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06:51 |浙江新聞客戶端 |本報記者 錢關鍵 錢潔瑗 共享聯盟開化站 汪宇露
12月14日,浙江日報9版刊發文章《在錢江源,記者跟隨科研人員野外「科考」—— 大山深處「另眼看世界」》,內容如下:
地球上最毒的蜘蛛,0.006毫克的毒液就可以毒死一隻老鼠;最高的樹,可以長到156米……自然界中,生活著數百萬種各色生物,它們激烈競爭又相互依存。據統計,平均每一個小時,地球上就有一個物種瀕臨滅絕。
在不久前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生物多樣性保護話題再次引發關注。在錢塘江源頭,有一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研究站(以下簡稱「古田山站」)。十多年來,這裡的研究成果被學界廣泛引用,為全球環境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益經驗。近日,我們來到古田山站,跟隨科研人員上山做了一次生物多樣性野外「科考調查」,以管窺這個藏在深山裡的「科學世界」。
王寧寧(左一)等科研人員一同上山採集數據。記者 錢潔瑗 攝
「研究」天地與花草樹木
古田山站始建於2009年,是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和全球森林監測網絡的重要節點。「你看,我們臺站位於北緯30度附近,這裡是典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主要分布區。錢塘江源頭山高林密、物種豐富,還是長三角的『天然水塔』,自然環境十分獨特,所以我們選擇將臺站設在了這裡。」走進臺站,中科院博士後、古田山站站長助理王寧寧,指著走廊上的世界自然植被分布圖介紹起來。
古田山站主要致力於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及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的監測、保護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固定科研人員15人,站長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走進站內,除了辦公室,還有大實驗室、植物標本室、土壤標本室、生理生態實驗室和烘箱室等,不少房間內部擺放著各種實驗儀器,給人一種滿滿的「科學味」。
2016年到古田山站工作的王寧寧,一年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都待在這裡。她介紹,這裡先後建立了四大生物多樣性監測和研究平臺。「每一個研究平臺,背後都有一套完整而複雜的科研體系。比如我們的全境植物多樣性監測平臺,就建立了750個從0.04公頃到24公頃不等的監測樣地,總監測面積達70公頃。在樣地內,我們會對胸徑大於等於1釐米的木本植物,一一進行調查、定位並鑑定到物種,每5年複查一次,已形成了從局地群落到景觀尺度的多尺度植物多樣性監測網絡。」王寧寧說,為了做研究,他們還從1600個採樣點採集了土壤、真菌,並建立了16個微氣象站。接下去,他們還要建設覆蓋錢江源國家公園全境的氣象、水文和土壤等環境要素監測網絡。
有人打趣道,古田山站的研究對象,包括天、地和空氣,也包括了山中的鳥叫、地上的溪流、枯黃的落葉、消失的動物腳印……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要上山,採集相關植被「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的數據變化。
野外調查考驗「腳力」
次日早上7時剛過,我們如約來到了古田山。王寧寧正對照表格一一點名。這次上山共有28個人,除了王寧寧,還有20多名臺站聘用的「調查人員」,他們又被稱為「農民科學家」。這些人都經過了嚴格培訓和篩選,具備輔助和支持臺站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和研究的能力。平時野外「科考」、標本收集、數據記錄等基礎性工作,大多由他們完成。
在24公頃樣地內進行複查、抽查
目的地叫「24公頃」大樣地。出發前,大家備足了餅乾、水等食物。路上,根據任務不同,隊伍被分成5個小組。我們跟王寧寧、「農民科學家」江福春等人一組。山高路遠,一路上,我們不僅「跋山」,還要「涉水」,踩著光不溜秋的溪灘石,「四肢並用」往上爬。一些上山路段,坡度很大,非常考驗「腳力」。
「24公頃」是一片面積達24公頃的原始森林,它被準確地劃分成600個均勻方格,裡邊監測和記錄著14萬餘棵胸徑大於等於1釐米的木本植物。「你看,這株柳葉蠟梅上掛著GT07030326標牌。GT代表古田山『24公頃』大樣地,0703代表是07線上第3個長寬都為20米的樣方,0326是這棵樹在該樣方內的編號。」王寧寧邊走邊介紹。不僅植物主幹,從這株柳葉蠟梅根上萌生的胸徑不小於1釐米的枝條,都被掛了「1號」「2號」等標牌。「每掛一個牌,背後都有對應的記錄檔案,這相當於這棵植株的身份證。」王寧寧說,通過5年、10年……日積月累的監測、分析,以了解這麼多不同生物為何能在這裡和諧共生?面對氣候變化,它們又將面臨怎樣不同的命運?「這一系列問題將在科研中一一被『解密』。」說著,江福春拿出胸徑尺,對一株柳葉蠟梅做了仔細的測量、登記,並給其掛上一個新標牌。
一路走、一路調查,看到一些特別的植物樣本、種子、動物腳印等蹤跡,科研人員也會細緻地收集和記錄。回到臺站時間已近17時。據介紹,這樣的常規野外監測調查,科研人員每年要開展上百次,並據此建立長期、動態的資料庫,為科學研究、政府決策等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
保護案例上了聯合國大會
不僅對天然林實施野外實地監測,古田山站常務副站長任海保介紹,他們還在錢江源附近建立了一塊50公頃的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實驗平臺的樣地。「我們模仿錢江源的森林生態系統,培植了各種生物多樣性組合的人工林,希望以此來揭秘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在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中發揮的作用及背後的機制。」任海保說。
製作標本
「通過對30萬株樹木連續8年的監測,我們發現16個物種的混交林生物量增長,是純林的兩倍。」任海保說,這一發現,為鼓勵採用混交造林以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碳固定、減緩氣候變化的森林恢復策略提供了科學指導。不僅自己研究,古田山站還與北京大學、美國斯密森研究所熱帶森林科學中心等30餘個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開展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
這幾年,古田山站的相關研究,不斷被應用到錢江源的保護中。這些年,錢江源野外科考,調查到了新記錄物種1401種。「這幾年,通過全境網格化動物多樣性監測平臺,我們發現開化長虹鄉、何田鄉交界處的幾十畝林地,很適合黑麂繁衍,但由於附近農民耕作頻繁,黑麂活動範圍一度被侵擾。隨後,我們對該區域做了保護,讓黑麂得以『重回故地』。」錢江源國家公園科研合作交流部主任餘建平說,為保護白頸長尾雉,他們加強了對相關農田藥物噴灑的管理,以保護該地微生物、小蟲子等「生態鏈夥伴」不被大量殺死。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這幾年,我們陸續出臺了一些保護保育和生態修復措施,錢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錢江源國家公園常務副局長汪長林說,去年,我國代表在第74次聯合國大會上發布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錢江源國家公園作為中國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案例代表載入其中。
16078998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