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的學習 (一)詞彙

2021-02-19 漢典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王力(1900-1986)字了一,生於廣西博白縣。早年貧寒輟學,在家自學。1924年到上海,先後入南方大學、國民大學學習,1926年考進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7年赴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王力是北京大學中文系一級教授,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傑出的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和詩人。

文言和語體是對立的,然而一般人對於二者之間的界限常常分不清。普通對於語體的解釋是依照白話寫下來的文章,反過來說,凡不依照白話寫下來的,就是文言。這種含糊的解釋就是文言和語體界限分不清的原因。所謂「白話」,如果是指一般民眾的口語而言,現在書報上的「白話文」十分之九是名不副實的,所以有人把它叫作「新文言」。如果以白不白為語體文言的標準,「新文言」這個名詞是恰當的。但是,現在書報上又有所謂文言文,它和語體文同樣是和一般民眾的口語不合的。那麼,文言和語體又有什麼分別呢?原來這種文言文就是把若干代詞和虛詞改為古代的形式,例如「他們」改為「彼等」,「的」改為「之」,等等。它和語體文的分別確是很微小的。如果語體文可稱為「新文言」的話,這種文言文可稱為「變質的新文言」,或「之乎者也式的新文言」。

這種「變質的新文言」如果寫得很好,可以比白話文簡潔些。有人拿它來比宋人的語錄。在簡潔一點上,它們是相似的。但是,宋人的語錄是古代詞彙之中雜著當時的詞彙,語法方面差不多完全是當時的形式。現在那些「變質的文言文」所包含的成分卻複雜得多了,其中有古代的詞彙,有現在口語的詞彙,有歐化的詞彙;有古代的語法,有現代口語的語法,有歐化的語法。總算起來,歐化的成分最多,現代口語的成分次之,古代的詞彙又次之,古代的語法最少。由此看來,現在一般所謂文言文並不是民國初年所謂文言文,後者是嚴復林紓一派的文章,是由古文學來的,前者卻是純然現代化的產品,古文的味兒幾乎等於零了。

現在一般人所謂文言文,既可稱為「變質的文言文」,又可稱為「變質的語體文」「白話化的文言」「文言化的白話」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明,它和語體文是沒有界限可言的。但是,我們所謂文言卻和現在一般人所謂文言不同,它是純然依照古代的詞彙、語法、風格和聲律寫下來的,不雜著一點兒現代的成分。若依我們的定義,文言和語體就大有分別了。語體文是現代人說的現代話,心裡怎樣想,筆下就怎樣寫。有時候某一些人所寫的話超出了一般民眾口語的範圍,這是因為他們的現代知識比一般民眾的高,他們的「話」實在沒有法子遷就一般民眾的「話」,然而他們並沒有歪曲他們的「話」,去模仿另一個時代的人的文章。文言文卻不是這樣。作者必須把自己的腦筋暫時變為古人的腦筋,學習古人運用思想的方式。思想能像十九世紀中國人的思想就夠了,至於詞彙、語法、風格和聲律四方面,卻最好是回到唐宋或兩漢以前,因為文言文是以古雅為尚的。必須是這樣的文言,才和語體有根本的差異。我們必須對於文言給予這樣的定義,然後這一篇文章才有了立論的根據。

說到這裡,讀者應該明白我們為什麼向來不主張一般青年們用文言文寫作了。我們並不排斥那種「白話化的文言」。我們只以為它和普通的語體文的性質相似到那種地步,語體文寫得好的人也就會寫它,用不著一本正經地去學習。至於我們所謂文言,純然古文味兒的,卻不是時下的一般青年所能寫出來。科舉時代,讀書人費了十年或二十年的苦功,專門揣摩古文的「策法」,尚且有「不通」的。現代青年們腦子不是專裝古文的了;英文、數學之類盤踞了腦子的大部分,只剩下一個小角落給國文,語體還弄不好,何況文言?中學裡的國文教員如果教學生寫兩篇「白話化」的文言文,我們還不置可否,如果教他們正經地揣摩起古文來,我們就認為是誤人子弟。因為學不好固然是貽笑大方,學好了也就是作繭自縛。文章越像古文,就越不像現代的話。身為現代的人而不能說現代的話,多難受!況且在學習古文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學會了古人運用思想的方式,於是空疏、浮誇、不邏輯,種種古人易犯的毛病都來了。所以即使學得到了三蘇的地步,仍舊是得不償失。

什麼時候可以學習文言呢?我們說是進了大學之後。什麼人可以學習文言呢?我們說是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學生。研究中國語言史的人,對於古代語言,不能不從古書中尋找它的形式;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更不能不研究歷代的文學作品。語史學家對於古文,要能分析;文學史家對於古文,要能欣賞。然而若非設身處地,做一個過來人,則所謂分析未必正確,所謂欣賞也未必到家。甲骨文的研究者沒有一個不會寫甲骨文的,而且多數寫得很好。他們並非想要拿甲骨文來應用,只是希望寫熟了,研究甲骨文的時候可以得到若干啟發。語言史和文學史的研究者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對於文言的寫作是個門外漢,你並不算是了解古代的語言和文學——至少是了解得不徹底。

但是,模仿古人,真是談何容易!嚴格地說起來,自古至今沒有一個人成功過。擬古乃是一種違反自然的事情。自己的口語如此,而筆下偏要如彼,一個不留神,就會露出馬腳來。姚鼐、曾國藩之流,總算是一心揣摩古文了,咱們如果肯在他們的文章裡吹毛求疵,還可以找出若干欠古的地方。至於一般不以古文著名的文人,就更常常以今為古了,例如《三國演義》裡所記載的劉備給諸葛亮的一封信:

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希鑑原。

如果現代的人能寫這樣一封文言的信,該算是很好的了。但是,漢末的時代卻絕對不會有這樣的文章。「先此布達」「統希鑑原」一類的話是最近代的書信客套,不會早到宋代。至於排偶平仄,整齊到這種地步,也不會早到南北朝以前。單就詞彙而論,也有許多字義不是漢代所有的。現在試舉出幾個顯而易見的例子來說:

1. 「兩次晉謁」的「兩次」,漢代以前只稱為「再」。《左傳·文公十五年》:「諸侯五年再相朝」,就是「五年相朝兩次」的意思。《穀梁傳·隱公九年》:「八日之間再有大變」,也就是「八日之間有兩次大變」的意思。中古以前,行為的稱數法不用單位名詞(如「次」字之類),這裡是詞彙和語法都不合。

2. 「不遇空回」的「回」,漢代以前只叫「反」。《論語》吾自衛反魯」,《孟子》則必饜酒肉而後反」,都是「回」的意思。漢代以前的「回」只能有「迂迴」「瀠洄」「邪」「違」一類的意思。

3. 「濫叨名爵」的「叨」,「再容齋戒薰沐」的「再」,「特拜尊顏」的「特」,等等,也都是當時所沒有的詞彙。

依古文家的理論看來,這一封信的本身也不是最好的文章,因為它的格調不高。所謂格調不高者,也就是詞彙、語法、風格、聲律四方面都和兩漢以前的文章不相符合的緣故。

咱們現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像羅貫中模仿漢末或三國時代的古文一樣的困難。雖然咱們距離清代比羅氏距離三國近些,但是,這幾十年來,語文的變遷竟敵得過四五個世紀而有餘。自從白話和歐化兩種形式侵進了現代文章之後,咱們實在很難辨認它和海通以前的正派文章有多少不同之點。然而咱們必須先能辨認文言文的特質,然後才能進一步學習文言文。現在我們試按照上面所說的詞彙、語法、風格、聲律四方面,談一談文言文的特質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一)詞彙——詞彙自然是越古越好。因此,每寫一句文言之前,須得先做一番翻譯的功夫。譬如要說「回」,就寫作「返」(或「反」);要說「走」,就寫作「行」;要說「離開」,就寫作「去」;要說「住下」,就寫作「留」;要說「甜」,就寫作「甘」;要說「闊」,就寫作「廣」;要說「才」(「你這個時候才來」),就寫作「始」;要說「再」(「說了三次他不肯,我不想再說了」),就寫作「復」。其間有些是可以過得去的,例如以「回」代「返」,以「甜」代「甘」,以「闊」代「廣」,雖然欠古,卻還成文;有些是清代以前認為絕對不行的,例如以「走」代「行」,以「離開」代「去」,以「住下」代「留」,以「才」代「始」,以「再」代「復」,等等,簡直是不文。

詞彙雖然越古越好。卻也要是歷代沿用下來的字。有些字的古義未有定論,或雖大家承認上古時代有這個意義,而後世並沒有沿用者,咱們還是不用的好。例如《詩·小雅·弁》篇「爾殽既時」,《毛傳》說:「時,善也。」後世並未沿用這個字義,咱們也就不能寫出「其言甚時」或「其法不時」一類的話。

一般人對於文言的詞彙有一種很大的誤會:他們認為越和咱們的口語相反的字越古。其實有些字的壽命很長,可以歷數千年而不衰;有些字的壽命很短,只有幾百年或幾十年存在於人們的口語裡。例如「哭」字和「泣」字都是先秦就有了的;現代白話裡有「哭」字沒有「泣」字,咱們不能因此就認為後者比前者古雅。又如「裡」字,很像是現代白話裡專有的字,然而《詩·邶風》已有「綠衣黃裡」,《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又有「表裡山河」,前者是指衣裳的裡子,後者已經引申為「內」的意義。至於像唐李邕《麓山寺碑》的「月窺窗裡」,簡直和現代白話的「裡」字是完全一樣的意義了。相反的情況例如「憨」字,它雖然對於一般人是那樣陌生,但它卻是南北朝以後的俗語,用於詩詞則可,用於散文則嫌不夠古雅。又如「偌」字,當「如此」或「如彼」講。「偌」字對於一般人,當然比「如此」或「如彼」要陌生得多;然而「偌多」「偌大」並不比「如彼其多」「如彼其大」更古雅。相反地,後者比前者古雅得多了,因為《孟子》說過:「管仲得君,如彼其長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其中正作「如彼」;而「偌」字非但不見於古書,而且不見於現代正派的文章。由此類推,寫文言文的時候,與其說「尪」,不如說「弱」;與其說「慵」,不如說「嬾」(懶);與其說「夥」,不如說「多」;與其說「叵」,不如說「不可」;與其說「棘手」,不如說「難為」。案牘上的詞彙,向來是被古文家輕視的,因此,「該生」「該校」「殊屬非是」「即行裁撤」之類,用於公文則可,用於仿古的文言文則適足以見文品之卑。所以咱們不能因它們違反白話就認為是最古雅的詞句。

典故也往往是和現代口語違異的,但也不一定可稱為最古雅的話。咱們試想:典故是根據古人的話造出來的,上古的人得書甚難,怎麼能有許多典故?到了漢代的文人,才偶然以經書的典故入文,然而漢賦中也只著重在描寫景物,不著重在堆砌典故。堆砌典故盛於南北朝,初唐還有這種風氣。自從韓愈柳宗元以後,古文家又回到兩漢以前那種不以典故為尚的風氣了。咱們現在學習文言,除了特意模仿駢體之外,最好是避免堆砌典故。因此,說「龍泉」不如說「寶劍」,說「鍾期」不如說「知己」,說「弄璋」不如說「生子」,說「鼓盆」不如說「喪妻」。因為典故的流行遠在常語之後。例如「生子」二字見於《詩·大雅·生民》篇(「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而「弄璋」用為「生子」的意義恐怕是最近代的事。至於「玉樓赴召」「駕返瑤池」一類的濫套,連駢體文中也以不用為高,普通的文言更不必說了。

方言的歧異也往往被認為古今的不同。自從北平的方言被採用為國語之後,有些人對於自己的方言竟存著「自慚形穢」的心理,以國語為雅言,以自己的方言為俚語。其實,如果以古為雅的話,國語並不見得比各地的方言更雅。北平話和多數官話都叫「頭」作「腦袋」,叫「頸」作「脖子」,顯然地,「腦袋」和「脖子」是俚語,「頭」和「頸」是雅言。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像廣東人稱「大小」為「大細」,似乎是俚語,官話和吳語以「細」為「粗」之反,似乎才是雅言。這種地方就容易令人迷惑了。實際上,「細」和「小」在古代一般地是「大」之反,所以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韓非子·說難》:「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矣;與之論細人,則以為賣重。《漢書·匈奴傳》:「朕與單于皆捐細故,俱蹈大道也。」在某一些情況之下,「細」比「小」還要妥些,例如粵語謂小的聲音為「細聲」,古代對於聲音的小正稱為「細」,不大看見叫作「小」。至於「細」,當「粗細」講,來源也很早,例如「細腰」「細柳」之類,但是這種「細」字只是「長而小」的意思。現在官話和吳語謂不精緻為「粗」,精緻為「細」,卻是古語所沒有的。這一個例子可以說明,每一個方言裡都有合於古語的詞彙,咱們非但不必努力避免現代口語,而且不必避免方言。一切都應該以語言的歷史為標準。

相傳唐代詩人劉禹錫要作一首重陽詩,想用「糕」字,忽然想起五經中沒有這個字,就此擱筆。宋子京作詩嘲笑他道:「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其實,古代文人像劉禹錫的很多。因為大家受了「不敢題糕」的約束,數千年來的文言文裡的詞彙才能保持著相當的統一性。假使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文人都毫無顧忌地運用當時口語和自己的方言,那麼,寫下來的文章必然地比現在咱們所能看見的難懂好幾倍。但是,古人都並非因為希望後人易懂而甘心受那不敢題「糕」的約束,他們只是仰慕聖賢,於是以經史子集的詞彙為雅言。「古」和「雅」,在歷代的文人看來,是有連帶關係的。咱們如果要學習文言,得先遵守這第一個規律。

——摘自 王力《古代漢語常識》


投稿郵箱:admin@zdic.net

漢典主站:www.zdic.net

漢典論壇:bbs.zdic.net

漢典手機站:m.zdic.net

相關焦點

  • 文言文學習的核心:正確地積累文言實詞
    0.引言: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我改了一部分聽寫本,結果不是特別好,我們一共聽了13個文言實詞,很多同學只聽對了三四個,我們可能並未接受過實詞的聽寫訓練,所以一開始會不適應,但即便老師不聽寫,自己也應該自我檢測文言實詞的掌握情況。
  • 學習文言文的必備資料《我的第一本文言詞彙書》
    早讀沒少讀,時間沒少花,題目沒少刷,但就是不見效果,下次考試仍然一臉懵。筆者碩士學的是中國古代文論,專攻古典詩文理論,因此讀懂文言文是我的基本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同樣遇到過許許多多的困難,當然,也因此總結了不少的經驗。一、只背120個實詞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學好文言文,就要積累文言實詞。因為,文言實詞的積累是寫入高考大綱之中的。
  • 文言文字詞學習方法
    文言文學習首先要從字詞入手,可文言字詞浩如煙海,一個字就能有很多種意思,往往猜對了開頭猜不對結尾,實在是令人苦惱,別急,這就來教幾個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方法給大家。因此,在文言字詞的學習中,可以參照許慎《說文解字》一書,因為它不僅分析了漢字的字形和字義,還考究了漢字的字源。 可以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對這些常用的偏旁部首進行字形分析,對它們的含義了如指掌。2.象形寫法知原意現在的楷體字已經失去象形的意味,這給我們通過字形了解字義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 文言翻譯引發熱議,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文言學習?
    到這學習心中不解了,說好的翻譯成現代文,怎麼注釋的還是古代稱呼,就這一題其實不少學生都沒拿分,在這名學生看來,從「尊君」翻譯成「令尊」,大概是從一個古文翻譯到另一個古文的程度。不少學生在進行文言學習中都會有很多困惑,比如依老師所說遵循課本中的注釋去理解,後來教材改了,文中的注釋也變了,有時候注釋甚至指向了截然相反的另一層意思,學生學習文言云裡霧裡,到最後就指望著考試別出錯,但是學習文言的興趣卻被消磨殆盡,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本末倒置。透過這些學習文言的「坑」,當前文言教育的出路在哪呢?這其實牽扯到的問題可不少。
  • 文言用詞法——文言語法的特點
    語言的語法構造比語言的基本詞彙變化的還要慢。史達林在《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中指出。語法構造是許多時代以來形成的,它在語言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它的變化比基本詞彙還要慢。從以上的內容,可以將語法的歸結三點:一、語法構造的變化比基本詞彙的變化要慢;二、儘管慢,它還是在發生變化,逐漸改正著自己的規則,用新的規則充實起來;三、語法構造一旦形成,會在很長時期中保留著。
  • 得到120個文言實詞
    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120個文言文實詞》,材料簡單,解釋清楚,PDF可以下載和列印。在「愁啊!文言文怎麼學啊?」初高中學習階段,我總能聽到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學好文言文是初中生最頭疼的問題。平時看書很難靜下心來看書,更要別提讀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文言文閱讀在語文試卷中佔很大比例,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高分都是個大問題。
  • 文言文真不難丨文言虛詞的特點
    古代漢語由於歷時較長,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與現代漢語相比,都有明顯的差異,其中主要是詞彙的差異。學習文言文的障礙,常常是因為不懂得其中一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除了數量較多的實詞,還有許多虛詞。
  • 讀物|中英文對照 文言基礎讀本
    資源簡介 中英文對照 文言基礎讀本 (課文,詞彙,分析,練習於一體,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全書共四十課文言短文,全中英文對照,集課文拼音,注釋,分析,白話文翻譯和練習於一體。 這種中英文對照的文言文還是第一次看到,裡面的中文字是繁體字,出版社是國外的,很難得,很有意思。既學習了中文又學習了英語,充滿了人性的溫情和幽默,把普通民眾的生活表露刻畫出來。
  • 走進文言天地,領悟知識精華
    這種觀點是極端錯誤的,也違背了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因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課本《語言文字應用》再次驗證了文言教學的重要。 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江山代有才人出」,文壇更是群星璀璨。但是,哪一位文學大師的成就不是得益於前人豐富的文化遺產呢?
  • 文言文真不難丨文言實詞的特點
    古代漢語由於歷時較長,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與現代漢語相比,都有明顯的差異,其中主要是詞彙的差異。學習文言文的障礙,常常是因為不懂得其中一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是實詞佔絕大多數。文言實詞具有以下特點。
  • 高中文言文實詞的學習有三個層次,你到哪一層了?
    對於高中生來說,文言文的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小學,初中的時候,語文課上還會講解一些現代化,包括小說,詩歌等等。但是到了高中,語文學習的內容基本上行就只剩下文言文和古代詩歌鑑賞了。尤其是文言文佔用的時間會更多。
  • 文言造句法,更好地提高閱讀理解力
    文言造句法,就是古人造句的規則。如果將現代漢語和文言做個比較,便會發現,古今語言的句法結構基本是相同的,或者說是大同小異。語言造句法也同樣,由於語言的發展,除文字、詞彙之外,在句子結構形式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謝謝變化也就是我們所說得特殊句式。既然有特殊,那我們就介紹一下有哪些特殊情況。
  • 初中語文,文言實詞四大考點歸納
    文言實詞,包括動詞、名詞和形容詞等。指的是文言文中具有實在的詞彙意義的詞語。積累並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對解讀文言文題目有的重要作用。文言文的學法和英文差不多,積累和運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方法也不可忽略。
  • 【王旭私房課】開明文言誦讀暑期特訓營
    文言誦讀特訓營文言文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捷徑。文言語感的培養,需在反覆朗讀吟誦中浸潤習染。
  • 常見文言複音虛詞舉例,全部一網打盡
    所謂虛詞,就是指那些不能夠單獨成句,詞彙意義又比較抽象,但能通過它把實詞組織在一起,完成句子結構的詞類。在教材中,有許多複音虛詞,對它進行系統整理,有助於提高文言文學習效率。今天整理了常見文言複音虛詞,供大家學習。由於篇幅及格式原因,完整內容或特殊符號及公式類信息無法正常顯示,只能發出部分截圖。關注並私信作者可以取得到文字版資料。所有資料、試卷均有電子版本,且都是免費的!只為能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成績為目地!
  • 文言基礎知識:數量詞
    數詞屬於基本詞彙,像「一、二、十、百」等,幾千年來沒有什麼變化。量詞變化較大,不過像「尺、丈、石」這些詞,也是遠在先秦就有了的。文言文裡的量詞一般不難理解,和現代漢語不同的有下述幾點。
  • 文言基礎知識:數量詞
    數詞屬於基本詞彙,像「一、二、十、百」等,幾千年來沒有什麼變化。量詞變化較大,不過像「尺、丈、石」這些詞,也是遠在先秦就有了的。文言文裡的量詞一般不難理解,和現代漢語不同的有下述幾點。(一)零數和分數1.零數文言的整數和零數之間常加「有」字。
  • 文言基礎知識:複句(一)
    (一)文言複句的類型 文言複句的類別和現代漢語差不多。區別在於條件複句和假設複句:在現代漢語裡,用「只要、只有」表示條件,用「就、才」表示在這種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構成「只要……就、只有……才」這樣的格式;用「如果、即使」表示假設,用「就、那麼」表示在這一假設情況下所要產生的後果。
  • 中國古代文言文言簡意賅,為何會替換成囉囉嗦嗦的白話文?
    中國古代文言文言簡意賅,為何會替換成囉囉嗦嗦的白話文?在初中時期,許多學生最頭疼的事情就是背誦各類古文了,特別是文言文,由於其對於初中生來講很難懂,更是令不少學生頭疼。在中國古代由於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人所說的語言也是不同,但是如果大家見了面聽不懂對方說話,只要會寫字,溝通是毫無障礙的,文言文從這個角度來講也算是維護中國文化統一、傳承、凝聚的一大貢獻,這是不可否定的,不然的話,很可能就因為沒有文言文令如今中國大地變為像歐洲小國一樣的境地。
  • 文言基礎知識:文言的句法
    第四章文言的句法 具有一定語調、能夠獨立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叫句子。句子包括多少個成分,這些成分之間發生什麼關係、前後次序怎樣安排,一句話:怎樣組詞成句,這有一定的規則。句法就是組詞成句的規則、規律。古今漢語的句法結構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