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至今還存在種姓制度(CASTE)?

2021-03-05 行走在Quora

這是行走在Quora的「中英對照」翻譯專欄,每周會分享一些有意思的Quora文,內容包羅萬象,供大家閱讀漲知識,順便提高英語水平,Keep on Learning~

Why does the caste system persist in India?

 

By Balaji Viswanathan.


Some of the key issues:

以下是一些關鍵問題:

01


Lack of pace in urbanisation: Urban India has reduced impact of caste, not because the people are good, but because they don't have easy ways to use caste in daily life. Our apartments afford privacy and anonymity and you are less likely to know the caste of your neighbor. In villages everyone knows everyone else and it is hard to escape centuries of stereotypes. While urban people too see castes while marriage, there are more chances of intermingling and more chances of intercaste marriages.

 

城市化進程不足:在印度,種姓制度對於城市的影響已經被削弱了。不是因為城裡人素質高,而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用到種姓。在城市,我們的公寓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隱私環境,每個人都是匿名的,不太可能知道鄰居的種姓。而在農村,大家都互相認識,很難擺脫數百年來的成見。雖然城裡結婚的時候還是會看重種姓,但是相較於農村,跨種姓結婚的可能性更大。


Urbanites are also too busy to bother about raw discrimination (other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may continue) and there is a strong media oversight (you are less likely to see someone paraded naked for violating a 「caste law」). Across the world it is urbanisationthat broke many of the feudal chains. Ambedkar talks a lot about the need for urbanisation. India's urbanisation is among the lowest. We don't build new cities fast enough to absorb a billion people.

 

而且,城裡的人太忙了,他們沒有時間去搞原生歧視(其他形式的歧視可能還存在)。印度媒體的監管力度也很強,你幾乎看不到誰因為違反「種姓法」被罰裸體示眾。在世界各地,正是城市化的存在打破了許多封建桎梏。安貝德卡爾講過許多次城市化的必要性。然而,印度的城市化率處於世界最低水平,因為我們沒能夠迅速建造新城市以便容納這10億人口。

(source: outlook india)


When people have jobs and ambitions, they would have very little energy to bother about who marries whom or what dress someone wears. Imagine you were in an IT company— would you have energy at the end of the day to bother about all the silly things of other people?

 

當人們忙於工作,心懷抱負時,幾乎就沒有精力去操心誰跟誰結婚了,或者誰穿什麼衣服了。想像一下,假如你在一家IT公司工作,累死累活了一天,你真的還有精力去過問別人亂七八糟的事情嗎?

02


Lack of economic mobility: Across the developed world you could see various ways in which people could move up and outside of lower class. Universal education, industrialisation and modernisation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oppressed classes to come outand get a footing.

 

經濟缺乏流動性:在發達國家,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脫離所在階層,向更高的階層流動。對於被壓迫的階層來說,教育普及、工業化以及現代化的發展給他們提供了出人頭地、在社會立足的機會。

In India, our chances of mobility is limited.

在印度,我們階級流動的機會很有限。

 

Other than a few thousands getting into IIT,IIM,UPSC etc there are not a lot of chances for poor boys and girls to make a living in the modern world leaving their past. Things are improving, but the pace has to be high and impact has to be broad. We need to figure out ways to move millions in parallel up the chain.

 

除了那幾千個考入印度理工學院和印度管理學院的學生以及通過印度公務員考試的人之外,在當今社會,對於窮孩子來說,通過努力工作就可以完全擺脫原生階層的機會並不多。儘管一切都在好轉,但仍然需要加快速度,擴大影響。我們需要找到方法,帶領成千上萬的人更上一個層次。

(source: financialepress.com)


When people have mobility there will be lesser discrimination.

當人們可以自由流動時,歧視就會越來越少。

03


Religious war: Caste system is endemic to India not specific Hinduism (Hindus in Bali don’t have a strict caste system while other religions of India too participate in caste discrimination). In fact, when Rig Veda (oldestof Hindu texts) first talk of varnas, they don’t even bother to define it (they assume implicitly that everyone reading would know what they are, meaning things have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prior). However, many anticaste activists attack Hinduism than trying to reform the system. This is one of the few areas I disagree strongly with Dr. Ambedkar. You cannot assume any faith say Hinduism/」Brahminism」would die — especially ones that have survived 1000s of years and give a range of positives to the followers.

 

宗教戰爭:種姓制度為印度特有,而非印度教特有。(峇里島的印度教徒不推崇嚴格的種姓制度,而印度其他宗教群體中卻存在種姓歧視)。事實上,當《梨俱吠陀》(最古老的印度語文本)首次提到「瓦爾納」時,作者們甚至懶得給它下定義,他們含蓄地假定每個讀者都知道這一術語的含義,這意味著種姓在這之前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然而,許多反對種姓制度的活動家攻擊印度教,並試圖改變這個制度。安貝德卡爾主張改革種姓制度,這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我與他意見不一的地方。任何信仰,包括印度教或「婆羅門主義」,都不會輕易消失,尤其它已經存活了數千年,為它的追隨者創造許多了正能量。

瓦爾納是印度教經典中解釋種姓制度的概念,在《梨俱吠陀》中,這個術語可以意味著:「人的種類、部落、等級、行業」。

       種姓制度的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That means the only way the caste can be fought is working with Hinduism & other Indian religions and not against it. As various third parties utilise the caste angle to expand their base, the fear of losing religion gives the neocons in Hinduism with renewed energy. The liberals and reformers within Hinduism who have the best chance to weaken the caste system are caught between a rock and hard place — between people outside the faith trying to attack the whole faith and people inside the faith who refuse to change at all.

也就是說,唯一與種姓制度作鬥爭的方式是與印度教或其他印度宗教合作,而不是直接對抗制度。各種第三方組織利用種姓制度在不斷擴大規模的同時,對失去宗教的恐懼重新激活了印度教內的新保守主義者。一邊是非印度教徒在試圖攻擊整個信仰體系,另一邊是印度教徒拒絕做出任何改變。面對這些,印度教中最有可能削弱種姓制度的的自由派和改革派陷入兩難境地。

We need the modern equivalents of Raja Ram Mohan Roy, Vidyasagar, Gandhi, Rajaji, Vivekananda to clean the systems from within. Such reformers have been weakened due to the factors stated above. Attacks from outside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have not yielded any results.


我們需要拉姆、維迪阿薩格、甘地、拉賈吉、維韋卡南達這樣的人從內部開始清除種姓制度。但是迫於上述因素這些改革者的權力已經被削弱了。過去幾十年裡,來自外部的攻擊還未產生任何效果。

(source: History Today)


Finally, people are unlikely to ever give up castes. Even in the west, you can see the various clan names & occupations still persisting as surnames. However, a guy named Carpenter or Smith is not going to be discriminated against in the normal course of things. That is what we should strive for — castes would not die, but caste based discrimination should.

 

最後,人們不太可能放棄種姓。即使在西方,人們的姓氏中仍舊可以看到各種宗族名字和職業名稱存在於人們的姓氏中。事實上在正常生活中,叫Carpenter(意為木匠)或Smith(意為鐵匠)的人不會受到歧視。這才是我們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種姓制度不會消亡,但基於歧視的種姓制度應該消失。

【學習表達】

stereotype /'stɛrɪətaɪp/  n. 刻板印象,模化式觀念或形象

He doesn't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stereotype of a Frenchman.

他不符合一般人頭腦中法國人的形象。

between a rock and hard place 兩難境地

Couples are currently between a rock and hard place; the economy is tightening while the cost of having babies is steadily going up.

如今夫妻們所處的境地很為為難,撫養嬰兒的花費在穩步上升,手頭經濟也越發拘謹。

feudal /'fjudl/ adj. 封建制度的,封地的

In fact, commerce was alw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feudalism and the feudal economy.

其實,商業始終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endemic /ɛn'dɛmɪk/  adj. 特有的,流行的;(疾病)地方性的

There is endemic racism/poverty/violence in many of the country's cities.

該國很多城市中,種族主義猖獗/貧困現象普遍/暴力肆虐。

get a footing    取得地位,取得立足點

He had listened and made himself agreeable to her at first, in order to get a footing in Washington Square. 開始時他對她總是洗耳恭聽,顯得十分可親,目的是要在華盛頓廣場取得立足之地。                                                                             

查看Quora原答案請點擊「閱讀原文」

往期精彩回顧

學英文,讀觀點

微信號:xzz_quora

相關焦點

  • 印度種姓制度
    從上述內容可知,「種姓」(在此指caste)的概念主要來自於西方而非印度[4]  ,因此該詞彙的意含往往反應西方文化對印度的主要看法。今天,「caste」不只單指印度的種姓制度,而是指「一種在社群內有嚴格的社會區分之體系」[5]  。換言之,西方文化偏向強調該制度的「隔離」與「不平等」的面向,並由此延伸出各種負面的看法。
  • 維基精選:【印度種姓制度】
    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但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很多支持種姓制度的專家學者在宗教、哲學、人類學上亦有提出大量種姓制度適合印度社會的理論,認為在印度種姓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有些理論在印度非常深入人心。
  • 除了印度,還有哪些國家存在種姓制度?
    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裡蘭卡也有種姓制度,只是沒有表現得像印度那麼突出。歷史學家認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存在或者曾經某個時期存在過與種姓制度相似的社會等級體系,南亞地區是種姓制度最典型也最興盛的區域。
  • 印度種姓制度影響
    雖然印度脫離殖民體系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被廢除,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的生活上仍然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關鍵詞:種姓制度,影響,不平等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在當今世界上,這種現象非常少見。印度是人口大國,約80%的居民信仰印度教。因為種姓制度,這些教徒被分為不同的等級。這些不同的社會等級集團,在印地語中叫作「闍提」,我國稱其為「種姓」。
  • 印度種姓制度為何能延續3000多年,其內在存續動力是什麼?
    今天的印度,已然是世界經濟大國,排在美中日德法英的後面第七位,而且計算機科學異常發達。哪怕是這樣的印度,今天依然深受種姓制度的影響。用咱們中國的古話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怎麼能把人如此赤裸裸的分成三六九等呢?既然這個制度如此落後、如此封建、如此不堪,為何又能延續至今呢?或許我們能從這一制度的來歷中發現答案。
  • 印度種姓制度背景下,低種姓人為何不能冒充高種姓?很容易穿幫!
    印度的種姓制度比起中國元朝蒙古統治者也毫不遜色,他們把印度人分為不同等級,印度社會等級森嚴,低等級的人在就業方面備受歧視,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沒有保障。雖然印度獨立後,雖然在法律層面上已經取消了種姓制度,但人們心中無形的等級依舊存在,不同的種姓之間仿佛有一道高牆,難以逾越。
  •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多可怕?試看種姓制度的前世今生!
    時至今日,種姓制度竟然還能荼毒印度社會甚至囂張至此!他們即便背井離鄉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無法避免當地人對自己種姓的嚴格調查,而對調查的任何牴觸都會讓自己被視為低種姓者。其實在種姓制度早期,各個階層並非絕對嚴格,也不會有今天的種姓隔絕情況。如印度早期文獻《梨俱吠陀》中,我們便能看到聖歌的作者這麼介紹自己的家庭:我是譜寫聖歌的,父親是醫生, 母親碾米……家庭成員從事不同工作,隔離自然不會存在。
  • 印度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許多人都知道,印度有一個種姓制度。它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多可怕?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都是從原始野蠻、封建迷信走向自由民主、文明和睦,但總有一些國家卻是例外,印度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印度雖然在經濟政治各個方面迅速發展,國家實力日益強大,逐漸成長為亞洲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是在印度國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不平等現象,而現象的源頭正是「種姓制度」。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
    種姓制度的起源   關於種姓制度的早期書面證據出現在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經梵語文本中,它們構成了印度教經文的基礎。公元前1700年至1100年,很少提到種姓區別。   然而,在薄伽梵歌強調種姓的重要性。
  • 印度的種姓制度介紹以及通過印度人名字辨別種姓
    varṇa vyavasthā),英語: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體系)是曾在印度與南亞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體系。這種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
  • 為什麼印度種姓制度一直存在,沒有人質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嗎?
    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千米,人口總數約為13.24億人,位居世界第二位,首都新德裡。近些年印度經濟發展速度很快,GDP的年均增速在7%左右,印度股市也創造了十年大牛市,在近期創歷史新高,隨著印度人口紅利的釋放,印度經濟還會繼續快速增長。
  • 印度以膚色區分種姓,那中國人到印度,屬於什麼種姓?
    文/歷史九點半印度是全球人口第二大國,僅次於中國,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裡,居世界第七位,可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印幾乎還在同一起跑線,但到了今天,兩國已經不在同一檔次。在與中國的賽跑中,印度為何會落後呢?因素有很多,今天咱們重點說其中一條:種姓制度。
  • 抖音成了印度種姓制度的新戰場
    最近,因為印度TikTok被印度政府封禁後,中國的抖音出現了一批印度人,他們取名十分有意思,除了打下英文名外,還會敲入自己的種姓以及自己的身份。一群印度的網絡移民們,正通過抖音,悄然把種姓制度的糟粕輸入中國。
  • 印度種姓制度有多可怕:哪怕賤民的影子,都不能落在高種姓身上
    雖然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到歧視。但每年因為種姓制度導致衝突甚至死亡的人比比皆是。比較常見的還有低種姓男娶高種姓女,結果遭到女方家庭的殺害。此前,一個23歲的達利特男子普拉那伊,不管眾人反對,執意娶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21歲高種姓女子。
  • 美媒文章:與印度一樣,美國也有種姓制度
    作為出生在印度,又在美國教書的小說家和學者,我逐漸開始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分析美國的層級化社會,這個視角就是種姓制度。很多美國人可能認為,這個所謂的建立在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力之上的國家會存在像種姓制度這樣的現象,是多麼不可思議。畢竟,在印度殘酷的種姓制度下,出身決定了社會地位,人們只能在群落內通婚,工作機會也受到限制。但美國真的不一樣嗎?
  • 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什麼?不是階級,也不是職業
    印度種姓制度來源於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姓制度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 印度的種姓制度下,中國人去印度旅遊,屬於哪個級別?
    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四大文明古國,而在印度有一種十分「可怕」的制度,便是種姓制度。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等國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但是這種現象在印度尤為嚴重。那麼在如此等級森嚴的種姓下,如果中國人去印度旅遊,屬於哪個級別?
  • 印度種姓把人分為4個等級,為何很少人冒充高種姓?很容易穿幫
    ——《梨俱吠陀》這就是印度種姓最早的起源,可怕的就是這個早在公元1000年前所制定的制度,卻成為了印度控制人民的主要的制度,而這種種姓制度為很多印度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前言說起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全世界那都是臭名昭著的,但是即便是這樣一個讓人們唾棄的制度卻在印度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關於印度的種姓制印度,在1950年印度憲法就明確廢止,但至今印度依然存在著這種制度。
  • 種姓制度下的印度達利特人
    其實,在古印度早期是沒有種姓制度的,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印歐人的一支雅利安人,從東歐平原翻越烏拉爾山,來到了阿富汗高原,一支南下來到了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平原。自北而來的雅利安人,花了約600年的時間「滅」了古印度文明,為了能千秋萬代統治印度,雅利安人發明了「種姓」,種姓在梵文中叫「瓦爾那」,意為「顏色、品質」故而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