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與員工流失

2020-12-13 搜狐網

  精益生產與員工流失

  當中國企業開始應用精益生產時,很快就發現員工的高流失率使其效果大打折扣,推行者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來解決精益生產如何適應員工高流失率的狀況。

  ■ 文/餘偉輝

  進入二十一世紀,招工難、流失率高正成為社會和企業日益頭痛的勞動力問題,而與此同時,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在中國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它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然而,當中國企業開始應用精益生產時,很快就發現員工的高流失率使其效果大打折扣:一是影響產線平衡,精益生產要求生產線的每一個工位按照節拍來平衡生產,員工流失勢必對整個產線的平衡產生影響;二是培訓困難,精益生產線對員工有更高的理論和技術要求,因此企業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培訓新員工,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員工的培訓工作更為繁重;三是影響企業文化,員工的頻繁流失使精益文化和改善氛圍難以建立及延續?

  所有這些影響,讓精益生產的推行者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來解決精益生產如何適應員工高流失率的狀況。結合筆者推行精益生產的心得以及和同行交流的經驗,這裡總結一些較為有效的方法和理念。

  一、轉變勞動力觀念

  在中國,勞動力不再是可以隨意揮霍的資源,勞動力已經從過去工廠挑人的買方市場變成工人挑企業的賣方市場,企業要從根本上轉變用工觀念,把員工當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把勞動力看成是長遠的、比機器更為重要的固定成本,要使人力資源得到最大的產出!作為企業,要從過去粗放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轉變為以員工為中心的精益化管理,轉變短期用工思維,從管理理念、方法、激勵、環境、機會、福利等各方面根本上轉變勞動力的觀念。

  二、充分調動員工參與性和創造性

  精益管理的核心在現場,注重員工參與,要充分調動員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引導和激勵員工參與持續改善,通過員工的主動參與,發揮員工的創造性,增強其主人翁感。在傳統的員工管理中,員工往往被排除在參與改善之外,只是被動地執行改善成果或按照標準文件操作,這影響了精益生產的全面推廣和深入發展。

  三、強化精益理念和方法

  很多企業簡單地想到降低流失率就是加工資,事實上,最近幾年企業與地區之間員工的薪水待遇差別已不明顯,員工因為薪水過低而流失的比率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麼高。如果公司的薪資水平與周圍工廠相差不大,員工流失很可能跟公司文化、為員工規劃的職業發展通道、公司管理水平、激勵機制、人文關懷、目標管理、遠景共享等因素有關。 從我所在的公司最近幾年員工流失的原因調查來看,更多的是集中在與精益理念和方法相關的人性化管理、激勵機制、事務參與、團隊精神等等方面。

  ● 精益全員參與:精益生產注重激發員工創造力和全員參與,引導和激勵員工參與精益生產的變革和日常改善,拓展員工的工作範圍,豐富員工的工作內容與生活空間,而不僅僅是單一而枯燥無味的生產線重複作業,讓員工能夠享受到精益生產變革和日常改善的樂趣,員工參與公司的事務越多,越能增強責任感、參與性和成就感,從而提升員工士氣。

  ● 精益提升通道:為員工提供參與改善和公司事務的平臺,使他們在參與精益生產變革與改善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的學習培訓和技能提高,通過對精益事務的參與,為員工創造提高、認可及發展的機會。事實上,很多員工離職都是因為沒有合適的能力提升途徑、才能展現空間和職業發展渠道而尋求其它機會,而精益生產的理念、方法則為員工的需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 精益團隊精神:既然薪水不再是員工流失的關鍵因素,那麼員工對團隊和組織的歸屬感和信賴度就成了影響員工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利用精益生產的團隊績效管理方法(比如團隊改善提案數量、達成產線節拍等),分享團隊目標和組織願景,通過團隊全員參與的良好溝通和積極努力達成團隊的目標,能夠有效培養員工的團隊意識,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四、完善標準化作業

  既然員工流失無法避免,那麼就要想辦法減少員工更換後學習培訓的時間。員工流失後,如何讓補充上來的新員工儘快熟悉該崗位的作業?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加強作業的標準化:

  一方面,所有的作業必須標準化並文件化,標準化的要素應該包括所有與該工位相關的信息,比如作業步驟、作業時間、節拍、標準在制品、操作技巧、注意事項、品質要求等等。標準作業及標準文件越完善,新員工學習的速度就越快。試想如果這些要素只是掌握在員工大腦裡,那麼一旦他們流失,後續員工就無法獲取這些信息,或者要花更長的時間去掌握這些要求。

  另一方面,標準化的要求必須清晰、信息要易懂,確保任何一個新員工都能很容易地通過標準化作業指導書明白相關要素的要求和標準。通過標準化作業,使新員工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該工作的操作,減少損失。

  五、合理設計作業循環

  一個作業員的工作內容以多少為宜?工作內容太少,價值比率低,不經濟,比如設計一個作業循環為5秒,假定取貨1秒,有價值的加工3秒,傳貨1秒,那麼該作業員在一個作業循環中有價值(VA)的比率為3/5=60%。如果增加作業循環的時間,價值比率會提高,但如果一個作業循環的時間太長,就要求單個作業員掌握更多的操作步驟,從而對員工的作業要求也相應提高,新工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熟悉,影響員工流失後的補充人員快速跟上整條生產線的節拍。一般來講,作業循環以多少為宜,依不同行業特點會有所不同,就簡單的手工重複性作業的工位來講,每個人的作業循環在30-90秒之間比較合適。

  六、優化流程,降低對人的依賴

  簡化和優化現有的流程,通過自動化或自化等措施,降低流程作業對人的技能要求和依賴。要簡化現有流程,儘可能減少中斷、回流、交叉、共享等流程,使加工過程清晰、明了。同時,適當採用一些小巧便宜的自動化設備或工具以代替手工作業,降低員工的操作複雜性(但是要避免過分追求昂貴、大型而複雜的設備)。賦予設備以人性化的功能,使之能夠自動識別異常,並且在需要人的幫助以解決異常時能夠自動停下來,實現人機分離,減少機器作業時對人的依賴,對容易出錯的環節儘量採用目視化和防錯措施,以防止和減少員工的無意識差錯,降低流程作業對人的要求。通過優化流程,增加流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減輕對人的技能要求和依賴,可以幫助企業應對員工高流失狀況下頻繁更換新員工的風險,保證品質和效率。

  七、培養多能工

  培養多能工和全能工,使一人能夠操作多臺設備或多個工位(至少每個人都能操作上下三個工位),當某些工位的員工流失後,就可以應用這些多能工快速補充空缺,增加生產安排的彈性。面對當前員工高流失率的現實狀況,企業必須有計劃地實施多能工培訓和儲備,工廠的多能工越多,覆蓋面越大,工廠就有越大的彈性適應人員的增加或減少。企業同時也要建立相應的多能工激勵機制,以激勵員工多能化的需求和動機。

  八、應用細胞生產線,彈性安排生產,少人化作業

  傳統的大量生產方式的生產線習慣於採用定員制的方法設計大而長的高產能生產線,整條生產線的產能很大,人員較多,每個工人只是負責流程中的某一個簡單作業步驟。這種大而長的生產線往往要混合生產很多產品,產品切換頻繁,如果一個工人流失,該崗位就成了制約整條生產線效率的瓶頸。可以利用精益生產的方法,改變傳統大而長的高產能生產線為小而短的細胞生產線,彈性安排生產,實現少人化作業:

  ● 使用便宜小巧、方便移動的設備或工具。

  ● 按照客戶需求,結合工藝路線和作業特點,設計合理生產節拍。

  ● 按照產品工藝流程順序布局生產線,儘可能使用U形生產線,I/O一致。

  ● 依照自化的原則和方法,實現人機分離。

  ● 多能工,每個員工掌握工序路線的全部作業,標準化作業。

  ● 採用非定員制,每個員工順著產品的加工順序和工藝路線依次完成全部工序的作業。比如,U形生產線總共有6個工序(P1,P2 ?P6),按照節拍安排5個人作業,則每個工人按照產品的加工順序依次從P1作業至P6,再回到P1,如此循環。

  按照細胞生產線的作業方式,工人將不再固定於某一個工位,每個人都按照加工順序依次循環作業,每個員工之間不存在上、下工序的關係,員工流失後也不會影響下工序的生產。因此,無論細胞生產線內的員工如何流失,都不會影響產線平衡,而通過生產工時的靈活安排,可以彈性地應對員工流失後造成的產能損失。

  九、解決員工流失後的產線瓶頸

  精益生產按照節拍平衡好後,一旦產線內有員工流失,如果補充新員工上來,必然會在員工流失的工位產生瓶頸,以至影響生產線的整體效率,如何儘快彌補這種瓶頸損失呢?有幾種方法不妨嘗試:

  ● 使用已經培訓好的多能工或全能工來補充流失。

  ● 建立「超市產線」(你可以起任何名字稱呼這條產線,比如「備用生產線」等),「超市產線」的理念是按照正常的標準生產線,建立一條相同的備用生產線服務於若干條正常的生產線,「超市產線」的工位布局、作業要素等均與標準生產線運作一致,所不同的是工位之間的庫存控制可能大於標準生產線,當正常產線有員工流失時,首先從「超市產線」補充熟練度相當的員工至正常產線,以確保正常產線的整體平衡和生產效率不受員工流失影響,而新員工則補充至「超市產線」,「超市產線」的不平衡可以通過庫存的緩衝或彈性的作業時間安排來解決。這種方法對有多條流程相同或相似的細胞生產線非常適合,但前提是必須有多個細胞生產線共享,同時不涉及大型設備,否則,正常產線的效率可能不足以彌補「超市產線」的效率損失。

  ● 增加臨時輔助人員至瓶頸工位以滿足整體產線平衡。當某工位的員工流失後需要補充新員工時,可以根據新員工的熟練度多安排一些臨時輔助員工至瓶頸工位,然後根據新員工熟練度提高的進度逐漸減少臨時人員的數量或投入工時,直到新員工完全達到產線平衡的要求。應用這種方法時要對瓶頸工位增加的臨時輔助人員在不同時段的數量及投入工時做好計劃和控制,避免由於對臨時輔助人員的失控而影響整體效率,尤其不能把臨時人員慢慢固化成永久工位。

  十、加強班組長建設

  作為在生產一線直接與員工打交道的基層管理者,班組長是管理員工流失的最重要的一環,其能力和管理方式是實現員工流失有效管理的最關鍵因素。

  ● 企業的理念和方針(包括精益生產的理念和方法)需要班組長傳達至員工;班組長必須很好地理解企業的理念和方針,並且能準確地予以傳達。

  ● 班組長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對員工的流失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班組長是所有管理層中與員工走得最近的一層,我們不難發現,在同樣的企業、同樣的車間,不同的班組長所管理的生產線其員工流失率有很大的差別。因此,企業要加強對班組長的篩選、培訓、引導和激勵,提高班組長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對員工流失的有效控制。

  ● 企業的員工制度和精益生產方法需要班組長來組織、落實和跟進。沒有班組長有效的基層管理,企業以及精益生產的所有方針、制度和流程都形同虛設;好的班組長,不僅要理解企業的政策方針,還要具備優秀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執行力。

  ● 班組長對精益生產作業技術的理解和熟練程度直接影響新工人學習的進度和達到熟練的速度。班組長首先必須是多能工甚至是整個生產線的全能工,當有新工人補充時,班組長要充當好教練的角色,幫助新員工儘快適應作業要求。

  ● 班組長要學習、掌握精益生產的理念和方法,引導員工進行改善活動,帶動員工的參與性和創造性。

  作者目前在大型美資企業普思電子有限公司(Pulse)擔任精益生產推進室經理。

  編輯 王 黎

(責任編輯:陳天晗)

相關焦點

  • 精益生產 如何應對高員工流失率
    精益生產的理念和方法是建立在員工隊伍穩定基礎上的,國情不同,企業環境不同,如何權變?時下,招工難、流失率高正成為社會和企業日益頭痛的勞動力問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精益生產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然而,企業們在實施精益生產並享受精益生產帶來的效益的時候,卻常常面臨著員工高流失率下的困境。
  • 企業推行精益生產,這些目標你做到了幾個?
    02 降低庫存 精益生產管理是一種追求無庫存生產,或使庫存降低到極小的生產系統。 很多企業出來問題,就責怪員工沒做好,長此以往將會造成員工的流失。然而即使換一批人,問題還是照樣存在。而管理人員則要四處補救,疲於奔命,卻對流程毫無改善。
  • 引進中小企業精益生產管理,你可了解,實施精益生產管理的建議
    精益生產滲透到企業的每一個環節,需要全體員工的參與和推動。為中小企業推行精益生產,建議如下: 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工人的創作熱情,充分利用員工的智慧,也就是把第八大浪費降到最低。 2、生產計劃要儘可能詳細、科學 因為計劃太多肯定會造成庫存和處理的浪費,但科學的計劃也需要在計劃下達前進行詳細的工作,清楚地掌握各部件的生產節奏,然後制定科學的計劃,以便避免現場堆放不必要零件的弊端。
  • 選精益生產培訓or精益設計培訓?精益工廠布局規劃
    選精益生產培訓or精益設計培訓?精益工廠布局規劃傳統布局結構沒有考慮到生產製造過程中的工藝路線的緊密程度和生產組織過程中的流動要求,嚴重製約著企業精益物流的運行和精益製造模式的建立,對企業生產製造現場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現場混亂不堪、物流資源耗費巨大、場地擁擠無序等現象嚴重阻礙了「單件流」的實現,整個製造周期由於傳統的布局結構而無法得到有效改善。
  • 這個精益生產的錯誤,你真的會犯!
    精益生產不意味著大量裁員少人化是體現精益生產是否有效的直觀指標之一,某些企業的精益就成為了成為管理者裁員的煙幕彈,短時間內的節約成本並不能為以後精益生產帶來更大的效益。舉個例子,精益生產的少人化相當於我們日常減肥,減肥的方法有很多,瘋狂裁員的管理做法無異於為了減輕體重截肢,這種殘忍的方法確實能降低體重,但同時有許多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副作用。更何況剩下的員工看到被裁的員工成為精益生產的炮灰,以後誰還會積極參加精益生產的活動?何來持續改善?
  • 柔性化車間的精益生產實施過程
    生產員工68人,高級技術工0人,中級技術工14人,初級技術工50人,車間管理4人。分為2個編制班組,雙倒班制生產作業。公司五大紡織機械產品的主關鍵零件、大型鑄件、高精尺寸零件均在柔性化車間生產加工。柔性化車間共有68名員工,每月完成90萬~120萬生產工分,月人均2萬工分左右,長期以來生產效率偏低,成品不合格率較高,生產任務完成情況常年滯後,成為公司商品不能按時交貨的一大瓶頸。
  • 如何消除精益生產的六種「浪費」?
    精益生產作為一種先進的理念,推動數位化轉型背後的重要支撐思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優秀的企業在這些方面也都是類似的。精益生產的思想一般體現為:方法、系統和文化。關於推進經濟的方法和文化,已經有大量的文章都在介紹了,但是關於體現精益生產思想的系統以及是數位化業務管控系統,這方面的認識還是需要進一步挖掘的。下面結合精益生產思想當中的,幾種浪費的消除,來探討一下,數位化業務管控系統的應對策略。
  • 精益生產20個常見問題,強烈推薦收藏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簡稱「精益」,利用杜絕浪費和無間斷的作業流程──而非分批和排隊等候──的一種生產方式。精益生產是衍生自豐田生產方式的一種管理哲學。中淵科技MES精益製造管理系統,主要指標為:生產周期縮短35%;數據輸入時間縮短36%;在制品減少32%;文書工作減少67%;交貨期縮短22%;不合格產品降低22%;文書丟失減少55%。
  • 工業自動化生產管理的助手:精益生產工具簡析
    但很多企業在導入精益生產過程中,對於精益生產的工具運用存在著理解的偏差及固有管理習慣的阻礙,使精益生產的真諦不能夠為管理人所掌握,致使企業在導入及轉型過程中出現偏離,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變革方向及員工的信心。那麼,精益生產的工具都有哪些?各工具之間是否存在著必然的聯繫?是否掌握了精益生產工具的使用方法就能夠達到精益生產的目的呢? 本文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 精益生產管理具有哪些特點呢
    不知給大家說起精益生產管理都是否熟悉呢,其實精益生產管理就是一種以客戶需求為拉動,和消滅浪費和不斷改善為核心,使企業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成本和運作效益顯著改善的一種全新的生產管理模式。但這種管理模式具有哪些特點呢,下面小編幫大家總結一下相關的知識。
  • 突顯「兩個作用」 抓好精益生產
    陝汽越野車裝配廠裝配車間黨支部牢記「四新」指示,深入貫徹落實「123456雙理念」,把握「黨建引領生產經營」主線,突顯「兩個作用」,積極創建特色化黨支部,激發全員爭當軍車生產排頭兵的熱情,在精益生產、效率提升上持續發力,取得良好效果。
  • 張馳諮詢:是什麼讓企業決定導入精益生產?
    是什麼讓企業決定導入精益生產? 實施精益生產項目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重視在企業內部創建危機氛圍,項目運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導入精益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問題,而問題需要通過營造一種危機氛圍來傳遞給企業內部所有員工。
  • 提升學習:精益生產十大手法
    精益生產對於製造企業的重要性不必多說,無論是最基礎的現場改善,或者是庫存控制、生產計劃管理、流程再造、成本管理、員工素養養成的諸多層面都離不開精益生產的範疇。而在精益生產日積月累的過程中,漸漸形成各種各樣的方法論,閒話少說,直接上乾貨······· 一、 一個不忘 不忘動作經濟原則:即在生產的過程中藥時刻追求是以最少的動作投入,產生最有效率的工作效果。精益生產中定義有三大類22項細則,指導人們如何節約動作、如何提高動作效率。此處不作展開。
  • 精益生產諮詢降低存貨資金有哪幾種方法?
    精益生產諮詢降低存貨資金有哪幾種方法? (一)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與分工 為降低存貨資金,精益生產需要生產、財務、信息、市場等各個部門協調配合,相輔相成。因此需要設置存貨資金綜合管理部門,制定存貨資金管理辦法,審核、監督並考核各部門存貨資金計劃執行情況。
  • 5s管理與精益生產培訓有什麼關係?
    5s管理與精益生產培訓有什麼關係? 5s管理和精益生產培訓都是企業管理方法。那麼,5s管理和精益生產有什麼關聯?5s管理專家介紹如下: 5S管理是以製造業現場管理為核心、以為產品服務為導向。
  • 淺談汽車零部件行業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
    精益生產包含很多方面,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話題,從各方面詳細解析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篇幅,今天我結合汽車線束行業以及基於自身的經驗簡單的做一個介紹和匯總。很多類似問題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發掘改進,減少浪費以及不合理操作導致的不必要的疲勞,員工一旦疲勞品質和效率必然下降,並且當前九零後是員工主力,如何營造一個儘可能舒適良好的環境也是整個製造業需要面對的。5.談談生產物流看板系統。隨著精益生產概念的普及,看板系統越來越多的被運用於大部分工廠中。
  • 案例:精益生產 「智」贏未來
    儲經理表示,成功建設這一複雜項目的關鍵在於實現工廠全價值鏈的精益生產與管理,而博世力士樂作為埃斯頓的長期戰略合作夥伴,對精益生產有著深刻的理解,其精益生產系統經過博世集團全球270多個工廠成功驗證。同時,博世力士樂擁有在中國成功實施工業4.0項目的豐富經驗,可以提供融合工業4.0技術的包含元件、系統、軟體在內的整體解決方案,因此成為埃斯頓工業機器人智能工廠項目合作的不二人選。
  • 精益生產管理的十大工具和實施步驟
    精益生產是當前工業界最佳的一種生產組織體系和方式。精益生產既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所佔用的資源和降低企業管理和運營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生產方式,同時它又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實施精益生產就是決心追求完美的歷程,也是追求卓越的過程,它是支撐個人與企業生命的一種精神力量,也是在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自我滿足的一種境界。
  • 中國製造2025,會徹底拋棄古老的精益生產嗎?
    筆者認為,縱然是中國製造2025成為現實,精益生產模式也仍然是整個製造業的精髓之一。古老的精益生產,有何神奇之處?精益生產從未高頻率地出現在各大高峰論壇,它是日本早期豐田生產模式的總結,逐步體系化、理論化,再推廣至全世界。
  • 從華為總裁辦內部文件看精益生產
    大數據、可視化管理,遠不止生產基地,上至全球供應商的質量控制,下至維修店的故障分析,均在指揮中心的「數字大腦」上可以隨時調取,監控。生產基地的自動化/數位化/智能製造標杆車間,每一臺生產設備、每一位員工,每一件物料,均成為物聯網上的一個數位化、可視化、智能化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