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信都說些啥

2020-12-11 龍脈文化雲

實際上,古人是很有意思的,他們一本正經地耍無賴,卻別有幽默在其中。今天我們不講三國,只講「宋四家」的書信(手札)。

先來說說「宋四家」:

「宋四家」是中國北宋時期四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的合稱。這四個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書法風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稱「宋四家」。

再來一窺他們的書信:

1.蘇軾《一夜帖》(附贈:團茶一餅)

陳季常是蘇軾老長官陳希亮的兒子,這人喜歡研究佛法,因為晚年隱居在黃州、光州之間。這封信中,蘇軾打算託陳季常辦點事:王君前幾天在河邊給我說,要我把黃居寀畫給他還回去,可我昨晚翻箱倒櫃找了一晚上,也沒找見呀,今早在上廁所的路上突然想起半個月前借給曹光州,曹光州這貨,也不知道還回來,是這,你叫王君再等一兩個月,一旦曹光州還給我馬上還給王君。就這樣,蘇軾把王君打發了,他不好意思去說,卻叫陳季常去說,哎,這事你看,陳季常辦還是不辦?不辦的話,老蘇和信一起寄來的團茶怎麼辦?

2.黃庭堅《教審帖》

黃庭堅這人除了字寫得好,詩也寫得嘎嘎好,要不然怎麼成「江西詩派」的領袖呢!他在這封信裡主要吐槽紙:「這紙也太誇張了吧?不過不要緊,寫大字沒問題。」除了吐槽紙太大,他似乎還有點不耐煩:「就這樣吧,先掛了啊,我這有幾個朋友喝酒來了!」

3.米芾《珊瑚帖》《紫金研帖》

米芾本是個「顛」人,可是當一隻四仰八叉的螃蟹躍然信紙上,米芾就有些懷疑好友看不懂了,於是趕緊解釋道:「這是珊瑚!這是珊瑚!這是珊瑚!」

還有一次,米芾和蘇軾久別重逢後,米芾拿出心愛的《八月五日帖》希望蘇軾題跋,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分手的時候,蘇軾想借老米最珍愛的文房「紫金硯」,這可是老米睡覺都要擺在枕頭邊的寶呀,哎,誰叫你是蘇軾呢,借給你吧,但是你要快些還回來!

誰能想到,分手後才一個月,蘇軾這顆巨星就隕落了!走就走吧,誰還能活八千歲呢是不,我年年給你燒紙也沒問題,「可是你怎麼能囑咐你的後代把紫金硯帶入棺材?我這俗物,怎麼敢和您這位清淨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的大師住一起呢?不行,我得趕緊拿回來!」

4.蔡襄《暑熱帖》(附贈:精茶數片)

蔡襄本來是個老實人,就和他寫字一樣,本本分分,渾厚忠直。可老實人老實起來連自己都不好意思。比如說,他在《暑熱帖》中寫道:「這鬼天氣實在是太熱了,所以就沒給你回信。你的心病想必已經好了吧?哈哈哈!」懶得回信就直說嘛,真是,他還會轉移話題得很:「對了,犀牛角做的棋子要多少錢?賣的人要價很高,快幫我看看是不是在坑我。」

相關焦點

  • 古人及第忙些啥
    古傲狂生(深圳) 適逢高考放榜季,媒體上又見熱炒,那麼,古人及第後都忙些啥? 及第是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時及第只用於稱考中進士,中進士可比今天的高考、考研難多了,我們不妨把它放寬一些,中舉、中進士都算及第啦。古人及第後可忙了,從古詩和古典小說裡可知他們主要忙這些事: 誇官。
  • 李華不寫信了是什麼梗啥意思 李華不寫信了含義
    李華不寫信了是什麼意思?小編再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了一條李華不寫信的信息被流傳。想必有小夥伴會納悶李華是誰?為什麼不寫信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李華不寫信了是什麼梗的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
  • 這些小學生跟古人寫信,求教交友方法,還勸李白少喝酒……
    小學生給古人寫的信 記者劉嘉 攝給古人寫信,是該校語文教師萬琦的主意。萬琦說,學校一直重視培養學生誦讀經典的習慣,她也常常向孩子們推薦一些古詩詞、經典篇章,孩子們對經典誦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在誦讀中產生了自己的感受和疑問。萬琦想,何不提供一個渠道,讓孩子們把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寫下來,與古人來個「隔空對話」?
  • 全班「穿越」到南北朝,用文言文給古人寫信!杭州這群初二學生太牛了
    他們為什麼要給古人寫信?文言功底又是怎樣煉成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文暉中學初二語文老師錢小春手裡,因為給古人寫信,正是她上周給學生布置的回家作業。錢老師告訴錢報記者,語文課最近講到了文言文單元,她把兩篇山水小品的課文——《與朱元思書》和《答謝中書書》整合在一起講解,為讓學生鞏固課內知識,活學活用,所以要求他們以謝中書或朱元思的名義,模仿古人寫一封回信。據說,在收到學生的作業時,她和記者的反應一樣:太震驚了!「準確地說,是出乎我意料。
  • 古代情侶相愛時都送些啥禮物?
    你可曾想過,咱們的老祖宗古代人都送個啥? 逢年過節不如劍走偏鋒,送點不一樣的,傳統又有收藏價值,也許妹子會更動心喲~ 2.梳子每天都梳理頭髮也代表著它與你的密切性,代表著白頭偕老。
  • 誰說古人的字都很好看?
    當你認為古人的字都很好看!請先來看幾張從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手寫經卷和書法作品,無論以常規還是非常規的審美眼光來看,這些字跡大概都不能算好看。▲ 五代敦煌寫本《佛說閻羅王授記經》▲ 唐人寫《佛說鬼問目連經》
  • 又一年高考,十年寒窗苦,和古人比我們啥都不是
    又是一年高考來臨,十年寒窗苦是時候看看效果了,我們苦,我們累,希望我們高考完都可以笑。其實我們所吃的苦和古人比起來,真的是大巫見小巫,啥也不是。說到古代,不能不提科舉制,科舉制從隋朝初步成型到宋代完善至清朝衰敗,這個一千多年裡為歷代政權源源不斷的輸送了很多官員,而且還打破了門第之說,不論出身,只論學問。這樣的標準使得中國長期處在尊重學問和讀書人的風尚。
  • 古人寫信有哪些規矩?稱呼、格式絲毫馬虎不得
    寫信對於我們而言,即熟悉又遙遠,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相信很多人不再使用這一原始的通信手段了。在古代,寫信可是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不過,古人寫信規矩多,信件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溝通,而且還處處透著一個「禮」字呢。書信往來,如何稱呼事關禮儀書信的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就用竹簡、木牘、帛等做書寫材料。
  • 古人說「腿軟同房,自取滅亡;肉軟吃涼,雪上加霜」,古人的勸告
    引言古人也是注重養生的,為了讓更多人知曉,甚至流傳出很多養生的俗語。從中醫學角度看,這些養生的俗語其實有些道理。而且這些俗語流傳度比較廣,現如今在很多農村地區,依舊能夠聽到這俗語。比如這一句:腿軟同房,自取滅亡;肉軟吃涼,雪上加霜。很多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 俗語「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啥意思?古人說得有理嗎
    今天就和大家來說一說「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要想弄懂這句話,你必須知道八月十五這個節日和正月十五這個節日。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國國民最在乎的日子之一。中秋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周禮》,但是中秋節這個節日卻在唐朝才出現,直到宋朝以後,這個節日才算是廣泛流行起來。中秋節這一天,民間都是講究一個團圓美滿,如果人們回不了家,基本都會借著月亮寄託思鄉之情。
  • 古人在下雪天都做些什麼?爬泰山你受得了嗎?
    前段時間,北方很多地方都下起了雪,果不其然,雪成功登頂成為「頂流」,每天N個熱搜,朋友圈中也到處都是它的身影。先是東北人秀「請全國人民看雪」,再是北方人秀他們需要帶醫療包的打雪仗,南方人看著只能流下羨慕的淚水。
  • 由「寫信必讀」想到的
    《廣注寫信必讀目錄》,鉛印、4孔、32開、60頁,由上海世界書局於1927年印行。作為一冊專講書信如何寫的應用文範本,《廣注寫信必讀目錄》分類極為詳盡,共分「家書」「貿易」「問候」「請託」「求懇」「短札」「閨閣」「慶慰」「尺牘碎錦」「契據」等十類。
  • 五十知天命,都知道了些啥?
    忙了這麼多年,你忙了些啥?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在瞎忙,做一些無用功。很多美好的時光,被白白浪費了,錯過了。人到五十,真的該放下了,凡事量力而行,別瞎折騰了。2、天天說累,累啥?人到中年,真的好累,最累是心累。
  • 古人喝酒划拳時都愛吆喝,五魁首啊、六六六,這些到底都啥意思?
    縱觀歷史,「酒」在古代中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可以說酒文化貫穿了我們古代社會發展的整個流程,在古代只要稍微有點知識水平的文人,都喜歡在酒上面做文章,更不用說唐宋時期的各大詩人詞人了。就比如李白,在當時號稱千杯不醉,杜甫用一句「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說盡了我們詩仙李白對酒的喜愛,更不用說他自己喝酒所作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可謂流傳千年。可以見得,酒這玩意對古人的吸引到底有多大,無論好事壞事,古人都喜歡喝酒,畢竟「一醉解千愁」嘛。
  • 古人講:「茶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啥意思?老祖宗說的有理嗎?
    古人講:「茶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啥意思?老祖宗說的有理嗎?茶為雅士飲,酒為豪傑品,茶和酒作為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兩種飲料,在古人的生活當中,這二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歡之處是清茶,濁酒一杯千萬裡,相見何處是天涯?
  • 俗語:「男凹女凸,不寡就孤」,啥意思?古人說的有道理?
    俗語:「男凹女凸,不寡就孤」,啥意思?古人說的有道理?老話說得好,人生就像碗!不論是粗茶淡飯還是山珍海味,都得容納。其實文化何嘗不是如此,自古及今,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高雅的經典之作,既源於現實生活,但又高於生活。
  • 金庸是如何寫信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李軍門勳鑑:今晨遊湖,邂逅令寵,知為軍門眷愛,謹邀駕敝處,恭加款待。專此奉聞。紅花會會主陳家洛拜上。(書劍第九回)古人寫信、為文,講究含蓄、避諱,管打敗仗叫打獵,徽欽二帝被擒往金國腹地,乃是奇恥大辱,大臣、文人卻說他們「北狩」去了。
  • 為啥要給他寫信
    寫信學生的文言文功底又是怎麼練出來的?  為了學好兩篇古文  語文老師布置了特殊作業  這些寫給古人的信,其實是學生們交的作業。布置這道作業的,是文暉中學初二語文老師錢小春。錢老師說,初二的語文課最近講到了文言文單元,她把兩篇山水小品的課文——《與朱元思書》和《答謝中書書》合在一起講解。
  • 聽說,古人都是酒瘋子?
    中國酒文化確實源遠流長,製酒技術也的確精湛,只是人家古人根本不像爺爺說的那樣,每個人都嗜酒如命。相反,很多朝代製酒技術雖很成熟,但古人在飲酒問題上,卻似更懂得節制。很多古人對於酒,不僅克制有度,甚至為此制定了嚴律,以誠告後人,酒這東西有時真不是個玩意兒!喝它一丁點也許有滋補身體,活血化瘀之功效。但一旦喝過頭,麻煩就大了。
  • 中秋節這天 古人都幹啥
    中秋節這天 古人都幹啥 2020-09-30 18:20:00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