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現金貸」這樣的「金融產品」,對實體經濟談不上什麼「服務」。對「現金貸」,必須給予嚴格的管控引導。由央行牽頭,多部門共同參與制定監管新規,正是基於管控引導的思路。
據記者了解,由央行牽頭,多部門共同參與的「現金貸」監管新規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除了36%利率上限和禁止暴力催收外,此次監管可能還將從資金、牌照等多方面嚴控「現金貸」。(11月6日《經濟參考報》)
「現金貸」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小額高息信貸。低門檻是說人人都可以借貸,只要你願意承受現金貸的高利率;小額高息信貸是指貸款金額不大,少則千把,多則萬把,但是利息率奇高。如果脫掉「現金貸」那身「金融創新」的美麗外衣,顯露出的便是「高利貸」的醜惡形體。
有人很樂於為「現金貸」辯護,說這是一種消費信貸。筆者認為這有點扯。借款人借到錢之後,有多少機構或平臺去監管借款人怎麼用這筆錢了呢?借款人可以消費,但也可以投資。既然貸款使用方向不確定性很大,為何被稱為「消費貸」呢?仔細分析,所謂「消費貸」不過是為「現金貸」貼個促進消費的光鮮標籤而已。
也有人用「普惠金融」的概念為「現金貸」貼金。什麼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為了讓每個人享受到金融服務的機會,重點是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信貸服務。既然是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信貸服務,就要考慮到這部分群體的還款能力,貸款利息率就不應太高。然而實際上,「現金貸」的利息率高得嚇人。從目前有關報導看,有的「現金貸」利息率超過40%。這不是搶劫勝似搶劫,只是風險比搶劫低了很多。真正理性借貸、理性用款的人,是不會去接受這種「信貸服務」的。這樣的「信貸服務」被說成「普惠金融」,不過是自抬身價而已。
同其他形式的高利貸一樣,當前的「現金貸」對實體經濟發展損害極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金貸」因其遠高於實體經濟利潤率的「高利息率」而從實體經濟中吸收大量資金,抑制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而非與實體經濟搶奪資金進而獨立運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現金貸」這樣的「金融產品」,對實體經濟真的談不上什麼「服務」。
任何經濟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必然性,背後都有一定的經濟因素在起作用。「現金貸」的出現,是小額信貸需求旺盛的必然結果。如果小額信貸需求不能滿足,簡單地一刀切取締「現金貸」,恐怕其他形式的高息小額信貸還會出現。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對「現金貸」給予嚴格的管控引導。由央行牽頭,多部門共同參與制定監管新規,正是基於管控引導的思路。期望監管新規出臺後,「現金貸」能走上服務實體經濟的正確道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原標題:【學思踐悟·十九大】對「現金貸」嚴格管控勢在必行
責任編輯:朱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