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東北櫻桃種植最北就到大連,天寒地凍的黑龍江佳木斯能種出櫻桃來嗎?
●學的是法律、油畫、攝影、英語,4個原來甚至「五穀不分」的女娃,能種出櫻桃來嗎?
●家裡好不容易培養出個大學生,這咋又回鄉跟「土疙瘩」較上勁兒了呢?這大學不都「白念」了嗎?
●這些年輕人,腦子裡到底琢磨的是啥……
首發:6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鄉村振興進行時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銳佳、鄒大鵬、王建、何山
李孟在查看櫻桃長勢。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山攝
大棚裡金黃色的櫻桃已泛起紅暈,90後女大學生創業者李孟的小臉曬得黝黑,運動鞋上沾滿黑泥的她沒搞明白,怎麼就從一個「準律師」變成了「新農民」。
「我這閨女是玩啥呢?淨瞎折騰!」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風區西太平村的李勝春沒搞明白,自己這些年辛辛苦苦種田、種果、販糧,好不容易培養出個大學生,這咋又回鄉跟「土疙瘩」較上勁兒了呢?還有她那三個小夥伴,這大學不都「白念」了嗎?
嫌父親的做法「太土」,「五穀不分」的女兒「上手」搞農業
這事,還真得從「玩」說起。
5年多前,在山東政法學院讀了4年法學的李孟,正全力備戰考研和司法考試,想當一名律師。知道女兒學習壓力大,李勝春就喊她回鄉下玩幾天減壓。
在西太平村,李勝春侍弄葡萄大棚是把「好手」。1990年,李孟出生在佳木斯,但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生活在山東煙臺市區,甚至沒見過插秧,「五穀不分」、與「農」無緣。
「頭幾天挺新鮮,但看著我爸種葡萄太累了,關鍵是太『土』了!」李孟最不理解的是,老李竟拿著2萬多元四處求人,在電視臺、樓宇、收費站等傳統平臺給葡萄採摘園打廣告。
老李的「土」不止如此。整個園區50座大棚,20多個僱工沒有一個懂電腦,開工資全靠手工記帳,還總算錯帳……
在小李看來,只要在電腦和手機上輕按幾下,通過朋友圈和公眾號就可以擴大營銷,省去很多廣告成本,管理也更高效。
「你個書呆子娃娃,懂個啥?」老李眼中充滿不屑,女兒從沒種過地,上來就「瞎指揮」,有點天馬行空。
然而,李孟的一次網絡營銷讓老李「開了眼」。「搞免費認養葡萄樹和綠色菜園直供,一個活動就淨賺了7萬多元,沒花一分錢廣告費。」李孟個頭不高、嗓門不小,語速很快,話匣子一拉開,旁人很難插上話。
她拿出666棵葡萄樹,只要是佳木斯市民,在朋友圈連續轉發三天並截屏,就可以籤認養協議,給樹命名,並免費採摘這棵樹上的當季葡萄。接著,李孟又拆了三座大棚,規劃了80塊菜地,客戶購買後可以自己種或代種,每周三由她免費配送。
「我當時剛來這裡,沒客戶流,這個引流方式迅速積累了大量客戶和資金,大家也都知道了『小李孟』!」身兼工人、客服、配送員和法務顧問的她,一下子「火」了。
李孟給當地農民講解櫻桃種植技術。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山攝
真要紮根黑土,父女意見相左「槓上了」
玩歸玩,但當李孟決心紮根黑土時,老李卻不幹了。「農業太辛苦,她也就是幹幾天新鮮,怕沒長勁兒,再說當農民,這大學就等於白供了!」老李心裡盤算。
父女二人槓上了勁兒。為讓閨女知難而退,老李沒少想招兒:每天早晨5點開始遛園鋤草,晚上5點才能下班,有時還得乾重體力活;園區裡沒有網絡,日復一日、生活枯燥乏味……
李孟在採摘櫻桃。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山攝
「沒多久,就曬得跟個『小土豆』似的!」風吹日曬沒讓李孟退縮,既是心疼父親這些年的辛苦,更是因為看到了現代農業的「錢景」——有賺頭、有幹頭、有奔頭。
眼看女兒扎住了根兒,老李也撒開了手:「讓年輕人折騰去吧,也許真能把這地種出花來!」
李孟在大棚裡採摘櫻桃。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山攝
真在寒地種出大櫻桃,閨蜜辭職來加盟
但李孟沒有種花。成長地煙臺的大櫻桃甜又美,這裡能不能種呢?
「價格高也賺錢,但咱這天寒地凍,怕養不活啊!」2015年,剛在佳木斯市近郊的紅利現代農業園承包7個大棚準備大幹一場,李孟就被園區好心的技術工人潑了一盆冷水。
「闖勁兒」可不是「蠻幹」。李孟把心一橫,先後去煙臺和大連等主產區「取經」,從選購合適的樹種到請專業技師上門「偷師」,她下了「血本」,頭幾年一直在砸錢,人也瘦了一圈。
終於,2018年,大棚裡櫻桃樹枝繁葉茂很「爭氣」,結出的果子比一元硬幣還大,而且成功避開了外省主產地集中成熟上市期,賣出了80元一斤的高價。
李孟種植的大櫻桃。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山攝
李孟的成功,使櫻桃商品化種植從大連往北推了1000多公裡!她還結合「偷師」、網上學習和不斷實踐,創新了一整套剪枝、澆水、溫控等寒地櫻桃種植農技,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櫻桃公主」。
櫻桃大棚裡的噴淋設備。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銳佳攝
櫻桃熟了,閨蜜也來了。她的三個「90後」大學好友分別從上海、哈爾濱等城市辭職,來到佳木斯一起創業。
「油畫專業、攝影專業和英語專業,我們就是沒有學農業的!」在上海經營美術工藝品網店的婁珂,曾經一天營業額就達2萬元,談及自己這次「不務正業」,她說:「農業也可以是一個有趣、有溫度、有色彩的產業,『玩』得轉才精彩,年輕時不做點自己喜歡幹的事,轉眼就老了!」
李孟和她的創業小夥伴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銳佳攝
「四朵金花」決心種出五彩「櫻桃夢」,合作成立了「一木工作室」。「一者,本也,農業就是基本;木,根也,就是創業的誠信初心,做農業信任最重要。」楊芸菲本可以成為一名城市裡的英語老師,但她不想要那種「城市空巢青年」的機械生活,她說,「玩」是創新的態度,絕不是隨意的糊弄。
李孟團隊培育的心形大櫻桃。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銳佳攝
「新農人」的新理念、新「玩法」,父輩們不太懂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計劃春節期間把大棚清雪升溫,因僱不到人被迫延後了1個月才開工。幾個丫頭為了搶工期給櫻桃花人工授粉,一站就是一整天。「有時腰累得不行了,我們每授完一朵就喊一聲『撿2元錢』給自己鼓勁——這是一粒大櫻桃的最高價格。」眼看著櫻桃由小變大、由黃變紅,她們心裡也甜滋滋的。
李孟種植的大櫻桃的誘人果肉。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銳佳攝
最難的是「斷舍離」。為確保口碑,她們會把各環節不合格產品挑出來,最多時損耗率達10%。李孟說:「粒粒皆辛苦,但為品控必須割愛,不是說不計算成本,而是要更好地計算品牌成本。」
櫻桃碩果纍纍壓彎了枝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銳佳攝
這些新理念,父輩們並不理解。但「四朵金花」堅信,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今天,高品質的農業產品和農業服務才會有好市場,這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有效供給。
「我們是新農人,更是商人。」在李孟眼中,這才是現代農業該有的樣子,不久前,因疫情而流動資金緊缺的她,剛剛從銀行拿到了50萬元政府穩企穩崗擔保貸款,「這對我們涉農小微企業很解渴!」
為讓李孟這些「金鳳凰」重新棲上鄉村的枝頭,黑龍江省從環境、政策等方面出臺了系列政策組合拳,去年底取消大學生創業貸款擔保費,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在校生創新創業人數超過4萬人。
讓青年人通過農業有錢賺,讓更多能人返鄉,帶動更多農民致富,這是「四朵金花」的夢想。今年,她們又創新推出了盆栽油桃等特色產品,計劃提供樹苗和種植經驗帶動更多農戶參與,並將種植業延伸到加工和服務鏈條。
「後來再也沒參加過司法考試。」李孟笑著告訴記者,「但在經營中,學的法律知識卻都實實在在用上了。」
「新農人」李孟開車上下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銳佳攝
「歡迎更多小夥伴加入我們的隊伍,加入鄉村振興。」遠處,炊煙嫋嫋,李孟拉開自己的車門,準備回城裡談客戶,她的「新農經」,已牢牢紮根黑土地播撒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