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9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報記者 俞路石 通訊員 楊保國
今年3月,「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建成並投入試運行,合肥市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首個擁有規模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城市。這是中國科技大學量子信息領域的原始創新成果走向產業化的重要一步。
近年來,安徽作為技術創新試點省,以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為抓手,加快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產業技術升級,以輻射帶動全省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與之相呼應,中國科大在創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過程中,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以原始創新產生的變革性技術,培育和促進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在江淮大地悄然興起。
原創成果孵化大批高新企業
中國科技大學具有人才和科研優勢,承擔的科研項目中60%以上是國家重點重大項目,每年申請專利200多件,其中85%以上是發明專利。尤其在語音信息、量子信息等領域,從基礎研究中產生了一大批高技術成果。
「結合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精選有產學研基礎的原創成果進行轉移轉化,是我們始終堅持的做法。」中國科大副校長朱長飛說。為此,學校先後在安徽培育了50多家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不乏一批區域和行業龍頭,如科大訊飛、科大立安、科大智能等。科大訊飛等3家公司已成為上市公司。
「讓機器像人一樣能聽會說」,這是科大訊飛總裁劉慶峰10多年前的豪言壯語。那時,劉慶峰還是中國科大的一名學生,懷揣著讀研期間研發的原創語音技術,在導師王仁華教授和學校的支持下,開始了創業之路。今天,這個由6名大學生創辦的公司,已成為我國唯一以語音技術為產業化方向的「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並牽頭制定中文語音技術標準。目前,訊飛公司憑藉世界領先的智能語音技術,產品佔中文語音技術主流市場份額的80%以上,以訊飛為核心的中文語音產業鏈已初具規模。而在訊飛誕生之前,中文語音市場一直被國外IT巨頭壟斷。
中國科大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清潔阻燃、火災探測、清潔高效滅火等技術的一體化防火技術體系。這些先進技術通過科大立安公司的轉化,廣泛應用於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主要場館等200多個國家重要場館場所。目前,實驗室的研究領域和公司的產品正在從「火災安全」延伸至「公共安全」,由陸地走向「陸、海、空、天」。
為科技轉化提供「源頭活水」
「科大較早地認識到,好的科研成果不能捂在手裡,而是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成果一旦走到市場,資本運作、公司管理等,應主要由企業去做。」朱長飛說。以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量子通信技術,在國際上被視為保障信息傳輸最安全的手段,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國際競爭激烈。中國科大在該領域一直走在世界領先行列。2009年,基於潘建偉院士和郭光燦院士兩個團隊的原創成果,中國科大利用政府和社會資金,在合肥和蕪湖分別成立了安徽量子通信有限公司和安徽問天量子有限公司,成為我國量子通信技術產業化的拓荒者。
日前,「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建成並進入試運行階段;由中國科大與新華社共同研發建設的「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驗證網」隨後在新華社金融信息交易所開通。這標誌著量子保密通信向產業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在此過程中,安徽量子通信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大密切合作,成功研發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量子通信產品系列,不僅在民用市場實現了盈利,而且在國防、金融等重要領域得到初步應用。
據郭光燦院士介紹,以量子密碼技術為基礎成立的問天公司,目前已形成以量子信息產品為核心,以量子智能產品和LED產品為輔助的產品系列,其中量子信息產品已廣泛應用在蕪湖政務網、蕪湖軍分區以及國家相關保密單位等。公司目前正在建設「問天量子工業園」,預計今年7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大學首先考慮的不是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賺多少錢,而是儘快將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朱長飛說,在科技創新鏈中,大學更主要的是提供「源頭活水」。
產學研結合有了「鐵打的營盤」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研發力量薄弱,而研究型大學科研的主要任務是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無力獨自完成創新鏈條的各個環節。
針對這個問題,中國科大積極創新體制機制,除了與企業開展合作研發外,還面向省內行業龍頭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
2011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覆成立「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這是中國科大與科大訊飛公司長期緊密合作的結晶。實驗室整合源頭核心技術研究資源,將建設成為我國語音及語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平臺,以進一步提升我國在語音及語言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自2009年以來,在安徽省政府的支持下,中國科大加強產學研「聯姻」,與中電集團38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成立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與黃山永佳有限公司聯合建立「膜技術與膜材料研發中心」,參與建設合肥光伏光熱研究院、合肥現代顯示研究院。同時,學校還是安徽省汙水處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發起人。
「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問題在我國依然存在,關鍵是缺少成果轉化的中間環節。中國科大建立這些研發平臺,將實驗室的成果放大、中試、集成,形成相對成熟的技術甚至產品,然後到企業推廣應用。」朱長飛說。
培養創新人才促進成果轉化
原始創新成果往往懂的人較少,轉化比較困難。掌握成果的教授直接去做是一種途徑,但在朱長飛看來,這並不是資源最優化的辦法。「因為教授們擅長的是科研,闖市場不是他們的強項,何況他們精力有限。」
「近年來,學校積極探索通過創新人才培養尤其是研究生培養,來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朱長飛說。科大訊飛公司副總裁胡鬱證實了朱長飛的說法。不僅科大訊飛公司的「元老」多為中國科大的畢業生,而且在現有1700多名員工中,科大畢業生就有400多人。胡鬱就是中國科大畢業的。
為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近年來,中國科大還調整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碩士研究生教育逐漸向培養應用型人才方向發展。目前,學校每年面向安徽招收的軟體、物流等工程碩士及各類MBA、MPA學員達1100多人,這些創新創業人才為本區域的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前不久,中國科大還獲批成為國家首批工程博士培養單位,在「電子與信息」和「能源與環保」兩個領域開展工程類領軍人才的培養。
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院士表示,今後,學校將繼續發揮基礎研究的優勢,以基礎研究帶動高技術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探索一條「科教結合、協同創新」的新路,為國家和安徽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李佩)