅的,其內容的嚴謹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人們真正看到雍正皇帝給下級的奏摺批註的時候卻大跌眼鏡:一代皇帝竟然這麼萌?那麼雍正批註奏摺時都寫了啥?你看過雍正的奏摺硃批嗎? "朕躬甚安,不必為朕過慮,你好麼?
  • 讓雍正忘情寫「朕就是這樣漢子」的模範大臣,晚年卻成酷吏?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王澤雍正皇帝眼中有一位模範大臣,此人被雍正稱為「巡撫之中第一人」,立為百官模範,但此人在同僚以及後代中名聲不那麼好,說他為官苛刻,看不起科舉出身的官員,此人就是雍正時期四大寵臣之一的田文鏡。田文鏡到底是個啥樣的人?他到底是「模範」還是「酷吏」呢?
  • 雍正批奏摺都寫啥?他堅韌外貌下,有一顆偶爾脆弱,偶爾呆滯的心
    《雍正奏摺趣事》在多數人眼裡,雍正是一個勤政愛民的明君。與8歲的康熙相比,雍正僅在位13年,就已經批閱了360卷奏摺。也許這些摺子與國書有密切關係,也許關係到天下蒼生,每一章、每一卷,都傾注著雍正皇帝的心血。摺子是下級官員向皇帝報告日常事務的渠道,皇帝在批閱時用紅筆寫上自己的命令,簡稱硃批。
  • 雍正曾嚴懲貪汙腐敗 稱「叫他子孫作個窮人」
    如果說此類帶有娛樂色彩的作品只是民間炒作的話,那麼,前不久故宮博物院官方微信推出的一組動態版《雍正行樂圖》,以及據雍正帝硃批筆跡「朕知道了」「朕就是這樣漢子」製作的衍生紀念品,則讓人們在熱議和追捧之餘,更加心癢難耐:雍正君,你到底是怎樣的漢子呢?  硃批 確實有些萌萌噠  說到硃批,還要提一下清代特有的奏摺制度。
  • 「朕就是這樣漢子!」名人們居然說過這些話!
    他本在昆明湖遊泳,但是給水草絆住了腳,於是著了慌,滿嘴裡大喊「help」,中國普通人哪懂英文,以為他說著鬼子話玩,豈知就真的淹死了。燕大劣根性,叫你說英文。3、論文終於抄完了。東湊西湊,七抄八抄,這就算是畢業論文。論文雖然當之有愧,畢業卻真的畢業了。4、所謂看女子籃球者實在就是去看大腿。說真的,不然的話,誰還去看呢?
  • 雍正皇帝的奏摺回復有多搞笑,你一定猜不到!
    在清朝這幾位皇帝中,雍正批閱奏摺是最勤勉的一個!這不是抽象而得出的榮譽,而是從數據量化出來的。
  • 看康熙和雍正的硃批就知道了
    根據剃髮易服的作風來看,滿清政府應該這樣做過,但是沒有成功,這一點從康熙的硃批可以看得出來。02 康熙和雍正硃批的變化存世的大量康熙皇帝的大量漢文奏章說明,康熙皇帝與臣民交流的正式文書很多都是使用的漢字。
  • 此人是古代著作最多的皇帝,一生寫了一千多萬字,堪稱著作等身
    古代皇帝中,要說哪個人著作等身的話,無疑是雍正了。那麼,雍正究竟寫了什麼樣的著作呢?雍正45歲繼位,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雍正的繼位,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都認為雍正是「矯詔奪位」。這讓雍正非常煩惱。
  • 「我可以殺你,你不能恨我」雍正為何殺掉自己的心腹?你知道嗎?
    法國傳教士杜赫德是這樣評價雍正皇帝的:「不能不值得稱讚的是他不知疲倦地熱衷於政事,他為了天下百蒼生的福樂安康夜以繼日地致力於改革政弊」。雍正皇帝自己也說過自己:「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想深入了解雍正皇帝的朋友不妨去看一下這本書。
  • 通過雍正跟年羹堯之間愛恨情仇,帶你認識歷史上真實的雍正皇帝
    還有當時宮廷畫師西方人郎世寧畫的這張圖像非常著名,這是西方貴族那個服飾打扮,所以他特別喜歡玩這種穿越。而且雍正皇帝這一生都非常的勤政,他手批的這種奏摺和各種樣的硃批達2000多萬字。13年2000的萬字,你別說寫,抄也累死你,所以說雍正皇帝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
  • 看看雍正的硃批,你就知道了
    而到了康熙年間,與沙俄籤訂的《尼布楚條約》,同樣也是滿文縮寫成,並沒有漢字的版本,說明此時朝廷的主流,依然還是以滿文為主,當然,這與談判大臣全部出自八旗,也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但是皇帝在使用滿文漢文的態度上,開始出現明顯的改變,應當要數於雍正一朝,看看他的硃批你也就知道了。
  • 硃批剖開的社會斷面
    《硃批:康雍乾用人與治吏》,劉鳳雲著,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戴逸在清代官員的上奏文書中,除了題本、奏本之外,就是奏摺。作為信息的回饋,皇帝有時會在奏摺上表達自己的意見,需要進行批示,因使用紅筆,故有了「硃批」的稱謂。此後,硃批在雍正朝得到了高效使用,硃批的運用也被發揮到極致。雍正帝有曰:「本章所不能盡者,則奏摺可以詳陳,而朕諭旨所不能盡者,亦可於奏摺中詳悉批示,以定行止。」所以,清朝的康雍乾三帝雖都有硃批,而以雍正帝的硃批最多。
  • 雍正為何設立軍機處?批覆奏摺二千多萬字,將勤政與效率推向巔峰_張廷玉
    倒也符合了之前雍正的「若能遇一名賢能之人,乃朕如得活寶矣,將欣喜若狂。」的感嘆。張廷玉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秘書職位,工作流程無外乎將雍正口諭以最快速度整理成條理清晰,邏輯緊密的規範文書,迅速下發執行,所以這項工作考驗的是文字能力和靈活機動,再就是保密機制。軍機處是雍正勤政的制度保證措施,是「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宏達願景的理想。
  • 題一方匾,誅群臣心:雍正的帝王之術到底有多厲害
    此時,雍正和年羹堯這一對君臣,已經結束了他們合作的蜜月期,年羹堯已被賜死。在查抄年府時,有人發現了錢名世寫給年羹堯的八首詩歌,就將之舉報給雍正。這些詩中有這麼兩句,「鼎鍾銘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大約是怕年羹堯讀不太懂,錢名世還在詩後特別加了注釋:「公(指年羹堯)調兵取藏,宜勒一碑,附於先帝(指康熙)平藏碑之後。」
  • 雍正的批折到底多有趣?暖到心窩,罵到骨頭,為何會冰火兩重天
    其實雍正不僅萌,更是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勤勉帝王。康熙在位時,能夠給皇帝上奏的官員僅200多名,所以每天也看不了多少摺子。而到雍正即位時,他便將上奏的上限開放到2000多人,整整十倍啊!所以雍正每天凌晨四點就要起來辦公,一年到頭只在自己生日的時候放一天假,實在難得。在位十二年八個月,他的給大臣們的批語集結起來竟有了100多萬字!可以說這都是雍正用身體熬出來的。
  • 此人上書和雍正唱反調,雍正很生氣,為何旁人一句話雍正笑了
    原來康熙去世後,新繼位的雍正為了廣開言路,下旨要朝臣們針對治理國家,朝廷內外事宜大可以以密折的形式,暢所欲言。孫嘉淦一直在翰林院工作,上奏摺的事基本上輪不到他。這次雍正既然要大家暢所欲言,他便認認真真寫了一份奏摺遞了上去。
  • 「白字先生」康熙帝硃批上的那些錯別字
    的確,康熙帝在奏摺上所寫的「知道了」,至少一千三百次以上,只有這一次寫錯了。這是筆誤無疑。「奏摺(折)」亦是康熙帝硃批的常用字,但有兩次寫成了「奏習」。這也是筆誤嗎?康熙帝自己說:「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之墨跡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餘年,實亦性之所好。」這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五十歲時所說的一段話,推算起來,康熙帝十來歲即開始練字了。他還說:「朕自幼嗜書法,凡見古人墨跡,必臨一過,所臨之條幅手卷將及萬餘。賞賜人者不下數千。
  • 雍正帝是用什麼來化解煩惱的,這位勤勉的皇帝原來還有這樣的愛好
    某年到杭州,準備泛舟西湖遊玩一番,剛出湧金門,看到一個書生在賣字,筆法頗為精到,胤禛便讓他寫了一副對聯。其中有個「秋」字,書生卻將「火」字旁寫在了左邊。胤禛便問:「這個『秋』字你是不是寫錯了?」書生不以為然,說沒寫錯,然後拿出一本名帖,翻開讓胤禛比對。胤禛說:「你既然如此博學,為何不去博取個功名呢?幹嘛要在這賣字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