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有很多皇帝雖然身居皇位,但是從來都不做與國家命運天下蒼生有關的事,而是身居皇宮內院,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萬曆十一年,大明王朝的萬曆皇帝也是如此,朝野上下結黨營私,為了爭奪權力整天都鬧得沸沸揚揚的。
在這個同時代的歐洲,卻已經有一個帝國悄然興起,那就是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16世紀初,英國通過一系列的圈地運動,積累了大量的資本,並且他們一直以海外擴張為目標,不斷的開拓殖民地,爭取海上霸權,當時英國的女王伊莉莎白計劃著這一切順利進行。
她雖然是一介女流之輩,但是她的眼光卻很開闊,在經歷的早期的航海運動之後,世界的板塊已經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國家了,伊莉莎白甚至在遙遠的東方還有一個古老而龐大的國家,那就是中國,她很想開拓者這片龐大的市場,不僅能讓自己的見識更加廣闊,更能加快英國的經濟發展。
伊莉莎白給萬曆皇帝寫了一封信,並且派上最忠實的臣民派送,但是這封信輾轉之後又被送到了英國國家博物館。1986年,伊莉莎白二世應邀訪華,她成功的將這封信交給了中國,但是這封信卻晚到了400年。那這封信寫了什麼呢?
伊莉莎白在信中寫道,希望中國能夠同意與英國的貿易往來,並且給英國商人在中國通行的權力,英方和中國都能夠在貿易中獲取利益,希望陛下能過夠實行這個仁慈國君能夠做到的事,我將永生難忘陛下的豐功偉績,並且伊莉莎白女王在開始的敬語中這樣寫道:「致最偉大及不可戰勝之君王陛下」,伊莉莎白女王稱讚當時的萬曆皇帝為不可戰勝的陛下,熟不知當時的萬曆皇早已經不理朝政了。
如果當時這封信能夠送到萬曆皇帝手中,這個貿易不一定能夠成功,因為對於當時的大明王朝來講,海上貿易還屬於全新的概念。如果當時萬曆皇帝同意了英國的請求,那我們的中國是不是可以不用經歷屈辱的近代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