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用詞法——文言語法的特點

2020-12-16 文言清流

語言的語法構造比語言的基本詞彙變化的還要慢。史達林在《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中指出。

語法構造是許多時代以來形成的,它在語言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它的變化比基本詞彙還要慢。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當然也發生變化,它逐漸改進著、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規則,用新的規則充實起來。但是,語法構造的基礎在很長的時期中都保留著,因為歷史證明,這些基礎能夠在許多時代中有效地為社會服務。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將語法的歸結三點:

一、語法構造的變化比基本詞彙的變化要慢;

二、儘管慢,它還是在發生變化,逐漸改正著自己的規則,用新的規則充實起來;

三、語法構造一旦形成,會在很長時期中保留著。

國風——語法構築語言之美

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卜爾萬壽無疆」的話。《詩經.小雅.楚茨》中有「卜爾百福」的句子。句中的「卜」願意是佔卜,事先猜想的迷信活動,在上面語句中可理解為祝願的意思;「爾」是第二人稱代詞。可見,「卜爾百福」等句子是兼語式結構。這種兼語式結構,一直沿用至今。如:人們常說的「祝你幸福」、「祝你工作順利」等等。由此也可看出,語法,是語言三要素中最為穩定的。

現代漢語的語法構造,是由古代漢語語法的構造的延續和變化而來的。語法構造緩慢的變化性,決定了古今語法不同的一面。二者相比是大同小異。大同的方面,不妨礙讀古書;小異的方面,不清楚、不明白,妨礙讀古書。所說的「小異」,就是現代漢語相區別的文言語法的特點。

語法特點

第一、文言句子,差不多都帶上一個或幾個之、乎、者、也、矣、焉、哉之類的文言虛詞。這類的虛詞大約有六七百個。一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少者有一二種,多者達二十左右種。不了解這些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文言文就顯得特別難。實際上,我們不可能把六七百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都掌握。首先,當務之急要掌握五十多個古人最常用的虛詞。如之、者、以、與、則、而、於、何、孰、是、所、耳、夫、諸等等;然後在逐步掌握一百左右個常用的虛詞,逐步更多一些,循序漸進,以求實效。

第二、文言用詞規則,較今天也有些特殊地方,主要表現在實詞的活用。如名詞用作動詞性謂語、名詞用作狀詞、名詞和形容詞的使動和意動用法、動詞用作名詞以及「數」的表示法等等。以上情況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礙文言文的閱讀。

陳涉起義

《陳涉起義》中「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吳廣故意屢次說自己想要逃跑,使將尉發脾氣。)

句中的「忿恚尉」,從形式看是動賓關係;按照主動理解就是發怒將尉,顯然和文中語言不通順。「忿恚」也不能帶賓語,所以,按照主動句去理解,就解釋不通。理解了文言用詞規則,從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特點就是主語使賓語發生謂語表示的行為動作)上去分析,便迎刃而解。結合上文「廣故數言欲亡」,按照動詞使動用法解釋「忿恚尉」就通順了。

第三、文言造句規則,較今天也有些特殊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判斷句式、被動句式、習慣格式、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及句子的特殊結構等方面。文言造句規則涉及面很廣,對此若不熟悉,也是影響文言文閱讀的又一要素。

詩經.碩鼠

《詩經.碩鼠》中「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多年地侍奉你,一點也不肯體恤我。)

句中「莫我肯顧」,從形式上看,我是主語,顧是謂語,若理解為不我肯體恤,不僅句意不通,也不合乎語法規則,因為起否定副詞作用的無定代詞「莫」不能修飾人稱代詞「我」。從上句中可以看出莫我肯顧是個否定句,因為文言中否定句,代詞作賓語經常前置,所以「我」不是句子中的主語,而是動詞「顧」的前置賓語。譯為「不肯體恤我」,句子就通順了。

通過上述簡單的闡述文言用詞法的語法特點,理解文言語法特點,逐漸打開文言文整體結構,逐步就能更加細緻和深入的理解更多關於語法的知識,讓你逐步愛上古代文言文,感受文言之美。

相關焦點

  • 文言用詞法——基數的表示法
    基數的表示法在文言中的對比學習。基數的表示法,數詞的用法跟其它詞類一樣,自先秦到現在的幾千年歷史發展變化著的。現代語中數詞用法是古代漢語中數詞用法的繼承和發展。二者有同有異。請從圖中用古代基數表示一下人的數量?
  • 文言用詞法——名詞作動詞
    很多家長都是負擔較重,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顧,有時候關於文言的知識也不能系統的掌握。前面的文章中從文字的起源、形體演變,造字規律以及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等各方麵條分縷析,簡述了文字基礎知識,語言簡述了詞彙的內容,文言用詞法在文言中難度很大,名詞作狀語的已經進行分析和論述,下面針對文言用詞法中的名詞作動詞進行專項論述。
  • 文言用詞法——動詞用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用作狀語
    分享是一種快樂,你得到就是對我的回報,文言用詞法中的動詞篇章。動詞用作名詞,是古人以動作代人,以性質、特點代事物所致。這是文言中特有的,並不多見,大都是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這種現象不難理解,只要把動詞看作是一種名稱,譯為與之相關聯的名詞就可以了。
  • 文言用詞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和一般動詞
    文言之路,追求坎坷,但意境深遠,值得我們一學。 你努力的樣子,只有自己知道 文言用詞法——動詞用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
  • 文言文真不難丨文言實詞的特點
    古代漢語由於歷時較長,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與現代漢語相比,都有明顯的差異,其中主要是詞彙的差異。學習文言文的障礙,常常是因為不懂得其中一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是實詞佔絕大多數。文言實詞具有以下特點。
  • 文言解詞有妙招,五種技法要記牢
    技巧一:直接搬運法又稱「課內遷移法」,即聯繫課內學過的有關課文中該詞的詞義推斷詞義。文言文考試,命題者實詞解釋這種題型常考這四類重點詞,一是通假字,二是古今異義詞,三是詞性活用,四是一詞多義,其中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基本可以直接搬運。
  • 文言文真不難丨文言虛詞的特點
    古代漢語由於歷時較長,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與現代漢語相比,都有明顯的差異,其中主要是詞彙的差異。學習文言文的障礙,常常是因為不懂得其中一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除了數量較多的實詞,還有許多虛詞。
  • 教師招聘文言文複習指導:文言實詞詞義判別方法
    教師招聘考試中,常見文言實詞的考查範圍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複詞、通假字等。中公教育講師提醒廣大考生文言實詞一方面要注重積累,認真歸類整理;另一方面要從中找出規律,巧釋詞義。下面中公教育講師幫大家總結了文言實詞詞義判別的方法,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
  • 文言用詞法——名詞作狀語
    文言中名詞用作狀語,是名詞活用的一種現象。名詞用作狀語,這是從明細語法功能角度說的;如果從詞類的角度說,這一現象則稱名詞用如副詞。在現代漢語中,除了表示某些時間或處所的名詞外,用普通名詞作狀語,如歷史地分析問題,是。一般說來,普通名詞是不能做狀語的,只見於一些偏正關係的語詞或詞組裡。
  • 文言文字詞學習方法
    文言文學習首先要從字詞入手,可文言字詞浩如煙海,一個字就能有很多種意思,往往猜對了開頭猜不對結尾,實在是令人苦惱,別急,這就來教幾個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方法給大家。歸納比較法1. 一詞多義比較在文言文中往往同一個字、詞,具有幾種不同的意義。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文言文學習之後,可以把文言文字、詞的不同義項加以整理和比較,這樣不僅能複習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而且也能形成系統以促進對新知識的掌握。
  • 文言基礎知識:文言複句的特點
    文言的緊縮複句通常只用一個連詞,而且同一個連詞常常表示不同的意義關係。還有,現代漢語的緊縮複句只是一種特殊句式,文言的緊縮複句卻是常見的。如:1.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孫子·謀攻篇》)一一如果自己的兵力相當於敵人的十倍,就包圍它;如果相當於敵人的五倍,就進攻它。
  • 文言文詞法——動詞活用
    動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行為以及變化的詞。根據動詞後面能否帶賓語,可分為兩類:①及物動詞,又叫」他動詞」、「外動詞」。它所表示的動作常常影響到發出動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如「被堅執銳」的「被」和「執」。
  • 高考文言文實詞百題訓練含答案(內部資料)
    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四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見的實詞的含義有幾種方法。
  • 招教考試語文基礎知識考點十二:文言實詞詞義的判別
    常見文言實詞的考查範圍,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複詞、通假字等。文言實詞一方面要注重積累,認真歸類整理;另一方面要從中找出規律,巧釋詞義。1.語境分析法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採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
  • 走進文言天地,領悟知識精華
    我們如果掌握了形聲字形符表意,聲符標音的特點,就可以根據一個字的形旁,推知它的大概意義;也可以根據它的聲旁,了解它的大致讀音。當然,反過來也就可以根據字音、字義來推斷字形的正誤了。可惜的是,據了解,在初中教學中,這一章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加上教材編寫者忽略了漢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的表意文字」這一根本特點,對象形、指事、會意三種造字方法只是一筆帶過,因此,結果並不理想。
  • 文言用詞法——形容詞的使動、意動和兩者的辨析
    這種用法的特點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或「成為什麼」的意思;也就是,它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今媼(ao)尊長安君之位」,「尊」,原為形容詞,再此用作使動詞,他的賓語是「長安君之」位,動、賓之間所表示的意義是「使長安郡之位尊」,就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鴻門宴》中「拔劍撞而破之。」
  • 文言的學習 (一)詞彙
    但是,宋人的語錄是古代詞彙之中雜著當時的詞彙,語法方面差不多完全是當時的形式。現在那些「變質的文言文」所包含的成分卻複雜得多了,其中有古代的詞彙,有現在口語的詞彙,有歐化的詞彙;有古代的語法,有現代口語的語法,有歐化的語法。總算起來,歐化的成分最多,現代口語的成分次之,古代的詞彙又次之,古代的語法最少。
  • 文言用此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和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
    文言的魅力就像圖片,意境深遠形容詞用作名詞文言中形容詞用作名詞的現象是不少見的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形容詞用作名詞後,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就是把形容詞看作是一種性質或特徵的名稱,也就是把表示性質或特徵的詞作為代表具有那種性質或特徵的人、事物來用。這種用法不很難理解,只要把它講作或譯為與之相關聯的名詞就可以。
  • 浙大校慶文言文被文言愛好者挑出「十二大知識性錯誤」
    文言自秦漢始已經有常體,文體混亂,是為下品。(據說三們教授一個是研究散文的,一個是研究駢文的,一個是研究屈騷的,三位獨立創造然後組合在一起,可能各自都不錯,混成一起成了麻辣燙。)  槽點二  曆法表達不嚴格  中國有自己傳統的紀年法,一般用皇帝的年號,如:洪武元年、康熙三年。
  • 文言用詞法——名詞的使動、意動用法
    學會文言 知識,有助於更好的理解經典文言中名詞的使動用法,是名詞活用的另一種現象。名詞用作一般性動詞(即名詞化用法)的情況常見,用作使動的卻不多。《項羽本紀》中「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即使江東父老兄弟擁戴而使我為王,我有什麼臉面見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