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亦歡
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文言文,那一瀉汪洋的氣魄,字字珠璣的文筆常常令人拍案叫絕,驚嘆不已。但感慨之餘不禁有些疑問,古人日常交談是用文言還是白話呢?
可以確定,自漢朝到如今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人們日常交談都使用白話,書面語則兩者兼有。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各地方言互相交融,形成了以洛邑為基礎的通用語,而後逐漸定型,凝固為文言文書面語。但口語異常鮮活,各地不同且複雜多變,二者慢慢分野,最終產生如今的白話。
01漢至南北朝——半文半白
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白話文都是書面語,書面語的產生是以當時口語為基礎而逐漸成形,前者的基礎是先秦口語,後者則是秦代以後以及近現代口語。據學者研究表明,文白之分大致始於漢朝。此時語言發展處於新舊交替期,先秦時期較為深奧的詞語仍有遺存,簡單明了的詞語也不斷湧現。以表「尋找」義的詞為例,漢代多用「覓」、「尋」,魏晉南北朝則用「求」與「索」代替。用詞由深奧轉化為淺顯。
這一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對白話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為了更好地傳播教義,擴大受眾,譯者將本來高深玄妙的佛經翻譯得通俗易懂,捨棄典雅深奧的文言,「之乎者也」之類的詞幾乎不用,白話文一定程度上取代文言文,在民間得到認可。
02唐宋元——白話佔據上風
唐宋元時期,白話在前代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突出表現為唐傳奇、宋話本、元雜劇的誕生。這些文學作品類似後來的小說,但與原來的文學作品已有很大不同。白話成分逐步增多,不再像前代的書面語晦澀難懂。宋話本《碾玉觀音》裡有個片段這樣寫到,秀秀道:「你記得也不記得?」崔寧叉著手,只應得喏。秀秀道:「當日眾人都替你喝彩『好對夫妻!'你怎地到(倒)忘了?」體現了宋代白話寫作風格的同時也將時人的口語習慣展現的淋漓盡致。
唐宋元白話應用程度的加深與市民階層的興起和蒙古族入主中原不無關係。唐代尤其是兩宋商業空前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直白通俗的白話受到一般平民的喜愛。蒙古族治理漢地,漢語學習不可或缺,文言文對於文明落後的蒙古人而言太過艱深,白話自然成為其首選。正是在這兩種因素的強力推動下,白話文佔據上風,逐漸成為社會主流。
03明清——白話的強勢生長
明清之際,人們日常說的口語已與今天十分接近。四大名著皆是明清成書,其中的語言風格突出體現了時代特色。《水滸傳》三拳打死鎮關西選段中,魯智深這樣說到鎮關西,「呸!俺知道那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腌臢潑才,投託著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卻原來這等欺負人!」
書面語中,文言文多用於較為正式的場合,白話文的使用則日益廣泛。雍正帝任性十足的批文「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用的就是白話文。此時文言文與白話文二者的使用更在於社會地位的區分,文言文以士官文化為依託,白話文則代表了市井文化。與之相應的是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各地商品的流通和經濟發展。
白話文真正取代文言文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魯迅等文學大家在學習西方圖的思潮下提出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主張。現代使用的白話文此時基本定型,文言文也退出歷史舞臺。二者的興衰反應了人們使用習慣的變化,這種變化也顯示了各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交相。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過程,就是中國社會變遷的側面記錄。
參考資料
徐時儀:《古白話的形成與發展考探》
靳志鵬:《古白話與近代白話文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