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很多書,但過不了多久就把書中的內容忘得一乾二淨。問他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它的優點又在哪裡?他一概說不清。
其實我自己也有這方面的缺點:時間一長,我也記不得書裡的內容,也不太能理解書裡的內容。
那怎樣才能記住書中的內容,怎樣更好的理解書的意思?
推薦閱讀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像是對《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輔助和延伸,學會閱讀後,還要學會如何做筆記。
筆記幫助你理解書的內容
人們經常說「你為別人講解書中的內容時,才會真正理解它」,把記讀書筆記作為目標去讀書,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樣的。
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而且親手寫文章比口頭敘述要更加系統。
為了寫出精練而深刻的讀書筆記,你應該在讀完一本書以後認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頁哪一行,思考怎樣撰寫讀書筆記,然後嚴格地篩選需要摘抄的內容,儘量提煉自己的感想,爭取用最短的語句表達深刻的含義。
「這部分和那部分講的雖然是同樣的內容,但剛才重讀的時候感覺這部分更容易看懂。」「這一頁講的雖然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但如果去掉這部分就沒法承上啟下了。」「我對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只要摘抄了這一句,其他內容都不用再抄了。」當你像這樣一邊思考一邊選擇要摘抄的文章時,會不由自主地想多讀幾遍,尤其是對還沒有讀懂的部分。
不斷思考、不斷重讀的過程中,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讀過三五遍了。如果某些內容你實在理解不了,或者沒有興趣,就沒必要寫在筆記本裡了,只要略讀一下就好,不要鑽牛角尖。
積極地「跳讀」和「速讀」,保持張弛有度的節奏,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好書的精華內容上。
就這樣,讀書的目的從「讀完就好」變成了「寫讀書筆記」,讀書的重心也自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因為讀了書而寫讀書筆記」,而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
在做筆記的同時,還要記錄自己的感想。寫下自己的心聲,也就是感受和想法,這樣會讓讀書筆記更有內涵。
哪怕是一句話,只要寫的是發自內心的語句,那麼這次讀書筆記就是有意義的。書寫這一動作,不僅是對書的理解,也能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如何做讀書筆記?
一.做筆記的方法
1.做記號的三個步驟
閱讀的同時在文章上畫線,還要用多色筆做記號,這樣一心兩用是很有難度的,因為在拿起筆的瞬間,集中在書上的注意力會被分散。
①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②重讀。讀完一遍之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③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接下來,再讀一遍。
④摘抄。把最後還是無法捨棄的內容抄在讀書筆記上就可以了。像這樣經過慎重思考後再在書上畫線,還可以避免書中出現各種無意義的線條,最後連原文都看不清。
2.不喜歡折角,那就用書籤
準備三枚書籤(通讀書籤、重讀書籤、標記書籤)
在「①通讀」一步中斷時,夾好「通讀書籤」通讀到某一部分時,開始「②重讀」程序,記得在中斷時夾好「重讀書籤」中斷「②重讀」程序以後,開始「③標記」程序,中斷時夾好「標記書籤」三枚書籤都夾在書裡以後,就可以準備寫讀書筆記了3.巧用標記區分對象
普通直線:用於「重要」「客觀上很重要」「暫時先畫出」的情況。波浪線:用於「非常重要」「主觀覺得值得重視」「想記住這裡,以後加以運用」的情況。圓圈:用來圈出重要的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內容。5.經過時間積澱的精華
按照剛才的步驟做好標記的書,可以先在桌子上放置一段時間後再做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的時間越長,在讀書中產生的感情變化就會越模糊,你就越能冷靜地看待書中的觀點。
儘管如此,沒處理的書堆得太多還是會造成心理壓力,而且放在桌上也會很礙事。為了不積攢太多未做讀書筆記的書,還是規定自己每周做一次讀書筆記比較好。
6.通過摘抄促進對書的消化
摘抄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摘抄的第二個好處就是,這樣做可以加深理解。在摘抄的過程中,你很容易發現作者經過反覆思考、藏在文章裡的機鋒。7.重讀書評以加深思考
假設幾個月前你在看過書評後買了一本書,這幾天剛剛讀完。做完讀書筆記以後,可以重新往前翻閱筆記本,找到之前的書評重讀一遍。
參考「第三方的觀點」,換個角度審視自己的這次讀書體驗,不至於讓自己的思維那麼狹隘。
二.重讀筆記,提高自我
1.再次瀏覽讀書筆記,在檢索和參考的過程中幫助自己獲得智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製作筆記時要注意方便日後重讀。
圖書都是有重點的,沒有必要從頭到尾詳讀。
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印象,即使只記下這本書的作者、書名、閱讀時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
要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
2.讀書筆記是一種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在讀書筆記這一產物中再生產出原創文章,就像把一把刀磨得更加鋒利。在原創文章中產生的思想,也一定是更加細緻、深刻的。
如果不去積極輸出,也無法形成知識體系。
3.量化重讀頻率,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
把重讀計劃寫在日曆或筆記本裡,可以提醒自己。到了預定的那一天,不管發生了什麼,你都會要求自己把讀書筆記打開。
這時候你會發現過去覺得很美好的文章更美好,以前只是一知半解的語句現在已經可以徹底理解了。
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7個技巧
為了讓讀書體驗更加愉快、充實,讓自己更樂于堅持寫讀書筆記,這裡介紹7個技巧。
1 不依賴網絡,多用參考書
簡單地說,參考書就是像百科全書一樣,在想研究某些內容的時候可以拿來做參考的書。
通過參考書調查到的信息更直接、準確,不用擔心像網絡搜索一樣偏離正題或是充滿冗餘的信息。
總體來說,參考書分為以下幾種:·地圖·圖鑑·統計數據·百科全書·年表·詞典
2 多讀百科全書
為了能隨時調查感興趣的事物,可以把百科全書存在電子移動終端裡
旅行途中帶上百科全書,可以隨時隨地調查地名和人物,自己做自己的導遊,想想就覺得很有趣。
3 通過訂閱來提醒自己
既然每期雜誌都會買,不如乾脆訂閱一整年的。既然你都要看書,不如關注我每天看我的讀書筆記。
交上一年份的錢,接下來就只要每個月定期從郵箱裡拿出雜誌就好了。
4 書店裡不只有新書舊書,還會有意外發現
舊書除了售價比新書便宜,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能讓你遇見意料之外的好書。你可能會在舊書店的貨架上看到很多絕版的、很難入手的書籍。
機場、車站的商店也會在土特產專櫃旁邊放一組不起眼的書架。在這裡,也許能找到你想要的書。
5.把名著放在枕邊經典名著是不朽的,值得閱讀
這種書的好處是不管內容多乏味,一定有其可取之處。而且,名著是無法通過主觀思考來評價的。
也許讀這本書的時候會覺得有些乏味,但經過幾年的積澱以後就會知道它的價值所在。
名著經歷了太長時光的洗禮,經得起時光洗禮的書一定有流芳百世的價值。
6.不能小看的有聲學問
就像此前說的,對較難的內容,要先找「軟肋」。
從這個角度看,知識的獲取途徑並不僅限於讀書。有時候針對某個領域,聽演講、看視頻比讀書更合適。
7.摘抄好詞好句
如果一本書中有句話讓你覺得「一輩子都不想忘記」,可以把這句話複印下來,用透明膠帶貼在桌上。
筆記本的封面、文件夾等收納用品的表面也都是適合貼名言的好地方。
好了,看完這篇文章,以後嘗試多做讀書筆記吧!
通過做筆記吸取書中營養,讓自己讀過的書物盡其用,儘量讓自己不忘記書的內容,使之融入自己的身心。
我們也要儘量將書中的信息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讀書的過程中塑造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