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話寫作都用文言文?錯了!連雍正帝都愛用白話批文

2020-12-14 歷史研習社

文|溫亦歡

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文言文,那一瀉汪洋的氣魄,字字珠璣的文筆常常令人拍案叫絕,驚嘆不已。但感慨之餘不禁有些疑問,古人日常交談是用文言還是白話呢?

可以確定,自漢朝到如今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人們日常交談都使用白話,書面語則兩者兼有。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各地方言互相交融,形成了以洛邑為基礎的通用語,而後逐漸定型,凝固為文言文書面語。但口語異常鮮活,各地不同且複雜多變,二者慢慢分野,最終產生如今的白話。

01漢至南北朝——半文半白

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白話文都是書面語,書面語的產生是以當時口語為基礎而逐漸成形,前者的基礎是先秦口語,後者則是秦代以後以及近現代口語。據學者研究表明,文白之分大致始於漢朝。此時語言發展處於新舊交替期,先秦時期較為深奧的詞語仍有遺存,簡單明了的詞語也不斷湧現。以表「尋找」義的詞為例,漢代多用「覓」、「尋」,魏晉南北朝則用「求」與「索」代替。用詞由深奧轉化為淺顯。

圖/晦澀難懂的山海經

這一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對白話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為了更好地傳播教義,擴大受眾,譯者將本來高深玄妙的佛經翻譯得通俗易懂,捨棄典雅深奧的文言,「之乎者也」之類的詞幾乎不用,白話文一定程度上取代文言文,在民間得到認可。

02唐宋元——白話佔據上風

唐宋元時期,白話在前代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突出表現為唐傳奇、宋話本、元雜劇的誕生。這些文學作品類似後來的小說,但與原來的文學作品已有很大不同。白話成分逐步增多,不再像前代的書面語晦澀難懂。宋話本《碾玉觀音》裡有個片段這樣寫到,秀秀道:「你記得也不記得?」崔寧叉著手,只應得喏。秀秀道:「當日眾人都替你喝彩『好對夫妻!'你怎地到(倒)忘了?」體現了宋代白話寫作風格的同時也將時人的口語習慣展現的淋漓盡致。

圖/清明上河圖反應出市民生活的豐富

唐宋元白話應用程度的加深與市民階層的興起和蒙古族入主中原不無關係。唐代尤其是兩宋商業空前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直白通俗的白話受到一般平民的喜愛。蒙古族治理漢地,漢語學習不可或缺,文言文對於文明落後的蒙古人而言太過艱深,白話自然成為其首選。正是在這兩種因素的強力推動下,白話文佔據上風,逐漸成為社會主流。

03明清——白話的強勢生長

明清之際,人們日常說的口語已與今天十分接近。四大名著皆是明清成書,其中的語言風格突出體現了時代特色。《水滸傳》三拳打死鎮關西選段中,魯智深這樣說到鎮關西,「呸!俺知道那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腌臢潑才,投託著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卻原來這等欺負人!」

圖/三拳打死鎮關西

書面語中,文言文多用於較為正式的場合,白話文的使用則日益廣泛。雍正帝任性十足的批文「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用的就是白話文。此時文言文與白話文二者的使用更在於社會地位的區分,文言文以士官文化為依託,白話文則代表了市井文化。與之相應的是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各地商品的流通和經濟發展。

圖/雍正御筆批文

白話文真正取代文言文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魯迅等文學大家在學習西方圖的思潮下提出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主張。現代使用的白話文此時基本定型,文言文也退出歷史舞臺。二者的興衰反應了人們使用習慣的變化,這種變化也顯示了各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交相。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過程,就是中國社會變遷的側面記錄。

參考資料

徐時儀:《古白話的形成與發展考探》

靳志鵬:《古白話與近代白話文運動》

相關焦點

  •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古人和現代人說話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之所以咱們了解的古書都是文言文,主要是古人用了「言文分離」的特殊形式。02言文分離簡單理解就是說話用白話表達,書寫用文言文表達。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要分開呢?國人很注重歷史,很多古代書籍都是經典著作,所以人們在文字表達上必須用懂得文言文,為了尊重也必須使用文言文。說白話主要就是為了方便交流。之所以文言文會被用於書面表達,一方面是因為知識需要傳播,另一方面是因為文言文簡潔幹練,不會字太多。要知道,古人如果要想傳播東西是要靠手寫的,如果換成人們平時說的話,那字數太多了,非常不方便。
  • 古人平時對話都是用文言文,還是大白話?
    相信很多小夥伴們,至今都能想起上學時候讀文言文拗口的感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第一次讀到《韓非子》的這句矛與盾時,一定在想什麼鬼,古代人平時說話都是這個樣子麼?其實古文也分兩種,一種是文言文,是古人寫文章用的書面語。另一種是古白話,用於日常口頭交流。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是口語,由於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跟今天的白話文也有很大差別,它也是夾雜著「之乎者也」在裡面的。
  • 古代人說話是什麼樣的,講白話還是半文言?文言文是怎麼形成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一個疑問:古人寫的都是文言文,那麼他們說話時是使用白話文還是文言文呢?或者是使用一種半白話、半文言的形式? 何謂文言文? 我們今日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寫文章時候的書面語,而且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語。
  • 古代人為什麼用白話文交流?難道古代所有人都說古代白話?
    古代人經常說的也是白話。比如雍正就特別愛用白話寫硃批,給封疆大吏年羹堯的硃批: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才能上對天地神明,爾用愛我之處,朕皆都體會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那為何我們在電視劇或者是古代文學典籍裡面看到的經常是文言文呢?其實先秦時期,古代人平時說話,文言文和白話文差不多(即所謂的古代白話),例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這只是限於識字或受過教育的階層,目不識丁的窮苦百姓肯定不會這麼說。
  • 古代文言文這麼難,古人是怎麼交流的?你用文言文說話嗎?
    文言文,顧名思義,就是用文言文寫成的文字。其實可以理解為"五四"以前以古漢語為基礎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古代老百姓用文言文交流嗎?如果是先秦時期的老百姓,應該會用,畢竟文言文是從那個時候傳承下來的,日常交流肯定會涉及,而且那個時期倉頡他老人家的造字速度,估計用字不多,不分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
  • 古人說話也是滿口文言文嗎?不,這是一場天大的誤會
    因為「之乎者也」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書面寫作,孔乙己在一場生活中也這樣說話,就顯得不倫不類,十分滑稽。古人說話用的口頭語,跟我們今天沒有多大差別,文言文是書面寫作形式,正常人聊天是不會「之乎者也」的,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個現象叫做「言文分離」。
  • 古代人說話用文言文還是白話
    遺傳學家安東尼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過公開的論文,認為在距今20萬年前的人類已經開始說話了。人類書寫文字的歷史幾千年跟幾十萬年比起來確實是短的多。 我們所說的文言文就是中國的古文,越古老的文字越難理解,有些即使是研究了一輩子的古文專家也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不但是中國的古文難理解,其他國家的古文也都是一樣的難理解。
  • 古人說話真的是用文言文嗎?天天之乎者也?
    古人說話真的是用文言文嗎?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什麼是「文言文」。我們一般按照字面理解,「文言文」就是「寫文章的語言」?換言之,普遍認為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其實並非如此。《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這個「文」字是什麼意思?用漂亮的言辭掩飾的意思。「文言」的「文」,是「文飾」的「文」。
  • 文言文拗口難懂,皇帝說話亦是文縐嗎?聖旨與奏摺批覆給出答案
    很多網友都曾在學生時代,感受過背誦長篇文言文的恐懼;而且截至目前許多現存的古代文獻,大多都是以文言文書寫而成,普通人一般都看不懂需要翻譯,若是需要背誦,則更讓人"抓狂",這裡便使人想到一個問題:古代皇帝與身邊人說話,也是用"之乎者也"之類的拗口文言文嗎?
  • 古人聊天都說文言文嗎?專家:文言文太貴,白話文簡便
    我們現代在看網絡小說的時候,很多人喜歡那些「穿越」,但穿越到古代社會的人都需要注意至少一個特點,就是古人的文字怎麼書寫。當然,古人並非都是一開口就是「之乎者也」,他們日常的交流也是白話文,但古人的白話文發音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剛穿越過去的人基本無法正常的跟人溝通。
  • 45.古人也用文言說話?白話文又是怎麼回事?
    圖片來自網絡和文言文相對,那就是白話文。當然白話也有古今之分。古白話是用主要是採用古代口語寫成的書面語。如上節所述,本來秦漢之前,言文差距是很小的。這說明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由先秦到秦漢都發生了叫大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五胡亂華,帶來民族大融合,隨之口語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因為文言文已經成為讀書人讀書作文的固定習慣,筆下寫的口裡並不說,而嘴裡說的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時期比如的一些作品有一些還是表現出了白話色彩,諸如《世說新語》,即為時人的口語記錄。
  • 文言文寫作的當代傳承
    目前,人們對詩詞、對聯等文言韻文寫作的傳承已有足夠的重視。對後者,還處於不自覺狀態。當前對文言文寫作的傳承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在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時涉及文言語法或作法。此點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已有不少內容,而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文言文獻的閱讀與教學也多有涉及古人文言文寫作法。
  • 文言文那麼難懂,為什麼古人不使用白話文?古人也想但沒辦法啊
    語文最難的部分當屬文言文,晦澀難懂不說,一個字還有多種翻譯,特別容易理解錯,而文字最大的功能便是記錄事情,但文言文又容易產生歧義,比如古代有很多人都注釋過《論語》之類的古書,也就是將古文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用更淺白的話解釋一遍,然而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解釋自然也不一樣,程朱理學便是最好的案例
  • 古代用「文言文」說話嗎?天天之乎者也,還是有其他表達方式?
    古人說話是文言文嗎?之乎者也是他們的日常表達方式嗎?所謂的文言文現在的定義就是古代的書面語。不知道文字和語言的的發展關係的,就弄不明白清楚這個問題,下面來簡要分時期來談談,就知道古人說話用不用文言文了。
  • 今天的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所用的文體嗎?實際古人說的也是白話文
    對於高中生來說,高中語文學習量最大的通常是什麼呢,一般都會回答:文言文,全文背誦。「文言文」到底是什麼呢?大部分人估計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這就是我們老祖宗用的古代漢語啊。這個理解其實是不完全的,事實上中國從古到今,使用文言文的人都是極少數。那絕大多數人說的是什麼漢語呢?
  • 當代人寫文言文,就是一場尷尬的行為藝術
    很多粉絲說他們看哭了,但哭的原因顯然不是文言文本身。幾天後,湖北青山區一小學六年級學生用文言文寫作高考題的新聞再次被多家媒體爭相報導。其中自帶流量屬性的高考作文,更是成為新式文言文寫作泛濫的重災區,在評論區裡清一色「神作」「天才」「建議錄取」的稱讚實在讓人感到迷惑。其實,無論從立意還是文採來說,在當代被追捧的文言文創作都非常平庸,但偏偏被標榜為才華與文採的象徵。在復古的光暈下,這些作品的實際水平基本停留在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廉價模仿。
  • 用文言文《赤兔之死》,獲得高考滿分作文的考生,如今怎麼樣了?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學習的內容都是非常基礎的,一般不會有比較深奧的知識,因為在這個接觸知識的初級階段,不會出現一些較難的題目。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生的心智都不成熟,無法理解深層次的內容。但是進入初中之後,我們在語文的學習當中就會接觸到文言文,而文言文作為一種古代寫作的體裁,匯聚了古人的智慧,因此當我們學習這些文言文的時候,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古人所流傳的一些聰明才智。有一些考生非常喜歡文言文,他們不僅能夠熟練地背誦文言文的全部內容,同時還能夠對文言文進行自己的理解構思,轉換為白話文寫作。不僅如此,一些優秀的學生在作文當中還會使用古白話文的體裁。
  • 用文言文《赤兔之死》,獲得高考滿分作文的考生,如今怎麼樣了?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學習的內容都是非常基礎的,一般不會有比較深奧的知識,因為接觸知識的初級階段,不會出現一些較難的題目。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生的心智都不成熟,無法理解深層次的內容。但是進入初中之後,我們在語文的學習當中就會接觸到文言文,而文言文作為一種古代寫作的體裁,匯聚了古人的智慧,因此當我們學習這些文言文的時候,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古人所流傳的一些聰明才智。
  • 古代百姓怎麼說話?難道張嘴就是文言文?你們想太多了
    你們想太多了   文|董小姐說史   在上學的時候,我們語文課上就經常會讓我們學習文言文,裡面的內容也是有著一定程度的晦澀難懂、又拗口。很多文言文的課後要求裡面,都會有著背誦兩個字。這就讓人不禁疑惑,我們現在都學習得這麼的困難,難道在古代的時候他們都是這麼說話的嗎?
  • 王教授談:文言文與白話文
    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都是文言、白話兼擅的。正式書面文章用文言,遊戲之作用白話。以文言為主,白話為輔,所以不僅文言文寫得好,要寫白話文更是得心應手。但是,胡適之等人並不管文言白話本來可以並存的事實,也忘了文言是白話的基礎,他更沒考慮到千古以來,經史子集幾乎所有書籍都是文言文。本來古人只要以三五年時間學會讀文言文,則上下三千年的一切書籍,皆可優遊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傳播的障礙,反而是一種使文化承繼可大可久的設計。不能讀文言文,就等於不能讀古典書籍,就永遠得不到傳統文化的薰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