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貸數據江湖:1.5元就能買到一條借款人信息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現金貸數據江湖:1.5元買到一條借款人信息

  涉及借錢用、速貸之家、新浪輕鬆借等數十家平臺,分析稱現金貸條款遺留爭議

  伴隨著趣店的上市,主打「小額」、「短期」、「憑信用借錢」的網絡現金貸款成為最近一段時間的社會焦點,高盈利的表象下,資本紛紛介入搶食,公眾則對其發出有關「高利貸」的質疑。

10月29日,新京報記者下載安裝分期樂APP,該APP彈出提示請求對手機定位。

  有關現金貸監管的呼聲也不絕於耳,繼11月4日央行行長周小川發聲,宣布「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之後,11月7日,公安部出臺意見,重點打擊非法集資犯罪和涉及網際網路金融、證券期貨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突出經濟犯罪活動。三日內兩部門發聲指向金融風險。

  現金貸為何會引發諸多爭議?高利率之下,借款人又會在現金貸平臺面臨哪些「陷阱」?從業者的生態究竟如何?

  從今天起,新京報經濟新聞推出《透視現金貸》欄目,從條款、漏洞、借貸風險等多方面全面剖析現金貸,力爭還原真實的現金貸現狀及其所面臨的灰色地帶。

  11月7日,公安部出臺意見,重點打擊非法集資犯罪和涉及網際網路金融、證券期貨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突出經濟犯罪活動。這是三日內,第二家發聲嚴管金融風險的部門。

  隨著10月18日趣店正式上市,有關現金貸游離於監管之外,如何監管的話題已經被熱議了近二十天。同時,現金貸的市場競爭也愈演愈烈。

  在暴利的驅使下,資本巨頭紛紛入局,令現金貸平臺的混戰進入「肉搏」。在這場戰鬥中,用戶無疑是平臺爭奪的重點。

  在新京報記者的調查中,各大網貸平臺的貸款數據以每條0.1元至1.5元不等的價格直接出售給需要購買數據的人們。此外,一些專門交易數據的網上平臺也開始出現。

  爭議出現在現金貸APP的「獲取通訊錄權限」,許多現金貸平臺的合同條款中,都有一條內容為「授權第三方機構獲取客戶信息」的條款,有聲音認為,這給網貸用戶信息洩露乃至信息倒賣留下了口子。

  11月6日,新京報記者從數據中介手中購買了100條用戶數據,用戶涉及借錢用、速貸之家等多個平臺。 軟體截圖

  【交易】

  用戶數據0.1元至1.5元/條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用戶資料在現金貸平臺與中介、平臺與平臺之間倒賣已不是秘密。標價則根據數據的「新舊」程度而定,價格在0.1元至1.5元/條不等。

  11月6日,新京報記者加入了一個以買賣數據為主要業務的QQ群,群裡經常可以看到「求購意向高貸款數據」,或「尋貸款數據,有的來聊」的消息。記者隨機聯繫到其中一位求購貸款數據的人士,其表示「曾經以一毛錢一條的價格買到了自稱是『資料庫』中的信息,但這些數據很爛。」而當記者詢問其購買數據的目的時,該人士表示是為了「進行推廣」。

  「用戶資料在現金貸平臺與中介、甚至其他現金貸平臺之間倒賣已經不是秘密了。」曾從事過網貸公司信貸員職位的張博(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為了快速開展業務,信貸員會找中介購買曾經在其他網貸平臺借過款的客戶名單,再聯繫這些客戶。而對於一些已經在自家平臺註冊了,卻沒能成功放款的客戶,現金貸平臺也可以選擇將其轉手賣給其他平臺。」

  張博告訴記者,根據目標用戶的不同,數據的價值也不同,並沒有一個通用的價格,通常是雙方議價。「對於時間比較久的借款用戶價格就便宜,一毛一條的價格都算貴。而對於一些沒有欠帳和不良記錄,借款時間還比較近的用戶,他們很大概率沒有被其他家貸款平臺騷擾過,屬於『一手』用戶數據,推廣起來更容易,價格也可以賣得更高。目前現金貸平臺為獲得一名新用戶所付出的引流成本可能高達數十元。」

  10月29日,新京報記者以購買網貸數據為名聯繫了一名貸款中介,其表示,可以以1.5元一條的價格向記者提供來自各大網貸平臺當天的貸款數據,數據內容包括借款人的姓名、電話、身份證號、借款金額等。

  隨後,新京報記者經過議價,以1元一條的價格向該人士購買了100條數據,這些數據涉及借錢用、速貸之家、新浪輕鬆借等幾十家平臺,並附有借款人在該平臺上借款的手機號碼以及姓名;該中介提供的另一條數據中甚至還標註有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如「創業貸款」、「學業貸款」等。

  但他拒絕透露這些數據的來源,只強調「各大現金貸平臺的數據都有」。在張博看來,這些擁有「內部一手資料」的貸款中介有可能來自現金貸平臺或現金貸平臺合作方。

  除了中介個人倒賣之外,新京報記者也發現了專門交易數據的網上平臺。

  11月7日,一名資深數據販子深紅(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建議你從電腦網頁走,到大數據平臺去找,會有人給你搞到。」

  在深紅的指導下,新京報記者找到了某家「大數據交易平臺」。深紅稱,這個平臺主要是擔保交易,所以可以杜絕騙子的出現,而且客戶比較高端。具體操作方式就是根據你自己的需求在平臺上發布交易信息,此後會有「供應商」接單,這樣就可以尋求到想要的數據了。

  11月7日上午,新京報記者登錄了該平臺,在該平臺的「最新需求」一欄中,記者發現一條信息顯示,有發布者希望購買借款額度在500元至5000元的客戶和借款被拒的客戶數據,並給出了5000至1萬元的價格。

  【催收】

  催收方「掛鈎」借款人通訊錄

  據業內人士透露,當借款人打開一個網貸APP時,其個人信息和通訊錄中的親友信息就已成為「透明」狀態,這使得不少人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連續接到「催收電話」的騷擾。

  在接連收到多家平臺的催收信息後,劉先生有些無奈,都是同一個借款人,但自己與其並不相熟。

  來自用錢寶的一則逾期信息顯示,貸款人周倩(化名)借款1400元,已經逾期25天,並提示劉先生轉告周倩,在下午一點必須處理欠款。

  「只是大學社團的學妹,算得上認識,但並不算熟。」劉先生表示,除了用錢寶,發過催款信息的平臺還有飛鼠貸、借錢寶、拍拍貸等平臺。

  「在我告訴他們,我本人也聯繫不上此人,而且不熟之後,會有一段時間沒打電話或者發簡訊,過後換了催收人員,又會重新打。」在微博上點名用錢寶之後,劉先生說,用錢寶巧合停止了騷擾,但其他的平臺還是繼續騷擾,「迫於無奈只能換手機號碼」。

  劉先生表示,也理解對自己造成騷擾的各個平臺,主要責任還是在借款人身上,「但騷擾的頻率實在太高,早上七八點都有人打來。」

  「說是別人填了我做緊急聯繫人,隔三差五打電話給我,很煩。」在收到魔法現金的催債電話後,林華(化名)無法抑制內心的反感:「別人借錢填我號碼都不通知我的?」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在消費金融領域的投訴中,「莫名收到貸款平臺的催收信息」佔了很大一部分。一位小貸公司業務人員介紹,用戶一旦逾期,給通訊錄裡的聯繫人打電話、發簡訊是基礎的催收手段。

  「當你打開一個網貸APP,你的信息甚至你通訊錄中親友的信息就已經變成透明的了。這一切都是從用戶下載APP時點擊同意授權開始的。」一名現金貸平臺信貸員說。

  除了用戶自發設置緊急聯繫人,一些現金貸平臺安裝成功後,也會主動獲取機主通訊錄、簡訊、定位等信息。

  10月26日,新京報記者下載中原消費金融APP後,APP中彈出提示,請求開啟「獲取設備信息」、「獲取設備儲存」、「獲取定位信息」等權限。用錢寶APP會請求讀取手機簡訊,魔法現金、分期樂則嘗試獲取用戶的手機定位。部分APP在新京報記者選擇不授權之後即終止了APP的安裝和使用。

  一位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人員表示,在收集了通訊錄信息之後,平臺往往不會去主動核實聯繫人與借款者的真實關係。

  「很多時候,聯繫人是沒有核實的,為了前期不讓客戶反感,也是為了保護客戶信息,算是一種信任,後期我們則會認定這個人是和借款人有關係的。」一位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人員坦言。

  至於接到催收信息後的聯繫人,向平臺澄清與借款人沒關聯的做法,在平臺眼中獲得認可的程度並不高,「這種說法都信的話,那就算是親生的兄弟姐妹、父母,也會說不認識了。」前述消費金融公司業務人員稱。

  他認為,杜絕這種催收現象的方法,要麼通過貸前電話聯繫核實,要麼在貸前通過其他途徑約束貸後履行合約。

  11月6日,新京報記者從數據中介手中購買了100條用戶數據,用戶涉及借錢用、速貸之家等多個平臺。 軟體截圖

  【條款】

  現金貸條款遺留爭議

  爭議隱藏在現金貸的服務協議條款中。許多現金貸平臺的合同條款中,都有一條內容為「授權第三方機構獲取客戶信息」的條款,有聲音認為,這給網貸用戶信息洩露乃至信息倒賣留下了口子。

  按照常理,客戶的信息資料不能提供給外界。但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許多現金貸平臺的合同條款中,都有一條內容為「授權第三方機構獲取客戶信息」的條款,有聲音認為,這給網貸用戶信息洩露留下了口子。

  如愛又米《現金分期服務合同》第2.4條規定,借款人同意在第三方平臺借款過程中,委託並不可撤銷地授權愛又米及/或第三方平臺,可以在第三方平臺公開借款必須的個人信息,授權愛又米及/或第三方平臺,在第三方機構查詢保存和使用借款者的個人徵信信息。

  但對於這個「第三方平臺」到底是什麼,愛又米在條款中沒有明確表述。10月29日,新京報記者諮詢愛又米客服,得到的答覆是第三方平臺主要為「與平臺合作的催收部門」。

  網貸之家聯合創始人石鵬峰認為,第三方通道有很多,但對於用戶授權來說,應該明確指明是哪些第三方渠道,以及具體獲取哪些信息,如何使用,而不應該是一個泛泛的授權說明。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則認為,如果合同中籠統表述「信息可以提供給第三方或合作方、關聯方」也是不合規的。必須明示這個「第三方」到底是什麼機構?第三方拿到相關個人信息有什麼用途?同樣,也必須有如第三方拿到信息會有何風險的明示。

  目前,只有少數平臺對第三方拿到信息的風險作出了說明,如支付寶在隱私權政策中指出,「會與第三方籤訂保密協議,一經發現其違反協議約定將會採取有效措施乃至終止合作。」

  《合同法》第四十條則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如果用戶不知道第三方或合作方是誰,APP將任何用戶信息提供給第三方或合作方的表述都是無效。」方超強表示,「如果這樣的表述有效,那就變成了只要APP方面認為是合作方,就可以給任何人用,我認為這嚴重侵害了用戶的權利,不符合《合同法》規定。」

  在中國政法大學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看來,這一做法涉嫌違背了「相關性最小化原則」和「明示原則」。

  李愛君稱,在《網絡安全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原則中都有關於「相關性最小化原則」:即借款人下載APP只是為了借款,平臺需要對所有收集的數據、信息與借款有何相關性進行說明,並不是平臺可以最大化、無限制地收集借款人個人信息。

  不過,在業界眼中,這種方式屬於「相對合法渠道」。

  11月6日,某反欺詐技術公司副總裁張元表示,能夠主動以合同文本的方式出現,屬於相對合法渠道。「他們拿你的通訊錄或通話記錄的目的是兩個,一是用來做評估,二是用來做催收。特別無擔保、無抵押的現金貸是根據通訊錄和通話記錄來評估借款人的信用。但是現在大多數現金貸公司對通訊錄的後一個目的被放在重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現金貸公司的邏輯是,借款人你就是拿自己的隱私來換我的額度。」

  ■ 延伸

  數據「清洗」後售價可達百元

  現金貸獲取的信息或許只是冰山一角,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個人信息數據倒賣已成為高度分工並且頗具技術含量的產業,甚至還包括人工智慧手段的應用。

  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數據買賣

  有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現金貸領域只是個人信息數據倒賣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倒賣已成為一個高度分工、技術含量很高的產業。裡面的鏈條已經非常豐富和完善。

  11月6日,某反欺詐技術公司副總裁張元表示,現金貸領域獲取的手機號、通訊錄等信息只是一個鏈條的開始,「這是一個江湖,基本上是三個環節」。

  首先,是個人信息的直接獲取。「如果你的數據不被洩露,他們是沒有原材料的,也就不會進入交易流程」,張元解釋道。

  第二環節則進入了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領域。國內某大數據公司戰略合作與合規總監陳威表示,第一個環節獲得的個人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電商平臺的帳號、銀行卡帳號、家庭住址、郵編等等都算是裸數據,「N個數據包似的出售,值不了多少錢」。但是經歷第二環節的洗庫、撞庫、脫庫、清洗等(數據行業術語)後的數據,精準匹配度就相當高了。」

  「有些在此階段的數據,可以在一個項目(以人名或身份證號)內全部出現,完成對一個人基本信息和生活情況的認定,價格就從幾毛幾分每條,變成了以元為單位。」但陳威認為這並不是真正大數據從業者最想要的數據結果。於是就出現了第三個環節,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

  AI等人工智慧技術在第三個環節中出現。「例如,北京西路1320號與北京西路1318號這種地址信息的識別,AI發現一個項目中其他數據信息都一樣,但只有這兩個地址不同。AI就會在百度上自己查找1320號與1318號的區別到底在哪?很有可能這是同一棟樓,而機器所自主完成的就是對各種數據源進行印證、匹配。」陳威說。

  據了解,經過這三個環節完成之後的個人信息數據,身價倍漲,每條能夠以百元甚至更高價錢出售。

  「誰的數據最多,誰就最容易洩露」

  在業內人士眼中,目前從個人數據信息的獲取途徑看,有相對合法獲取與徹頭徹尾非法獲取兩種。

  目前,相對合法角度收集或獲取個人信息的公司或機構包括:大型網際網路電商公司、快遞物流公司、電信運營商、商業銀行,以及公安、海關、教育、稅務、社保等系統組成的「國家隊」。

  某大數據公司戰略合作與合規總監陳威、某反欺詐技術公司副總裁張元,以及某徵信公司副總裁楊毅都認為,這些公司或機構對個人數據信息洩露或倒賣,主觀上都不存在動力,但在客觀上,這些公司或機構,因為手中所擁有個人信息數據量級最大,成為數據洩露最大的「出口」。「我們討論個人信息洩露的主要途徑,首先就要看什麼地方會有集中而大量的數據。誰擁有的數據最多、也就是最容易洩露的一方。」張元說。

  在陳威看來,電商與快遞物流渠道,大部分被洩露來源是從公司「內鬼」流出的數據,「當然也不排除某些高管的個人行為」,陳威接著說,「物流、網際網路電商公司會有各種管理法則或罰則,以及各種監控手段,偷盜公司的個人用戶信息後果很嚴重。但利潤放在眼前,還是會有人願意鋌而走險。」

  楊毅認為,與公司相比,政府部門、銀行等公共機構通常不會去買賣數據,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即他們的設備一般都不是自己供應、系統也不是自己開發的。因此會存在「後門」洩露的隱患。

  但是另外一方面,市場是有需要的,「像銀行的CRM系統(數據),大家(徵信、大數據等公司)都想要。好一點的做法是先拿授權,這樣就變成了銀行或三大電信運營商合法的代理。」陳威曾經有段時間的主要工作就是籤署各種授權合同。

  此外,大額交易數據也成為一個「通口」。張元補充道,「買房買車,這算是大額交易,可以直接推算,具有很強的金融屬性和營銷價值。所以一些開發商或4S店會將這類數據入庫暗中出賣,造成個人信息洩露。」

  還有一些本身非法獲取個人信息並實現非法大量變現的途徑,比較常見的是在手機中植入各種病毒、木馬,通過不法手段,收取個人手機裡的ID、釣魚網站等等,「這就是徹頭徹尾的非法行為。」楊毅說。

  B04—B05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羅亦丹 黃鑫雨 陳鵬

相關焦點

  • 現金貸數據江湖:1.5元買到一條借款人信息
    隨著10月18日趣店正式上市,有關現金貸游離於監管之外,如何監管的話題已經被熱議了近二十天。同時,現金貸的市場競爭也愈演愈烈。在暴利的驅使下,資本巨頭紛紛入局,令現金貸平臺的混戰進入「肉搏」。在這場戰鬥中,用戶無疑是平臺爭奪的重點。在新京報記者的調查中,各大網貸平臺的貸款數據以每條0.1元至1.5元不等的價格直接出售給需要購買數據的人們。
  • 個人信息買賣黑鏈:淘寶25頁和京東3年數據僅需1元
    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他注意到了一則「2分鐘註冊,5分鐘審核,極速放款」的現金貸廣告。一開始能向平臺貸多少錢?這往往需要用個人隱私來交換。上傳本人持身份證照片,填寫詳細住址,讀取手機通訊錄,認證運營商和電商信息等,用阿倫的話來說,「交出的個人信息越多,可借款的額度也就越高。」初嘗來錢快的甜頭後,阿倫一連借了十幾個平臺,直到「拆東牆補西牆」都難以填補漏洞。
  • 用蘋果ID就能借錢?現金貸穿「馬甲」再現新變種
    用蘋果ID就能借錢?現金貸穿「馬甲」再現新變種  新華社上海3月27日電 題:用蘋果ID就能借錢?現金貸穿「馬甲」再現新變種  新華社記者譚慧婷、何曦悅、王辰陽  「無需抵押、不打借條、不看徵信,只要有蘋果手機,就能輕鬆借款。」
  • 多個現金貸APP轉型貸超 宜信旗下江湖救急為714導流
    來源:探長讀財 作者:探長3號 近日,探長讀財小編發現,「借錢用借錢」、「急速借錢-貸款」、「江湖救急」等現金貸APP出現在小米應用商店推薦在首頁。不僅如此,其通過10餘家公司,先後運營40近現金貸APP。目前,「借錢用借錢」、「急速借錢-貸款」已轉型貸超,導流平臺包括拍拍貸、玖富萬卡、樂惠花、借東風、獵豹貸款、桔子借款等。相比而言,由譽達信恆諮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運營的江湖救急則不同,一方面開展貸超業務,不僅收取9元信用查詢費,還為714高炮平臺導流。
  • 深度:為什麼說99%的現金貸都會消亡?
    招股說明書還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趣店走信託渠道助貸的交易金額為137.63億元,多數信託採用結構化設計,趣店認購次級份額,優先和次級的比例多為5:1或6:1,由信託作為貸款主體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借款人直接向信託償還本金和利息,如果出現壞帳,由趣店補足。實際上,以上這種由現金貸公司完全承擔風險(或主要承擔風險)的做法是行業的慣例。
  • 消金業務之現金貸(A)
    實測錢急送:借款 2000 元,7 天后還款 2070.28 元,年費率高達 183.23%((費用/借 款金額)/7*365)。2. 現金貸業務現金貸業務主要成本有三方面:獲客,壞帳,資金。2.1 獲客現金貸業務的模式是高利率覆蓋高壞帳。
  • 現金貸是什麼?暴利數據江湖揭秘 偽裝金融創新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現金貸」這樣的「金融產品」,對實體經濟談不上什麼「服務」。對「現金貸」,必須給予嚴格的管控引導。由央行牽頭,多部門共同參與制定監管新規,正是基於管控引導的思路。
  • 現金貸又玩「新套路」:借款人被購買風險評估,良鑫科技等空手套...
    近日,有借款人在現金貸平臺上被「購買」風險評估報告。現金貸的「套路」是一個接著一個。前不久,柒財經曝光了一些高炮現金貸平臺在未經借款人同意後直接下款。如今,又有借款人表示,其在現金貸平臺上填了個人信息,就被強制購買《個人風險等級評估報告》(下稱「風險評估報告」)。
  • 爆通訊錄「擼口子」 現金貸亂象何時休?
    聚投訴平臺顯示,截至2019年1月3日,涉及到功夫貸的投訴帖達509篇,投訴理由集中在「爆通訊錄影響家人生活」、「惡意盜取通訊記錄」、「變相高利貸」等方面。吳娜稱,「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借貸平臺憑什麼盜用個人信息,催收公司憑什麼肆意辱罵他人,太惡劣了。」
  • 疫情下的高炮現金貸:還款額高本金1倍,換個馬甲再「粉墨登場」
    過去近一年時間,違規現金貸支付通道被切,多家大數據、催收公司相繼被查,負責人身陷囹圄。一時間,現金貸行業迎來一場大逃殺。柒財經了解到,一邊部分貸款超市停止與「714高炮」合作,另一邊,央視315晚會上榜的「714高炮」APP難尋蹤跡。
  • 這種現金貸App讓36萬人上當
    原標題:這種現金貸App讓36萬人上當「利息低、無抵押、放款快,註冊現金貸App馬上借錢!」一條條宣傳高額借款、低利息的廣告,誘騙借款人下載註冊現金貸App,按照認證要求提供了身份證、通訊錄後,才發現還要繳納會員費。
  • 是現金貸APP,還是「網絡高利貸」?
    張芳提供的手機交易記錄截圖顯示,這些現金貸APP以收取管理費或服務費、審核費等名義,從借貸本金中扣除費用,使得借款人實際收到的借款金額低於借款合同上約定的金額,變相提高借款人利率。例如,張芳在雲速貸APP上借款2000元,看似月利率1.5%,實際扣除費用,到帳只有1820元,期限3個月,還款卻達到了2478.39元。而其他一些現金貸平臺實際年利率也已遠遠高於國家規定的年利率36%。
  • 通聯支付先後推七個現金貸APP 聯合維信金科等收割借款人
    12月2日,通聯支付被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處以2067元的罰款,這已經是年內第三次被罰。金融觀察團發現,作為「罰單常客」的通聯支付,除了涉嫌為高利貸平臺開支付通道外,還先後上線了七個現金貸APP,或為無資質借款APP導流,或聯合維信金科、環球黑卡等持續收割借款人。
  • 騙了30多萬人近1億元!現金貸APP這樣「套路」人
    一條條宣傳高額借款、低利息的現金貸APP廣告,看似非常誘人。殊不知,這背後可能是一環套一環的騙局!近日,以馬某、周某等組成的特大詐騙團夥中的12人被杭州市餘杭區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罪批准逮捕。據了解,2017年11月至今,該團夥通過收取會員費、虛報貸款額等詐騙方式,利用旗下多家殼公司擁有的7款現金貸APP,騙取全國各地被害人數達36萬餘人,非法獲利近億元。
  • 消費-qq現金貸怎麼借款qq現金貸在哪裡找
    貸款的方式有好多種,而qq現金貸自從推出以來雖然不像螞蟻借貸那麼紅火,但是也受到了大力的歡迎,用手機qq也能借錢了,這種方便又快捷的方式當然是很受熱議的,至於qq現金貸怎麼借款,又要在qq哪裡才能找得到呢?
  • 現金貸整飭風波擴散 二三四五馬上消費遭遇火燒連營
    《投資時報》記者了解到,在銀監會下發的現金貸排查名單中,共列出了429個APP、72個微信公號、117個網站開展現金貸業務。據業界估算,目前整個現金貸規模高達6000億至1萬億元。  從京滬廣深四地對現金貸業務第一輪摸底反饋回來的情況看,亂象驚人。
  • 監管趨嚴,噴湧出現的眾多現金貸平臺迎來末日狂歡
    一位親歷我國網際網路金融成長全程的資深人士統計,現金貸平臺存量至少1萬家,且一度日均新增近百家。自去年8月銀監會等部委發布《網絡信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後,P2P網貸機構紛紛探討轉型小額分散業務,尋找優質資產,將與監管新規有著「高匹配度」的消費金融業務迅速提上日程。其中轉型成本最低、規模瘋長最快的,便是現金貸。
  • 現金貸是「明日黃花」還是「舊瓶新酒」?
    早期現金貸的風控又完全依靠人工審核,行業壞帳率極高,當時美國現金貸機構不良貸款率在10%至20%左右。這使得現金貸機構不得不以極高的利率去填補壞帳帶來的損失,而這又使得現金貸只能吸引到信用資質較差的借款人。 這樣的惡性循環直到直到Zest Finance等以大數據為手段的金融科技公司出現之後才有了好轉。
  • 拉卡拉現金貸「易分期」疑似陷入癱瘓
    然而,身份驗證信息接口被切斷後,拉卡拉現金貸「易分期」已無法正常運行。背靠聯想的拉卡拉最近不太順。19日,央視網曝光拉卡拉支付旗下的考拉徵信非法緩存公民個人信息1億多條,且涉嫌非法提供身份證返照查詢9800多萬次,獲利3800萬元。消息迅速發酵,20日下午,拉卡拉股價跳水至跌停,市值蒸發17億。
  • 兇猛現金貸背後的欲望深淵:女子網上擼81隻貓,欠下70萬元債
    現金貸江湖波詭雲譎,一邊是資本狂歡,市場野蠻生長,網貸平臺不斷締造財富神話;另一邊是眾多借款人被欲望裹挾,越借越多,以貸養貸,陷入深淵。  近日,南都記者實測發現,一些網貸平臺只需要填寫姓名和身份證號就能借款,連肖像認證都不用。單筆借款最少500,上限則因人而異。如此輕鬆的流程背後,則暗藏著年利率高昂的巨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