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錢江源國家公園位於浙江省開化縣,由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連接上述保護地的生態區域整合而成,總面積252平方公裡。這裡是浙江人民母親河錢塘江的發源地,至今保存著全球稀有的大面積低海拔原生常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仍然保持的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這正是錢江源國家公園的核心價值所在。
別看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面積小,面臨的任務一點都不少。特別是公園位於長三角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區,處於浙皖贛三省邊際區,同時也屬於南方集體林區,如何解決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如何推進跨區域合作保護、如何實現集體自然資源資產的統一管理,是擺在保護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7月21日,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汪長林向媒體介紹了錢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工作情況。
汪長林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致力做好「加減乘除」四篇文章,著力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各項任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所謂加減乘除,一是保護做加法,就是落實最嚴保護措施,通過持續開展「清源行動」,嚴厲打擊破壞自然資源行為,建立自然資源保護長效機制;二是項目做減法,就是嚴格執行項目前置審批制度,對原有不符合生態管控要求的項目建立逐步退出機制,減少不必要的人為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幹擾;三是功能做乘法,就是在做好自然資源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的基礎上,儘可能發揮國家公園的科學研究、自然教育以及遊憩的功能;四是自然做除法,就是逐步清除非自然狀態的物質和行為,比如外來入侵物種,生活汙水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等,還自然以本來面目。
可以說,通過幾年的努力,目前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已基本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各項目標任務,呈現出了「四個一」的生動局面:
一是管理一個口。整合原有保護地管理機構,成立了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納入省一級財政預算、由省林業局代管的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並通過與地方政府建立的交叉兼職、聯席會議、聯合行動等機制,形成了「垂直管理、政區協同」的管理體制。
二是資源一本帳。基本完成了自然資源本底調查和確權登記。特別是通過保護地役權改革,實現了集體自然資源的統一管理;通過「自下而上」合作,與江西、安徽毗連地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機制,推進了周邊自然資源的整體性保護。
三是監測一張網。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3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務實的合作關係,傅伯傑、魏輔文兩位院士先後參與生態價值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目前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已經實現「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基於這裡的研究,已有221篇論文被SCI收錄。
四是社區一盤棋。國家公園建設離不開社區的支持和參與,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幾乎把一半的資金投向社區,通過社區共管、共建、共享,致力打造命運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錢江源國家公園集體所有自然資源資產佔比較高,2018年,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啟動並完成了所有27.5萬畝集體林地的地役權改革;今年又啟動了農村承包土地的地役權改革工作,就是不改變土地權屬的基礎上,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地役權補償機制和社區共管機制,變單一主體為利益共同體,在限制農民一定使用權前提下,對相應損失給予補償,從而實現了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在實際控制意義上的主體地位。
具體地說,以農田地役權改革為例,經雙方協商一致,生產主體在享有適度發展耕地景觀、生態旅遊、生態農業、自然教育等權利的同時,盡到不改變土地使用性質,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不焚燒秸稈和野外用火,不捕捉進入耕地的野生動物,不擅自引入外來物種,不違建汙染環境、破壞資源或景觀的生產設施,確保田園整潔的義務,錢江源國家公園給予每年每畝200元的地役權補償。同時,國家公園管理局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約定經營主體以不低於5.5元/斤的價格收購稻穀,以不低於10元/斤的價格銷售大米,管理局給予2元/斤的市場營銷補貼,並允許使用國家公園相關標識,以此提高產品附加值,最終將產品銷售推向市場。
錢江源國家公園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區,是如何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呢?
汪長林表示,國家公園強調「生態保護第一」。生態保護離不開當地居民的支持和參與。不能讓老百姓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因此,我們牢固樹立「原住居民為本」的建園理念,在落實最嚴保護措施的同時,通過社區共管、共建、共享三條路徑,打造利益共同體,讓社區居民共享生態紅利。
一是社區共管。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提供公益性崗位,設立舉報電話和獎勵辦法等方式,充分發揮群眾主人翁意識。2018年,錢江源國家公園從原住居民中招聘了95名專兼職生態巡護員;2019年,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又出臺了《開化縣野生動物救護舉報獎勵辦法》;2020年,成立了錢江源國家公園綠色發展協會,加強業內監管和行業自律。在出臺相關政策時,充分徵求當地百姓意見,讓群眾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二是社區共建。錢江源國家公園堅持以人本化、生態化、數位化為重點,推進鄉村「生態、形態、文態、業態」高度融合,著力推進國家公園「未來鄉村」建設,致力打造面向「長三角」的自然教育和休閒康養高地。我們的「未來鄉村」包含環境生態化的清潔能源、綠色建築、自然環境,生態產業化的環境教育、森林康養、遊憩體驗,產業綠色化的低碳交通、綠色消費、有機食品九大場景,還自然以本來面目,加快「兩山」轉化,實現保護與發展互促共贏。三是社區共享。主要是通過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帶動和基礎設施改善等方式,讓群眾切實享受到國家公園建設帶來的生態紅利。2018年起,錢江源國家公園連續三年共安排6000萬專項資金,用於錢江源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和風貌提升。在產業幫扶方面,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先後謀劃和啟動了亞熱帶之窗、何田入口社區和長虹鄉高田坑暗夜公園項目。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還致力推動「錢江源國家公園」集體商標註冊工作,開展品牌增值體系研究,以產業帶動周邊地區旅遊、茶葉、農家樂、民宿等產業發展。錢江源國家公園關注社區3家衛生院和6所小學學習生活環境的改造提升。通過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環境、醫療和教育條件,讓群眾在國家公園建設中有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