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一個疑問:古人寫的都是文言文,那麼他們說話時是使用白話文還是文言文呢?或者是使用一種半白話、半文言的形式?
何謂文言文?
我們今日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寫文章時候的書面語,而且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語。而且文言文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他的形成時間大致在春秋以前。春秋以前的文言文實際上就是一種對口語的簡化,比較簡單。到了春秋時期,文化、藝術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地步,這一時期,文言文才開始定型。此後的兩千多年裡,文言文幾乎就再沒變過。
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古人寫文章不用白話文呢?這樣豈不是更方便讀懂嗎?實際上,這個問題也不難理解,雖然白話文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同一個意思,如果用白話文來表述,字數比文言文要多得多。
在紙張發明前,人們是在竹簡上刻字、絲帛上寫字的,竹簡製作起來麻煩,而絲帛又價格昂貴,況且在這些材料上書寫也很費力,因此人們在寫文章的時候必須惜字如金,而文言文這種精簡化的用語就體現了它的優勢。
反倒是白話文,卻在一直發生變化,口語變化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受移民的影響。東漢後期,遊牧民族大規模內遷,這便導致中原口語發生了變化。
白話文的變遷
東漢結束以後,曹魏、西晉都是短命王朝,在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六世紀末,中原一帶一直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相互徵伐。經過這幾百年的時間,口語絕對是發生了變化的。從唐朝開始,白話文和文言文分離得更加明顯,人們平時說話和寫文章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上文我們提到,在紙張被發明出來以前,受限於書寫材料,人們不得不將文字寫的言簡意賅。而東漢時期,造紙術被改進,唐宋時期印刷術更是被普及。那人們為啥還用文言文呢?其實呀,這個更好理解,那就是文化傳承具有慣性,文言文已經使用了上千年,沒有人會突然想去更改他。
但是,從宋朝開始,白話文在書籍上的使用還是得到了普及。這是因為,宋朝印刷術發明出來以後,平民也能比較容易地擁有書了。對普通人來說,正常的文言文閱讀起來還是有困難。
於是,宋代興起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話本」,實際上就是說書藝人表演時使用的底本。這種話本融合了口語和書面語,產生了一種淺近文言體,即白話小說。比如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都是用這種白話文寫成的,就拿《三國演義》來說,除了一些生僻字以外,我初中的時候也基本能看懂個大概意思。但如果是《三國志》肯定就不行了。
還有一個趣事,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對白話文情有獨鍾,就連寫聖旨也多用白話文,因為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用白話文方便點。當時倭寇犯邊,明太祖給沿海官員下詔,要求抵禦海盜,原話是這樣說的:「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清朝的皇帝就更有意思了,比如雍正在批奏摺的時候常批道: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他甚至還給大臣寫過「你好麼?」這樣今人常用的口語。
很顯然,古代人說話肯定還是用比較隨意的白話文,畢竟寫文言文就跟我們寫作文一樣得醞釀、思索吧,我們平時說話時肯定也不會像作文中的方式說話吧。再有一點就是,古代有文化的人說話,肯定和普通人說話不一樣,他們說話應該會常常用一些半文言的形式,就像老版的《三國演義》中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