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個人來說,做讀書筆記分兩種,一種是文史類讀書筆記,另一種是理工類讀書筆記。對於小說、隨筆類從來不記筆記,浪費時間,看完腦中過一遍情節,心中領悟一下哲理足以。
以下讀書筆記方法,只適用於自學。教學筆記或課堂筆記請搜索康奈爾筆記法(5R筆記法)。
那麼,首先說文史類讀書筆記。
拿歷史書籍來說,我會邊看邊記,最後總結,此步驟分四步:
一、做標記:劃出一些重要歷史知識,做好標記;看到某一歷史事件,如果可以分析出發生這一事件的原因,寫在書上,如果不能,畫個問號繼續往後看。(根據書籍頁數,大概需一到兩周。)
二、整本書看完,書上也零零散散一堆標記或文字。這時,我習慣打開電腦,打開Evernote,快速看一遍整本書,著重翻到做標記的頁數,然後把做標記的一些重要歷史知識和對某些事件的心得錄入Evernote中,按時間順序或事件重要程度排版整理,並同步雲端。(一般會在周末,需一到兩天。)
三、打開MindManager,腦中過一遍整本書,開始做Mindmap,把腦中混亂的知識整理成一個結構,並導入Evernote。(需一晚上。)
四、在網上查閱各種對於這本書的書評,把一些優秀的書評和一些自己沒有領悟到的道理收藏到Evernote中。(時間不定。)
以後,如果腦中需要這類知識的時候,如果腦中記不起來,直接打開Evernote,查閱這類的相關知識,以方便使用。每篇Evernote筆記的順序也是按照上述步驟來記錄,方便查找。對於我一個學理工類的人,文史類的書籍只是愛好和提升自己,不必要太過認真。所以,我個人認為,這類書籍,這種讀書筆記記錄方式足以。
至此,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就可以扔了。但是我是一個愛書之人,所有書都捨不得扔,雖然這些書很少再去讀,也要讓它安靜的躺在我的書櫃中。
然後,重點說一下理工類的讀書筆記。
這類讀書對於我來說是生產工具,所以讀起來非常細緻。首先瀏覽一下目錄,了解這本書的大概思路和內容,如果某一類讀書看得多了,通過目錄基本就能明白這本書大概講的什麼,自己需要看什麼內容,重點在哪方面。此類書籍我基本上分N遍去讀。
第一遍,非常非常慢。遇到每個知識都要想能不能聯繫到本身已經掌握的知識;遇到每個方法都想一下如何運用;遇到每個公式都要進行推導,然後把這些記錄下來。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識點打個記號繼續往下讀,有時看到後面突然就明白前面記問號的知識點,再返回去把領悟到的記錄下來。
第二遍,比第一遍快一些。重新從頭到尾看一遍,懂得的知識再進腦中過一遍,不懂的知識,看看這次能不能看懂。看懂了的,記錄下來;還是沒看懂,打雙重問號。
第三遍,比第二遍快一些。主要看打問號和雙重問號的內容。如果此遍還不明白打問號的內容,查閱網際網路或其他書籍,實在不行問別人。切記,在讀前兩遍時,千萬不要查閱或者問別人,一是不能培養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二是查閱或者問了別人的知識不如自己理解的好吸收。
……
第N遍,閱讀速度基本上一遍要比一遍塊。當這本書看一遍目錄或隨意翻閱都可以融會貫通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整理筆記了。
對於理工類筆記的步驟與文史類不同,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先做Mindmap。因為已經看一遍目錄或隨意翻閱就可以把知識脈絡從腦中浮現出來,此時做Mindmap是最好不過的了。把腦中對於整本書的知識架構畫出來,並保存到Evernote。(需一到兩晚上足以。)
第二步,整理寫在書上的筆記。與文史類不同,理工類的知識不是記的,而是用的。知識點已經通過之前N遍的閱讀記在自己的腦中,如果怕萬一時間長忘記,已經在Mindmap上記錄了。所以此刻整理的筆記不是知識點,而是看書時寫下的運用方法、某種思路、一些靈感或者推導。這個很難細講,因為每個人的專業知識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大家閱讀到自己本專業的書籍時,自然會明白。
(需N天不等。)
第三步,此步驟可有可無。這是個人喜好,我會把這本書的重要的參考文獻或參考書籍記錄到Evernote中。原因嘛,一個是為了把知識註明來源並有依據,二是如果發現我讀過的很多書籍都是參考某一書籍,那麼這一書籍,將是我下一個要閱讀的專業書。(僅需十分鐘,但收穫很大。)
以上是我對讀書筆記的一些心得,篇幅有限,不能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寫下,所以並沒有講很多細節,只是大體上說明我的讀書筆記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吸收知識的方法,讀書筆記只是其中一種。而且對於讀書筆記每個人也各不相同。所以,我的方法只是給題主或大家一個參考,並不說明我的方法是正確的,只說明這是最適合我自己的。
最後,請大家不要忘記做讀書筆記的根本目的:為了學習知識。
文章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