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點鐘的早朝是餐前點心,批閱奏摺這道主菜,康熙吃14個小時

2021-01-14 小妖姐娛樂

日理萬機的康熙皇帝,讓懶惰無處遁形

御乾清門聽政是康熙皇帝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做的事情。在各位官員當面啟奏過政事,並且退下後,批閱奏摺的環節便正式開始了。

都說天子日理萬機,這個說法一點都不為過,康熙皇帝每天批閱奏章,有時甚至達到七八個時辰,御門聽政的第二個環節,便是皇帝與內閣大學士一同處理康熙皇帝事前交代的折本,這項事務是在大臣們退出乾清門之後,立即開始的。各個部門上奏的題奏本章裡面包括上報給皇帝的大小公事和私事。公事用題本,私事就要用奏本,而我們說過的折本也是題奏本章的一種。

通常各位臣子們呈報上來的題奏本章,需要經過內閣學士們的審閱批註上自己的意見,然後交由皇帝決策,但是在這些奏摺之中,有一些題本和奏本皇帝不會明確給出指示,而是把它的一角折起來,留著進一步處理,所以稱之為折本。

皇帝為什麼不給這類奏摺本章批註呢?

通常情況下,這是因為此份題奏本章不符合聖意或者是皇帝認為這件事事關重大,需要和大學士,學士等一起商酌。

那麼都有哪些重要的本章康熙皇帝會折出呢?

讓我們來看兩個例子,康熙20年也就是1681年七月官員王鴻緒參奏朱方旦私下印製邪教書籍,大肆宣揚導致不少宗室人員以及地方文武將官被蠱惑,這件事鬧得十分大。康熙皇帝本人,雖然早有耳聞,但也未能及時查處。地方官員和大小鹽官出於自保,自然不敢參奏,因此,康熙皇帝看了這個題本後,在七月初九是御門時說,王鴻緒所參甚佳,朕故折此本。

康熙21年,也就是1682年正月十八日,吳三桂反叛失敗,反賊彭石亨為清兵所獲後仍然聲稱:即為吳家之臣,即為清朝罪人,應死,則死於四川,綁則綁至京師,何必遷移?這句話的大意是說:我既然是吳家的人,那就是清朝的罪人,死就死在四川,綁就綁到京城,憑什麼讓我跑來跑去,如此囂張的態度讓康熙皇帝在御門時,氣憤的說:深為可惡,故朕昨將一彭石亨部,本已經折票,此當誅人也。就是說皇帝特地把這份奏摺挑了出來,以示懲戒。

再認識了折本之後,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御門聽政的第二個環節——處理折本。當各部院官員退出後,兩位內閣侍讀學士從東階走上,然後把各個部門呈遞上來的奏摺,整理好帶走退下。與此同時,一位滿族的內閣學士捧著盛有皇帝事先交代的折本的匣子,從東階進來。大學士學士隨後,上前並依次排列下跪行禮,負責記錄會議的記注官,則在東面站立等到全員就位後,捧匣的學士將匣子放在桌案上,打開取出折本,然後依次啟奏皇帝。皇帝隨即降旨說出自己的處理意見,等到所有折本都處理好時,大學士便從東面的臺階走下,記注官從西面的臺階走下皇帝起駕回宮,到這裡這一天的御乾清門聽政活動才算全部完畢。

御門處理折本的方式主要是君臣切磋折本的票籤內容及反覆研究處理意見,把票籤的內容,最後確定下來。我們可能會好奇,票籤是什麼呢?票籤又被稱為擬票,因此也被合稱為票擬。清代沿襲明代的制度,大學士們會提前寫下自己對於折本的意見,為皇帝擬好初步答覆的建議,然後在御門處理折本時向皇帝陳述,並對皇帝提出的質詢進行回答。

如果皇帝同意他的票籤,或者經過君臣磋商改票後,皇帝再用硃筆批閱,這是通過票籤處理折本的一般過程。但在軍情緊急的時候,皇帝也會省略這處理折本的第二環節,直接讓大學士們參與之前的朝會討論,比如平定三藩時,雲貴總督周有德認為朝廷之中,內閣臣子也就是大學士們不應當參與。然而,康熙皇帝是這樣答覆的,閣臣原不會議,因軍機緊急,關係重大。故令參與會議,以便速行。

相關焦點

  • 雜談明朝萬曆皇帝批閱奏摺的事事非非
    皇帝通過這本奏摺的樣式、字體大小以及行文方式體會百官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或是彈劾某人,或是匯報受災情況,皇帝根據各官員匯報情況在早朝之上有重點地安排工作的推進。早朝之地明朝奏摺的分類明朝的奏摺與各個朝代大同小異,但是也具有自己朝代的特色,把明朝奏摺統一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以個人名義上報的奏摺和以衙門部門名義上報的奏摺
  • 清朝官員上早朝前,為何都不吃早飯,而是統一在嘴裡含一片人參?
    清朝從關外入主中原之後,為了加強自己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力度,也是繼承了這項制度,剛剛開國不久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甚至不像他們的兒子孫子輩那樣十天一朝,而是跟以前的朝代一樣,每天都要上朝。不過對於絕大多數大臣來說,上朝也是件苦力活。因為站在下面開會幾個小時,還不能吃早飯的!這是為什麼呢?
  • 別被影視劇騙了,古代皇帝天天要睡眼惺忪上早朝?人家都是自然醒
    對於「皇帝天天上早朝」這件事情,我們一直深信不疑。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既然重要的事情都在早朝上處理了,那麼還要奏摺幹什麼?皇帝為什麼還要花大量時間批閱奏摺?其實,大家都被影視劇騙了,皇帝根本就不是天天上早朝。
  • 古代皇帝天天上早起上早朝嗎?除了這幾個皇帝,基本沒人上早朝
    古代皇帝天天上早起上早朝嗎?除了這幾個皇帝,基本沒人上早朝努力工作、比較開明的古代帝王形象深深印在每個人的腦海中。他們的日常工作是除了看奏摺之外,還要和大臣們開會。熬到很晚還不睡在那裡批奏摺。那麼他們在早朝的表現如何?他們堅持每天早起嗎?
  • 古代皇帝5點上早朝 大臣更是半夜12點就起床 比現代人還忙碌
    或許你會認為他每天按時上朝應該算得上是好皇帝,但是,古代的早朝和我們現在的上班有些類似,只不過叫法不同。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應該是,皇帝每天晚上批奏摺也要到很晚,並且白天還需要總和大臣們商討政事。現在咱們上班好歹也能有個假期,但是古代的皇帝們可是每天都要上早朝,不曾休息,有些甚至天不亮就要去上朝。上早朝這樣的事情,可不是古代就一直沿襲下來的。
  • 早上4點起床,一天只吃兩餐,7點準時翻牌子
    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每天批閱奏摺要批到凌晨去,一輩子就沒出過幾次紫禁城。為何乾隆就這麼閒?又是寫詩又是下江南的。  乾隆25歲登基,乾隆三十年他已經55歲高齡了,這一天宮裡宮外並沒有發生什麼大事,是乾隆度過的最尋常的一天,不過這也最能體現乾隆的日常生活習性。  古代講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直到清朝也是如此,皇帝和百姓也沒有多大的差別。乾隆每天凌晨4點起床,如果到了時間乾隆沒有自然醒的話,就會有「人肉鬧鐘」在乾隆的耳邊輕輕的呼喚,聲音逐漸的加大,一直將乾隆喚醒為止。
  • 【大中華尋寶記古代知識科普】那些逼瘋皇帝們的奏摺有多奇葩?
    很多同學都幻想過自己當皇帝的情形,每天能吃好喝的玩好玩的,所有人還必須聽你的命令,別提有多爽了。 但其實當皇帝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你真的成了一個皇帝,那麼你一大半的時間,其實都是被鎖在房間裡處理政務,也就是批閱奏摺(昏君除外)。
  • 雍正批註奏摺時都寫啥?"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堪稱段子界鼻祖
    一、雍正皇帝的奏摺趣事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雍正皇帝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相較於康熙8歲登基,雍正皇帝在位僅僅13年的時間,卻批閱了360卷的奏摺。這些奏摺或許是與國本有著密切的關聯,或許關乎天下蒼生,每一章,每一卷,都傾注了雍正皇帝的牽掛。
  • 每天早上4點起床,晚上8點睡覺!
    早讀(請安)--早上5:00早讀前,皇帝會先請安,對象自然是皇太后、太皇太后。 皇帝早讀大概在早上5.00以後。早讀的內容是學習歷代皇帝對臣子的訓令和各種言辭語錄。還需要學習歷代皇帝的大事記年表,熟練掌握前朝皇帝的治國方案。皇帝利用早讀的時間來學習先輩的經驗教訓,對其一天的「工作」有很大幫助。
  • 教你用英語正確表達「主食、副食、餐前點心」等!
    說到吃,想必這是大多數人的最愛,現在不同於以前,食物豐富多樣化,大家不缺吃,因此就會上升一個高度,去追尋「好吃的」。也就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吃精緻的食物,通俗一點說就是「美食」。因此食物會被細分為很多種,比如說有主食和副食之分,還有餐後甜點、開胃小吃等等。
  • 海鮮飯、鱈魚、可口的點心,帶你吃遍西班牙
    西班牙人的就餐時間和國內不太一樣,通常9:00-10:00吃早餐,上班族在13:00左右吃一個加餐,14:00-15:00才吃午餐,17:00左右會有一 頓下午茶,20:00-23:00左右是晚餐時間。
  • 專家一天只睡五小時,一年只給自己放假三天
    但是暗地裡,雍正卻謀劃這場奪嫡之戰,其中年羹堯、隆科多等人都被雍正納入麾下,更是在康熙的彌留之際,使出了最後的殺手鐧,成功登基。 以往後人對於雍正皇帝的描述,皆是嗜血暴君。但是從近些年來,不斷發現的文物以及影視劇題材,世人對於雍正有所改觀。一來是清朝的影視劇之中描寫了雍正帝的風花雪月,二來便是雍正與臣子的奏摺之中,進行的朱紅批閱,直言「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
  • 雍正一天工作20小時,幾乎沒有時間休息,他那麼多孩子是怎麼生的
    清朝達到鼎盛的時候,也就是康熙至乾隆的這段時間,這三個地王都比較兢兢業業,所實施的政策也都有利於民生,所以說這也讓清王朝的政治達到了頂峰。但是,了解過歷史的朋友應該也都知道,在康熙晚年的時候,各位二哥們為了爭奪繼承權,開始明爭暗鬥,互相殘殺,在排除異己的過程中,同時也會損害著朝政的根基,安排最後勝出的當然就是四阿哥胤禎,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但是他接手的時候,其實朝廷內政是一片混亂的,也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 這個清朝奏摺,堪稱一絕,像一篇寫實日記,頭頭是道
    前段時間,有的網友拿出來了在清代出現的垃圾奏摺的集錦,可以說是已經在網上火了,不少人在微笑過後,不禁想要問一下,那麼清朝工作最好的這兩位皇帝,難道他們身邊圍繞的都是群傻子嗎?我們找出來其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奏摺供大家娛樂一下,我們要說到的這一位,他的名字叫做覺羅滿保,正黃旗人。而根據歷史記載說是雍正對於覺羅滿保以及黃國材的奏摺批閱是最多的,曾經寫了大概有數十萬字。從這裡我們也能夠看出來,這位覺羅滿保應該甚是得皇帝的喜愛了。
  • 古代的飲食文化,除了兩餐制、三餐制 還有四餐制,一起長知識吧
    古人稱主餐為「大食」,此外就是「小食」,這在上古商代時已分得很清楚,從殷墟甲骨卜辭中便發現了相關的記載。在「兩餐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現代人說早上要吃好,古人則認為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朝食質量也是最好的,飯都是現做的熟食,古人之所以稱朝食為「饔」就是這個原因。而第二頓飯「餔食」則大多比較簡單,往往吃朝食剩下的食物,故稱「飧」。
  • 康熙收回臺灣後,收到此人奏摺,建議立刻攻打日本
    直到康熙登上皇位以後,就下定決心要將臺灣給收回來,以此讓全國得到統一,為了完成這件事,他任用了一個將領名叫施琅。施琅以前是臺灣水師非常出色的一位將領,但是在那裡得不到鄭氏家族重用,所以就歸順了清朝。而當時在位的康熙心裡非常清楚,雖然清朝國土面積很大,但卻很難找出一位特別厲害的水師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