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古代漢語由於歷時較長,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與現代漢語相比,都有明顯的差異,其中主要是詞彙的差異。學習文言文的障礙,常常是因為不懂得其中一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是實詞佔絕大多數。文言實詞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單音節詞佔多數。如古代「冠」,現在叫「帽子」。古代說「湯」,現在說「熱水」。
第二,有些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有的詞所指範圍比現代漢語小,如「江」古代專指長江,「河」古代專指黃河,現在泛指一般的江河;「臉」古代只指面頰,現在指整個面部。有的詞所指的範圍比現代漢語大,如「臭」古代泛指氣味,現在只指臭味。有些詞的意思同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如古代的「走」相當於現在的「跑」,古代的「羹」指帶汁的肉或肉湯,現在通常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食物。有些詞的意思同現代漢語只有細微的差別。如「購」古代指懸賞徵求,「甚」古代主要指厲害、嚴重。
第三,一詞多義現象比較普遍。即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義。而同一個詞的幾個意義之間,往往有一定的聯繫,其中一個是本義,其餘都是引申義。本義就是一個詞本來的意義,引申義是指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掌握了詞的本義,就能以簡馭繁事半功倍。如「朝服衣冠」的「朝」,應讀zhao(一聲),義為早晨,是本義。因古時大臣朝見皇帝都是在早晨,所以引申為「朝(chao,二聲)拜」,如「皆朝於齊」的「朝」就是「朝拜」義;由朝拜又進一步引申為大臣朝見皇帝的地方,即「朝廷」,如「於是入朝見威王」的「朝」。一般說來,古漢語辭書中所列的第一個義項往往就是它的本義,其他的則是引申義。
第四,有大量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古代印刷相對落後,再加之戰火焚毀,相當部分書籍原版遺失,再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的,「著之竹帛」。即背誦者口誦,記錄者依據聲音來記錄,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疏於校對,不同的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古代文言文有大量的通假字,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也就越多。文言文通假字其實也有規律規律可循,一般通假字都是讀音相近或者字形相近的詞,如「張良出,要項伯」的「要」,就是「邀」的通假字。大家在文言文閱讀中遇到難以解釋的字詞,一定要有通假字「意識」。
要確切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一是要樹立一個觀念,就是有些文言詞的意思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不能用今天的詞義來解釋它們。二是要把一個多義詞放到上下文中去辨析,即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確定其含義。三是要勤查工具書。辨析詞義時,最好先確定它的本義,再看看這裡用的本義還是引申義。這樣日積月累,多讀多記,自然就能對文言文實詞具有豐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