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朗讀&資源分享交流群,請加:seedoflove
牛媽【三角龍的媽媽】在群媽的交流群裡曾經說:
「朋友的孩子去國外讀了半年書後回國。為了保持英語交流,約了我女兒一起玩。結果倆人見面就嘰裡呱啦只說中文。朋友很失望,說:小姑娘平時和外國小朋友玩不是全程英語嗎?為啥現在一句不說?」
實際生活中,上上也有類似的情況:
某次,鮮奶吧,裡面的一位老太太聽我和上上說英語,表示很驚奇,然後問他:來,你和奶奶說說,「謝謝」的英文怎麼說?上上不知如何回答,默默喝奶。(他沒有「這種東西/這件事用英文怎麼說」的意識,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會這麼問他。在此也不建議家長這麼問孩子,以此作為驗證孩子語言掌握程度的一種方式。)
某次,路邊報攤,上上被五顏六色的飲料吸引,然後下意識地用英語說各種顏色,攤主也表示驚訝,問:小朋友,這個顏色用英文怎麼說?上上看了他一眼,用中文進行了回答。
很多人想像中的雙語養育成功的孩子,似乎應該會隨時隨地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好多家長的心理預期也是如此。而實際上,對於大部分在中國進行雙語養育的家庭,英語即便是中英同時引入,外加以後保持,最現實的可期待結果也就是Passive Speaker。
所謂Passive Speaker,就是說被動語言能力等同或近似於母語人士:聽力無障礙,看影視完全沒問題,不用字幕;看書,一般的小說、科普類也沒問題,能享受其中。而說跟寫,也就是主動的語言能力可能不是太好。但是其主動的語言能力在適當的條件下,比方說到國外留學,能夠通過語言環境的浸泡進步至 near-native 的水平。
之所以會這樣:
一方面,是社區大環境的影響。在中國,漢語是社區語言,生活在中國的孩子,社區語言決定了他的母語是什麼。所以,TA會傾向於說中文。即使是你和TA說英文,TA也傾向於用中文回答。
正如【三角龍的媽媽】說:環境換了,兩個中國孩子,他們自然更傾向於用更順溜更能表達自己的語言交流咯。孩子沒有「練英語」的意識。
另一方面,之所以設定這麼實際的目標,是因為我們作為父母,也就能保證孩子有足夠的英語語言暴露至幼兒園結束而已(選擇好的雙語幼兒園),到小學就沒辦法了。所以,最理想的結果是讓孩子在小學之前英語到達接近同齡母語小孩四五歲的水平。上小學之後,英語作為休閒娛樂方式和獲取知識的一種工具而使用,比如看紀錄片,上網查資料學習,看影視動畫,打英文遊戲,看閒書之類,總之就是跟漢語一樣去使用。至於說和寫,有時間的話,可以通過網絡外教或者線下外教之類的再提高,說跟寫不敢期待有非常高的水平,特別是這方面的時間投入上了學之後也不可能太多。
當然,也有特別優秀的孩子,不上國際學校,不出國,聽說讀寫樣樣媲美國外小孩,但這是少數。如果誰家小孩是這樣,真心恭喜加羨慕。對我來說,只把這當作錦上添花。
那麼,如何判斷我們在雙語養育方面的努力有成效了呢?
1. 自言自語時用英文。我把這個視為最有效的標準。沒有其他人的啟發式問句,自言自語無意識時使用的語言,是孩子真正掌握的語言。
2. 英語問,英語答。
3. 英語問,中文答。
4.不看視頻,只聽音頻也能聽得津津有味。不應以看視頻為判斷標準,是因為有畫面的輔助,我們不能完全確定孩子是被畫面吸引了還是真的聽明白了。
5. 和外教或者外籍人士溝通順利。
三角龍的媽媽的公眾號:銳角三語
群群媽媽的公眾號:雙語養育修煉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