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僑報網編譯王晗1月9日報導】在發生火災7年後,巴西新費拉茲司令南極科考站(Estação Comandante Ferraz)將於1月14日正式落成,新的科考站由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中電子)承建。
巴西《聖保羅州報》報導,巴西費拉茲司令南極科考站位於南極喬治王島,於1984年建成,但由於2012年的一場火災,該站70%的設施被燒毀,那場火災也是南極科考史上最為嚴重的火災,導致2人死亡、1人受傷。
新費拉茲司令南極科考站可以容納64人,包括17個研究實驗室(14個室內3個室外),主要用於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大氣化學、醫學、生態學和環境變化的研究。「巴西的新科考站如今是南極半島最大的研究機構。並且肯定是全球最先進的南極科考站之一。」巴西利亞大學教授保羅•卡馬拉(Paulo Câmara)說。
巴西新南極站由建築工作室41(Estúdio 41)設計,中電子承建,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總花費9960萬美元,防風性能極好。重建工程於2015年底開始,新站的基礎部分在中國上海完成,並通過船運送至南極。
「新南極站將成為我們展示價值的機會,結構非常先進,也將讓我們的研究人員處於南極科研的領先地位。」巴西海軍下屬的海洋資源部委間委員會(CIRM)秘書長塞爾吉奧•吉亞達(Sérgio Guida)說。
據他所述,預計將有45名官員、軍人、研究人員、顧問等參加1月14日的落成典禮,但巴西總統波爾索納羅(Bolsonaro)放棄出席,由副總統漢密爾頓•莫朗(Hamilton Mourão)代替。此外,巴西基礎設施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科技部部長也確認出席,並將在南極和波爾索納羅進行視頻會議。
如今,仍有70名中國人在巴西新南極站中工作,大多數會在3月31日之前離開,還有一小部分將會留下,幫助新站進行冬季維護。
在新科考站中,第一個完成的工作就是對南極植物和真菌的DNA進行了研究,研究目的之一是測試新的實驗室,研究結果將在下周二的落成典禮上公布。巴西利亞大學教授卡馬拉說,新科考站的結構讓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飛躍,因為可以直接在南極進行DNA的提取,而不像以前,還需要將提取物運回巴西,而由於船速較慢,DNA常常在途中丟失。
在新站建成後,主要的注意力將集中在「巴西南極計劃」(Proantar)的投資上。「巴西南極計劃」於1982年啟動,旨在對南極進行探索,研究南極氣候變化對南美大陸的影響,但該計劃多年來一直受到資源不到位的困擾。吉亞達說,後勤是可以保證的,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達成的4億黑奧協議,可以保證未來5年為新科考站和在南極地區作業的船隻提供燃料。
但在科研領域,這個問題就更加棘手了。「面臨的挑戰是為『巴西南極計劃』科研方面建立一個更為穩定的體制。如今,我們在南極科考方面的投資落後於所有金磚國家(Brics)成員。」 南極研究國際科學委員會副主席傑斐遜•西蒙斯(Jefferson Simões)說。他還強調,巴西南極研究中只有25%的工作在南極站進行,更為深入的工作會在大學和科研機構中完成,因此未來的挑戰是增加對巴西實驗室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