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暑假期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年級學生楊宏峰卻很忙,白天參加「未來物理學家國際夏令營」活動,晚上做大學生研究計劃。綠樹成蔭的校園裡,像他一樣忙碌的同學有很多:從2010年開始,學校實行了三學期制,夏季學期已經成為同學們的「新愛」。
與科學大師「面對面」
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利用學術假期來校開設學科前沿課程和講座,激發學生們的科學興趣,拓展國際視野,是中國科大實行夏季學期的初衷之一,而所開設的「大師系列課程」,則成為火熱季節裡的火熱「焦點」。
生命學院大二學生鍾陽皓選了「生命科學大講堂—結構生物學專題」,雖然他的結構生物學課程大三才開,但由於這個專題邀請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史蒂夫博士等6位歐美著名學者主講,鍾陽皓還是動了心。
「雖然不能全部聽懂,但開闊了眼界,了解了結構生物學的主要技術,英語聽力也明顯提高,對以後聽英語學術報告大有幫助。」鍾陽皓說。
「夏季學期4~6周,主要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國際化教育需求。」教務處副處長李蓓介紹,根據各年級的學習特點,一二年級學生以選修課為主,大二學生除了選課外,還安排有課程實習、英語訓練等;大三學生側重大學生研究計劃和國際交流。夏季學期開設課程從最初的41門增至96門,選課人數增長兩倍多。
跟頂尖學生「肩並肩」
等離子體發展與應用、量子自旋相干性控制……熱烈討論著這樣一連串物理學前沿熱點問題的是一群稚氣未脫的本科生——為期兩周的「未來物理學家國際夏令營」在中科大舉行,來自牛津、斯坦福等7所世界名校的物理專業學生,與來自中國科大、復旦等國內一流大學的學生「肩並肩」學習交流。
「兩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收穫很大。」理學院的楊宏峰是該夏令營的營員之一,學習凝聚態物理的他聽了陳仙輝教授的報告後,進入陳老師的實驗室。根據他的興趣和打算,陳老師安排他和博士生,邊學習邊做實驗。楊宏峰感到他所收穫的不僅是對領域前沿的進一步了解,更重要的是跟世界名校學生「肩並肩」地學習交流。
「類似的夏令營以後每年都要舉辦。」物理學院副院長王冠中介紹,作為中國科大推進學生國際化培養的新舉措,把世界名校的學生請進來將會是今後夏季學期的常態,目的就是交流碰撞,增長才幹。
在「請進來」的同時,中國科大還選送了一批優秀學生到國(境)外學習交流。「嚴濟慈物理科技英才班」2010級共43人,其中33人到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做兩個月的暑期研究。
與大學生研究計劃「點對點」
每天上午9點到晚上11點,除了吃飯,一天10個小時,中科大化學院大三學生李旭整個夏季學期都在國家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度過。
李旭所做的是大學生研究計劃的一個課題。上學期,他就在曾傑教授的實驗室做實驗。6月初,他向老師提出做關於「貴金屬納米粒子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的課題。
得到首肯後,他閱讀文獻,討論實驗方案,實驗結果出來後再討論,循環往復……「每天操作儀器,很辛苦,而且經常失敗,但苦中有樂。」李旭說,當找到一個形貌好的晶體時,就十分興奮。有一次,他無意中找到了20面體。通過這個項目,李旭感到對「貴金屬納米材料控制和催化反應」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
「夏季學期,為大學生研究計劃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務處副處長湯家駿介紹,學校的大學生研究計劃的主要參加者是大三學生。夏季學期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利用一個完整的「傳統暑假」,在一線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完成科研課題。現在全校每年有1000多個項目。在夏季學期實施的可達600多項,「這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