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明朝萬曆皇帝批閱奏摺的事事非非

2020-12-13 史海魅影

古代其實挺有意思,在通訊手段匱乏的年代,官員們與皇帝溝通的橋梁就是一張由左向右折為四葉、八葉、十二葉不等的奏摺。皇帝通過這本奏摺的樣式、字體大小以及行文方式體會百官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或是彈劾某人,或是匯報受災情況,皇帝根據各官員匯報情況在早朝之上有重點地安排工作的推進。

早朝之地

明朝奏摺的分類

明朝的奏摺與各個朝代大同小異,但是也具有自己朝代的特色,把明朝奏摺統一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以個人名義上報的奏摺和以衙門部門名義上報的奏摺。很顯然,以衙門部門名義上報的奏摺是匯報部門工作屬於例行公事,很少會引起什麼爭議,但是以個人名義上報的奏摺就摻雜了個人情感,或者彈劾某人,或者發表一些對國家的想法。個人名義的奏摺需自己送到指定地點有專門太監接受,在皇帝批閱並要求抄寫公布之前,這些都是秘密的行為,沒人知道奏摺內容寫的是什麼,往往這樣的奏摺容易引起軒然大波

奏摺

萬曆皇帝批閱奏摺

科舉制度在明朝已經相當完善了,全國的考試只有通過這一條途徑才能榮登殿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可想競爭的激烈程度,能夠考中的肯定是有很高才華之人。這些通過科舉考試的官員們,多年寫文章都是按照明朝科舉考試要求的寫的文章,延伸到他們寫的奏摺,也是「之乎者也」的一套,沒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是完全看不懂的。

科舉考試

對於這些有學識的文官來說,九歲的萬曆皇帝根本不可能看懂他們的奏摺,那怎麼辦呢?皇帝看不懂,但是內閣首輔張居正與司禮監太監馮保能夠看得懂,在萬曆皇帝批閱奏摺之前,張居正或者其它內閣大學士已經提前過目了一遍,寫好「票擬」呈報給萬曆皇帝。何為「票擬」,說白就是內閣大學士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將擬定之辭書寫於票籤(票籤可以理解為專門的紙張),然後將票籤夾在奏摺中呈給皇帝裁決。萬曆皇帝把內閣大學士轉送過來的奏摺用硃筆批寫一些比如「如擬」、「知曉了」等意思的詞語就算完成任務了。

畢竟萬曆皇帝還小,用如此簡單的批寫奏摺方式也就是走走形式而已,體現一下皇帝的權威,然後再有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硃筆代勞。不要小看這硃筆批改,在古代沒有皇帝的允許是不能擅自使用的,否則就是「矯詔」,是殺頭的大罪啊!不到十歲的小孩,怎麼能懂奏摺這些深刻的內容,只是按照慣例行使自己權利罷了。

官員任命權實質是掌握在張居正手中

奏摺可以匯報工作,誠然重要的人事任命也會通過奏摺形式提請皇帝批閱了。如果是已經成年的皇帝,自然就會有他自己決定提拔重用哪一位官員就行,但萬曆皇帝還小,必須有張居正和吏部提出幾個人選名單再有皇帝硃筆圈點。從表面上看張居正也沒有在官員任命上做手腳,為什麼他能夠掌握官員任命權呢?

萬曆皇帝畫像

萬曆皇帝之所以能夠當皇帝,肯定有其過人之處,小小年紀的他就知道張居正呈報上來的官員任命奏摺排在第一位最稱職的人選,只要把排在第一位的人名畫一個圈就行了。為了明朝的安定,萬曆皇帝必須信任張居正的決定,並且不惜一切的支持他。

被彈劾的張居正

滿朝文武百官都是明白人,知道張居正能夠在人事任免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為什麼提拔官員要你張居正說了算,這樣的行為很快就招來了大家的不滿,自然就有人開始彈劾張居正。明朝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明朝大臣都是以氣節自居,被人彈劾攻擊以後,皇帝還未做出任何決定之前,自己請求解甲歸田以表示自己的氣節不受玷汙。張居正受到別人彈劾,第一時間就向萬曆小皇帝提出辭呈,表達了既然如此,留亦無益

張居正畫像

當時張居正可是朝廷內部重要人員,輔政大臣,萬曆皇帝怎麼可能輕易讓他離職,所以倒黴的就成了彈劾張居正的官員了。第一個彈劾之人被貶為庶民,第二個彈劾之人被廷杖,萬曆皇帝用這樣的行為向張居正也向滿朝文武百官做了回應,誤事的官員必須受到處罰,盡職的官員必須得到重用

後人在提及張居正之時,對他的功績還是肯定的,但是人都是有感情的,為了自己的利益糾葛也會做出一些不恰當的舉動。張居正想讓整個明朝更加輝煌,他也想盡了一起辦法,奈何被他壓制很久的萬曆皇帝有許多的不滿。小時候,萬曆皇帝不得不依靠張首輔,成人以後的皇帝想要把權力牢牢握在自己手裡,這時候的張居正已經成為不可不挪走的「石頭」,這或許就是笑到最後的才是人生的贏家的現實版。

張居正雕像

也許大家有個疑問,為什麼不用宗室親屬作為輔政人員呢?

這也是明朝與歷朝歷代不同之處,明初朱元璋為了防止功臣造反以及鎮守邊疆,把除了皇子之外的所有兒子都分封到各地,這樣的規定一直延續下去。所有皇室的宗族親屬,只要到成年之時,必須離開京城去自己封地,同時也不得幹預朝廷以及地方政事。這個規定有欠妥考慮的地方就是皇帝年幼怎麼辦?那只有從文武百官中選擇輔政大臣,本來內閣大學士幾人是不分職位高低的,但是由於張居正輔政大臣的出現,情況就發生了改變,他成為了內閣大學士的領班人物。

明朝內閣制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萬曆皇帝不會想到以後的明朝以為缺席張居正而更加衰敗,同樣張居正也不會料想自己最後的下場與嚴嵩一樣,悽涼得讓人痛心。從萬曆皇帝批閱奏摺簡單的聊到張居正影響明朝的官員提拔,其實這段歷史一直很精彩,精彩到可以多種版本閒聊,喜歡的朋友可以留言一起探討。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萬曆皇帝:「從此君王不早朝」只是片面描寫,實際上政績卓越
    提起明朝的萬曆皇帝你會想到什麼?「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無道,還是即使二十八年不上早朝,但國家依然繁榮昌盛的智慧皇帝? 實際上這一句白居易為唐玄宗寫的詩,更多的時候卻被後人用來形容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就莫名其妙背上了一個「穿越」而來的黑鍋。
  • 掌控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為什麼明朝的萬曆皇帝卻如此孤獨?
    可以說,明朝的皇帝都帶有以上,且不止以上幾個特性,除了時代的特性,他們也還有自己的個性。而萬曆皇帝,就是這其中的典型。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一書,專門對萬曆朝的事情做了詳述,並開了一個單獨的篇章,在第一章「萬曆皇帝」進行了闡釋。
  • 同樣是幾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二人誰的能力更強?
    嘉靖是藩王上位,上位時年齡15歲左右;萬曆從小生活在宮中,上位時10歲左右。從年齡可以看得出來,嘉靖上位時,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要稍微成熟一些。明朝皇帝不上朝,其實是由於明朝特殊的政治制度造成的,明朝自宣德皇帝開始,官員呈送給皇帝的奏摺,必須經過內閣,內閣作出初步的處理意見,這種初步的處理意見稱為票擬,然後皇帝再在奏摺上作出批示,稱為披紅。
  • 明朝中後期皇帝那麼喜歡胡搞,為什麼大明卻依舊能維持276年?
    尤其是中後期喜歡胡搞的明朝皇帝,憑什麼就能讓大明帝國挨過276年的風吹雨打?今天我們試著就這個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奇葩的明朝皇帝明朝皇帝怎麼樣?文獻史料對明朝惡評的原因主要來源於在明朝276年封建統治中,明朝皇帝作為大一統封建君主有著極為荒誕怪異的癖好,歷代後世史書如果要給明朝皇帝打上個性化的標籤也可謂順手拈來。譬如,「蛐蛐皇帝」朱瞻基、「戰俘皇帝」朱祁鎮、「道士皇帝」朱厚熜、「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
  • 明朝太監馮保,陪伴了萬曆皇帝整個童年,最後因為貪汙被萬曆抄家
    明朝第十位皇帝正德是一位個性很強的皇帝,在他的統治期間,他經常離開京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前的朝代都有早期朝代,但正德皇帝開了開夜宵的先例,正德皇帝在位僅16年,死時31歲,沒有留下繼承人。經大臣與太皇太后商議,由後代,萬曆皇帝的祖父繼承大一統,他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45年,僅次於明朝萬曆皇帝,嘉靖在位的前二十年,盡職盡責,但當他到了中年,他把精力轉向鍊金術和追求長生不老。萬曆的祖父嘉靖死後,父親繼承了他的王位,他就是隆慶皇帝,在位五年半,明朝期間,國家恢復了繁榮,隆慶也被稱為繁榮之王。
  • 為何明朝有正德、嘉靖、萬曆這樣的皇帝?這是政治制度造成的結果
    明朝為什麼有這麼多奇葩皇帝?其實從明朝的政治制度的運行來看,明憲宗之後的明朝的皇帝真的很閒,這使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去搞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用費心勞力的參與大批政事和奏摺的處理之中,明朝的國家行政機構能夠在皇帝缺席的情況下照常運行。
  • 別被影視劇騙了,古代皇帝天天要睡眼惺忪上早朝?人家都是自然醒
    別被影視劇騙了,古代皇帝天天要睡眼惺忪上早朝?人家都是自然醒。在很多古裝劇裡面,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場景,每天大清早,皇帝都要睡眼惺忪的上早朝,文武百官都要將一些重要的事情呈報給皇帝,請皇帝定奪。對於「皇帝天天上早朝」這件事情,我們一直深信不疑。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既然重要的事情都在早朝上處理了,那麼還要奏摺幹什麼?皇帝為什麼還要花大量時間批閱奏摺?其實,大家都被影視劇騙了,皇帝根本就不是天天上早朝。
  • 萬曆皇帝朱翊君
    我們大家都知道,皇帝主要的職責就是上朝聽證,萬曆皇帝20年不上朝,由此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甚至有歷史學家說,他統治的那段時期是明朝滅亡的序曲,所以,我們今天要講的東西主要圍繞這幾點認識來展開。陳時龍:我們可以想一想,10歲的孩子怎麼做皇帝?他是怎麼當的?這是一個;第二,48年的統治,我們應該怎麼來評價?為什麼可以20年不上朝,以及究竟萬曆一朝,是不是明朝滅亡的序曲。
  • 【大中華尋寶記古代知識科普】那些逼瘋皇帝們的奏摺有多奇葩?
    很多同學都幻想過自己當皇帝的情形,每天能吃好喝的玩好玩的,所有人還必須聽你的命令,別提有多爽了。 但其實當皇帝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你真的成了一個皇帝,那麼你一大半的時間,其實都是被鎖在房間裡處理政務,也就是批閱奏摺(昏君除外)。
  • 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萬曆皇帝,就明白了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明朝的強盛,連屢屢抹黑大明的滿清都能夠如此稱頌明王朝,由此可見明朝的強盛絕不是故步自封的。那麼,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呢?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的萬曆皇帝,就明白了。不過俗話說盛極而衰,明朝自然逃不過這個至理,在幾個明君相繼駕崩以後,老朱家的基因突然發生了「變異」。明朝中後期有不少皇帝都被人們所熟知,但他們並不是因為政績而被後人知曉,反而是由於他們那些奇奇怪怪的「愛好」。
  • 早上5點鐘的早朝是餐前點心,批閱奏摺這道主菜,康熙吃14個小時
    日理萬機的康熙皇帝,讓懶惰無處遁形御乾清門聽政是康熙皇帝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做的事情。在各位官員當面啟奏過政事,並且退下後,批閱奏摺的環節便正式開始了。都說天子日理萬機,這個說法一點都不為過,康熙皇帝每天批閱奏章,有時甚至達到七八個時辰,御門聽政的第二個環節,便是皇帝與內閣大學士一同處理康熙皇帝事前交代的折本,這項事務是在大臣們退出乾清門之後,立即開始的。各個部門上奏的題奏本章裡面包括上報給皇帝的大小公事和私事。公事用題本,私事就要用奏本,而我們說過的折本也是題奏本章的一種。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寫信給萬曆皇帝時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自明英宗徵伐瓦剌以來,明朝盛世逐漸走向衰敗,以後的皇帝都無法和開國初期的幾個帝王相比較,但是,歷史上的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是這樣,考慮到《明史》是清代編撰,從順治年間一直拖到乾隆帝即位後才勉強定稿,其中有不少「不小心」抹黑了前朝皇帝的描述,明末年的情況究竟如何,恐怕還得細細研究,事實上,明末雖大不如前,但影響依然存在,這一點看英女王對萬曆皇帝的封號是怎樣規定的。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看英女皇信中對萬曆皇帝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1583年我國處在明朝萬曆十一年,距今已經四百多年了,放眼西方的英國,正是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經歷了他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中國同樣如此,在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出現了短暫中興局面。1582年首輔張居正逝世,萬曆皇帝漸漸出現了怠政的心理,後來甚至有20年沒有上朝,國政荒廢,奸臣並起,而他每天沉浸在奢華享樂中。
  • 明朝我國稱霸世界,英國女王曾寫信給萬曆皇帝,信中內容令人自豪
    若問,在中國整個的歷史上,哪個朝代是最為強盛的,那麼,明朝定是在候選之列的。在很多人的心中,明朝一直都是至高的存在,那是我們漢人在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一的王朝,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一個神聖的朝代。明朝的強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僅是在我們東方強大,在西方,大明王朝依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在當初,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在寫信給萬曆皇帝的時候, 便透露出了對大明王朝的態度。伊莉莎白是西方國家的君主,當時,在伊莉莎白的領導下,整個的英國發展得十分好,在當時,英國算是超級強大了,國家的經濟很是繁盛。
  • 萬曆皇帝朱翊鈞為何28年不上朝?郭沫若挖墓一幕:是你也不會上朝
    萬曆皇帝朱翊鈞為何28年不上朝?不是懶惰!郭沫若挖墓時說出實情。今天依舊為大家講解《明朝那些事兒》,探尋歷史深處隱藏的秘密。古代的皇帝仿佛就是一個「超級巨星」,受萬人敬仰,一舉一動都備受天下人的關注,而他們也窮極享受,過著無比尊貴奢侈的生活。那麼身為皇帝的頭等大事自然就是每日上早晨,與文武百官商議,查閱奏摺給出決定。
  • 明朝如何處置日本戰俘?讓萬曆皇帝來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天威
    而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朝萬曆年間,所以我們也把這場戰爭稱為「萬曆朝鮮之役」。那時候的萬曆皇帝從來都不上朝的,但在這件事情上破例了,經過和眾大臣討論,明白救援朝鮮就是在保護大明,於是乎,派遼東總兵李如松率4萬大明精銳前去救援。
  • 「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清朝的皇帝贏在哪裡?
    所以,我們不妨以是否勤政來作為評價皇帝是否昏庸的標準。其次,如果這個標準設定了,我們會發現,說明朝皇帝都昏庸顯然有些牽強了。從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宣宗,這幾位皇帝可以說是都為處理帝國的事務操碎了心。而再看清朝,清朝皇帝普遍勤於政事自不必多言,但自同治之後,慈禧專權的現象顯然也讓這個「都」字有些蒼白。所以,要想具體闡述這個問題,還需從多角度切入加以闡釋。
  • 朱翊鈞: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為何前期和後期判若兩人
    朱翊鈞:怠政國衰微,極欲落罵名說起朱翊鈞這個名字,一般人還真有些陌生,當然不包括資深歷史愛好者和專業學者,而一說起萬曆,大家便都知道了,因為他是以28年不上朝以及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著稱,更何況史學界還有個著名的論斷,這就是「明實亡於萬曆」。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學術界對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止,有人說明朝是在萬曆年間滅亡的,有人則認為是崇禎皇帝的錯,還有人說是東林黨爭才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現在我們把前兩個觀點進行一下對比,看看到底哪個觀點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