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無恙,家國夢圓。這一年的「團圓」如此來之不易。但在國慶、中秋佳節千家萬戶團圓之際,仍有許許多多科研工作者放棄休假,加緊攻關,以科研成果回報祖國和人民。他們或埋頭實驗室,發力基礎研究、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或奮戰在遠方的科考基地……他們踐行著科學家精神,用科學託起強國夢,實現更多人的「圓滿」。
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專家賁德:
讓祖國母親的「眼睛」看得更高遠
賁德
「家國同慶之際,回顧自己的一生,雖然小時候生活很苦,但是我也很幸運,能有機會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把書念下來。我很感謝我的父母,也很感謝我們的國家……」國慶節前夕,我國著名雷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賁德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慨地說。
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賁德腳步不停歇,與他的團隊正瞄準性能更先進的某新型雷達奮力攻關,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讓祖國母親的「眼睛」能夠看得更高、更遠、更清晰。
1938年,當賁德出生時,中國東北三省還處於日本侵略者統治之下。但幸運的是,當他開始上小學時,家鄉已經解放。1951年,小學期間年年考第一的賁德,被保送到縣城唯一的一所初中學校。1957年,賁德高中畢業,考上著名的「哈工大」。他當年的人生目標便是:「學得文武藝,服務新中國!」
5年後,他被分配到新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和領軍者14所。當時,為防禦彈道飛彈攻擊,我國急需全世界最先進的相控陣雷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完全靠我們中國自己研製全新的相控陣雷達,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賁德和他的同伴們不信邪、不服輸,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夜以繼日地向著目標發起衝鋒。他牽頭研發的遠程預警相控陣雷達,在退役前的幾十年時間裡,用近萬個「電子眼」時刻不停地掃描著遙遠而廣闊的天際,使我們國家清晰瞭望空中情況的距離足足延伸了數千公裡,為保衛國家安全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賁德和他所從事的中國雷達事業,已經從跟跑、並跑向領跑前進。眼下,他還帶著多名研究生,其中博士就有十幾個。他的言語之間,充滿了對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殷殷囑託:「長江後浪推前浪。我想,現在的年輕人眼界很寬闊。重要的是,要有吃苦精神,不要好高騖遠,要艱苦樸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對此,賁德表示,這些年,他幾乎跑遍了江蘇省的各個地方,給學校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學意識,「科學就是要從孩子抓起,讓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東大首席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曹進德團隊:
埋頭實驗室是科研人共同的默契
曹進德
早上7點準時抵達辦公室,下午5點多「提前」下班,早點回去吃頓團圓飯……10月1日,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曹進德仍基本保持著平時的工作節奏,「談不上堅守,做科研的人『不放假』,思考和研究是種習慣,科研更多時候就是平平淡淡的堅持。」
什麼樣的研究,吸引著曹進德長期保持這樣的工作強度?一方面,他牽頭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基於群體智能的分布式優化理論方法及應用」正在緊張有序推進階段;另一方面,圍繞應用數學領域,依託「江蘇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申報的「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2020年第二批定向項目正處於申報關鍵時間節點。
跟一般人印象中熱火朝天的實驗場景不同,曹進德的科研狀態大多是冷靜地推算、反覆地驗證,無數道公式、數據在白紙上鋪陳……但這一「不動聲響」的科研,卻為高聳的「科技大廈」奠定著堅實基礎。「數學是所有自然科學的基礎,沒有數學做支撐,重大科技創新寸步難行。」曹進德舉例,智能交通、人工智慧、航空航天、國防安全、生物醫藥、先進位造……都離不開數學。
當前,解決重點行業的卡脖子問題,成為數學應用的重要方向之一。例如,研究物資生產、調度與分配的規律、關係,可以為企業轉型指明方向……「數學,決定未來發展的邊界,一個國家的『數學家』足夠努力,這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才足夠有實力。」曹進德談道,當前中國科技正處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關鍵期,科學家、尤其是數學家,應該站在「最前線」,要把科研當戰場,把工作當戰鬥,拿出「只爭朝夕」的態度與節奏,應對大變局,領跑新時代。
作為奮進在國際前沿的科學家,曹進德對今年的「十一」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今年的「十一」極為特別,首先是國慶節「遇上」中秋節,人民對國家富強的憧憬與對小家團圓的期盼交織重合,更多人強烈地意識到,祖國越強大,人民越安康;其次是這一年的「團圓」來之不易,在經歷艱苦卓絕的努力後,在各行各業團結一心的奮鬥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迎來了這個可以走親訪友、闔家團圓的「十一」長假。
「我希望用科研進展來表白祖國,實現更多人的更多『圓滿』。埋頭實驗室,不僅是我度過『十一』的方式,也是無數科研人共同的默契。」令曹進德格外感動的是,今年他有十幾位學生,主動要求放棄休假,留在學校,專心課題、專心研究。曹進德告訴記者,明天準備請團隊的部分老師、學生們一起「搓頓飯」,大家為了共同的科研理想,在實驗室裡度過這個「十一」長假,又何嘗不是種「團圓」,何嘗不是種「家國情」。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
以最新成果,造福人民健康
唐玉國
家國同慶日,在蘇州高新區科技城裡,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的疫情攻關團隊正在緊張地調試「超高通量全自動核酸檢測系統」。「這個系統一旦研發成功,就可大大緩解目前海關輸入性防控壓力大的問題。」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說。
2020年伊始,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中科院唯一以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為主要研發方向的國立研究機構,蘇州醫工所在唐玉國的帶領下,迅速行動起來。「我們牢記『創新生物醫學工程,服務人民健康幸福』使命,從科學防控和應急科研攻關兩條戰線同時發力。」唐玉國說,從春節開始,全所圍繞生化檢測、核酸快檢、免疫分析等研究方向,迅速部署了31項應急科研攻關項目,多個攻關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湧現出一大批感人事跡和優秀成果。
「一定要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民。」自擔任蘇州醫工所所長的第一天起,唐玉國就下定這樣的決心,「我是農民的兒子,從東北一個叫做太陽村的地方走出來。是國家把我培養成為了一名科學家。我的恩師、我國『光學之父』王大珩先生,當年是冒著戰火從國外回來投身祖國科技事業的,他的一生告訴了我什麼叫做『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是先生指引我走上了一條工程化的光明道路。」
作為蘇州醫工所的領軍人,唐玉國始終在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上勇往直前,從大膽提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的新發展模式,到研製「超分辨顯微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再到流式細胞儀、血栓彈力圖儀等科技成果順利轉移轉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每當說起這些成果,唐玉國就像誇獎自己的孩子一樣,一臉開心。
在他的帶領下,蘇州醫工所已建成江蘇省醫用光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物醫學檢驗技術重點實驗室以及蘇州市的9個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共承擔國家、中科院及省市各類科技項目、軍工項目、企業委託項目850餘項,爭取研究經費總量已達9.9億元;累計授權專利近1000項;孵化、設立了項目公司57家,註冊資本6.3億元,吸引社會資本2.6億元。
唐玉國對未來蘇州醫工所的發展有著自己的一套完整想法:「我希望前面有所大學,後面有家醫院,中間有個研究所。這樣三者相連,創新的源泉有了,醫院用戶方有了,大學培養的人才有了,再加上蘇州醫工所的孵化器和學科研究,一條生物醫學創新鏈條就形成了。我們還要去爭取建設中國醫學大科學裝置,這條路很漫長,但是我們會戰勝一切困難大踏步向前走。」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科考團隊:
青藏高原科考,每一天都很寶貴
科考團隊
10月的青藏高原,蒼茫雄闊,初雪籠罩。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鎮,室外溫度僅有0攝氏度,一輛裝滿了監測儀器的大氣移動觀測車內外,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的12名師生正在緊張地忙碌。
從9月16日從南大仙林校區啟程出徵,18日到達首個觀測點海北西海鎮,這支團隊已經工作了半個月。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丁愛軍教授介紹,此次科考活動是國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環境效應」科考分隊第二次在國慶長假前後組織的科考行動,「青藏高原的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對整個中國的氣候尤其長江中下遊都會有很長遠的影響,去年我們在海北已經觀測到一些特殊的現象,比如青藏高原上新的氣溶膠粒子生成非常頻繁,今年我們會進一步深入地探測和研究,把現象背後的機制理解清楚。」
此次科考預計歷時一個月。為何一定選在國慶假期?因為金秋十月是青藏高原一個非常適宜的觀測期。「高原人口密度低,人類活動影響的變化對其環境氣候很敏感。國慶假期,青藏高原上人流增加(特別是青海湖及其周邊地區),同時植被尚未凋零、也沒有被雪所覆蓋,對於我們來說,是研究人類活動、植被等影響下氣候變化過程機理的最佳時期。」丁愛軍說。
一個月時間,對於氣候觀測的科研工作者來說,每一天都很寶貴。科考隊的遲旭光老師告訴記者,18日剛到目的地,好幾個小夥伴就感冒了,但大家都投入到了密集的儀器標定階段,「很多儀器在南京測試時候很精準,但到了高原就要重新調整,有些甚至發生不明原因的故障。大家都儘可能地加班加點,讓儀器儘快『跑』起來。」為了摸清規律,不錯過任何一個好的天氣變化過程,熬夜也是「家常便飯」。
「在日前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丁愛軍說,40多年前開始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條件比今天艱苦得多,「如今這個團隊裡大多數都是90後,在國慶和中秋節當日,大家唯一要求的慶祝活動就是在確保儀器正常的情況下分批參觀了海北的原子城紀念館,感悟『兩彈一星』精神,學習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
第二次青藏科考將是一次史詩般的大規模科考活動,對青藏高原大氣、水土、生態、環境、地質等問題都布局了一系列項目,「儘管我們所做的這個項目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每個人都深感重大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將踐行科學家精神,認真做好此次科學考察試驗。」丁愛軍說。
揚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郭勝平團隊:
加緊攻關,解決「卡脖子」問題
郭勝平
10月1日早晨6點,習慣早早來到實驗室的揚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郭勝平,剛打開電腦就收到一條喜訊。以他為核心的團隊,提交的一篇學術文章在國際著名期刊《配位化學評論》上正式發表。
國慶長假,本是休閒放鬆的好時機,可郭勝平卻和團隊成員們一起,一大早來到實驗室。他們研究的方向為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這類材料廣泛應用於軍事、民用和醫用等領域,也是近年來國外對我國實施出口限制的重要領域之一。紅外雷射技術總的來說屬於「卡脖子」技術之一。目前可商用的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很少,能用的也因為抗雷射損傷閾值低、多光子吸收等自身缺陷而遠不能滿足應用需求。因此,探索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當前雷射及非線性光學晶體領域研究的前沿、重點和難點之一。
今年剛過40歲的郭勝平,先後在美、德等多國開展相關研究。2014年回國後,便長期開展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的研究。近年來,郭勝平和同事們致力於開發新穎無機硫屬化合物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一些重要科研成果接連發表在化學旗艦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上。
爭分奪秒地搞科研,成為了郭勝平團隊的工作常態。「平時食堂吃飯要排隊,大家為了節約時間,有時候就啃個麵包湊合一下。」郭勝平說,今年國慶節遇上了中秋節,是家國同慶的日子,「誰都會想回家,但不少人都主動要求在實驗室蹲守,哪怕是只為一個數據。」
在郭勝平看來,越是在全球科研競爭的舞臺上,科研人員越需要站直脊梁,直面差距、加緊攻關。「我們有信心在國內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把我們的研究領域追上去。」郭勝平說,國內相關領域的團隊同行們都在馬不停蹄地投入研究。即便是節假日,大家也會選擇在實驗室度過,希望早日做出具有影響力的成果。
記者 蔡姝雯 王 拓 楊頻萍 王夢然 張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