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43)他把文言與白話兩套語言系統視為兩個世界:文言表述系統代表少數人的貴族文學,白話表述系統代表最大多數人的平民文學;將文言與白話、古語文學與白話文學置於二元對立位置,從根本上顛覆了文言高雅、白話低俗的傳統價值認定。其最終目標是把長期處於邊緣位置的白話文學推上雅文學的寶座,建立以白話文學為正宗的新文統。
-
難道古代所有人都說古代白話?
古代人經常說的也是白話。比如雍正就特別愛用白話寫硃批,給封疆大吏年羹堯的硃批: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才能上對天地神明,爾用愛我之處,朕皆都體會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那為何我們在電視劇或者是古代文學典籍裡面看到的經常是文言文呢?其實先秦時期,古代人平時說話,文言文和白話文差不多(即所謂的古代白話),例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這只是限於識字或受過教育的階層,目不識丁的窮苦百姓肯定不會這麼說。
-
古今言殊——呂叔湘談從文言到白話之語言、語彙、語法、語音的變化
從文言到白話語言在不斷地變化,文字自然也得跟著變化,可是事實上文字的變化總是落後於語言,而且二者的距離常常有越拉越大的傾向。這主要有兩個原因。同時,漢字的難學使中國的讀書識字的人數經常維持很小的比率,而既讀書識字則了解傳統的文字又比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容易,社會上對於語體文字的需要就不那麼迫切,因而造成長期使用所謂「文言」的局面。跟文言對待的是所謂「白話」。白話最初只在通俗文學裡使用,直到五四以後才逐步取代文言,成為唯一通用的書面漢語。這是大概的說法,不免有點簡單化。
-
古人也像我們平常一樣說白話嗎?
古人說話也像我們今天一樣,說的是白話。只從有了文字記事以來,中國話就分成了口語和書面語兩種,口語就是所謂的白話,書面語既是"文言"。書面語,顧名思義,就是寫在書面上的文字,一般是官府書寫文件和文人記事用的。它的特點,是簡潔流暢。便於以很少的文學表達儘量多的意思。白話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話。古代的普通老百姓,當然是說白話。
-
古代人說話是什麼樣的,講白話還是半文言?文言文是怎麼形成的?
或者是使用一種半白話、半文言的形式? 何謂文言文? 我們今日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寫文章時候的書面語,而且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語。而且文言文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他的形成時間大致在春秋以前。春秋以前的文言文實際上就是一種對口語的簡化,比較簡單。到了春秋時期,文化、藝術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地步,這一時期,文言文才開始定型。
-
現代漢語中的古代元素
現代漢語中的古代元素——文言與白話的有機融合?筵史維國張博現代白話,即現代漢語,是以古白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與古白話之間是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文言與白話的界定徐時儀在《漢語白話史》中講:「『文』謂『文飾』,『文言』本為『華美之言』義。呂叔湘先生根據文言和白話兩種不同文體,以晚唐五代為界,將漢語分為古代漢語(文言)和近代漢語(白話)兩個階段。
-
文言的學習 (一)詞彙
文言和語體是對立的,然而一般人對於二者之間的界限常常分不清。普通對於語體的解釋是依照白話寫下來的文章,反過來說,凡不依照白話寫下來的,就是文言。這種含糊的解釋就是文言和語體界限分不清的原因。所謂「白話」,如果是指一般民眾的口語而言,現在書報上的「白話文」十分之九是名不副實的,所以有人把它叫作「新文言」。如果以白不白為語體文言的標準,「新文言」這個名詞是恰當的。
-
【1147期】話本小說不是說書的「底本」——淺談白話小說語體的形成
-22 10:28 □孟昭連 關於古代白話小說興起的原因,學界通行的看法是,宋代說話藝術的繁榮,導致白話小說的興起。推理的邏輯是:早期白話短篇小說又稱「話本」,而「話本」即說話人的「底本」,所以白話小說來源於說話藝術(即古代說書)。此一觀點為魯迅最早提出,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把白話小說稱為「話本」,並將「話本」進一步定義為說話人的「底本」,從而將書面語的白話小說與口傳的說話藝術聯繫起來,其後逐漸成為學界共識。是什麼引起魯迅要到說話藝術中尋找話本小說的源頭呢?
-
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到這學習心中不解了,說好的翻譯成現代文,怎麼注釋的還是古代稱呼,就這一題其實不少學生都沒拿分,在這名學生看來,從「尊君」翻譯成「令尊」,大概是從一個古文翻譯到另一個古文的程度。但是關於文言的學習,翻譯的意義又和外語有所不同,文言和現代人的語言依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人們在看文言的時候不至於一竅不通,關鍵的理解難題還在於少量的字詞不勝詳解,因此從文言轉化成白話的理解更多是依靠一些「注」、「疏」來排除閱讀障礙。
-
歐化語言:聖經翻譯與民國白話的驚人轉身
1.歐化白話:現代白話的基本坐標中國語言文字從文言文佔統治地位到全社會使用白話文(文言文及其相關文化的衰落),只用了一兩代人的時間。這是一個讓人驚訝和無限感嘆的歷史變化。文言與白話歷來並存,但在晚清以前,白話的影響力要遠遠小於文言。
-
【光明時評】若文字有溫度,無關文言白話
同時,日常生活中,文言與民眾生活已漸行漸遠、日益疏離了。胡適、陳獨秀等人所暢想的「言文一致」,早已成為現實。這個時候再把文言字句搬出來,遭遇批評,並不奇怪。以校慶公告而言,其作用無非是把舉辦校慶的消息廣而告之,讓校友知悉,讓社會知曉,順帶著把學校引以為傲的淵源追溯一下。而要做到這一點,並非一定要採用文言文的形式。
-
漢語簡史:從文言文到白話文
雖然兩次被稱之為「白話文」,其中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唐代白話文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寺廟,他們面向大眾採用圖畫、唱故事的方法來宣傳教義,這是古代白話文的早期形態。宋代出現了「語錄體「的白話文,有禪宗師徒對話錄,二程門人言論記錄等。宋元時期出現的說書人,他們使用的話本也是近似白話的文體。
-
白話、文言之爭又起,語文教材該如何選擇丨光明網評論員
但是沒想到,百年以後,國人又迎來了一次白話、文言之爭。這次的起因是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的啟用,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這是白話文興起後百餘年來,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所佔比例最高的一次。對此,有人認為,現代人使用的是白話文,沒有必要再學習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則認為,文言文才是更完美的語言,還應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
-
朗讀丨胡適的白話電報
▼星慧每天陪你朗讀美文《胡適的白話電報》 三十年代初,胡適在北京大學任教授。講課時他常常對白話文大加稱讚,引起一些只喜歡文言文而不喜歡白話文的學生的不滿。復電是用白話寫的,看來也很省字。請同學們根據我這個意思,用文言文寫一個回電,看看究竟是白話文省字,還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剛說完,同學們立刻認真地寫了起來。 十五分鐘過去,胡適讓同學舉手,報告用字的數目,然後挑了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電報稿,電文是這樣寫的:「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白話文的意思是:學問不深,恐怕很難擔任這個工作,不能服從安排。
-
浙大校慶文言文被文言愛好者挑出「十二大知識性錯誤」
據說此文是浙大三位古代文學教授聯手創作,文言君懷揣冒昧,試著深度批評一下下,有不對的地方,還望各位高手指點一二: 槽點一 文體亂用「〇」來間隔並且強行間隔的是整數,是浙大首創的文言表達格式。就是不合格式。 槽點三 白話語法亂入 [雖逢世有盛衰之別,然求真無旦夕或忘。],強行用「雖……然……」表達「雖然……但是……」的語法結構。可是這語法結構為白話借鑑的西方語法。如「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
中國古代文言文言簡意賅,為何會替換成囉囉嗦嗦的白話文?
中國古代文言文言簡意賅,為何會替換成囉囉嗦嗦的白話文?在初中時期,許多學生最頭疼的事情就是背誦各類古文了,特別是文言文,由於其對於初中生來講很難懂,更是令不少學生頭疼。首先,文言文產生在中國古代,語言是要比文字最早誕生的,最早的一批文字可能就是「甲骨文」了,漸漸的,承載漢字的載體也在不斷轉變,從秦漢時期的竹簡木牘再到貴族才能用起的絹帛,再到造紙術發明後的紙張。這些載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少,因為少所以價格貴,為了省事省錢省力,古代人就儘可能用最少的字來表達想說的意思,這就是為何文言文如此簡單的原因。
-
翻譯神器引爆最炫文言風 大白話變"高大上"網友玩瘋
原標題:翻譯神器引爆最炫文言風 大白話變"高大上"網友玩瘋 新華報業網訊 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打出了「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漢字活起來」的旗號,比賽不僅繼續帶熱冷僻漢字,也引發90後、00後年輕人對文言文的關注。
-
百度颳起「最炫文言風」 - 上海作家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百度的這項功能並不成熟:文言譯白話錯誤百出。 6月6日,網友「獨角獸少女」發表微博稱:「百度翻譯可以翻譯文言文了」,隨之配上幾張翻譯的作品,如「我覺得我快要窒息了」翻譯成「吾知吾將窒矣」,「打我啊」翻譯成「戰餘兮」。短時間該微博被熱轉達6萬多次,網友也紛紛加入了玩轉「白話譯文言」的隊伍中來。
-
粵語的起源,它是白話,古代周朝官方言語之一,是古漢語之一
這一帶的人民說白話,特點在三郡的連線上,不難得出,就是古代的官方語言。為了人們經商、進出貨源方便,而統一使用的一種官方語言。開始廣東、廣西同為一省,而省會在現在的廣西梧州市。後來分為兩個省,即現在的廣東省和廣西省。
-
45.古人也用文言說話?白話文又是怎麼回事?
當然白話也有古今之分。古白話是用主要是採用古代口語寫成的書面語。如上節所述,本來秦漢之前,言文差距是很小的。唐代古文大家,上文提到的韓愈作過一篇《進學解》,文中借國子監的學生質問國子先生說道:周誥殷《盤》,佶(jí )屈聱(áo)牙。周誥指《尚書·周書》中的一些篇章。殷《盤》指《尚書·盤庚》。佶屈聱牙指文字艱澀難懂不順口。全句意指《尚書》作為古代的文章很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