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詞的使動用法。文言中名詞的使動用法,是名詞活用的另一種現象。名詞用作一般性動詞(即名詞化用法)的情況常見,用作使動的卻不多。
《項羽本紀》中「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即使江東父老兄弟擁戴而使我為王,我有什麼臉面見他們呢?)句中名詞「王」,用作使動,「王我」,意思是「使我為王」,或「讓我做王」。《中山狼傳》中「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先生的恩德,就如同使死者復生使白骨長肉。)句中的「生死」與「白骨」為對用,是並列的。但「肉骨」不是並列結構,而是動賓結構,「肉」是名詞用作使動,「骨」是它的賓語,「肉骨」可譯為「使白骨長(生)肉」。《鹽鐵論.非鞅》中「扁鵲不能肉白骨。」(扁鵲不能使白骨長肉或者扁鵲不能使死者復生。)句中名詞「肉」用作使動。道理與《中山狼傳》中肉骨一樣。

從上述例句可知,所謂名詞的使動用法,從意義上說是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名詞所表示的性質、狀態;或者說,這個名詞表示著主語使賓語「怎麼樣」(使之如何)的意思。如果從結構上說,就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
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名詞活用的又一種現象,它在文言中也是較少見的。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為(或「認為是」、「當作是」)這個名詞表示的人或事物。
《馮諼客孟嘗君》中「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把我當作客人。)句中的名詞「客」,用作意動,代詞「我」是它的賓語。「客我」,就是「以我為客」,即「認為我是客人或把我當作客人」。《史記.魏公子列傳》中「今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現在您竟自己驕傲起來,把竊符救趙當作功勞,我私下認為您不應採取這樣態度。)句中「功」是名詞意動用法,「之」是代詞,指前文「竊符救趙」一事。「功之」是「以之為功」,譯為把這件事當作功勞。《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今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現在我還活著,別人都作踐我的兄弟了;假如我死了之後,別人就一定把我的兄弟當作魚肉來宰割了。)句中「魚肉」是意動用法,「之」是代詞,指王太后的弟弟田蚡。「魚肉之」,意思是「以之(田蚡)為魚肉」,或譯為「把我的兄弟當作魚肉(任人宰割)」。從上述例句可知,名詞的意動用法實際上是人們主觀意念上的活動,相當於現代語中的「以……為……」、「把……當作……」、「把以之為功……看作……」的句子形式。
本文主要針對名詞的使動用法和名詞的意動用法進行闡述,因以上兩種用法在文言文中佔的比重較少,只要懂得歷史背景和文章所言典故,根據上下文理解,也就可以掌握以上兩種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