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理萬機的康熙皇帝,讓懶惰無處遁形
御乾清門聽政是康熙皇帝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做的事情。在各位官員當面啟奏過政事,並且退下後,批閱奏摺的環節便正式開始了。
都說天子日理萬機,這個說法一點都不為過,康熙皇帝每天批閱奏章,有時甚至達到七八個時辰,御門聽政的第二個環節,便是皇帝與內閣大學士一同處理康熙皇帝事前交代的折本,這項事務是在大臣們退出乾清門之後,立即開始的。各個部門上奏的題奏本章裡面包括上報給皇帝的大小公事和私事。公事用題本,私事就要用奏本,而我們說過的折本也是題奏本章的一種。
通常各位臣子們呈報上來的題奏本章,需要經過內閣學士們的審閱批註上自己的意見,然後交由皇帝決策,但是在這些奏摺之中,有一些題本和奏本皇帝不會明確給出指示,而是把它的一角折起來,留著進一步處理,所以稱之為折本。
皇帝為什麼不給這類奏摺本章批註呢?
通常情況下,這是因為此份題奏本章不符合聖意或者是皇帝認為這件事事關重大,需要和大學士,學士等一起商酌。
那麼都有哪些重要的本章康熙皇帝會折出呢?
讓我們來看兩個例子,康熙20年也就是1681年七月官員王鴻緒參奏朱方旦私下印製邪教書籍,大肆宣揚導致不少宗室人員以及地方文武將官被蠱惑,這件事鬧得十分大。康熙皇帝本人,雖然早有耳聞,但也未能及時查處。地方官員和大小鹽官出於自保,自然不敢參奏,因此,康熙皇帝看了這個題本後,在七月初九是御門時說,王鴻緒所參甚佳,朕故折此本。
康熙21年,也就是1682年正月十八日,吳三桂反叛失敗,反賊彭石亨為清兵所獲後仍然聲稱:即為吳家之臣,即為清朝罪人,應死,則死於四川,綁則綁至京師,何必遷移?這句話的大意是說:我既然是吳家的人,那就是清朝的罪人,死就死在四川,綁就綁到京城,憑什麼讓我跑來跑去,如此囂張的態度讓康熙皇帝在御門時,氣憤的說:深為可惡,故朕昨將一彭石亨部,本已經折票,此當誅人也。就是說皇帝特地把這份奏摺挑了出來,以示懲戒。
再認識了折本之後,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御門聽政的第二個環節——處理折本。當各部院官員退出後,兩位內閣侍讀學士從東階走上,然後把各個部門呈遞上來的奏摺,整理好帶走退下。與此同時,一位滿族的內閣學士捧著盛有皇帝事先交代的折本的匣子,從東階進來。大學士學士隨後,上前並依次排列下跪行禮,負責記錄會議的記注官,則在東面站立等到全員就位後,捧匣的學士將匣子放在桌案上,打開取出折本,然後依次啟奏皇帝。皇帝隨即降旨說出自己的處理意見,等到所有折本都處理好時,大學士便從東面的臺階走下,記注官從西面的臺階走下皇帝起駕回宮,到這裡這一天的御乾清門聽政活動才算全部完畢。
御門處理折本的方式主要是君臣切磋折本的票籤內容及反覆研究處理意見,把票籤的內容,最後確定下來。我們可能會好奇,票籤是什麼呢?票籤又被稱為擬票,因此也被合稱為票擬。清代沿襲明代的制度,大學士們會提前寫下自己對於折本的意見,為皇帝擬好初步答覆的建議,然後在御門處理折本時向皇帝陳述,並對皇帝提出的質詢進行回答。
如果皇帝同意他的票籤,或者經過君臣磋商改票後,皇帝再用硃筆批閱,這是通過票籤處理折本的一般過程。但在軍情緊急的時候,皇帝也會省略這處理折本的第二環節,直接讓大學士們參與之前的朝會討論,比如平定三藩時,雲貴總督周有德認為朝廷之中,內閣臣子也就是大學士們不應當參與。然而,康熙皇帝是這樣答覆的,閣臣原不會議,因軍機緊急,關係重大。故令參與會議,以便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