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 在錢江源,記者跟隨科研人員野外「科考」—— 大山深處...

2020-12-23 浙江在線

2020-12-14 06:51 |浙江新聞客戶端 |本報記者 錢關鍵 錢潔瑗 共享聯盟開化站 汪宇露

12月14日,浙江日報9版刊發文章《在錢江源,記者跟隨科研人員野外「科考」—— 大山深處「另眼看世界」》,內容如下:

地球上最毒的蜘蛛,0.006毫克的毒液就可以毒死一隻老鼠;最高的樹,可以長到156米……自然界中,生活著數百萬種各色生物,它們激烈競爭又相互依存。據統計,平均每一個小時,地球上就有一個物種瀕臨滅絕。

在不久前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生物多樣性保護話題再次引發關注。在錢塘江源頭,有一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研究站(以下簡稱「古田山站」)。十多年來,這裡的研究成果被學界廣泛引用,為全球環境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益經驗。近日,我們來到古田山站,跟隨科研人員上山做了一次生物多樣性野外「科考調查」,以管窺這個藏在深山裡的「科學世界」。

王寧寧(左一)等科研人員一同上山採集數據。記者 錢潔瑗 攝

「研究」天地與花草樹木

古田山站始建於2009年,是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和全球森林監測網絡的重要節點。「你看,我們臺站位於北緯30度附近,這裡是典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主要分布區。錢塘江源頭山高林密、物種豐富,還是長三角的『天然水塔』,自然環境十分獨特,所以我們選擇將臺站設在了這裡。」走進臺站,中科院博士後、古田山站站長助理王寧寧,指著走廊上的世界自然植被分布圖介紹起來。

古田山站主要致力於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及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的監測、保護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固定科研人員15人,站長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走進站內,除了辦公室,還有大實驗室、植物標本室、土壤標本室、生理生態實驗室和烘箱室等,不少房間內部擺放著各種實驗儀器,給人一種滿滿的「科學味」。

2016年到古田山站工作的王寧寧,一年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待在這裡。她介紹,這裡先後建立了四大生物多樣性監測和研究平臺。「每一個研究平臺,背後都有一套完整而複雜的科研體系。比如我們的全境植物多樣性監測平臺,就建立了750個從0.04公頃到24公頃不等的監測樣地,總監測面積達70公頃。在樣地內,我們會對胸徑大於等於1釐米的木本植物,一一進行調查、定位並鑑定到物種,每5年複查一次,已形成了從局地群落到景觀尺度的多尺度植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王寧寧說,為了做研究,他們還從1600個採樣點採集了土壤、真菌,並建立了16個微氣象站。接下去,他們還要建設覆蓋錢江源國家公園全境的氣象、水文和土壤等環境要素監測網絡。

有人打趣道,古田山站的研究對象,包括天、地和空氣,也包括了山中的鳥叫、地上的溪流、枯黃的落葉、消失的動物腳印……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要上山,採集相關植被「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的數據變化。

野外調查考驗「腳力」

次日早上7時剛過,我們如約來到了古田山。王寧寧正對照表格一一點名。這次上山共有28個人,除了王寧寧,還有20多名臺站聘用的「調查人員」,他們又被稱為「農民科學家」。這些人都經過了嚴格培訓和篩選,具備輔助和支持臺站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和研究的能力。平時野外「科考」、標本收集、數據記錄等基礎性工作,大多由他們完成。

在24公頃樣地內進行複查、抽查

目的地叫「24公頃」大樣地。出發前,大家備足了餅乾、水等食物。路上,根據任務不同,隊伍被分成5個小組。我們跟王寧寧、「農民科學家」江福春等人一組。山高路遠,一路上,我們不僅「跋山」,還要「涉水」,踩著光不溜秋的溪灘石,「四肢並用」往上爬。一些上山路段,坡度很大,非常考驗「腳力」。

「24公頃」是一片面積達24公頃的原始森林,它被準確地劃分成600個均勻方格,裡邊監測和記錄著14萬餘棵胸徑大於等於1釐米的木本植物。「你看,這株柳葉蠟梅上掛著GT07030326標牌。GT代表古田山『24公頃』大樣地,0703代表是07線上第3個長寬都為20米的樣方,0326是這棵樹在該樣方內的編號。」王寧寧邊走邊介紹。不僅植物主幹,從這株柳葉蠟梅根上萌生的胸徑不小於1釐米的枝條,都被掛了「1號」「2號」等標牌。「每掛一個牌,背後都有對應的記錄檔案,這相當於這棵植株的身份證。」王寧寧說,通過5年、10年……日積月累的監測、分析,以了解這麼多不同生物為何能在這裡和諧共生?面對氣候變化,它們又將面臨怎樣不同的命運?「這一系列問題將在科研中一一被『解密』。」說著,江福春拿出胸徑尺,對一株柳葉蠟梅做了仔細的測量、登記,並給其掛上一個新標牌。

一路走、一路調查,看到一些特別的植物樣本、種子、動物腳印等蹤跡,科研人員也會細緻地收集和記錄。回到臺站時間已近17時。據介紹,這樣的常規野外監測調查,科研人員每年要開展上百次,並據此建立長期、動態的資料庫,為科學研究、政府決策等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

保護案例上了聯合國大會

不僅對天然林實施野外實地監測,古田山站常務副站長任海保介紹,他們還在錢江源附近建立了一塊50公頃的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實驗平臺的樣地。「我們模仿錢江源的森林生態系統,培植了各種生物多樣性組合的人工林,希望以此來揭秘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在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中發揮的作用及背後的機制。」任海保說。

製作標本

「通過對30萬株樹木連續8年的監測,我們發現16個物種的混交林生物量增長,是純林的兩倍。」任海保說,這一發現,為鼓勵採用混交造林以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碳固定、減緩氣候變化的森林恢復策略提供了科學指導。不僅自己研究,古田山站還與北京大學、美國斯密森研究所熱帶森林科學中心等30餘個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開展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

這幾年,古田山站的相關研究,不斷被應用到錢江源的保護中。這些年,錢江源野外科考,調查到了新記錄物種1401種。「這幾年,通過全境網格化動物多樣性監測平臺,我們發現開化長虹鄉、何田鄉交界處的幾十畝林地,很適合黑麂繁衍,但由於附近農民耕作頻繁,黑麂活動範圍一度被侵擾。隨後,我們對該區域做了保護,讓黑麂得以『重回故地』。」錢江源國家公園科研合作交流部主任餘建平說,為保護白頸長尾雉,他們加強了對相關農田藥物噴灑的管理,以保護該地微生物、小蟲子等「生態鏈夥伴」不被大量殺死。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這幾年,我們陸續出臺了一些保護保育和生態修復措施,錢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錢江源國家公園常務副局長汪長林說,去年,我國代表在第74次聯合國大會上發布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錢江源國家公園作為中國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案例代表載入其中。


1607899881000

相關焦點

  • 浙江日報|潮起錢江源——錢江源國家公園探索體制試點創新
    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是我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地區之一,也是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唯一一個。如何在人口密集、集體林佔比高的地區,設立並建設國家公園,是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核心價值所在。
  • 錢江源國家公園:北緯30°的綠窗
    您已進入錢江源國家公園,這裡是浙江人民母親河錢塘江的發源地……」12月初的一天,陽光明媚。記者駕車前往衢州開化採訪,剛駛入錢江源頭第一鎮齊溪鎮,手機上就彈出了一條來自北緯30°的問候。開化,位於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全球北緯30°風光帶內,浙江母親河錢塘江發源於此。
  • 生活報記者跟隨巡護員進深山 清山清套為東北虎豹守護「家園」
    生活報訊(實習生曹悅記者薛宏莉)為給東北虎、豹等野生動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環境,20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2020年今冬明春清山清套打擊亂捕濫獵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暨綏陽局首發式在綏陽林業局有限公司啟動。近幾年,野外監測成效顯著,通過監測發現東北虎豹的個體數量不斷增加。2017年10月以來,共監測到東北豹影像200餘次、東北虎影像190次。啟動儀式結束後,由虎豹公園管理局工作人員、林業局林場所巡護隊員、公安幹警共同組成的多個巡護小分隊,分別乘車前往各林場所,開始本階段的清山清套行動。
  • 全國「最美護林員」:大山深處護林人
    34年紮根大山,慶元吳曉青榮獲全國「最美護林員」稱號——大山深處護林人 34年來,慶元林場隆宮林區主任吳曉青堅守在大山深處,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只為守護好這片鬱鬱蔥蔥的山林。在不久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全國「最美護林員」名單中,吳曉青榜上有名,他也是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護林工作者。
  • 錢江源國家公園:做好「加減乘除」四篇文章
    來源:經濟日報錢江源國家公園位於浙江省開化縣,由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連接上述保護地的生態區域整合而成,總面積252平方公裡。這裡是浙江人民母親河錢塘江的發源地,至今保存著全球稀有的大面積低海拔原生常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仍然保持的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這正是錢江源國家公園的核心價值所在。別看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面積小,面臨的任務一點都不少。
  • 深讀丨探路國家公園,面積最小的錢江源有啥王牌?
    面積最小,同時又是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唯一的試點區,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探索將為全國提供怎樣的模本?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又將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近日,記者走進錢江源。兩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帶領團隊來了,吸引他的是隱藏在密林深處的中國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麂。「我們在此設站研究,這是一種堪與大熊貓媲美的中國特有動物。」目前錢江源國家公園已實現全境網格化監測,共建有大大小小樣地近600個,滿足不同科研項目的需要。
  • 紀錄片《大山的精靈》今晚央視播出
    早報記者 黃小河 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寧夏廣播電視總臺承制的4集紀錄片《大山的精靈》,將於2014年2月5日至8日每晚1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
  • 緊抓生態消費需求 浙江開化啟用「錢江源」助農增收
    啟用儀式現場 周禹龍 攝中新網衢州12月30日電(記者 周禹龍)浙江開化於30日正式啟用「錢江源」區域公用品牌。三年內,當地計劃開設30家連鎖實體店和發展5萬會員,將「錢江源」限量版生態珍品推向全國。開化縣副縣長方銘表示,將生態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資源收益轉化為品牌經濟收益,相信「錢江源」品牌在提高區域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美麗開化 周禹龍 攝為此,當地專設錢江源品牌發展有限公司。
  • 上海周邊徒步攻略——浙江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今天給大家介紹浙江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浙江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錢塘江的源頭―開化縣齊溪鎮,錢江源風景名勝地處浙,皖,贛三省交界的開化縣北部,有「浙西興安嶺」之稱。從上海驅車自駕前往,全程約5-6小時。當地有各類具有特色的民宿、客棧以及閣樓式山莊,食宿方便自由。
  • 記者探訪越西縣文昌中學:來自大山深處的歌聲
    中國日報9月14日電(記者 葉子蓁)「大海啊大海,是我生長的地方,海風吹 海浪湧,隨我飄流四方。文昌中學每一間教室均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希望通過生動的呈現,讓來自大山深處的孩子們近距離接觸和了解這個世界。
  • 浙江旅遊,在仙居的大山深處藏著一個香格裡拉!
    在浙江仙居的大山深處,隱藏著一個小村子,他不是特意開發的景點,也沒有特意的對外宣傳,卻被稱為浙江的香格裡拉。這就是仙居的公盂村,被喀斯特地貌巖石包圍,四周山崖連著山崖,氣勢雄偉。更多的驢友去感受這桃源般的安靜和美麗,更多的照片被傳播,漸漸的傳到了上海,傳遍了全國,稱號從浙江的香格裡拉變成了江南的香格裡拉。來自全國的驢友來這裡拍照、野餐、露營。但是請注意看這照片,地上都是塑料垃圾。一些素質差的遊客正在破壞這裡的美麗。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美麗。
  • 加長版「黃金周」,許多科研人員仍奮戰在實驗室和科考基地
    但在國慶、中秋佳節千家萬戶團圓之際,仍有許許多多科研工作者放棄休假,加緊攻關,以科研成果回報祖國和人民。他們或埋頭實驗室,發力基礎研究、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或奮戰在遠方的科考基地……他們踐行著科學家精神,用科學託起強國夢,實現更多人的「圓滿」。
  • 神農架最大規模科考:徒步走55天探秘無人區
    神農架最大規模科考:徒步走55天探秘無人區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訊(特派神農架記者 錢燁 易清)昨日下午,14名科考隊員在木魚鎮神農架自然保護局集結,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野外無人區綜合考察活動
  • 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蘭州辦公室昨成立
    此次,「蘭州辦公室」的成立,為蘭州大學更好地參與和服務第二次青藏科考提供了重要的平臺。辦公室成立後,學校將按照科考工作的整體部署,全力做好科考的服務保障,全力提高聯動保障作用,確保保障工作落實落細,確保科考工作順利完成。    記者了解到,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研究所、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單位參加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
  • 潮起錢江源!2020年,我們和國家公園有個約定~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潮起錢江源——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綜述自古以來,錢江源頭開化縣就是一個生態高地。早在1998年,開化縣就在全國率先確立「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先後兩次來到開化縣視察,勉勵大家要保護好源頭,走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路。
  • 探秘武夷山國家公園科考再出發
    記者一路跟隨科考隊伍採訪,為您揭開武夷山國家公園無人區的神秘面紗。科考隊伍到達武夷山主峰——海拔2160.8米的黃崗山頂黃崗山上,高高矗立碳通量塔12月1日,「關注森林·探秘武夷」2020年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監測主題科考活動在桐木關啟動。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在科考船凍在海冰中的一整年時間裡,努力保障了約300名研究人員面對極端天氣、北極熊、漫漫長夜等極端氣候下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去往北極的旅遊線路是沒有的,但這不妨礙我們一同跟隨這艘科考船和莫哈普的故事,來展開一次線上的極地探險,看下他們到底會遇到怎樣的情況,要做哪些事情,並找尋哪些答案。
  • 讀萬卷書,也行萬裡路:南京大學18支本科生隊伍國際科考
    交匯點訊 這個夏天,2019年南京大學「本科生國際科考與科研訓練項目」火熱進行中。國際科考是南京大學新時期「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2.0階段打造的品牌項目,旨在讓不同學科背景的本科生在中外高水平教師的聯合指導下,以多學科交叉點為主題開展綜合性、跨學科、研究性科考與科研訓練。
  • 野外科考丨小差在雲南
    2016年4月,昆明植物研究所招募野外科考志願者,我報名參加了此次雲南科學考察,調查雲南省部分區域的核桃資源。
  • 大山深處的堅守:一個老師兩個娃
    在這個位於大別山深處的教學點,項發權是校長、是老師,也是保姆,還是門衛。不知不覺,他堅守在這裡已經37年了。他幾乎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這個偏僻之地的小小教學點,成為大山深處兒童的守護者。隨著社會發展,許多學生跟隨父母外出就讀,學校由上世紀九十年代高峰期的120餘名學生6名教師,慢慢減少,如今,只剩下了項發權和2名學生。在孩子眼中,項發權既是老師,也是親人。「這幾年社會發展越來越好,很多孩子都到鎮上中心校讀書了,但還有極少數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因為年齡太小,沒有到中心校寄宿的條件,就留在了教學點。」項發權告訴記者,現在的2名學生分別就讀1年級、3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