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我們地球最親近的鄰居,細說月球的特徵和故事

2020-12-18 小雷天天講科學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小雷,歡迎閱讀我的科學文章,喜歡的可以關注我。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地球的唯一一顆衛星月球,我們熟悉的月亮在我們國家的神話傳說中,月球一直都是一個讓人們寄託美好願望的對象,在古老的傳說中,美麗的嫦娥仙子和可愛的玉兔一起居住在月球上的廣寒宮裡,就連中國象徵著團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也與月球有關。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的習俗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

跟月球相關的詩句也有很多,比如說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人們對於月球還真是深深的喜愛呢。月球雖然是遼闊的太空中住的離我們最近的鄰居,可是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也足足有38萬公裡,這可是比北京到上海的距離還要多出380倍。但是作為地球近鄰的月球,可要比地球小得多了,地球的肚子裡可以放得下足足49個月球。

如果有一個足夠大的天平在其中一邊放上一個地球,那麼要在另一邊放上81個月球才能讓天平平衡。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月亮並不是一個純白色的圓盤,也是影片裡常常看到的黃色,而是有的地方很亮,有的地方又有一些暗。這實際上是月球表面的地形高低不平所導致的,明亮的部分是一些高地和山脈,我們把它們叫做月路。而比較暗的部分是月球上廣闊的平原,亮度只有嶽麓部分的一半,我們把它們叫做月海。

不過雖然名字叫月海,但是裡面可是沒有一滴水的。月球的引力特別小,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體重,60公斤的人在月球上就像是只有十公斤一樣,做什麼都像是在騰雲駕霧,隨便一跳就能跳出幾米高。在這樣的條件下月球的表面就不能像地球一樣保存住空氣,也保存不住水。月球上還有許多環形山,是由繞著太陽運動的小天體撞擊形成的,大多數環形山的名字都是為了紀念一些偉大的科學家。這裡的人有五個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分別是萬戶、張衡、祖衝之、郭守敬,還有石申。

就像地球一邊自轉,一邊繞著太陽公轉一樣,月球也會一邊自轉,一邊繞著地球公轉,而且因為月球自己不會發光,只能反射太陽發出的光,所以月球在繞著地球轉到不同的位置的時候,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月亮也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是月牙,有的時候又變成了滿月。有趣的是月球繞著地球公轉一圈所需要的時間,和自己自轉一圈所需要的時間是一樣的,於是我們永遠都只能看到月球正對著我們的這一面。

和觀測夜空中其它的小星星們不一樣,對月球的觀測非常的簡單方便,大家可以在網上找到一張月球表面的地圖,然後找一個滿月的夜晚抬起頭來就能看見月球表面上的月海和環形山。如果有一架天文望遠鏡那就更好了,對照著月球的地圖認識一下月球的表面,是不是比看地球的地圖更有趣呢?那麼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小編的文章可以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科學小知識,有什麼想法也可以在評論區評論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歡迎關注哦!

相關焦點

  •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鄰居,但我們對她的了解真的足夠多嗎?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鄰居,但我們對她的了解真的足夠多嗎?雖然地球的無大氣層衛星是太空船第一個探索的行星際天體,也是太空人唯一造訪過的天體,但科學家對其歷史、組成和內部構造仍然有許多未解的疑問。近年來,研究人員呼籲對月球重新展開探索。歐洲太空總署和日本正計畫送探測器上月球軌道,而美國航天局(NASA)正考慮派遣無人太空船在月球的遠地面登陸。藉由研究月球,這些任務也將揭露內太陽系所有固態行星的歷史,包括水星、金星、火星,以及最重要的地球。因為月球表面在過去的30億年間幾乎未有任何改變,它將是我們了解內行星形成和演化之鑰。
  • 為什麼我們地球的衛星叫月球?
    從第一個人類抬頭仰望星空並注意到了頭頂上那個明亮閃著光的球體開始,人們就為月球而著迷。在過去,出生率,地球的潮汐運作,人類的行為舉止,睡眠質量,甚至是秩序都和月球聯繫在了一起。即使其中有些並不會被月球所影響,但是月球仍促進了我們全球人民集體意識。它同時也是極為美麗的。
  • 地球和月球教會我們育兒
    同步是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關鍵,在時光中呈現 。 ——春蠶媽媽 BBC有個著名的紀錄片《宇宙》,講述了太陽系、銀河系起源和現狀,生命和物質。推薦給孩子和爸爸媽媽看看,不僅是宇宙的渺小,事物的起源和毀滅似乎都有相同的邏輯和經驗。
  • 月球上看太陽和地球的運動,與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的運動一樣嗎?
    今天,我們就從地球的自轉開始說起,來聊聊天體的運動以及天體的視運動。地球的運動十分複雜,其中最基本的運動包括圍繞著地軸的「自轉運動」和圍繞著太陽(實際上上太陽和地球的公共質量中心)的「公轉運動」。地球自轉一圈,也就是一天的時間,我們也就會經歷一次晝夜交替(除極晝和極夜地區之外)。但是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幾乎感受不到地球的轉動,不過只要我們抬頭看看天上的天體,每天太陽、月球以及其他星星的東升西落現象,都是地球自轉而產生的。我們把我們肉眼看到的天體運動情況,稱為天體的「視運動」。
  • 重返月球,今天我們講一個前傳故事
    在嫦娥五號即將回到地球懷抱之際,我們也將陸續開始推送系列文章,講述人類與月球之間的互動。今天要講述一個前傳故事。我邀請的科學顧問,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焦維新。焦教授是研究太陽系行星的專家,他曾經在2001年中國第三次探月研討會上,首次正式提出:以「嫦娥」,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的名稱。
  • 沒有液態水和氧氣的月球正在生鏽,科學家:可能是地球造成的!
    鐵鏽,也叫氧化鐵,是鐵暴露於水和氧氣中形成的一種紅色化合物。鐵鏽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地球上一些大峽谷的巖石也會因氧化鐵而呈現紅色。而在太陽系八大行星裡,唯有火星是顆「紅色星球」。因為火星表面含有許多氧化鐵,因此讓星球表面顏色偏橘紅色。
  • 月球和地球哪個年齡大?為什麼月球體積只有地球的五十分之一?
    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的成員。主流的天文學觀點認為,太陽系形成於45.7億年前,地球的年齡為45.5±0.7億年。然而,關於月球形成的時間,卻一直存在爭論。有一種觀點認為,月球誕生於太陽系形成後1.5億年。
  • 如果說月球是地球的一部分,月球有大量的氦3,地球為什麼沒有?
    月球撞擊說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是地球被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衝擊產生的碎片形成,不過此假說還沒最終確定。月球和地球氦-3含量的差別,是磁場和大氣的差別。由於太陽活動,包含氦-3的太陽風可以吹向地球和月球,太陽中形成的氦-3也是帶電粒子,地球擁有大氣層和磁場,磁場可以偏轉帶電粒子,大氣氣體分子可以和帶電粒子作用,使得到達地面的氦-3就少了。不僅月球,臨近太陽的水星也含有較為豐富的氦-3。不過也由於氦-3來自於太陽風,也使得它們分散於月塵和地球表面,儘管月球蘊含著比地球更多的氦-3,採集依然是很困難的。
  • 月球是否比我們所認為的更年長?
    這個名叫『從鉿鎢系統學中推斷的早期月亮形成』被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在1969年7月21日,人類在另一個星球上邁出了第一步。在月球表面上的幾個小時內,阿波羅11的太空人們收集了21.55千克(47.5磅)的樣本,並將其帶回了地球。大約50年後,這些樣本仍然在讓我們清楚早期的太陽系的關鍵活動,以及地月系統的歷史。
  • 地球到月球多少光年?
    從地球到月球要多少光年?光年什麼意思?從字面上來看,光年就是指光運動一年的時間, 9.460×10 千米。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如果還要用光年來計算的話其實顯得有點大材小用了。但是我們可以用太陽系中的天體來直觀感覺一下天體的距離。
  • 可愛的月球和太陽,究竟該不該擁有自己的專有姓名?
    我們應該如何書寫地球最近的天體鄰居的名字? 當提及是地球的衛星月球時,採用大寫的「月球」;否則,書寫小寫的「月亮」(例如,「地球的衛星月球軌道,」「木星的衛星」)。當提及地球上的太陽而不是其他行星上的太陽時,採用大寫的太陽。不將「太陽系」和「宇宙」進行大寫化。另一個注意用法:「地球」,作為這個星球的名字時,不使用定冠詞「the」;你也不用寫「the 海王星」或者「the 金星」。
  • 你知道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嗎?
    月球作為近地衛星,則是夜空中最耀眼的存在。人類為它創作了無數的詩歌故事,流傳至今;因為它與人類的密切關聯制定了周詳的曆法,輔助生產;甚至嘗試用各種科技發明登上月球進行探索,終至成功。你有沒有想過,人類的未來究竟要往何處去?廣袤的宇宙中我們是否永恆孤獨?科學與幻想究竟有沒有終結?
  • 關於地球的8個故事
    月球不僅僅是我們夜晚在天空中看見的一個巨大的亮光,他也是我們地球最近的宇宙鄰居, 根據最新的理論,月球的形成是在大約45億年前,那時的太陽系剛形成不久
  • 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差不多大,那從月球上看地球也一樣大嗎?
    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陪伴地球有數十億年了,可以說它參與了地球生態的形成,參與了地球生命的誕生和進化演化。古時候的人們對於月球基本是沒有什麼認知的,那個時候的人們看到天上的月亮跟太陽差不多大,會錯誤地認為太陽也只有月球那麼大。
  • 這才是月球背面真實的樣子!中國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背面照片
    月球是地球的鄰居,人類對這個鄰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對它感到熟悉是因為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人類使用普通的望遠鏡就可以把它看得清清楚楚,對它的外形、運行規律、對地球的影響等都非常清楚;為什麼又對它感到陌生呢?
  • 月球與地球有重力和引力差,登月的太空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筆者:三體-小遙上個世紀中期,在冷戰的背景下,美蘇兩國展開了軍事、經濟等方面的較量,飛出地球同樣成為他們的主要目標,人類正式進入了太空時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月球都是人類探索和研究的重點。面對複雜的宇宙,這裡是人類的第二站,同時也成為除了地球之外,第一個留下人類腳印的星球。因此,每當火箭發射升空,無論是探測器還是載人飛船,都吸引著人們的廣泛關注。在緊張之餘,人們也不禁好奇:飛船登陸月球以後,又是如何飛回來的呢?
  • 潮汐鎖定,地球是怎樣給月球剎車的
    假設月球開始圍繞地球公轉時,也是有自轉的,只是地球對它的潮汐鎖定就像剎車一樣,漸漸就把月球的自轉速度降下來了,最後停在了面朝地球的位置。但從圖三來看,地球對月球的潮汐鎖定,只是作用在圖中所標誌的位置,如果月球是有旋轉運動的,那這個作用點就在月球上不斷變換,並沒有抓住月球的某一固定點,這樣看來,潮汐力不具備對旋轉物體的剎車功能,不可能將月球潮汐鎖定。
  • 為什麼月球上的隕石坑比地球多?
    現在我們知道,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圓坑是隕石撞擊造成的。但是此前,這些圓形凹陷的成因曾一度是爭論的焦點。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它們是火山噴發造成的火山口。此後十年,雖然飽受爭議,但人們還是在地球上發現了大約50個疑似隕石坑。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月球表面照片,也讓人們逐漸認識到,撞擊坑是月球、地球及其他類地行星表面常見的地質現象。隨後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與幾乎被隕石坑覆蓋的月球表面相比,面積更大的地球上,隕石坑的數量反而很少呢?總的來說,地球處在動態中,而月球處於非活動狀態。
  • 月亮和其他天體的引力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月球月球對地球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甚至能夠延長我們每一天的時長。根據科學家的推測,約在十四億年前,地球上的一天只有18個小時,而這是因為那時的地月距離比現在小很多。在接下來的一百年中,月球還將進一步遠離地球,那時候的「一天」將會比現在長1.5毫秒。
  • 科學家發現:月球一直在監視著地球
    諸多隕石和星球上,又是否有與我們人類相同的生命體存在?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類。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們時至今日終於把探索宇宙變成了現實,一枚枚火箭帶著各種各樣的衛星衝向宇宙,我們也得以掀開宇宙神秘面紗的一角,以管窺豹地尋求宇宙的真容,而距離地球最近的月球,就成了我們涉足宇宙的第一顆星球。一、人類探月的歷史要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