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承建 巴西新南極科考站即將落成

2021-02-08 巴西南美僑報

【南美僑報網編譯王晗1月9日報導】在發生火災7年後,巴西新費拉茲司令南極科考站(Estação Comandante Ferraz)將於1月14日正式落成,新的科考站由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中電子)承建。

巴西《聖保羅州報》報導,巴西費拉茲司令南極科考站位於南極喬治王島,於1984年建成,但由於2012年的一場火災,該站70%的設施被燒毀,那場火災也是南極科考史上最為嚴重的火災,導致2人死亡、1人受傷。

新費拉茲司令南極科考站可以容納64人,包括17個研究實驗室(14個室內3個室外),主要用於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大氣化學、醫學、生態學和環境變化的研究。「巴西的新科考站如今是南極半島最大的研究機構。並且肯定是全球最先進的南極科考站之一。」巴西利亞大學教授保羅•卡馬拉(Paulo Câmara)說。

巴西新南極站由建築工作室41(Estúdio 41)設計,中電子承建,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總花費9960萬美元,防風性能極好。重建工程於2015年底開始,新站的基礎部分在中國上海完成,並通過船運送至南極。

「新南極站將成為我們展示價值的機會,結構非常先進,也將讓我們的研究人員處於南極科研的領先地位。」巴西海軍下屬的海洋資源部委間委員會(CIRM)秘書長塞爾吉奧•吉亞達(Sérgio Guida)說。

據他所述,預計將有45名官員、軍人、研究人員、顧問等參加1月14日的落成典禮,但巴西總統波爾索納羅(Bolsonaro)放棄出席,由副總統漢密爾頓•莫朗(Hamilton Mourão)代替。此外,巴西基礎設施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科技部部長也確認出席,並將在南極和波爾索納羅進行視頻會議。

如今,仍有70名中國人在巴西新南極站中工作,大多數會在3月31日之前離開,還有一小部分將會留下,幫助新站進行冬季維護。

在新科考站中,第一個完成的工作就是對南極植物和真菌的DNA進行了研究,研究目的之一是測試新的實驗室,研究結果將在下周二的落成典禮上公布。巴西利亞大學教授卡馬拉說,新科考站的結構讓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飛躍,因為可以直接在南極進行DNA的提取,而不像以前,還需要將提取物運回巴西,而由於船速較慢,DNA常常在途中丟失。

在新站建成後,主要的注意力將集中在「巴西南極計劃」(Proantar)的投資上。「巴西南極計劃」於1982年啟動,旨在對南極進行探索,研究南極氣候變化對南美大陸的影響,但該計劃多年來一直受到資源不到位的困擾。吉亞達說,後勤是可以保證的,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達成的4億黑奧協議,可以保證未來5年為新科考站和在南極地區作業的船隻提供燃料。

但在科研領域,這個問題就更加棘手了。「面臨的挑戰是為『巴西南極計劃』科研方面建立一個更為穩定的體制。如今,我們在南極科考方面的投資落後於所有金磚國家(Brics)成員。」 南極研究國際科學委員會副主席傑斐遜•西蒙斯(Jefferson Simões)說。他還強調,巴西南極研究中只有25%的工作在南極站進行,更為深入的工作會在大學和科研機構中完成,因此未來的挑戰是增加對巴西實驗室的資金支持。


相關焦點

  • 【探索】新的南極科考站,長這樣!
    由於緊鄰橫貫南極山脈的一處缺口,隨著冰蓋穿越缺口流入羅斯海,難言島自然條件變得極其惡劣,「盛產」超強、超幹、超冷的風。自第二十九次隊開始觀測以來,科考隊設立的自動氣象觀測站就被狂風掀翻過兩次。儘管自然條件越獨特往往意味著科考價值越大,但這確實又會給工程建設帶來巨大的挑戰。「在衡量工程難度和科考價值時,我們的一致想法是,即使建造有難度,但只要科考意義大,就不怕困難。」
  • 關注 | 中國南極科考站將進入「五朵金花」時代 網友們卻為這事炸了鍋
    此刻,雪龍號科考船正載著中國陣容空前的南極科考團隊向目標區域進發。在接下來約5個半月時間裡,科考團隊將完成第34次南極科考諸項任務,其中為在恩克斯堡島新科考站建設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是重中之中。一旦新站建成,中國在南極就有了5個科考站,中國南極科考就進入了「五朵金花」時代。
  • 中國南極科考站大年三十吃啥?滷牛肉餃子還有火鍋!
    中國南極長城站大廚戴濤通過通訊衛星連線,向記者介紹他們的年夜飯"硬菜"。今年,是戴濤第三次前往南極長城站做餐飲服務。南極長城站現共有41人,其中負責廚房工作的只有武漢商學院教師戴濤和優秀畢業生張磊兩人,他們為了給全站科考人員準備一頓除夕年夜飯已經忙碌幾天了,"過年對咱們中國人來說是個大日子,隊員們都不能回家,我們只能在年夜飯上下點功夫,慰藉一下大家的思鄉之情。"戴濤笑著說。
  • 嗶哩嗶哩直播中國首屆「南極科普日」 發布南極科考新發現
    作為本次直播的重磅環節,中國南極科考隊通過視頻直播,詳細介紹了我國南極科考的最新進展,首艘國產破冰船雪龍2號首探南極,雪龍號和雪龍2號在南極「雙龍聚首」,多項最新科考發現和珍貴畫面首次公開。據介紹,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實現了我國在太空人海、阿蒙森海等人跡罕至的南極海域首次進行中層魚調查,獲取280多尾南極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標本,其中至少17種魚是我國南極科考首次獲得。科考隊還進行了海底沉積巖採樣,獲取了18.36米長的海底沉積巖柱狀樣本,打破我國南極科考沉積巖樣本採集長度紀錄。
  • 東大科考隊員攜「東大極能」出徵第36次南極科考
    三位東大人將帶著「東大極能」遠赴南極半年,參與泰山站的科考任務。  類似貨櫃的「東大極能」是一個綜合能源系統,是中國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考察站(泰山站)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東南大學科研團隊多年的心血。該校自動化學院執行院長魏海坤介紹,之前我國極地科考使用的能源模塊基本都是澳大利亞或美國生產的,「我們不能掌握所有的技術和數據,這對於中國科考是一個極大的制約。」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在我國,鮮有城市可以像青島這樣,既擁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同時又長期聚焦極地科考,先後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員奔赴兩極。前不久,參加南極科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剛剛回到青島。近日,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10多位科研人員又從上海出發,乘坐「雪龍2」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回顧今年的極地科考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給科考人員增加了許多困難因素。在這特殊的一年裡,南北極的「青島身影」又書寫了不同尋常的歷史紀錄。
  • 柳工勇士「再戰」南極 技術專家通過考核並受邀參加南極科考
    柳工勇士「再戰」南極 技術專家通過考核並受邀參加南極科考 近日,廣西柳工研究總院陳波,柳工挖掘機公司韋勇豪、宋世傑三位技術專家經過層層選拔與考核,接到了國家自然資源部發來的邀請,參加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
  • 去南極的科考隊員每天都吃什麼呢
    去南極的人每天吃什麼?在這片地球最寒冷的陸地上,物資供應受限,著實考驗大廚的智慧和科考隊員們的胃。在「雪龍」船上,剛剛結束了14個月南極中山站越冬任務的科考隊員們,向記者講述了南極這一年多來的舌尖體驗。中山站的食材,幾乎全由「雪龍」船運來。
  • 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給中山大學的賀電中表示,目前考察隊已順利完成無接觸外港補給、穿越「魔鬼西風帶」、冰區航行等任務,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山大學的關心、支持和大力幫助。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楊清華就曾經兩次赴南極參加越冬科考,他向記者介紹,在本次科考中,中大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等兄弟單位開展了緊密合作,所承擔和參與的科考內容主要包括船載海洋/海冰-大氣通量觀測、大氣探空協同觀測、多手段海冰厚度和分布觀測、多手段物理海洋觀測等。
  • 赴南極科考的熊博士回來了
    本報訊(記者陳 敏 通訊員嚴希希)歷時182天,赴南極科考的浙江萬裡學院熊尚凌博士終於回家了。昨日下午,萬裡學院隆重地為他舉辦了歡迎儀式。  此次科考之行,熊博士帶回了採集的好多寶貴樣品:18份30毫升的南極水樣、 7支1.7至1.8米的冰柱樣品、90支鳥糞樣品和12支血樣。
  • 中國站在南極種菜,因為網速快,俄羅斯站來「蹭網」還禮尚往來……
    中國科考隊實現「蔬菜自由」俄羅斯站禮尚往來隨著來到南極的日子越久,為了改善生活,王燾和隊員們逐漸打開了新技能,甚至還和他國科考站發展出了一系列「萬萬沒想到」的友情。王燾最早來到南極的時候很痛苦,因為頓頓只能吃肉,沒有蔬菜水果。
  • 「東大極能」出徵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
    昨天,東南大學在四牌樓校區舉行歡送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暨南極泰山站能源模塊「東大極能」啟運儀式。本報通訊員 唐瑭 本報記者 徐琦攝    本報訊(記者 談潔 通訊員 唐瑭)大塊頭的可發電「充電寶」、可裝5噸航空燃油的大油箱……昨天,東南大學的3名科研人員,帶著由東大自主研發的「東大極能」無人值守能源系統,從南京啟程,參與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任務。據悉,這個為採集極地數據提供能源保障的「東大極能」,是我國首個投入運行的國產極地無人值守能源系統。
  • 波司登雙重保護徵戰南極 共鑄科考事業新輝煌
    波司登作為專注羽絨服44年的中國知名品牌,多年來,波司登始終陪伴著中國科考隊「上珠峰,下極地」,用專業工藝守護了科考隊員的溫暖,與之共同見證每一次的成功與輝煌。中國南極科考隊的第37次徵程中也不乏波司登的身影,這一次波司登不僅助力南極科考隊遠徵南極,共鑄科考事業新輝煌,還升級了日常禦寒裝備,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的南極科考生活:沒那麼苦
    中新社記者 崔鵬惠 攝   在南極之巔鑽冰芯 在中山站愜意越冬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描述南極科考的生活環境,樂觀稱沒有想像中那麼艱苦  近年來,我國(中國,下同)正在向極地強國堅實邁進,科考裝備、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等方面發展迅猛,使我國科研人員有能力在地球最南端開展一系列國際前沿探索
  • 波司登羽絨服助力中國南極科考事業 化身強大後援
    當前市場中有很多羽絨服品牌,將鴨絨當作鵝絨來填充,對羽絨服市場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讓消費者們對羽絨服的質量問題不禁產生質疑。作為專注羽絨服44年的波司登,在這個問題上就非常讓消費者滿意。前段時間波司登與中國南極科考隊聯合推出了全新系列——專業保暖系列,通過高潮的製作工藝和保暖技術,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踏上新的徵程。
  • 臨沂小夥張卿川讀博期間赴南極科考 明年2月回國
    工作中「我們這支考察隊是2016年11月從上海出發的,11月底到達南極時正處於南極的夏天,考察站區附近光禿禿的山丘一片,和我想像中的冰天雪地差距挺大的。」張卿川告訴記者,在他想像中南極應該都在冰雪覆蓋之下,沒想到夏天的時候還能看到裸露的土地,真真是「實踐出真知」。
  • 海墾母山咖啡登上「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和國家海洋科考船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8日消息(記者 杜倬荷)近日,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旗下的母山咖啡部分產品登上了「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成為中國遠徵南極的科考隊員的能量保障,受到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歡迎。同時,母山咖啡還將供應給「向陽紅21號」等中國海洋科考船隊。
  • 南極科考重大成果是捕蝦? 關於磷蝦你不知道的事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3月28日,我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傳來喜訊:經過4年多的快速發展,中國南極磷蝦產業從無到有,一條從捕撈到加工的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南極磷蝦端上中國百姓的餐桌成為可能。這個消息讓不少吃貨們大感振奮,但也有不少網友心存疑慮,南極磷蝦到底是啥,能吃嗎,怎麼吃?撈蝦也需要科考?南極科考都幹啥,為啥科考出一道菜?
  • 時隔20年 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1月3日電(趙現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記者今天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該校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南極創20.75℃紀錄引熱議?在南極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人類的生活是否會受到影響……作為36次南極科考的隨隊報導記者,此時正在南極「雪龍」號上,我想就這幾個問題「就地取材」和我們船上負責南極科考的科學家們和「雪龍」號上的「老南極」們聊聊。中國南極科考站:也觀測到高溫,但並未破紀錄南極一個觀測點的溫度被刷新到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