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世界四大權威高校排行榜之一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正式發布了2020年亞洲大學排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10,在內地高校中僅次於清華北大。
而在5月份,自然出版集團公布的全球科研機構TOP50榜單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8,在中國科研機構中排名第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所神奇的大學。
這座神奇的大學,正在神奇地改變它所在的城市——合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於1958年9月,在愛追溯歷史的中國高校中,應該是比較年輕的名校了。
中科大,使命光榮,肩負改變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相割裂的使命,彌補當時中國尖端科技人才的緊缺。
中科大,系出名門,背靠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力量。
中科大,一開先河,摒棄了當時我國高等教育照搬前蘇聯模式的做法,在系科專業設置上實行理工結合、科學與技術結合。
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屆學生入學(玉泉路校區)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中科大,確實也沒有讓人失望。
中科大的前三屆學生中,後來當選為「兩院」院士者有29人,在全國高校同期畢業生中名列第一。
1963年中科大首屆畢業典禮 圖片來源:wikipedia
1966年,受當時的國內外環境影響,國家決定,把中科大、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地質學院在內的13所北京地區高校,下放到全國其他地區。
北京是留不住了,去哪兒卻成了大難題。
若在今天,像中科大這樣的頂級名校要外遷,各個地方都搶著要。
當時的條件卻不允許。很多地方,連飯都吃不飽。一所大學,動輒數千人,衣食住行都要解決,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中科大先後到江西、河南、湖北等地考察商談,都吃了閉門羹。
江西明確拒絕,河南南陽表示力不從心,湖北以「沙市(現湖北荊州)已有中科院五七幹校,無合適地方容納中科大」為由,婉拒。
這個時候,安徽伸出了援助之手,卻也是一波三折。
中科大先是搬到了安慶,待了一年才發現,當地的條件根本無法支撐近千人的基本生活。
窘境之下,合肥又為中科大鋪開了一條路。
為了中科大,安徽省和合肥市,可謂傾囊支持。
先是將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騰空,給了中科大。隨著中科大在合肥紮根,合肥提供的建校土地也越來越多。
中科大原有東西兩個校區,為了將兩個校區連接起來,合肥市直接把中間的合肥學院騰空給中科大。
中科大校園地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電力普遍不足,中科大享有特權,在用電上甚至優於政府機關。
還有一種說法,合肥冬天寒冷但不集中供暖,卻單獨為中科大開通了暖氣。
後經考證,暖氣是中科大向中科院申請經費後解決的,但也離不開安徽省和合肥市在配額上的支持。
安徽還將安徽最好的醫院之一省立醫院劃撥給中科大。
在錢這件事上,安徽也不含糊。
作為直屬中科院的高校,中科大由教育部、中科院和安徽共建,安徽一直按1:1:1的比例,撥付教育經費。
安徽省和合肥市,真是很夠意思。
當合肥默默支持中科大的時候,中科大也慢慢改變著合肥。
最直接的改變,就是讓合肥填補了頂級名校的空白。
在中科大遷入之前,合肥最好的大學是合肥工業大學,也只是後來才成為一所211大學。
中科大的到來,填補了合肥在頂級高校方面的空白。
更深遠的影響是,合肥打造出自己的創新體系。
今天,合肥敢喊出「大湖名城 創新高地」的口號,最大的底牌,就是中科大。
1999年,合肥與北京、成都、西安一起被確定為國家四大科教基地。
2004年,合肥被批准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
2017年,合肥市正式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國家科學中心。
新聞報導
中科大,正是站在合肥背後的功臣。
這裡,我們舉國家實驗室的例子。
國家實驗室,是中國最高級別的實驗室,代表國家水平、國際同行認可、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創新實力,是國家重要戰略的創新力量。
1984年,中國首個國家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成立,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而在合肥。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之所以在合肥,是因為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中科大,中科大在合肥。
截至目前,中國成立了20個國家實驗室。合肥擁有3個,僅次於北京,比上海還多。
國家實驗室名單
當然,還是因為中科大。
藉由中科大,合肥與中科院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又爭取到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電集團38所、16所、43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打造出自己的創新體系。
合肥的高科技產業,也離不開中科大。
合肥的家電、顯示面板、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產業的崛起,離不開中科大這樣頂級名校培養的人才支撐。
中科大的科研成果轉化,也在反哺合肥。智能語音領域的龍頭企業科大訊飛,正是中科大的校辦企業。
在《「新一線城市」排名出爐,哪個城市最委屈?》(點擊標題即可閱讀)一文中,我介紹合肥和佛山第一次進入新一線城市名單,很多人對合肥頗有微詞。
合肥算不算的上「新一線」,這個確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合肥是改革開放以來,成長最快的城市之一。
2005-2015年 GDP增幅排行榜
2005年到2015年,10年間,合肥GDP增幅高達563%,高居全國第一。
既不是古都,也沒有富饒的自然資源,合肥快速成長的原因很多,中科大無疑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中科大與合肥,因緣際會,本是一段佳話。
但是最近幾年,漸漸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合肥耽誤了中科大。
理由是,一座城市的地理位置、經濟實力等因素,越來越影響考生和畢業生的決策,也影響著人才的去留。
合肥的軟硬體條件比不上北上廣,考生不願意報名,高端人才不願意來,畢業生留不下來,最終限制了中科大的發展。
中科大在高校中排名前10,合肥在城市中排名20開外,從這個角度看,合肥確實有點配不上中科大。
但是,說合肥耽誤了中科大的發展,就有點不厚道了。
想當年,中科大走投無路之際,是合肥敞開懷抱接納。
這段歷史,不應該被忘記。
1970年代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說中科大被合肥耽誤,根本的原因還是,中科大的發展,沒有想像中的好。
事實上,中科大的巔峰時期,恰恰是在合肥取得的。1990年代,中科大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比清華北大還高。
這段歷史,也不應該忘記。
中科大發展沒有想像中的好,不全是合肥的原因。
從自身看,中科大偏科嚴重,理科無敵,工科一般,商科、經管等熱門學科較弱。再加上規模小,與綜合類大學相比,無論是社會影響力,還是大學排行榜,都比較吃虧。
另一個原因是,中科院的戰略傾斜。
中科院2012年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大學。中科大不再是獨生子,被分走了部分資源,受到了影響。
中國科學院大學
還有一個原因是,國家戰略使然。
國家將清華、北大作為衝擊世界一流大學的領頭羊,給予大量扶持,中科大自然被甩在後面。
還需要說明的是,合肥耽誤了中科大的發展,是一個偽命題。
其一,沒有辦法證明,在其他城市,中科大可以發展得更好。
其二,中科大不可能搬離合肥。
如果按上面的分析,中國只有北京、上海才配得上中科大。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科大不甘心留在合肥,多次請求回遷北京,或者遷往上海、蘇州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都以失敗告終。
道理也很簡單,教育平衡。
從全國的教育布局看,中央不可能允許中科大從教育資源並不優質的安徽,遷入頂級教育資源集聚的北京或上海。
所以說,中科大不可能遷出合肥。
從長遠看,中科大「被迫」留在合肥,也許是一件好事。
中科大是理工類大學,是「小而精」類型高校的代表,幾乎做到了極致。
如果要想尋求質的飛躍,必然要捅破「天花板」,由「小而精」轉型到「大而全」。
也就是說,中科大要從理工類大學變成綜合類大學。
如果中科大遷回北京或遷往上海,註定永遠是一所理工類大學。因為,北京有清華北大,上海有復旦交大,不需要也不被允許再有一所實力相當的綜合類大學。
在合肥就不一樣了。整個安徽沒有一所頂尖的綜合類大學,出於教育平衡的戰略,國家反而允許中科大逐漸成長為綜合類大學。
再者,在合肥,中科大更受重視。
北京、上海固然好,卻也是強校如林。一座城市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蛋糕就那麼大,碗筷多了,分到的蛋糕自然小了。
合肥雖然比不上北京、上海,但對中科大非常看重,願意將大部分蛋糕分給中科大。
綜合看來,中科大在合肥獲得的機會,未必比在北京、上海少。
中科大,中國最頂尖的高校之一。
合肥,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他們應該,也能夠,共同進步、彼此成就啊。
Tip:
有一種說法,合肥是肥了自己,瘦了安徽,那麼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點擊本篇文章標題下方藍字進入公眾號,回復【合肥】,即可看到正解局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