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群在海外生活的同學還真不少,東南亞的、歐洲的、北美的,因此咱們也算是個國際英語群了對嗎?(先自抬身價,捂嘴笑ing)。Belle同學生活在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全球人民嚮往的美利堅,我請她聊聊出國之後怎麼渡過語言關,求學過程中語言提升的心得。這對於準備出國或剛出國的同學來說是特別有幫助的,國內的同學也值得一看,這年月,保不齊哪天就要出國呢!
蘿拉媽媽來向我約搞,我猶豫再三才接下來。沒有爽快答應,並不是故作姿態地矯情,而是覺得慚愧。作為一個常年生活在海外,享受著周圍唾手可得,比國內同學更便利的學習機會,卻沒有把英語真正學好。這樣的人,哪來什麼資格分享心得體會呢?再者我並不擅長做總結,寫不出像群裡大牛們那樣清晰明了的乾貨來,實在是慚愧極了……
出國前,我的英文水平很一般,說介於四六級之間還是抬舉自己了,也沒有系統學習或考過任何出國英語。落地美國,生活的考驗擺在眼前,要生存,得把自己清零,象個孩子一樣去學習、適應新生活。壓力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願意張開雙臂擁抱挑戰的,就能如海綿吸水一樣,急速成長進步。
一、生活上的適應
初來乍到,衣食住行,樣樣需要學習,門門都是功課。語言關的攻克就從衣食住行開始,而其中「行」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在公共運輸不甚發達的城郊,不能開車等於沒腿。所以我挑戰的第一件事就是考車牌。從車管所領來厚厚一疊資料,我需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把它啃下來,準備筆試,進而才能約路考。我認真把資料當精讀學,幾遍啃下來也掌握很多詞彙。兩個星期後順利通過筆試,兩個月後,我拿到了車牌,終於有腿了。技巧無它,唯勤奮爾。
在給自己準備腿的同時,眼睛和嘴巴也沒閒著。了解一個地方從了解當地人的生活開始,吃的、喝的、用的、玩的,最好的探索方式莫過於進超市裡逛逛,邊逛邊記單詞,沒見過的東西把包裝盒上的說明也一併讀了。多逛幾次,既滿足女生逛街的需求,了解到當地人生活消費習慣,又積累了日常生活的高頻詞,隨時可以現買現賣的呀……國內的同學也可以借鑑,現在不是有很多高大上的專賣(或兼賣)進口商品的店嗎?進去逛逛,多看看英文商標文字說明什麼的,不也是學英文的一種方法嗎?我至今還保持著有空逛逛的習慣,不過現在逛建材店多一點。
不止逛,我還把自己賣給了超市。到美國後我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超市打工當收銀員。那是我英文尤其是口語進步最大的時候。第一份工作的生存法則是,臉皮要厚,口要多開,手要勤快,還有神經要大條。這樣就算因為語言水平人家翻我白眼,我也當沒看見吧,我就是來學英文的嘛!當然這種情況我碰到不多,大家還是非常包容的。小小逼自己一下,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才會有更大的提升。
另外,要保持一顆願意學習的心,利用手頭有的資源創造條件,be creative。比如,各類廣告也是學習的好幫手。信箱裡的紙片廣告,能學習到實用的高頻詞,電視廣告吐字清楚,語速適中,還全天各都有,既比美劇易懂,又不需要掐著時間追,是練習聽力的好開始。實在不喜歡,也可以把電視開著,聽多少是多少,順便了解點時事,積少成多。別忘了還有網際網路這個好幫手,辦啥事情前不清楚的,都上網先查詢,有問題,找谷哥,是我經常做的事情啊。還有,多交幾個當地的朋友,當你有疑問時,他們會很高興提供幫助的。總之一句話,有心學,到處都是機會。
二、學業上的適應
渡過適應階段後,我開始到大學修課了。第一次去學校,要做一個英文和數學水平摸底考試,考過一定分數線才能註冊大學課程,考不過就要先修ESL的英語課。數學,雖然英文術語看不太懂,倒也輕鬆蒙過關,英文卻考差了兩分。考試中心的老師非常好,體貼地說有些同學第一次考對題型不熟悉,允許我再考一次。這一次我卯足全力認真對待,超過了分數線,可以註冊大學課程。
第一學期上來就報了大學寫作課。這門課所有學生都要上,學習如何寫論文。在此之前我從沒正經寫過文章,一上來就給了下馬威。教課的老師是位胖胖酷酷的青年女性,留著短寸頭髮,人還比較nice。我纏著她各種哭訴,她也給我很多幫助,提供很多資源。到下半學期,我開始比較心裡有譜了,慢慢找技巧。那門課我一節沒落下,認真完成作業,老師鑑於我學習態度端正,給了個A,是莫大的鼓勵。第二學期要學另一門寫作必修課--文學寫作。這次的老師,是位很具幽默感的乾癟老頭。顯然學生們都不太care 這種寫作課,所以老師對我這個好不容易得來的忠實聽眾另眼相待,上課時常向我投來詢問的眼光,並說道如果我聽懂了,那其他孩子也能懂……從另一個角度應證我英語水平有多爛。有了上個學期的經驗,又有老師的特殊照顧,這門課也順利完成了。
後面的學習慢慢積累了經驗,漸漸順利起來,我的焦點也從英文能力轉向學習的內容,英文變成我學習新知識的工具,足夠應付課業就行了。那時我還覺得蠻有道理,覺得這就像遊泳,只要能浮起來,管它是蛙泳還是狗爬式……不過日後我也知道這樣的想法是不太對的。再然後,我畢業了,工作了,混日子了,有了其他事情忙著,也就把提高英語水平這事拋腦後了……
三、定居生活後的再學習
時間來到兩年多之前,當我下定決心要重回校園繼續深造,卻又感嘆家庭、孩子、工作、生活佔據了我幾乎全部精神和時間,難以有餘力他顧之時,工作上一個升遷機會送上門來了……新職位幾乎是為我度身定製的,工作性質、時間對需要半職上學的我來說簡直完美,唯一的遺憾是,我要從之前周旋往來於各部門,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工作環境,換成大部分時間對著自己幹活。去年年底,我順利完成學業。過去兩年的埋頭學習,更讓我看清自己英文能力的不足:寫文章被教授暗示要去圖書館找人改語法;每次小組作業和口頭展示都嚇尿,緊張地反覆操練;書讀了幾年,GRE詞表拿出來滿眼的不認識;更糟糕的是,口頭表達能力一夜回到解放前.我意識到,如果還想在學業上繼續前進,英文不能成為絆腳石。
果然不久,壓垮駱駝的那根稻草出現了。年初娃學校舉辦書展我去做義工,書展上有一項為學校特殊教育基金籌款,幫助購買特殊教育需要的書籍。我發現自己又變得未開口先緊張,結結巴巴詞不達意了,在一眾噼裡啪啦說不停的媽媽們之間,恨不得鑽進地底下啊……此時正值我騰出時間加入島主水紋路的健身群開始鍛鍊身體,然後就順藤摸瓜地混進了英語群。剛開始我期望並不高,只想著有個平臺能激勵自己記單詞,我就默默打卡好了。沒想到群裡藏龍臥虎,把我的心撩撥得飛起來,天天想著往群裡跑。現在我覺得自己又變得積極向上,健身、學習,讓自己更好,也給孩子做好榜樣。今時今日,地域差異已不是決定英語水平的關鍵因素了,保持一顆渴望和不滿足的心,才能在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路上走得更遠。
沒有想到在國外求學和生活的同學,如果不持續學習,仍然感到語言上不夠遊刃有餘。我特別贊同belle的最後一句話,地域差異不是決定英語水平的關鍵因素,關鍵在於你的決心和恆心,在於你對自己的要求和對生活的追求。
想加入英語群的同學,請聯繫群主樹影斑駁,微信號Carol335,群內有打卡要求,入群需謹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就可以分享到大家的學習心得,並有機會參加英語群的不定期活動。歡迎群外同學投稿至我們的公眾號,我們會擇優發布,投稿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