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在位時間並不長,僅僅只有十三年而已。然而,在皇帝這個群體裡,雍正的敬業程度,卻是許多皇帝都無法望其項背的。
在這短短的十三年之中,雍正帝批閱了大量的奏摺,據統計,其總數竟然達到了42000多件,而不同於康熙喜歡用「知道了」3字回復大臣,雍正幾乎對每一份奏摺都認認真真回復,遇到有感而發的摺子,他還要洋洋灑灑寫上數千字。
這些奏摺,是後世研究清朝歷史,研究雍正帝的重要一手史料,也是我們了解雍正性格的重要歷史依據。在許多人的印象裡,雍正帝是一個刻薄寡恩的冷麵君王,然而,通過對他批閱的奏摺的研究,我們會發現他也有直率、幽默、感情豐富的一面。
比如,下面這則著名的硃批:「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這份硃批,當年是雍正寫給誰的?他又為何要這麼寫呢?
這份硃批的寫作時間是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的十二月十五日,而它的寫作對象,是時任河南巡撫田文鏡。
田文靜跟李衛一樣,都是雍正朝的名臣,而且二人的經歷也非常相似。田文靜並不是科舉出身,而是從一個小吏幹起,積攢了豐富的基層經驗,才慢慢爬上了內閣學士的位置。在這裡,他得以結識了當時還是雍親王的雍正,成為他的心腹。可以說,他是押對了寶、跟對了人。
雍正繼位後(1723年),任命田文鏡為山西布政使,第二年,讓他出任河南藩司,同年又再次擢升為河南巡撫,成為地方大員。
恰好這一年,朝廷對江南實行「平糴」,所謂的「平糴」,就是朝廷有組織的收購豐收地區的糧食,向糧食欠收地區拋售,從而達到平抑糧價的目的。當時,朝廷準備收購山東、河南兩地的小米,運往江南拋售。
可是,田文鏡並不同意這麼做,他向雍正建議說:「江南人不習慣吃小米,如果要平糴,那就要在河南收購小麥。」
雍正深以為然,然而此時戶部尚書張廷玉和左都御史朱軾卻一齊向雍正上奏說:「小米粥也很好吃啊!」雍正覺得也有道理,於是就讓山東繼續收購小米,運往江南。
結果,果然如田文鏡所言,小米在江南滯銷,根本就賣不動!雍正大為光火,但是事前這也是他首肯的,不好意思承認錯誤,於是,他把山東巡撫陳學士修理了一番,讓其自己解決善後事宜。
因為沒聽田文鏡之言,鬧了這麼大笑話,雍正當然要在硃批裡誇獎他一番,誇獎他「實心辦事」,還指示吏部一定要重獎一下。
而田文鏡得了雍正誇獎,自然也要回「拍」一下,他說自己其實很笨的,即便是有好的地方,那也是受皇上教導才有長進,區區小事就不用勞煩吏部再給獎賞了。
雍正收到田文鏡的奏摺,又想起出餿主意的張廷玉和朱軾等人,兩相對比一下,當然覺得田文鏡更加可愛了。於是,便有了「朕就是這樣漢子」這樣的豪邁硃批。
其實,雍正的心情,我們現在也可以理解的,他希望每一個臣子都能夠對他拿出真心,不要應付、敷衍甚至是忽悠他,而他也自然會賞罰分明,誠心實意對待每一個臣子。
這個簡單的道理,在今天職場上,也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