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學習首先要從字詞入手,可文言字詞浩如煙海,一個字就能有很多種意思,往往猜對了開頭猜不對結尾,實在是令人苦惱,別急,這就來教幾個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方法給大家。
巧析字形法
1.偏旁部首有深意
漢字的偏旁部首大部分都是象形字,具有一定的表意特徵。因此,在文言字詞的學習中,可以參照許慎《說文解字》一書,因為它不僅分析了漢字的字形和字義,還考究了漢字的字源。 可以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對這些常用的偏旁部首進行字形分析,對它們的含義了如指掌。
2.象形寫法知原意
現在的楷體字已經失去象形的意味,這給我們通過字形了解字義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可藉助它的古文字形體來進行分析理解。例如「為」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形體都可看出它的本義,即都與勞作有關,都像人拉著大象勞作的樣子。
語境結合法
文言字詞中蘊含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學習過程中可以先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同時在理解文意、鑑賞文章的過程中把握文言字詞的意義。
例如《赤壁賦》一文,開頭是這樣寫的:
這裡有表示年號的「壬戌」,表示日期的「望」,虛詞「與」、「於」、「之」,難懂的實詞有「屬」,通讀文章可知是作者在這一年秋天的七月十六日和朋友在赤壁下泛舟遊覽,之後的兩句是環境描寫,良辰美酒怎麼能少得了酒呢?作者舉起酒杯自然是勸客人多喝兩杯了,所以這裡的「屬」就通的是「囑」,引申為勸酒。
積累溯源法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細流,無以至江海。」 文言字詞的學習尤其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其中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實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是固定的,但它們都有哪些意義和用法卻都是有跡可循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善於積累,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實現質的飛越。
18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歸納比較法
1. 一詞多義比較
在文言文中往往同一個字、詞,具有幾種不同的意義。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文言文學習之後,可以把文言文字、詞的不同義項加以整理和比較,這樣不僅能複習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而且也能形成系統以促進對新知識的掌握。例如《鴻門宴》中的「為」字,就有很多種意思。
2.近義詞比較
在文言字詞學習中,可以把詞義相近的文言字詞放到一塊加以分析比較,能夠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比如:
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出師表》
齎錢三百萬 《孔雀東南飛》
贈大珠四枚 《記王忠肅公翱事》
這幾句中的「貽」「遺」「齎」和「贈」幾個字都可以解釋為「贈送」「贈給」的意思。
3.古今詞義比較
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詞義在很多時候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學會在具體的語境當中分析比較,得出恰當的釋義。
例如:
基礎輔助法
1.成語輔助
現在的很多成語是由古代經典中產生的,脫胎於中國古代的文言文,成語中依舊保留著很多文言字詞、句式和文言意義,所以成語可以稱為文言文學習的「活化石」和「活標本」。在學習文言字詞時,可以聯想到含有這些字詞的成語,從而幫助我們理解文言字詞,這樣也會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去學文言字詞。比如《鴻門宴》中就有很多: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勞苦功高
今沛公先破秦入鹹陽,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無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今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2.詩句輔助
詩歌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跟文言文一同脫胎於古漢語,只不過在句式結構上更簡練。學習文言文不應當將它和詩歌割裂,而是應該看成一體,將它們聯繫起來,你就會發現,詩句當中的很多字詞釋義其實都適用於文言文。
例如: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 (《滕王閣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王禹偁《村行》)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 長沙》)
在文言文《滕王閣序》中,「襟」、「逸興」、「籟」、「遏」的意義和用法與詩詞裡的這些字都是一樣的。
3.語法輔助: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句詩中花不會濺淚,鳥不會驚心,而是作者用了使動用法讓它們流淚驚心。同樣的《赤壁賦》中「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也是用到了使動用法,「使蛟龍起舞」、「使嫠婦哭泣」。這樣聯繫起來看,是不是覺得關鍵字詞也沒那麼難理解了呢?
經典感知法
在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基礎後,可以自己試著買上一兩本文言書籍讀一讀,比如《史記》或唐宋八大家的文集,考察文言功底的同時,通過有趣的人物事跡、華麗的文章辭採感知文言作品的美,也可以從中補充到更多的文言字詞,進而擴充字詞知識庫。培養閱讀習慣的同時激發了對古文的學習熱情,久而久之,文言文就變得so easy 了!
如果大家覺得小編這幾種方法還不錯的話,就請關注我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