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影響

2021-02-13 明古知今

摘要:種姓制度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以印度最為嚴重。該體系的不平等,常被批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視為阻礙是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雖然印度脫離殖民體系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被廢除,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的生活上仍然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種姓制度,影響,不平等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在當今世界上,這種現象非常少見。印度是人口大國,約80%的居民信仰印度教。因為種姓制度,這些教徒被分為不同的等級。這些不同的社會等級集團,在印地語中叫作「闍提」,我國稱其為「種姓」。

在印度教中,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集團:第一等級為婆羅門,他們的地位最高,掌握神權,主持祭祀;第二等級為剎帝利,他們掌管政治和軍事權力;第三等級為吠舍,他們是普通百姓,為農牧民及工商業者;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他們的地位最低,是雜工、僕役或奴隸。這四個等級的種姓在古代印度就已經產生,並對印度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又派生出許多亞種姓,據說印度全國有3000多亞種姓,而這些種姓家族又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規和風俗習慣。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世襲的,所以階級之間的流動性非常的小。因為種姓族群各自的社會地位不同,他們的經濟情況也因此有龐大的差別。種姓制度已經影響了印度社會幾千年,而且各種種姓制度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有些種姓對道德要求很高,如果觸犯了種姓制度的規定,嚴重的會被逐出種姓。雖然印度在獨立後,種姓制度被明令廢止,然而種姓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至今依然有很大影響,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而且直到今天,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以及普通人的生活依然受到這種制度的影響。

現代種姓制度是共同飲食、內部通婚並嚴禁其他人參與這兩項親密活動的集團。此外,任何種姓的成員都必須佩戴一些獨特的標記,以便他人知道誰屬於、誰不屬於這一種姓。隨著不同種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在其他種姓面前如何舉止的明確規則也成為必需。當整個社會最終都以這些原則組織起來時,任何陌生或入侵的群體都自動地變成另一個種姓,因為其他人口的排外習性必然在就餐和通婚方面把新來者排除在外。在一些爭端中,或者僅僅通過一段時間的地理分隔,大種姓可能很容易就會分裂成小的集團。新種姓能夠圍繞新的職業而形成。在社會中找到新生計的流浪者和背井離鄉者受到周圍種姓習慣的約束,被迫一起吃住、相互通婚。

1、種姓制度對婚姻影響

種姓對婚姻的影響長期以來,在種姓制度下,為保持種姓的純潔,印度禁止種姓間通婚,一般而言,印度教徒的婚姻要遵守下三個原則: 種姓內婚制,「戈特拉」原則和「順婚」原則。各種姓和亞種姓都實行內婚制,種姓與種姓之間以及同一種姓的不同亞種姓之間,都不相互通婚,只有屬於同一種姓並且同一亞種姓的人才可以通婚。種姓和亞種姓內婚制集團的內部,常常被分為許多外婚制的小團體,稱為「戈特拉」。一個人可以從自己所在的團體以外的一個外婚團體中尋找新郎或新娘,同一『戈特拉」的人被認為是出於同一祖先,因此是嚴禁內婚的。在特殊情況下,男人娶比自己種姓地位低的女子為妻,也被社會認可:即婆羅門男子除了可以娶婆羅門女子為妻外,還可以娶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女子為妻;剎帝利和吠舍種姓也可以此類推。「順婚」 規定,女人只可嫁比自己種姓地位高或與自己一樣種姓地位的男子。低種姓的男子娶高種姓女子為妻被稱為「逆婚」。在這種所謂的「純潔」與「汙穢」的觀念下,愛情悲劇屢有發生。

2、種姓制度對婦女影響

印度教經典十分強調男性對婦女的控制,以便達到純潔種姓的作用,婦女所受的壓迫和欺凌遠甚於中國儒家思想對婦女的束縛。在種姓制度下,要求婦女在少年時應該從父,青年時從夫,夫死從子,無子從丈夫的近親屬。總之婦女沒有自我作主的權利。除了為控制婦女所做出的種種規定之外,還增加了許多摧殘婦女的社會陋習,如遮面、童婚、多妻制和為亡夫殉葬等。由於婦女沒有社會地位,重男輕女,殺女嬰現象屢見不鮮。-一旦家裡有小孩降生,別人的問話多是「是加還是減」,意思是「是男還是女」。其結果是,使印度成為世界上婦女壽命短於男人的少數國家之同時也使印度成了世界上女性少於男性的少數國家之一。因此而導致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導致重男輕女的原因之一 是嫁妝陋習。嫁妝習俗原來盛行於印度教徒的高種姓之間,後來傳到低種姓中。按照這一習俗,新娘出嫁必須要有可觀的陪嫁以顯示其社會地位。有的婦女因陪嫁少,過門後就受到夫家的種種嘲弄和虐待,甚至被燒死。種姓對教育的影響在種姓中擔任僧侶和教師的婆羅門被認為是知識的化身,他們作為知識貴族,一直壟斷著知識領域。在今天的印度文化教育領域,人們隨處可見種姓制度的滲透。印度各地有許多種姓文化協會,還有許多種姓大學只招收本種姓的子女,因此在種姓大學報名時,必須申報種姓。在更多的大學裡,雖然大學本身並不屬於某一特定的種姓,但高種姓欺負低種姓的例子比比皆是。

3、種姓制度對習俗影響

種姓對生活習俗的影響在居住方面,為了防止被汙染,不同種姓的人各有不同的居住地,不同種姓的住處是嚴格分開的。不可接觸者住在遠離婆羅門的村外,他們不能進人婆羅門的住宅,婆羅門也不會經過他們居住的地方。在飲食方面,不同種姓或亞種姓的人不許同桌而食,高種姓不可接受低種姓的食物。在服飾方面,聖線是血統高貴的標記,只有高種姓才能佩戴.一些地區不允許某些種姓穿鞋和衣服.在日常接觸方面,每一個種姓或亞種姓集團都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社交圈子。

4、種姓制度對法律影響

在法律方面,不同種姓同罪異罰。高種姓對低種姓實施犯罪時,可以減輕處罰,反之則加重。以傷害罪為例,凡低種姓傷害高種姓,必須斷其肢:而同種性相互傷害,則以罰款或驅逐出境了結。實際上,婆羅門在刑罰方面是享有特權的,即使犯再重的罪,也不得處以死刑,而應該讓他帶全部財產,不受傷害的離開本國。在訴訟方面,一般來說,古印度沒有統一固定的法律組織,最高司法權由國王直接控制,當國王不能親自審案時,委託一位博學的婆羅門代行其事,由婆羅門和三位陪審官組成王室法庭。國王為了更好的執行法律,必須選擇優秀的人擔任法官,關於解釋法律者應由高種姓人擔任。同時法庭對各種新的態度也不相同,比如針對作偽證的行為詢問時應該對普羅門說:「講吧」。對剎帝利說:「說明真情吧」,對吠舍則提示他:「作偽證類似偷人牲畜,穀物和金錢同樣是犯罪行為」。對首陀羅則給他們指出作偽證的一切罪惡。

儘管從20世紀初到印度獨立之後,政府對於革除種姓制度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結果並不樂觀。憲法中廢除賤民制,禁止種性歧視的條文,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種姓制度並未因憲法的譴責和限制而自動消失,歧視賤民甚至無視賤民生命的現象比比皆是。賤民的受教育權得不到保障,而政府在升學方面對賤民的優惠政策也遭到了其他種姓的反對,認為這是不平等競爭,構成了逆向歧視,由此而導致對賤民更深的敵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種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對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remarks

參考文獻:

《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第四版)》 (美)威廉·麥克尼爾 中信出版社2013-10

《印度常識》 盧莉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6-07

《資料卡片雜誌》2001 P24 第12期

《編譯參考》2000 P16-18 第11期

相關焦點

  • 印度種姓制度
    一般認為,種姓制度是公元前600年左右,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然而隨著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徵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並且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
    種姓制度的起源   關於種姓制度的早期書面證據出現在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經梵語文本中,它們構成了印度教經文的基礎。公元前1700年至1100年,很少提到種姓區別。   然而,在薄伽梵歌強調種姓的重要性。
  • 維基精選:【印度種姓制度】
    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但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很多支持種姓制度的專家學者在宗教、哲學、人類學上亦有提出大量種姓制度適合印度社會的理論,認為在印度種姓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有些理論在印度非常深入人心。
  •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多可怕?試看種姓制度的前世今生!
    時至今日,種姓制度竟然還能荼毒印度社會甚至囂張至此!除此之外,印度部分高種姓群體雖然還具有歐洲人的體貌特徵特徵,但膚色已呈褐色,顯然與印度早期居民進行了融合。然而到印度吠陀時代晚期,種姓制度這一統治方式逐漸變成了嚴格的種群隔離,不同種姓之間不得往來,更不能通婚,種姓階層要進行嚴格的世襲,並成為姓氏傳承。膽敢破壞種姓制度者將被剝奪身份罰為賤民!
  •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多可怕?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都是從原始野蠻、封建迷信走向自由民主、文明和睦,但總有一些國家卻是例外,印度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印度雖然在經濟政治各個方面迅速發展,國家實力日益強大,逐漸成長為亞洲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是在印度國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不平等現象,而現象的源頭正是「種姓制度」。
  • 除了印度,還有哪些國家存在種姓制度?
    在Wikipedia搜索種姓制度(Caste)詞條,裡面寫道,種姓制度是一種社會階層制度,特點是通過內婚、繼承的方式傳承某一特定階層的生活方式,以血統論為基礎。許多宗教裡都有種姓制度,但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教,印度教的影響範圍內都有不同形式的種姓制度。
  • 印度的種姓制度介紹以及通過印度人名字辨別種姓
    這種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
  • 種姓制度下的印度達利特人
    其實,在古印度早期是沒有種姓制度的,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印歐人的一支雅利安人,從東歐平原翻越烏拉爾山,來到了阿富汗高原,一支南下來到了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平原。自北而來的雅利安人,花了約600年的時間「滅」了古印度文明,為了能千秋萬代統治印度,雅利安人發明了「種姓」,種姓在梵文中叫「瓦爾那」,意為「顏色、品質」故而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
  • 印度的種姓制度階級到底有多可怕?
    印度的種姓制度源自印度教,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種姓制度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的影響力,儘管種姓已在法律層面廢除,但其影響力仍然是無處不在。種姓制度對印度人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且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種姓制度的長期影響,使得印度社會各階層出現固化,高低種姓間幾乎沒有交集。
  • 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到底有多可怕?看看達利特人你就會明白
    印度的種姓制度源自印度教,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種姓制度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的影響力,儘管種姓已在法律層面廢除,但其影響力仍然是無處不在。種姓制度對印度人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且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種姓制度的長期影響,使得印度社會各階層出現固化,高低種姓間幾乎沒有交集。
  • 印度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許多人都知道,印度有一個種姓制度。它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 印度種姓制度背景下,低種姓人為何不能冒充高種姓?很容易穿幫!
    印度的種姓制度比起中國元朝蒙古統治者也毫不遜色,他們把印度人分為不同等級,印度社會等級森嚴,低等級的人在就業方面備受歧視,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沒有保障。雖然印度獨立後,雖然在法律層面上已經取消了種姓制度,但人們心中無形的等級依舊存在,不同的種姓之間仿佛有一道高牆,難以逾越。
  • 抖音成了印度種姓制度的新戰場
    最近,因為印度TikTok被印度政府封禁後,中國的抖音出現了一批印度人,他們取名十分有意思,除了打下英文名外,還會敲入自己的種姓以及自己的身份。一群印度的網絡移民們,正通過抖音,悄然把種姓制度的糟粕輸入中國。
  • 印度種姓制度可能與中國的四民制度有關係?
    談到印度,貧窮、落後、貧富差距似乎是一些抹不去的標籤,而對於愛好印度文化的人們,神秘的種姓制度是我們無法避開的話題。在英語世界中,有人將印度種姓制度分為「OUT CASTE」與「CASTE」,分別對應了沒有瓦爾納的人與有瓦爾納的人。
  • 印度為何至今還存在種姓制度(CASTE)?
    城市化進程不足:在印度,種姓制度對於城市的影響已經被削弱了。不是因為城裡人素質高,而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用到種姓。在城市,我們的公寓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隱私環境,每個人都是匿名的,不太可能知道鄰居的種姓。而在農村,大家都互相認識,很難擺脫數百年來的成見。雖然城裡結婚的時候還是會看重種姓,但是相較於農村,跨種姓結婚的可能性更大。
  • 印度種姓制度下,高種姓美女與低種姓美女的待遇差別大嗎?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一個實行種姓制度的國家,在這樣的制度下人們被區別對待,劃分為三六九等。
  • 印度的種姓制度下,中國人去印度旅遊,屬於哪個級別?
    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四大文明古國,而在印度有一種十分「可怕」的制度,便是種姓制度。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等國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但是這種現象在印度尤為嚴重。那麼在如此等級森嚴的種姓下,如果中國人去印度旅遊,屬於哪個級別?
  • 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什麼?不是階級,也不是職業
    印度種姓制度來源於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姓制度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 美媒文章:與印度一樣,美國也有種姓制度
    作為出生在印度,又在美國教書的小說家和學者,我逐漸開始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分析美國的層級化社會,這個視角就是種姓制度。很多美國人可能認為,這個所謂的建立在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力之上的國家會存在像種姓制度這樣的現象,是多麼不可思議。畢竟,在印度殘酷的種姓制度下,出身決定了社會地位,人們只能在群落內通婚,工作機會也受到限制。但美國真的不一樣嗎?
  • 印度種姓制度有多可怕:哪怕賤民的影子,都不能落在高種姓身上
    雖然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到歧視。但每年因為種姓制度導致衝突甚至死亡的人比比皆是。比較常見的還有低種姓男娶高種姓女,結果遭到女方家庭的殺害。此前,一個23歲的達利特男子普拉那伊,不管眾人反對,執意娶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21歲高種姓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