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說話是什麼樣的,講白話還是半文言?文言文是怎麼形成的?

2020-12-09 騰訊網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一個疑問:古人寫的都是文言文,那麼他們說話時是使用白話文還是文言文呢?或者是使用一種半白話、半文言的形式?

何謂文言文?

我們今日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寫文章時候的書面語,而且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語。而且文言文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他的形成時間大致在春秋以前。春秋以前的文言文實際上就是一種對口語的簡化,比較簡單。到了春秋時期,文化、藝術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地步,這一時期,文言文才開始定型。此後的兩千多年裡,文言文幾乎就再沒變過。

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古人寫文章不用白話文呢?這樣豈不是更方便讀懂嗎?實際上,這個問題也不難理解,雖然白話文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同一個意思,如果用白話文來表述,字數比文言文要多得多。

在紙張發明前,人們是在竹簡上刻字、絲帛上寫字的,竹簡製作起來麻煩,而絲帛又價格昂貴,況且在這些材料上書寫也很費力,因此人們在寫文章的時候必須惜字如金,而文言文這種精簡化的用語就體現了它的優勢。

反倒是白話文,卻在一直發生變化,口語變化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受移民的影響。東漢後期,遊牧民族大規模內遷,這便導致中原口語發生了變化。

白話文的變遷

東漢結束以後,曹魏、西晉都是短命王朝,在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六世紀末,中原一帶一直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相互徵伐。經過這幾百年的時間,口語絕對是發生了變化的。從唐朝開始,白話文和文言文分離得更加明顯,人們平時說話和寫文章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上文我們提到,在紙張被發明出來以前,受限於書寫材料,人們不得不將文字寫的言簡意賅。而東漢時期,造紙術被改進,唐宋時期印刷術更是被普及。那人們為啥還用文言文呢?其實呀,這個更好理解,那就是文化傳承具有慣性,文言文已經使用了上千年,沒有人會突然想去更改他。

但是,從宋朝開始,白話文在書籍上的使用還是得到了普及。這是因為,宋朝印刷術發明出來以後,平民也能比較容易地擁有書了。對普通人來說,正常的文言文閱讀起來還是有困難。

於是,宋代興起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話本」,實際上就是說書藝人表演時使用的底本。這種話本融合了口語和書面語,產生了一種淺近文言體,即白話小說。比如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都是用這種白話文寫成的,就拿《三國演義》來說,除了一些生僻字以外,我初中的時候也基本能看懂個大概意思。但如果是《三國志》肯定就不行了。

還有一個趣事,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對白話文情有獨鍾,就連寫聖旨也多用白話文,因為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用白話文方便點。當時倭寇犯邊,明太祖給沿海官員下詔,要求抵禦海盜,原話是這樣說的:「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清朝的皇帝就更有意思了,比如雍正在批奏摺的時候常批道: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他甚至還給大臣寫過「你好麼?」這樣今人常用的口語。

很顯然,古代人說話肯定還是用比較隨意的白話文,畢竟寫文言文就跟我們寫作文一樣得醞釀、思索吧,我們平時說話時肯定也不會像作文中的方式說話吧。再有一點就是,古代有文化的人說話,肯定和普通人說話不一樣,他們說話應該會常常用一些半文言的形式,就像老版的《三國演義》中的那樣。

相關焦點

  • 古代人說話用文言文還是白話
    遺傳學家安東尼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過公開的論文,認為在距今20萬年前的人類已經開始說話了。人類書寫文字的歷史幾千年跟幾十萬年比起來確實是短的多。 我們所說的文言文就是中國的古文,越古老的文字越難理解,有些即使是研究了一輩子的古文專家也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不但是中國的古文難理解,其他國家的古文也都是一樣的難理解。
  • 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
    換句話說,古人說話大多是文縐縐的,不大有所謂文言與白話的不同。雖然古代的白話材料我們今天已經不易得到,但由於南方方言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形態,因此我們今天可以從方言口語中去窺測古代人說話的樣子。以廈門話為例,在日常口頭語中就很多是今天所說的文言形態,如中國人最普通的問候語就是「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問人家「有沒有?」廈門話只需說「有無?」
  • 古代人為什麼用白話文交流?難道古代所有人都說古代白話?
    古代人經常說的也是白話。比如雍正就特別愛用白話寫硃批,給封疆大吏年羹堯的硃批: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才能上對天地神明,爾用愛我之處,朕皆都體會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那為何我們在電視劇或者是古代文學典籍裡面看到的經常是文言文呢?其實先秦時期,古代人平時說話,文言文和白話文差不多(即所謂的古代白話),例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這只是限於識字或受過教育的階層,目不識丁的窮苦百姓肯定不會這麼說。
  • 古代文言文這麼難,古人是怎麼交流的?你用文言文說話嗎?
    對於廣大讀者來說,一提到語文,想到的就是背完了所有的古詩詞,不考默寫,平時覺得對的成語卻在考試中成了失分點,絞盡腦汁想在作文中得個高分,把試卷翻了幾十遍,把文章讀了幾百遍,還是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這一次,我們說起文言文,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
  • 古代人說話用文言文嗎?文言文怎樣稱呼老婆?司馬遷告訴你事實
    古代人平時說話也用文言文嗎?還是說會用比較通俗的話?如果不會的話,古代的白話文是怎樣的?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一種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幾乎是沒有差異。文言文的最大特點,是異常簡潔,概括力非常強;缺點是表達上容易概念化,不容易寫出豐富的層次和細膩飽滿的細節。以下引用的史料,看看皇帝平常怎麼說話。我舉的不是專門寫皇帝的起居注,而是《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一十九 庚寅萬曆十八年正月 甲辰朔。立春,上不御殿,兔百官朝賀,順天府官進春。 以正旦令節,賜輔臣上尊珍饌。
  •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在《孔乙己》這一短篇小說中,「孔乙己」這個人一直生活在別人的嘲笑中,之所以受人嘲笑,主要是因為他每天的「之乎者也」。當時孔乙己生活的時代背景,正是文言文到白話文過渡時期,人們生活中交談普遍都是白話,他還講文言文顯得非常滑稽。
  • 古代人是怎麼講話的?真實的日常對話讓我們感到意外!
    想必大家都學過文言文,你知道文言文是什麼嗎?文言文,是古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的差異與口語微乎其微!很多人不免疑惑,古代人說那麼變態的文言文,得多麼受罪啊!先秦是如此說話,到了漢代呢?《史記》之中同樣記載了韓信的原話:「陛下將兵,多多益善!
  • 古人說話寫作都用文言文?錯了!連雍正帝都愛用白話批文
    文|溫亦歡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文言文,那一瀉汪洋的氣魄,字字珠璣的文筆常常令人拍案叫絕,驚嘆不已。但感慨之餘不禁有些疑問,古人日常交談是用文言還是白話呢?可以確定,自漢朝到如今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人們日常交談都使用白話,書面語則兩者兼有。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各地方言互相交融,形成了以洛邑為基礎的通用語,而後逐漸定型,凝固為文言文書面語。但口語異常鮮活,各地不同且複雜多變,二者慢慢分野,最終產生如今的白話。
  • 專家:古代人說話不說"之乎者也" 是書面語符號
    在人們的心目中,仿佛古代讀書人平時說話就是滿口「之乎者也」,用這些來表達自己的疑問、憤怒、歡喜……  然而,南開大學文學院孟昭連教授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個誤會!  古代人說話不說「之乎者也」  長期以來,傳統語言學理論認為,文字是語言的客觀反映。也就是說,文言就應該是古人口語的忠實記錄,即所謂「映照說」。
  •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
    看過不少穿越劇,我依舊很好奇,如果穿越過去,怎麼和別人溝通呢?應該不少古代人是說古言的吧,光是那些文言文都令人頭疼。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明清的普通話還是有文言語句的,但是大概都能聽懂 ,我們平時學過文言文的話都會有一種規律。現在的河南話就是以前中原漢人所說的古漢語,錯,宋滅亡後,大量中原漢南遷,比如山西和河南難民來到福建,此後這裡就有了晉江(山西為晉人),晉江上有座橋叫洛陽橋(河南人為懷念家鄉而起名。現在的閩南語,客家話等幾種語音才是元代以前中原漢人的語言。
  • 45.古人也用文言說話?白話文又是怎麼回事?
    圖片來自網絡和文言文相對,那就是白話文。當然白話也有古今之分。古白話是用主要是採用古代口語寫成的書面語。如上節所述,本來秦漢之前,言文差距是很小的。這說明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由先秦到秦漢都發生了叫大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五胡亂華,帶來民族大融合,隨之口語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因為文言文已經成為讀書人讀書作文的固定習慣,筆下寫的口裡並不說,而嘴裡說的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時期比如的一些作品有一些還是表現出了白話色彩,諸如《世說新語》,即為時人的口語記錄。
  • 「文言文」是古代的日常用語嗎?「之乎者也」只存在於書本中
    從這個時間節點上來看,「文言文」在古代語系中,至少已經沿用了兩三千年。這種文體之所以會經久不衰,其實與古代人的思想和口語都息息相關。古人每天都說「文言文」嗎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文言文」,是一種既刻板又教條的古代文體。雖然相比較於現代人所說的白話,具有語言精煉、字少意多的特點,但是大家可以試想一下。
  • 【1147期】話本小說不是說書的「底本」——淺談白話小說語體的形成
    「底本」不論是藝人作為自己的「備忘錄」,還是用作傳授徒弟,都只需記錄故事情節即可。上文談及的文言「底本」,皆是如此。但現存的話本小說除了記錄故事,還包含著對說話人表演過程的描述,比如說話人對故事情節的說明及評論,以及「話說」、「且說」、「看官」之類的套話,而這些顯然並不屬於故事的內容。以西方敘事理論觀之,這兩部分並不屬於同一個敘事層次。
  • 古代百姓怎麼說話?難道張嘴就是文言文?你們想太多了
    古代百姓怎麼說話?難道張嘴就是文言文?你們想太多了   文|董小姐說史   在上學的時候,我們語文課上就經常會讓我們學習文言文,裡面的內容也是有著一定程度的晦澀難懂、又拗口。很多文言文的課後要求裡面,都會有著背誦兩個字。這就讓人不禁疑惑,我們現在都學習得這麼的困難,難道在古代的時候他們都是這麼說話的嗎?
  • 古人平時對話都是用文言文,還是大白話?
    相信很多小夥伴們,至今都能想起上學時候讀文言文拗口的感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第一次讀到《韓非子》的這句矛與盾時,一定在想什麼鬼,古代人平時說話都是這個樣子麼?其實古文也分兩種,一種是文言文,是古人寫文章用的書面語。另一種是古白話,用於日常口頭交流。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是口語,由於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跟今天的白話文也有很大差別,它也是夾雜著「之乎者也」在裡面的。
  • 古人說話也是滿口文言文嗎?不,這是一場天大的誤會
    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孔乙己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過渡時期,為什麼會讓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因為「之乎者也」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書面寫作,孔乙己在一場生活中也這樣說話,就顯得不倫不類,十分滑稽。
  • 漢語簡史:從文言文到白話文
    只有佔據極小比例的統治階層才有資格和實力擁有,春秋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憑藉佔據當時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和人口),形成可以跟分封老貴族一較高下的政治力量。三家分晉,田代姜齊,以及邊陲的秦部族崛起,新興的地主階級迫切的需要相應的文化、學問來支持自己的政權統治。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二、「五四」:改良白話與化俗為雅  五四文學革命是從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入手的。傅斯年從釐清口語白話與書面白話、國語與俗語之間的關係出發,提出「超於說話的白話文,有創造精神的白話文,與西洋文同流的白話文」的現代白話文創造思路。(52)傅斯年「歐化的國語」和「歐化的白話文」導向,因順應師法歐西的時代潮流而被新文化陣營普遍接受,新式白話文和新文學的歐化方向與書面語特徵亦由此確立。
  • 古今言殊——呂叔湘談從文言到白話之語言、語彙、語法、語音的變化
    跟文言對待的是所謂「白話」。白話最初只在通俗文學裡使用,直到五四以後才逐步取代文言,成為唯一通用的書面漢語。這是大概的說法,不免有點簡單化。一方面,口語不斷衝擊書面語,使文言的面貌起變化;另一方面,白話在最初還不能完全擺脫文言的影響,而在它成為通用的書面語之後,更不能不從文言吸收許多有用的成分。
  • 季謙:文言文與白話文
    答:學文言,能為高層次的白話文閱讀和寫作打下深厚基礎。 問:所以這裡還是有表達不確切的地方,應該說文言是高層次的白話文的基礎。簡單地說文言是白話的基礎則不周全。是嗎? 答:從上下文看,可以看出我原來意思。也就是:古人只讀文言文,就能讀好並作好白話文的意思。 問:是不是這話改為「文言文是白話文的基礎」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