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給你推薦一個公眾號,有間大學。
這可能是一個最了解大學生、最懂年輕人的公眾號。
我們把有趣當做每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我們把有想法、有個性當做對抗這個世界的鎧甲。
我們不跟風、不盲目、不委曲求同,只享受思考、享受不同、享受價值觀的碰撞。
▼
有間大學(ID:youjian-universit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當我們討論一所大學時,我們討論的似乎早已不僅是那座校園。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學校能帶來的人脈和資源、就業機會等因素,被越來越多的考生和家長精打細算地納入了考核範圍。其中,地域因素被抬升到了遠遠壓過學校本身的高度。網絡上有個相關的熱議話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否應該遷校?有人認為,「合肥這座城市交通不便,產業落後,沒法吸引人才,委屈了中科大這所名校」。換句話說,如果中科大離開合肥,遷往更一線的大城市,肯定會有更好的發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北京遷入合肥。/圖蟲創意畢竟,人才都往大城市跑了——在越來越多人看來,「考上了985大學,要不要去讀」和「考上了非北上廣地區985名校,要不要去讀」,已經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問題。那些身處在非一線城市的大學,難道不該也往大城市裡跑?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方興未艾,後備力量明顯不足。1958年初,有科學家提出「以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力量為基礎,採取『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方針,創辦一所新型的社會主義大學」,以此來改變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相割裂的狀態,彌補當時尖端科技人才的緊缺。同年9月20日,我國開啟了這一次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新嘗試——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如其名,中科大摒棄了當時我國高等教育照搬前蘇聯模式的做法,在系科專業設置上實行理工結合、科學與技術結合,力求填補國內高校在新興科技領域的空白。在學校設立的13個系41個專業中,諸如核物理、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化等,都屬於當時科技發展的最前沿領域。建校第二天,《人民日報》報導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成立,將其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的一項重大事件」。中科大校園最早孕育於北京,據當時學校的學生、後來的教授範維澄回憶,當年首屆1600多名中科大新生中的大部分人沒來過北京,同學們都渴望親眼目睹天安門,切實地感受首都北京。所以,當大家乘車從北京火車站前往學校時,他們會有意識地經過東西長安街。看到天安門時,學生們會一起鼓掌歡呼,在那樣一種氛圍之下,每個人都滿懷著對尖端科技的憧憬,懷著對未來的希望。而沿著長安街延長線繼續往西走,便來到了位於玉泉路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屆學生入學(玉泉路校區)。
建校第二年,中科大就被列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全國重點大學。中科大的前三屆學生中,後來當選為「兩院」院士者有29人,在全國高校同期畢業生中名列第一。到1960級的學生走出校園時,該校共培養了4710名畢業生,有85%分配在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工作(學校當時實行五年學制)。可到了1966年,1961級學生卻遲遲沒法畢業。在他們離校的關口,「文革」波及到國內各大高校,大學的教學、科研、招生等工作停止。1963年中科大首屆畢業典禮。/wikipedia當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高等學校下放問題的通知》要求位於首都的13所高校,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地質學院等在內,必須立即遷出北京,以此實現國內高校的分散與下放。彼時,方才冉冉升起、還未滿10歲的中科大,就這樣迎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
雪中送炭的合肥,若即若離的中科大
離京是必然,在哪兒著陸隨之成了中科大的一個懸而未決的心病。為了選地新校址,校方曾到湖北、江西、河南、安徽地考察商談,但好幾次都是以閉門羹收場:湖北以「沙市已有中科院五七幹校,無合適地方容納中科大」為由,婉拒了這一請求;江西明確表示不能接收中科大;河南南陽也提出沒有接收一所大學的能力。七十年代中後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師生正在參加義務勞動。/安徽老圖片館相比之下,安徽對中科大的到來做出了熱情的回應。遷校相關工作人員先是到了皖南宣城,但由於當地交通不便,不適合建校,一行人又輾轉到了西邊的安慶。安慶瀕臨長江,有文化底蘊,加上能空出一所中學宿舍作場地,不失為一處安身之地。1969年底,中科大開始了這場浩蕩悲壯的大遷徙。可搬來安慶還不到一年,起居環境、飲食條件等弊端隨著人數的增多而顯露。窘境之下,合肥為中科大鋪開了一條路。
2019年10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校區六十周年校慶主題雕塑。/圖蟲創意
儘管合肥並非中科大的「初戀」,但對待這位來自京城的客人,合肥給予了親人一般的待遇。為了騰出住的地方,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被遷走;在當年電力不足的情況下,中科大被保障為優先於政府的供電單位;合肥冬天寒冷但不集中供暖,中科大卻有專門開放暖氣的待遇。作為直屬中科院的高校,中科大由教育部、中科院和安徽共建,接收三者相同比例的經費支持。多年來,安徽一直在為中科大科研發展默默燒錢,其待遇之優在省內找不出第二個。
2018年7月2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正在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中控室監測HLS-II啟動恆流運行。/圖蟲創意
1984年,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合肥成立,這是我國首個國家實驗室。在全國共僅有的20座國家實驗室中,合肥坐擁了4個。1998年,教育部決定重點支持國內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中科大位列其中,成為國內最強高校隊伍「C9聯盟」的成員之一,合肥也由此爭取到了寶貴的985高校資源。中科大的南遷,順理成章地將中科院的種子播在合肥的土地上。20世紀初,中科院合肥分院成立(後整合為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各類研究所陸續落地,極大地強勁了合肥的科研實力。如今,合肥是繼上海之後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諸如科大訊飛、人造太陽和量子通信幹線中心等孕育於合肥的科技成果,也成功地反哺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站在今天回憶往昔,當年拒絕了中科大的幾座城市,不知該有多懊悔。高校林立的湖北,好歹有實力硬氣地回一句「不後悔」,但均僅擁有一所211高校且水平不算突出的河南和江西,在高等教育方面被安徽拉開的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更別說由此帶來的經濟發展和機遇的差距了。
對不起,城市拒絕背鍋
至少當所謂的「中科大沒落」、「中科大若不遷出北京會有多強」等話題出現時,湖北、江西和河南不用像安徽那樣背黑鍋。城市發展與當地高校發展是兩個共生共存的部分,在大多數人看來,實力相當、相輔相成是兩者間最好的狀態。落後於東邊的江浙滬,也比不過內陸的武漢長沙,合肥在GDP體量、交通發展等方面都難掩尷尬,加上地域情結的催化,「合肥拖累中科大」的伏筆從此被埋下。比如,中科大在合肥遙遙領先卻很孤單,它沒辦法像清北、復交那樣在交流中獲得足夠的碰撞與多元化。而論實習就業資源、溝通交流平臺,合肥能提供的機會也遠不及北京上海。讀大學、找工作,非一線大城市不去的人越來越多。/《北京女子圖鑑》
早在1979年,13所外遷高校有的陸續遷回北京,有的實行外地與北京兩地辦學,中科大也多次申請回京,但都沒有成功。後來,校方做出過將中科大搬至上海、蘇州的打算,也仍未被這兩地接收。若非囿於客觀條件,中科大自身一度想離開合肥,前往更大的城市。對外界的學生和家長來說,大學再好,城市不夠好,足以成為他們打退堂鼓的理由——長久以來,地域被人們當成了考量一所高校「值不值得讀」的先決條件。但一邊被人們感嘆地理位置不夠好使其「太委屈」、「太悽涼」,一邊被敬而遠之的中科大,其實在國內並不孤單。深居內陸的蘭大、遠在東北的C9高校哈工大等,常常陪中科大穩坐所謂「中國最憋屈大學」的寶座。前者被調侃「流失的人才可以重建成清華北大」,後者則被稱作「考砸了也能進的985老牌名校」。照這麼看來,同理可得蘭大在蘭州,哈工大在哈爾濱——倆城市都不夠一線,分數允許的話,這邊不建議您報考哦。
「中國最憋屈大學。」/圖蟲創意
關於求學求職,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都打著「到大城市才能開眼界、才能接觸更好的資源」的口號,瘋狂地往北上廣深扎堆。但如果把自己的一切發展全寄託於城市,這樣的眼界也是夠狹窄的。世界頂級名校哈佛和麻省理工不在紐約或洛杉磯,而坐落於小城市劍橋,耶魯在紐哈芬,普林斯頓在新澤西……類似的很多歐美名校並非依託於大城市,有的甚至還被調侃為「村校」,有誰能說那些學校被區位條件拖垮,那裡學生的發展因此受局限了?國內有太多教學質量過硬、科研氛圍濃厚的好大學,其實並不是被地理位置拖累,而是被這一客觀條件下過於單向的人的流動,以及由此帶來的差距和鴻溝埋沒,它們逐漸陷入「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惡性循環。「城市還是學校」的爭議至今依舊懸而難決,但能夠肯定的是,若天平始終倒向城市那邊,受害者可就不僅是一所兩所高校了。
參考資料: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緣何內遷合肥,王能玉,江淮文史,2010
2.中科大南遷合肥始末,丁兆君,柯資能,陳崇斌,丁毅信,教育史研究3.地方高校與城市發展關係研究,邵仲巖,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4.大學與城市互動關係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教育科研參考,2016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背景與籌備過程,中科大檔案館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文革」衝擊與遷校合肥,中科大檔案館7.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 高定位建設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晚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