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村敬老院 如何煥發新活力?
安徽省將農村敬老院建設、運行維護納入民生工程,對保障農村特困老人基本生活權益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農村敬老院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資源閒置、管理機制不順等問題——
● 「敬老院顯得空空蕩蕩、了無生氣,這麼多床位就幾個人住,實在浪費。 」 ——合肥市民左女士
● 「敬老院開辦已有近10年,受資金制約,他們只能勉強支撐,無力更新硬體設施和聘用專業醫護人員。 」 ——合肥市一農村敬老院負責人許先生
床位空置多設施不健全
最近,合肥市民左女士決定把年邁的父親從鄉下敬老院接回家。這家能容納30個床位的敬老院,只住了不到10人。「敬老院顯得空空蕩蕩、了無生氣,這麼多床位就幾個人住,實在浪費。 」對這家敬老院的未來,左女士並不看好。
省老齡辦發布的《安徽省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2016)》中顯示,我省農村老年人口862.76萬人,佔老年人口總數的78.68%。我省將從2046年開始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比全國平均水平提前5年。據省民政廳的調研數據顯示,我省現有農村特困人員40.3萬人,農村敬老院床位已達27.7萬張,但集中供養對象只有9.8萬人,集中供養率僅24.3%,床位利用率38.8%,這意味著尚有近18萬張床位處於閒置狀態,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社會效益。
除了閒置率高,部分敬老院的設施條件也不容樂觀。 7月4日,記者來到合肥市肥東縣一家敬老院,看見5位老人擠在一間15平方米的房內,床挨著床,老人行走十分不便,甚至有的床頭呼叫器都失靈了。天氣炎熱,房間裡並沒有開空調。 「空調噪音大,製冷效果差,不如不開,扇扇子得了。 」70多歲的王奶奶說。
記者發現,該敬老院廁所沒有安裝方便老人行動的扶手,地磚也很滑,存在安全隱患。還有老人抱怨,護工只會做飯、清潔等工作,不具備診斷、理療等專業能力,老人們萬一有個頭疼腦熱,還要自己想辦法去醫院。對此,院方負責人許先生解釋,敬老院開辦已有近10年,受資金制約,他們只能勉強支撐,無力更新硬體設施和聘用專業醫護人員。
● 「母親覺得自己不是孤寡老人,住養老院很沒面子,怕被別人誤解。 」——黃山市民洪先生
● 「目前農村敬老院入住率偏低的現象較為突出,有的鄉鎮敬老院僅幾位老人入住,而運轉成本卻基本不變。 」——祁門縣民生辦主任鄭忠
觀念跟不上機制不科學
這幾天,黃山市民洪先生正為母親的養老問題發愁。他和兄弟姐妹長期在外地工作,80多歲的老母親獨自在老家祁門縣平裡鎮生活,讓子女很不放心。 「她過不慣城市生活,不願意給我們增加負擔。 」洪先生坦言,鎮上的養老院老人不想去,母親覺得自己不是孤寡老人,住養老院很沒面子,怕被別人誤解。
「我有手有腳,住在自己家多好,為啥要去養老院呢?」祁門縣溶口鄉溶口村鄭大爺的觀點,在農村老人中很具有代表性。據黃山學院文學院教授郭宏斌分析,受「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影響,一些農村老人不願意住進養老機構;有些人覺得,在家自理生活花費更少,不會增加負擔;還有些人不習慣集體生活,覺得沒有在家自由。
入住率不高,運營成本卻不低。祁門縣民生辦主任鄭忠告訴記者,目前農村敬老院入住率偏低的現象較為突出,該縣有的鄉鎮敬老院僅幾位老人入住,而運轉成本卻基本不變。受飯菜口味、管理模式和人際交往等原因影響,能自理的農村五保老人也儘量選擇不去敬老院生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鄭忠坦言。
管理機制僵化和資金投入不足,也制約了農村敬老院發展。記者採訪中了解到,農村敬老院大部分是公辦性質,所有支出都由鄉鎮政府承擔。由於其公益屬性,敬老院優先安排年紀大、無子女或能自理的當地五保戶入住,很少或者根本不接收其他老人。而更該得到照顧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後,農村敬老院就要相應增加人手、增添硬體設施,但一些鄉鎮政府財力有限,難以對敬老院加大投入,結果造成寧願床位閒置,也不肯擴大「客源」。
● 「山王鎮敬老院果斷改革,探路公建民營方式,推動傳統敬老院轉型升級,不僅接納五保老人,也吸收失能、半失能老人及留守老人。 」 ——淮南市八公山區山王鎮敬老院院長蔡茂
● 「相關部門應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養老服務供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養老市場,吸引專業服務人員提供養老服務,提升農村敬老院的管理服務水平。 」 ——安徽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王雲飛
改革「一子落」資源「滿盤活」
7月5日中午,淮南市八公山區山王鎮敬老院內,幾位老人午飯後正在散步。該院有70多位老人入住,年齡從70多歲到近百歲不等,其中包括10多位五保老人。
山王鎮敬老院院長蔡茂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五保老人越來越少,一些公辦敬老院隨之出現床位閒置等問題。為此,山王鎮敬老院果斷改革,探路公建民營方式,推動傳統敬老院轉型升級,不僅接納五保老人,也吸收失能、半失能老人及留守老人。目前,該敬老院按自理型、半自理型和護理型3檔收費,價格分別為每月1000元、1600元和2080元。
通過「公建民營」,敬老院由政府投資建設,民間機構自行運營,在收住五保老人的同時,也向社會其他普通老人開放。蔡茂表示,只有以改革的思維,大膽吸納民間資本投入,方能有效促進農村敬老院管理服務升級。
「農村敬老院實行公建民營模式,是國家提倡的方式,符合未來農村養老發展趨勢。 」鄭忠認為,由於設施優良、服務周到,城市公辦敬老院往往一床難求。而農村敬老院空氣環境好,整體生活節奏慢,也具有自己的優勢。有需求的城市老人,可以考慮到一些交通便利的農村敬老院生活。鄭忠建議,鄉鎮政府和農村敬老院應加大宣傳力度,做好對符合入住條件的老人的摸底工作,及時滿足老人入住需要。此外,農村敬老院可相應打造「養生+養老」模式,滿足多樣化需求。
「相關部門應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養老服務供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養老市場,吸引專業服務人員提供養老服務,提升農村敬老院的管理服務水平。 」安徽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王雲飛認為。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將在優先滿足特困人員供養需求前提下,利用閒置供養能力,推行公建民營、委託管理等運營模式,盤活存量資源,開展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此外,我省將改革敬老院管理和運營體制,謀劃設立區域性中心敬老院,統籌調配供養資源,鄉鎮按照入住人員情況,承擔區域性中心敬老院部分費用,提升敬老院總體運行質量和服務水平。(記者 殷驍、李浩)
·得失談·
雙管齊下解難題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加快推進具備向社會提供養老服務條件的公辦養老機構轉制為企業或開展公建民營,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全面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推動養老機構提質增效,為老人創造幸福的晚年生活,離不開政府和市場「兩隻手」共同發揮作用。
城市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農村敬老院床位卻大量空置。供不應求、供過於求並存,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資源配置不合理。比如,不少公辦養老機構缺乏對老年人統一、規範的入住標準審核,把健康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料混在一起,一定程度上造成養老資源浪費。多數養老機構認為,只要解決老年人的吃穿住問題就可以了,較少從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出發,導致養老機構服務同質化。此外,一些機構缺乏個性化、親情化的管理理念,不僅沒有滿足老人的真正需求,還造成老年群體對公辦機構養老的刻板印象。解決這些問題,既要政府積極作為,更要市場有效作用,才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任何一個行業要實現持續發展,都離不開市場這隻「無形之手」的引導。養老服務業也不例外。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只要市場能做好的,儘量由市場去做;凡是能利用市場機制的,儘量引入市場機制。對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申請興辦養老機構,應進一步放寬準入條件,落實好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投融資、稅費、土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充分利用供求、價格、競爭和風險等市場機制,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養老供給體系。藉助市場激勵作用,提高供給效率,培育形成可以滿足老人不同需求的多種養老服務機構,切實彌補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的難題。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有形之手」在養老服務領域看得見、用得好。養老服務具有公共屬性,政府應切實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促進養老資源在城鄉和區域之間均衡配置,滿足更多老年人對晚年美好生活的嚮往。應根據養老服務的發展需要,完善制度設計和規劃體系,打破形形色色的「玻璃門」「彈簧門」,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要當好養老市場運行的裁判員,糾正不合理、不合法的市場行為,彌補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等問題,確保養老服務市場健康運行。
最美桑榆景,人間重晚晴。為老人提供有品質、有溫度的日常生活服務,構築幸福養老家園,需要政府和市場協同配合,也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積極參與。 「常懷敬老之心,常揚尊老之德,常興助老之風,常做為老之事」,才能讓每個老人安享最美「夕陽紅」。(柳文)
·面對面·
盤活閒置資源打造養老樂園
農村敬老院入住率低的原因有哪些?盤活農村敬老院可採取哪些措施?記者就此採訪相關專家——
對話人:省人大代表謝瓊
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吳樹新
記者:農村敬老院入住率低的原因何在?
謝瓊:農村敬老院原本是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機構。一方面,隨著近年來農村五保老人數量減少,農村敬老院入住率相應出現下降,造成不少床位閒置;另一方面,由於後續投入不足,農村敬老院缺乏運營經費,在設施維修、日常管理方面跟不上,養老服務質量下降,使得很多老人不願意入住。
吳樹新:農村敬老院入住率低存在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原因。主觀方面,受習俗影響,老人雖然生活較困難,卻情願在家而不願意入住敬老院,寧可獨居也不願與別人一起生活;客觀方面,由於政策和財力支持不夠,資金匱乏、供養標準低,敬老院基礎設施陳舊落後,一些生活必需品欠缺,加上管理不善、護理人員不足、文化生活欠缺等,使得老人生活質量不高,敬老院入住率自然低。
記者:提升農村敬老院的利用效率,有什麼現實意義?
吳樹新: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是民生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農村敬老院建設,提高集中供養能力和服務水平,是改善當前農村分散供養五保對象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的重要途徑,也是黨和政府對社會最弱勢群體關懷的體現。可以說,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也是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記者:盤活農村敬老院,有何意見建議?
謝瓊:盤活農村敬老院,要走社會化的路子。隨著老齡化社會來臨,人們的養老需求越來越強烈,農村敬老院要向有需求的老人開放,不能僅僅停留在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的層面上。要引入社會力量,採取公辦民營方式,增加投入,強化管理,提升軟硬體水平,在滿足五保老人集中供養需求的基礎上,兼顧市場效益,吸引更多有需求的老人入住。
吳樹新:提高敬老院入住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政策和相關法規的宣傳。對分散供養五保對象進行溝通引導,通過組織參觀、體驗、交流等活動,讓他們早日加入到集中供養的行列中來。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要積極爭取民生工程財力和政策的支持,加快新建和改擴建標準化鄉鎮敬老院,建成內部設施齊全、管理規範、五保對象滿意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服務體系。三是注重文化建設,豐富老人精神生活。在敬老院裡可以組織開展一些適合老人特點的文娛活動,聯繫志願者、有關單位和社會團體等,到敬老院開展演出聯歡活動,切實滿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老人生活質量。(記者 範孝東)
·微話題·
7月6日,本報法人微博發布微話題「農村敬老院,如何盤活閒置資源? 」引發網友關注——
@一碗涼粉:農村空巢老人多,缺人照顧。升級農村敬老院的服務,對農村老人以及老人家屬都是福音。
@訟師老馬:在不改變公益性質,滿足農村五保對象需求的情況下,通過「公建民營」等形式,將閒置床位交由民營團體運營,開展養老服務。政府由養老服務提供者轉為監管者,改變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形,把主要精力放在督促養老機構提升服務水平上。
@ω杺誑嘢ming:由於我國老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選擇去養老機構生活。因此,不解決觀念層面的問題,恐怕很難徹底改變農村敬老院入住率低的現狀。
@東山謝氏:公建民營是可行,就怕收費太任性。政府有必要制定不同服務級別的收費標準。同時,對敬老院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等問題,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
@中年girl秀然:要引入市場機制,用市場手段來解決問題,一味投入資金興建養老院,這種粗放式的公共投入很難解決根本問題。
@夢想或憂傷:既需政府創新機制、加大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也要社會力量的積極配合。政府資金、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形成合力,才能緩解農村老人的空巢之痛。 (記者 許忠德 整理)
(責編:關飛、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