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量化研究範式和質性研究範式之間分歧的根源,在於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複雜性。相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社會本體更為複雜,依靠單一方法無法完全揭示社會的奧秘。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研究者秉持一種多元主義的態度可能更加有用。面對這些方法之間的爭議,更有意義的做法是擺脫認識論和方法論「純正性」的束縛,採用多元主義的態度,拒絕方法濫用、方法歧視等,始終緊扣研究對象的特性與研究目標,才可以正確選擇和科學使用這些研究方法。
關鍵詞: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多元主義/質性研究/量化研究
作者簡介:李建民,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一、關於兩種研究方法的爭論及新進展
在社會科學領域,關於研究方法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20世紀8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研究方法論之爭影響甚著,並擴展和波及整個世界。方法論多元主義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①在中國,關於研究方法也有多次爭論,且最近幾年,這一爭論有愈演愈烈之勢。
較早的爭論主要解決了對概念和定義的分歧。經過爭論,關於質性研究,國內學者基本上認同陳向明的定義,即以研究者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研究,主要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②量化研究是指運用統計學、數學或計算機技術對可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系統性的實證研究,或者可以把量化研究定義為:通過把研究對象的結構特徵轉變為可測量的變量,運用統計分析技術、數學模型揭示各變量之間真實關係和事物本質屬性及驗證理論和假設的研究活動。③
其後的爭論主要集中於兩種方法的特點及優劣之爭。沃野等人認為,無論是質性研究還是量化研究,都有各自的認識論和方法論、④研究程序、數據收集方法、敘述方式和具體分析工具。蔣逸民區分了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在哲學基礎、研究目的、研究路徑、表現形式、主觀性成分等方面的差異,⑤卜衛則從研究觀點、研究環境、研究策略、研究類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五個方面討論了二者的不同,⑥這些差別構成了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各自的特點。另一方面,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得這兩種研究範式的應用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
但最近的爭論顯示,無論是在對研究對象的認識上還是在方法論上,質性研究一方和量化研究一方在一些問題上仍然缺乏共識。
一種爭論是,中國社會的特性適合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去研究。有學者提出,質性研究在中國社會興盛有其歷史和問題的根植性。「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的西方社會學之所以會以量化的經驗實證取向為主導,這主要根植於美國現代社會的均質性特點」,「質性研究在中國社會的生命力根植於中國社會高度的反均質性」。⑦這種說法引起了針鋒相對的回應。「中國社會複雜性不適合均質方法的觀點,幾乎可以斷定是對當代計量方法過於陌生而導致的誤讀」。⑧
質性研究一方批評量化研究一方「缺乏人文學養和對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會使一切基於中國的量化研究降格為對西方學術的機械複製與模仿」,而量化研究一方批評質性研究一方「無力與世界進行學術對話,轉身逃避到古典文獻的某個角落來自我神聖化」。應該說,這兩種批評都著眼有偏,有「加深成見的危險」。⑨
關於兩種方法是否融合,有學者認為,人文和科學方法本質上有不可兼併之處。兼容可以是個人期許,但作為學科,不一定有這種絕對的需求。⑩
那麼,在方法層面,兩種方法是否只能割裂?再向上追溯,以上種種爭論反映了什麼樣的認識論或者方法論層面的差異?
二、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複雜性和多元主義的態度
質性研究範式與量化研究範式之爭的根源,在於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複雜性。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有著各種明顯區別,(11)其中最根本的區別是研究對象的不同,自然科學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和變化規律,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和人類社會。換言之,社會科學家與自然科學家面對著兩把完全不同的鎖,自然科學家的任務是打開「上帝之鎖」,而社會科學家的任務則是打開「人類眾生之鎖」。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更為複雜多變,這源於構成社會的個體本身所具有的深刻的複雜性。
第一,人的多重存在方式。每一個人都具有多重屬性,包括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12)也有學者把人的屬性劃分為生理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13)人的多重屬性非彼此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人是自然、社會和精神「三位一體」的存在,(14)這種存在方式決定了人及其行為的複雜性。
第二,人的多維存在空間。自然物質的存在狀態取決於物質屬性及其所處的物理環境(溫度、溼度、壓力等),也就是說,只要在相同的物理環境中,同類物質就會呈現相同的形態。而人類的存在方式更為複雜,一個人通常是身處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如城市)和社會環境(包括經濟、技術、社會、文化和制度等)的三維空間。一個人的社會存在取決於這三維空間的結構形態,以及他在這個結構形態中所處的位置(地位)。在這個意義上講,社會是每一個人基於其所處三維空間中的位置建構起來的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系統。三維空間結構形態和位置關係對人的行為都具有重要影響,也是導致人們行為差異的重要原因。
第三,人類的掩飾傾向。一個人的言行、表露的情緒是否反映了其內心的真正動機和真實感受?事實上,人的內心世界難以觀察,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有一種隱藏自己真正目的和真實感受的傾向,甚至以假象隱藏真實動機,這種掩飾傾向使得社會科學研究面對著與自然科學完全不同的困難。
第四,人的行為的不確定性。某些社會科學領域,為了研究的需要,常常對人性做出假設,(15)例如,假設人是具有理性的(即使是有限理性),一般都有可循的行動邏輯,尤其是當人們把社會規範和道德倫理內化(如宗教信仰)或感受到的約束(如制度規制)和激勵(如經濟利益)足夠大時,人們的行為就顯現出程式化,大量的正式社會規範造就了高度的規律性。(16)但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行為還常常表現出不確定性,(17)有一些人經常會做出非理性行為,或者有違社會規範的行為,還有一些人會出現偶然性的行為,這些行為很難歸入研究者們提出的人性假設和行為模式。這也增加了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複雜性。
人和人的行為如是,由人與人結成的社會和由人的行為聚合而成的社會現象也就更為複雜。研究對象越複雜,對其進行邏輯解析和意義闡釋的難度就越高,對揭示因果關係的研究任務的挑戰就越大,在本體論上和認識論上就越難以達成統一。
在認識論層面,社會科學也具有相當的複雜性。在自然科學領域,認識論的變革有一條非常清晰的軌跡,具有遞進性、融合性和唯一性,最終都能得到科學家們的一致認同,並會帶來自然科學的飛躍式發展;社會科學則不同,在任何時代都有多種認識論同時並存且具有排他性,始終未能建立一套得到普遍接受的認識論,而是存在大量的分歧。(18)社會科學研究的不僅是一個客觀世界,同時也是一個主觀世界,或者說是一個具有主觀內核的客觀世界,當主觀活動面對主觀世界(或客觀世界的主觀內核)時,就會出現很多可能性,這或許就是認識論之惑產生的原因,也或許就是社會科學沒有發現「絕對真理」的原因。歧見和爭論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常態,不同的認識論都有各自認識世界的概念體系和解釋世界的話語體系,如量化研究方法秉承客觀主義的本體論和實證主義的認識論,而質性研究方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則具有鮮明的建構主義和解釋主義特徵。(19)即使針對同一個社會現象,秉承不同認識論的研究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即使得到相同的結果,也可能會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釋。因此,在很多情況下,重要的不是研究者做出了怎樣的解釋,而是人們是否會接受這樣的解釋,或者願意接受哪種解釋。這種狀況不僅給社會科學研究者造成很多困惑,也經常使社會問題研究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