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成祖本紀》記載:「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通過這段記載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明朝的強盛,連屢屢抹黑大明的滿清都能夠如此稱頌明王朝,由此可見明朝的強盛絕不是故步自封的。那麼,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呢?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的萬曆皇帝,就明白了。
作為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起來的中原王朝,明朝和其他封建王朝大同小異,只不過君主專制在經過歷個朝代的拔高之後已經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皇帝的權力在這時已然達到頂峰。
雖然朱元璋在當皇帝時留下了不少詬病,不過好在老朱家基因不錯,一連生了好幾個明君,在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以及仁宣之治後,明朝果然成長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龐大帝國,更是令周邊一眾小國都以俯首稱臣為榮。
就以我們都非常熟悉的鄭和下西洋為例,這場史無前例的航海運動比西方的「大航海」足足早了一百多年,可以說是震驚了當時整個世界。這次航海不僅宣示了大明國威,更是使得南洋各國爭相朝貢,使得明朝的朝貢制度被推向了頂峰。
只不過中國人一直都沒有侵略思維,否則後來發現新大陸這些功績,就沒有西方人什麼事兒了。在海上能夠獨霸一方,明朝的軍事力量自然也是不容小覷,像當時圍繞在中原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都被大明軍隊打得服服帖帖,絲毫不敢來犯。好在漢族人並沒有蒙古人那般好戰,否則當時的西方,又會像當初忌憚成吉思汗那般驚恐。
不過俗話說盛極而衰,明朝自然逃不過這個至理,在幾個明君相繼駕崩以後,老朱家的基因突然發生了「變異」。明朝中後期有不少皇帝都被人們所熟知,但他們並不是因為政績而被後人知曉,反而是由於他們那些奇奇怪怪的「愛好」。
比如痴迷仙道的憲宗皇帝朱見深,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以及一心想要成為木匠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他們都堪稱是皇帝這個群體中的另類奇葩。也正是在這些皇帝的折騰下,明朝的「氣數」被漸漸耗盡,加之自然災害增多,明朝的統治也漸漸陷入了險境當中。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儘管明朝一直在走著下坡路,但放眼世界,它依舊是不容小覷的大帝國,沒有任何國家敢隨意染指。比如當時與萬曆皇帝同時代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她就對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一直都充滿敬畏,儘管她在任期間將英國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她卻始終對中國保持謙卑態度。
她曾經就給萬曆皇帝寫過一封親筆信,在這封信中如此寫道:「吾人極願吾人之請求為陛下之洪恩所允許,而當陛下之仁慈及於吾人及吾鄰居時,吾人將力圖報答陛下也,願上天保佑陛下…」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任女王,她統治時期也被稱為英國的「黃金時期」。當時英國國力不僅獲得了極大發展,在文化領域更是湧現了莎士比亞等人,甚至英國還在她的統治下打敗了西班牙不可一世的「無敵艦隊」。
因此,這位女王絕非等閒之輩。然而從伊莉莎白一世寫給萬曆皇帝的這封信中,我們能夠得知,她在面對明朝皇帝時將姿態放得極低,而她之所以甘願如此,這與明朝的強大是分不開的。
所以,大明朝的強盛是無可爭議的,這一點我們不僅能夠從歷史上感受,更能夠從西方人的文獻中得知。值得一提的是,在1986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時,這位女王還將這封390年前的信當做贈禮送給了我國,而這封遲來的信件,也成為了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參考資料:
《明史成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